崔英豪
照應是前后文彼此配合呼應,前面寫的后面有著落,后面寫的前面有伏筆。常見的照應方法有三種:一是題文照應,一般來說要求考生在行文中多次點題,語不離宗,使中心突出,形成正文與標題的照應。二是首尾照應,考生在開頭提到的內容,結尾的時候也要遙相呼應,給人以首尾圓合、結構嚴謹的感覺。三是前后照應(指文章當中前后內容之間的照應),就是根據表達中心的需要,圍繞一件事或一個問題,隨時自然合理地加以照應,使內容材料依歸一條主線,脈絡清晰,主旨鮮明。對后面將要產生的問題、發生的事情、出現的結局,也要在前文有所預示、暗伏。
有關“靜”,《大學》有云:“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夫人之所處,宇宙之大,品類之盛,游目騁懷間,難免眼花繚亂,難以極視聽之娛。故靜以修身,至虛極,守靜篤,慎思之,方能自邇行遠。
當前,“內卷”“喪文化”“孔乙己文學”等社會現象,都是新時代發展過程中青年成長出現問題的折射。這些現象遍布時代的角落,遮掩青年的視野,引起人心的陣痛。對此,青年需要學會與“靜”相處,給自己做一場心靈的按摩,養心強骨。
以“靜”尋“凈”,復得返自然。自古以來,便流傳著靖節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冠歸隱的佳話。他寄情山水田園,隱居世外,觀依依墟里煙,聽雞鳴桑樹顛,結廬人境,遺世獨立。誠然,久在樊籠里,我們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但陶潛之風,卻是吾輩青年當瞻仰學習的典范。我們可以尋一朵花,靜觀花開花落;攜一縷風,細嗅盈袖暗香。青年若能弄花香滿衣,摒除雜念,靜以修身,凈以除雜,必然自邇行遠。
以“靜”尋“勁”,獨釣寒江雪。“孤獨”,人生之常態也。長路漫漫,有人孤舟蓑笠、竹杖芒鞋,于江雪之間獨釣,釣起了萬籟無聲的千山,釣起了與孤獨對抗的千帆。青年亦如此,我們哭著降臨世界,在獨處的哭聲中成長,在孤獨的淚水中沉淀,培植精神的沃土,笑著走向未來。
以“靜”尋“競”,萬類霜天競自由。狄更斯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誠然,我們正處于變革的時代,日新月異、百舸爭流。AIGC與元宇宙、ChatGPT與人工智能、物聯網與數字經濟等發展,無不加大了我們的精神內耗。在這時代的嬗變、陣痛之下,我們更要守住本心,勇立時代潮頭,做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弄潮兒”,學會在“靜”中理解、接受、思考、進取,厚積薄發;在“靜”中體察自我,洞察變化,競得屬于青年自己的機遇與成長。
靜聽水無聲,在潤物之中博學篤思;靜觀山無棱,在沉淀之中踔厲奮發。新時代、新生活、新青年,吾輩當把握“安靜一下,不被打擾”的機遇,做人生成長路上的“順勢者”。興衰往復,皆不足為懼,于沉寂中固守,于浮華中煉心,洞見自己,躍動未來。
百年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我們當挺立在中國的大地上,感受時代脈搏的躍動,尋一方心靈的凈土,在“靜”中凝望,感受跨越時空的生命力量,最終抵達“詩與遠方”。
【河南淇縣第一中學】
◆點評
作文開篇引用《大學》中的“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入題,高屋建瓴,接著點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中間化用古詩文以及典故,比如“宇宙之大,品類之盛,游目騁懷之間”化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守靜篤,慎思之”化用老子的《道德經》,還化用了陶淵明的典故,以及柳宗元的詩句“獨釣寒江雪”,在充分展示文化、文學底蘊的同時,與標題和開頭都形成了照應。然后文筆一轉,寫到“我們正處于變革的時代”,提到元宇宙、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內容,緊跟時代、關注時代。最后點題,照應標題、開頭。從整體來看,作文結構清晰,前后照應,邏輯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