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娥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剛剛開啟數學世界的大門,此時教師必須著重創新數學教學手段,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鋪平數學素養的發展道路,而情境化教學模式具有科學性和趣味性,不僅可以滿足數學教學的改革需求,也契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發揮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文章對情境化教學模式作出簡述,重點分析該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構建意義,立足于數學課程目標,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案例,研究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模式的有效構建策略,旨在為數學課堂注入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模式;構建;意義;策略
引 言
數學是小學教學體系中的基礎科目.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不斷地革新數學教學模式,是推動學生數學素養和諧發展的必要舉措,而情境化教學是一種新興的模式,在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都發揮著優越的功能.因此,在落實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目標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秉持以生為本的思想,做好課程與學情的分析工作,通過創設多樣化情境的方式,構建全新的數學情境化教學模式,以此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體驗,使其開啟數學探索的奇妙旅程.
一、情境化教學模式的簡述
所謂情境化教學模式,主要是指教師根據學科教學的需要,有目的地創設一定的場景或氛圍,用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產生積極的行為反應,或者是主動參與知識構建的教學方法.情境化教學模式強調對環境的營造,這種環境可以是人為的,也可以是客觀存在的,以形象事物為主體,具有濃郁的情緒色彩,實現外界環境與學生心境的共鳴.
二、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模式的構建意義
(一)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課程的探索動機
興趣不僅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然而以往的數學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局限在“灌輸式”教學模式中,致使課堂氣氛僵化,難以滿足學生求新、求奇、求趣的內在需求,最終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的局面.構建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課程的探索動機.情境化教學富含趣味元素,有助于增強教學內容的感染力.在該模式下,學生更容易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成為數學知識的主動構建者和研究者,從而打造更為靈動的數學課堂,改善學生數學探索動機低迷的局面.
(二)能夠輔助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
數學知識最突出的特點是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而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才剛剛起步,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較多的難點.以往教師通常是直接講解現成的數學理論,學生無法了解知識點緣起于何處,往往是囫圇吞棗、模棱兩可地記憶,出現淺層學習的情況.加強構建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模式,能夠輔助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該模式在數學課堂上主要的實施方法是創設多姿多彩的情境,而情境具有生動形象的展示功能,有益于學生發現數學知識的產生源頭和發展脈絡,使其實現對知識的深入理解.
(三)能夠促進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有效解決
新時代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方向之一是重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就現階段的教學而言,學生在這項能力上,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弱勢,歸根結底是由于數學問題缺乏與之相對應的實際背景,影響了學生的思考和解析.做好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能夠促進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有效解決.該模式以問題為導向,強調將問題寓于具體的情境之中,這有利于學生在整體上把握問題的背景、類型,進而展開有序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的路徑.
三、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一)創設復習類數學情境,引領學生溫故知新
學生在探索數學新知時,經常會有陌生的感覺,無法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數學知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識點之間存在著較強的系統性和關聯性,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一般是從已知到未知,倘若教師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已有的經驗就會被喚醒,勢必會更輕松地接納新知.因此,在建設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關注知識結構的過渡與銜接,著重創設復習類的數學情境,比如分析數學課程內容的關聯,提出復習類的導學問題,讓學生自主回顧學過的舊知識,做好復習的鋪墊之后,教師再因勢利導地揭示新課主題,從而引領學生溫故知新,使其感受到數學知識點之間的縱橫聯系.
例如,在小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前一學期的學習,已經掌握“20以內進位加法”的算理,教師在創設復習類情境時,就可以圍繞著舊知識設問:同學們,大家是否還記得“20以內進位加法”的主要運算方法?有學生搶答:湊十法!教師:沒錯,那么湊十法具體是怎樣應用的?請大家用“9加幾”的算式,舉一個例子.學生回憶后匯報:湊十法包括“拆小數,湊大數”“拆大數,湊小數”等應用形式,比如在計算“9+3”時,因為9和1可以湊成10,所以把3拆成1和2,先算9+1=10,再算10+2=12,最終求出9+3=12.教師抓住時機引入新課:同學們的加法運算基本功真扎實!但是大家知道嗎?湊十法還有一個“孿生兄弟”,它就是破十法,用來解決“20以內退位減法”的相關問題,大家想不想認識它?學生:想!隨后,教師結合“十幾減9”的算式,帶領學生探索“破十法”和“想加算減”的運算過程.這樣通過創設復習類的數學情境,就建起了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從而承上啟下,奠定學生對減法算理的學習基礎.
(二)創設信息化數學情境,促進學生集中感官
從本質上來說,數學課堂上的教與學,是一種心智活動,學生必須保持穩定、持久的注意力,只有這樣才能專心致志地投入學習.而現實情況是學生的自控能力比較薄弱,注意力不易集中,如果教師仍然沿用“板書+口授”的單調方法,那么學生的思緒會游離于課堂之外,更遑論實現有深度的學習.信息資源的優點是影音并茂,能夠給予學生視覺、聽覺、情感的多重刺激,不僅適用于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模式的構建,也是增強教學感染力和表現力的“法寶”.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創設信息化數學情境,根據課程內容,把握學生的興趣點,開采圖片、視頻、動畫、歌曲、故事等形式的多媒體資源,制成微課件呈現給學生,為其營造沉浸式的學習場景,以此達到對數學知識的直觀展示目的,有效地促進學生集中感官.
例如,在小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一)”的教學中,教師在創設信息化情境時,就可以出示一張卡通動物圖,學生的注意力會馬上轉移到圖片上,教師設問:同學們,請大家描述一下,圖片上有哪些動物,它們分別在干什么?學生:圖片中間有一頭大象,大象的前方是猴子、后方是小熊、側面是袋鼠、上方是小鳥,它們都舉著相機,在給大象拍照.緊接著,教師再出示從四個方向拍攝的大象照片,繼續問:結合這四張照片,請大家想一想,它們分別是誰拍的?請說出理由.學生分析后反饋:大象的正面照是猴子拍的,因為猴子在大象的前方;尾巴的照片是小熊拍的,因為小熊在大象的后面;側身照是袋鼠拍的,因為袋鼠位于大象的側面;大象背脊的照片是小鳥拍的,因為小鳥是飛在空中的,只有它能俯拍大象.教師:同學們判斷得非常準確!那么通過剛才的觀察和分析,大家有哪些發現?學生交流后作答:從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物體形狀可能不同.這樣在信息化情境的支持下,學生的感官就會高度集中,并且他們能夠體會到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三)創設生活化數學情境,引導學生理實結合
高質量的小學數學教學,追求理論與實踐的有機整合.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倘若數學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脫節,一方面會徒增學生的理解壓力,另一方面也難以凸顯數學的實踐性和實用性,致使學生感受不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新課改下,數學課程應當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由此可見,新時期的數學教學標準,是以學生的生活“經歷”或“體驗”為前提的.因此,在實施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重點創設生活化情境,比如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物品,開展演示和觀察教學,抑或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場景、案例等,來輔助數學知識點的講解,以此使數學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認知,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理實一體化的學習意識.
例如,在小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搭配(一)”的教學中,由于本課的情境化教學目標是基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向學生滲透排列組合的數學思想,因此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教師可以拿出一個自制的密碼箱,對學生說:“同學們,數學廣角樂趣多,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搭配的學問,這里有一個密碼箱,誰表現得好,老師就把箱子里的獎品發給他.如果想要開啟密碼箱,必須要知道什么?”學生說:“密碼.”教師說:“沒錯,老師給大家一些提示,密碼是由數字1和2組成的兩位數,十位數和個位數不能一樣,該怎樣搭配呢?”學生說:“12,21”.教師說:“正確的密碼只有一個,現在大家能確定是哪個嗎?”學生回答:“不能.”教師說:“老師再給一條提示信息,密碼比20大,能確定了嗎?”學生回答:“密碼是21.”這樣學生就能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有序地分析和解決搭配問題,從而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四)創設游戲化數學情境,吸引學生參與課堂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只有在順應學生天性的基礎上,才能發揮預期的效用;反之,如果數學教學以枯燥的灌輸和乏味的練習為主,那么學生的天性就會受到壓制,陷入被動學習的困境,很難自主自覺地參與課堂.而游戲是備受學生喜愛的課堂活動形式,能夠渲染快樂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協調統一,這樣自主學習也會水到渠成.因此,在創建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模式時,教師必須樹立“寓教于樂”的教學觀,著力創設游戲化的教學情境,立足于數學課程的主題和內容,考慮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項目,設計開展猜謎、競答、比賽、互動等形式的游戲活動,吸引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課堂,使其在體驗游戲樂趣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
(五)創設操作類數學情境,開發學生多元智能
從著名教育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來說,學生的智能結構具有多元性,包括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身體動覺智能、人際交往智能等七項.對于數學課堂教學而言,只有在學生的多元智能被充分開發的條件下,才能使其得到多角度的能力鍛煉,增強數學知識的吸收效果.而操作不僅是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具有挖掘學生潛能的作用,在適宜的操作情境中,學生的“眼耳口手腦”能夠全面地“動”起來.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化教學模式時,教師必須從數學的學科特點出發,落實操作類數學情境的創設,重視對各種學具的綜合利用,通過設計操作任務的形式,鼓勵學生稱一稱、擺一擺、畫一畫,使其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從而切實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助力數學教學目標事半功倍地實現.
例如,在小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克和千克”的教學中,由于本課難點是讓學生感知1克有多重,因此在創設操作類的情境時,教師就可以布置一項“天平稱硬幣”的操作任務: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些面值分別為2分、1角和1元的硬幣,下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合作使用天平,稱一稱哪種面值硬幣約是1克.學生迫不及待地參與操作活動,有的調整游碼和砝碼,有的把硬幣放到左邊的托盤上,還有的負責觀察和記錄克數……幾分鐘后,各組匯報稱量硬幣的結果.教師:大家都知道2分的硬幣約重1克,請大家把2分硬幣放在手心,掂一掂1克到底有多重,并說出你的感受.學生掂量后反饋:1克給人的感覺非常輕.教師:那么“克”一般用作哪些物品的質量單位呢?能否舉幾個例子?學生:“克”是較輕物品的質量單位,比如食品、飲品、貴重金屬等,都是以克為單位的.這樣通過創設操作類情境,學生就在實踐中體驗了1克有多重,得到了多元智能的發展.
結 語
綜上所述,做好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模式的構建,是開辟數學改革新局面的重要途徑,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課程的探索動機,輔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促進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有效解決.教師應該把握情境化教學的內涵,基于數學課程目標,整合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加強創設復習類、信息化、生活化、游戲化、操作類的數學情境,滿足學生思維、情感、興趣等多方面的發展需求,使其在情境中探究、感悟數學知識,從而實現對數學情境化教學模式的高效構建.
【參考文獻】
[1]李千雙.小學數學情境化課堂的創建探究[J].新課程研究,2023(29):126-128.
[2]周宏.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情境的創設與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16):26-28.
[3]張繼豐.素質教育視角下小學數學的生活情境化教學研究[J].智力,2023(13):107-110.
[4]阮鑫.情境化教學,讓數學課堂更有魅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11):20-22.
[5]彭貴球.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改進路徑[J].天津教育,2023,(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