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林超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五期重點課題“基于前置性評價的小學英語語法教學設計研究”(課題編號:2023JY15—ZA42)的階段性成果。
【摘?? 要】課后學習作為知識向素養轉化的重要橋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針對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后學習中存在的“知識回顧流于形式、思維培養浮于表面、課后學習過于單一”等問題,可引入后延式任務單這一工具。后延式任務單的設計須體現目標性、精簡性和層級性。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使用圖導思維型任務單、問題思辨型任務單、延展生長型任務單,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提升實踐能力,實現思維發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后學習;后延式任務單;思維能力
關注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重視將教學延展到課堂之外的生活中是課程與教學本身的要求。《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堅持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把知識運用于社會,服務于人民,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的實踐創新能力。這一要求凸顯了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深遠意義,即讓學生將在課堂上習得的知識轉化為在生活中靈活應用的能力。課后學習作為知識向素養轉化的重要橋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但從現階段來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后學習存在著“知識回顧流于形式、思維培養浮于表面、課后學習過于單一”等問題。無論是從效果還是從形式來看,這樣的課后學習都與學科教學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創新課后延伸策略、優化課后學習樣態成為一線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實踐證明,教師可以在課后學習中引入“后延式任務單”,嘗試“以單引學”,引導學生從知識、思維、實踐三個維度深入探究,實現知識技能提升到核心素養發展的跨越。
一、把握后延式任務單的設計原則
小學道德與法治后延式任務單是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教師根據教學效果和學情,助推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載體,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份有效的后延式任務單,能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回顧自己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在此過程中獲得的啟示,使學生獲得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在設計后延式任務單時,要結合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細化任務目標,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行動指南。
(一)體現目標性,實現德育滲透
教師在設計后延式任務單時,不僅應考慮本課的教學內容,還要著眼整個單元的總體目標以及該學段學生的個性特點,將課后學習與學校德育活動結合起來。根據教學目標的不同,任務單所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教師不僅要因材施教,還應量體裁衣,體現后延式任務單的目標性。
例如:教師在設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為父母分擔”單元的后延式任務單時,要立足學生良好勞動品質和家庭責任意識的培養;在設計四年級上冊“讓生活多一些綠色”單元的后延式任務單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調查,思考個人生活與環境的關系,明白只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讓環境更整潔,讓生活更美好,從而將垃圾分類的規定內化為自我要求。個性化地設計后延式任務單,可以讓學生對活動內容有較為直觀的感知,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人品質。
(二)體現精簡性,突出重點知識
后延式任務單要盡可能地以凝練的語言或生動的圖片來呈現。題目的設置不能過于復雜,而要突出思維訓練的重點。
例如,在設計六年級上冊《憲法是根本法》一課的后延式任務單時,為了讓學生明確“憲法和其他法律的關系”,教師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展開復習:用樹狀圖區分概念,樹干寫憲法,分支寫其他法律。這樣的學習既有趣味性,又能讓學生明晰憲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
(三)體現層級性,尊重個性差異
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后延式任務單的設計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促使學生從已有經驗出發,產生解決實際問題和現實困難的積極性。
例如,六年級下冊《探訪古代文明》一課旨在幫助學生了解人類早期文明的重要誕生地及相關文明成就,形成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根據學生反饋的感興趣的項目,教師設計了“個性化實踐探學單”,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可以收集表現中華文明或其他大河流域文明的例子,分析其作用和價值;可以制作“四大早期文明”手工海報,與同學分享;可以開展研學活動,做小小宣講員。
分層設計能夠兼顧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學習水平,激發學生的行動意愿和學習動力。如此,課后學習便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樂于做”,成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載體。
二、明確后延式任務單的使用路徑
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形成以及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應強化課程知識的結構性、概念理解的連貫性、學習主題的延展性,引導學生建立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系,在腦海中形成知識網絡。
(一)圖導思維型:串點連線,梳理知識脈絡
教師可通過圖導思維型任務單,幫助學生進行回顧性學習。這一類后延式任務單重在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將學生的思維可視化,幫助學生將前期學習的散點知識梳理得更有條理。學生在該任務單的引領下對整個單元的知識進行回顧,實現知識的結構化。
與法律知識相關的復習課一般以知識點或知識線的形式展開。圖導思維型任務單能夠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以六年級上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為例,為了突破“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這一難點,教師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展開復習。學生設計的思維導圖如圖1所示。
(二)問題思辨型:聚焦困惑,實現思維發展
受年齡的影響,對于生活中模棱兩可的情況,學生時常不知如何處理。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原有認知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深度的思辨活動。問題思辨型任務單能夠帶領學生深入思考,最終得出答案,解決困惑。
比如,在學完六年級上冊《知法守法,依法維權》一課后,學生對生活中的問題“小區門口的廣場上能不能跳廣場舞”產生了疑惑。教師以此話題為抓手,設計了問題思辨型任務單,如圖2所示。
借助這樣的后延式任務單,學生有效梳理了處理問題的方法,最終達成共識:在不侵犯別人合法權利的前提下,是可以跳廣場舞的。這樣一來,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的理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又如,在教完三年級下冊《愛心的傳遞者》一課后,教師提煉了有探究價值的社會問題,如“老人摔倒該不該扶”,構建問題思辨型任務單,開展學習活動。教師先出示問題:“老人摔倒該不該扶?”學生積極探討。接著,教師針對學生的疑惑之處,補充相關新聞資料。學生借助資料進行推理:導致老人受傷的原因有哪些?這一環節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在思考、反思和歸納的過程中找到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在現實生活中,柔性倫理與剛性規則的矛盾、教材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反差、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差異,以及傳統文化與現代要求之間的沖突等,對學生來說都是道德兩難問題,具有一定的德育價值,適合采用這一類導學路徑。
(三)延展生長型:遷移運用,提升實踐能力
道德與法治教學旨在讓學生通過習得的課堂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針對課后學習中存在的知行脫離、活動形式單一等情況,教師可延伸教材內容,借助延展生長型任務單進行探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等形式,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入探究,并完成個性化表達,以此將學習內容向外延展,同時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設計這一類任務單時,要引入學生能夠親身經歷的問題,讓學生從調查中獲得信息,在整理信息的過程中形成自身的感悟。
例如,學習了四年級上冊“讓生活多一些綠色”單元之后,教師聯系生活中的垃圾分類問題,設計了延展生長型任務單,如圖3所示。
此外,教師鼓勵學生用文字和數據相結合的形式反饋調查結果(如表1),并深入分析數據資料。經過這一過程,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垃圾分類問題的根源,強化環保意識,還能將其轉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
依托延展生長型任務單,學生進一步明確調查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調查方法,獲得了深刻的體驗。同時,教師鼓勵學生用文字和圖形相結合的形式反饋調查結果,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這樣的實踐探學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能引發學生對生活現象的思考。學生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能夠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還能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
綜上所述,依托后延式任務單開展課后學習活動能讓學習與實踐有機結合,是一種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發展的有益嘗試。教師以后延式任務單為抓手,逐步引導學生參與豐富有趣的課后學習活動。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道德的理解,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個人品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姜向陽,吳笑樂.搭建促進科學思維發展的學習單支架[J].教學與管理,2022(26):58-61.
[3]徐衛平.道德與法治“兩難問題”教學策略舉隅[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8(9):23-25.
[4]楊開智.以分類學習單為支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以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例[J].廣西教育,2022(4):27-29.
(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向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