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映宏,陳躍平*,吳衛群
(1.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 廣西 南寧 530011;2.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廣西中醫學校 廣西 南寧 530001)
作為現代醫學的一條重要分支,骨科涵蓋了神經血管、肌肉骨骼等解剖結構,具有概念不易理解,內容豐富多彩,學科交叉性強,實踐能力要求高的特點。盡管現代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骨科的教學模式得以改進,但對于醫學生來說,骨科臨床技能的學習依舊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傳統教學方式逐漸顯得捉襟見肘。近年來,骨科新的技術、理論以及診療方案法層出不窮,診斷標準、治療原則也飛速更新換代,老舊課本的使用更進一步加大了骨科臨床技能教學的難度。如何推動傳統教學管理模式的轉型發展,創新骨科臨床技能的教學方式成為一項重要任務。山東昌樂外國語學校提出并創立的“三效課堂”,以效能為基、效率為橋、效果為矢,以學為本,先學后教實現學生素質達標的教學模式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英語、化學、信息技術等應用類課程中得以推廣[1]。骨科對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如何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與臨床技能,為社會輸送更多臨床應用型人才成為了各醫學院校面臨的難題,“三效課堂”的創立為此指明了新的方向。
隨著教師們對教學方法的不斷探索,骨科臨床技能教學呈現出一幅百家爭鳴的盛景,前有以問題為基礎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臨床案例為基礎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CBL)、以團隊為基礎教學法(Teambased Learning,TBL)等基于各因素變量下的教學方式,后又出現了在影像學、3D 打印、全息投影等高新科技加持下的新型教學方法,更有臨床一線教師對現有教學方式融合提煉,創造出的聯合教學法等[2]。這些教學方式都有著其各自的優點,以問題、團隊或臨床案例為基礎的系列教學方法都在不同側重點上培養著學生找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師生、生生間團隊協作,與病患溝通交流的能力,而以高新科技為輔助的教學方式能夠直觀、具象化地展示骨科這一基于人體解剖學的科目精髓,聯合教學方法更是取百家所長,在骨科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3]。
教學方式的更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代骨科教學內容枯燥、形式單一的局面,也促進了師生間的親密關系,但在教學過程中小組成員分配不合理,占用師生大量時間以至于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教學中心易偏離,經濟投入高等一系列問題也隨之浮現。更重要的是他們似乎忽視了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相互關系,更側重于“教”而忽略了“學”,更多教師選擇在教學中使用講授的方式,盡管內容豐富,但效果卻不太理想。
“教”體現的是對學生給予指導的過程,學習是人類的天性,而“教”則是對天性更好的引導,將教師自身新的經驗更高效地傳授給學生,這也彰顯了教師職業的不可取代性?!皩W”體現的是學生獲取新經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自覺主動、積極進取獲取經驗的狀態稱為“自我效能”。在前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夠很好地提升骨科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4]。這與“三效課堂”以效能為基,效率為橋,效果為矢的思想不謀而合。這樣的“學”并不是使學生在簡單意義上的“填鴨式”教育中獲得知識,而是讓學生富有挑戰性地理解、分析、融合、應用,甚至使用當前舊知識去創造新的知識,讓學生從為學而學轉變成為用而學,以學為本,先學后教[5]。
骨科臨床技能教學要求教師在極短的教學時間中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將理論知識綜合應用,實現高投入、高收獲,而這也使教師必須應用區別于常規模式的教學方法,摒棄大觀念、大主題、大項目的教學設計,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科目教學目標。
以股骨頸骨折臨床教學為例,傳統教學方式為:教師先提出教學目標,然后開始講解股骨頸骨折的病因、病理及并發癥,講解完成后帶領學生共同前往病房,向事先溝通好的病人采集病史,而后返回教室,學生反饋收集的信息,教師加以更正及總結。
不難發現,這樣的設計使教師很好地完成了股骨頸骨折課程的施教任務,但對學生來說,并沒有合理地應用自我效能,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相對能動性無法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對股骨頸骨折疾病也沒有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特別是對人員組成較多的班級,由于真實病患數量有限,只有少數參與病史詢問的學生才能真正對這一疾病有自己的理解。
“三效課堂”以提高自我效能為前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過程,通過病例比較、分組競爭等方式提高學習效率,最終達到滿意的學習效果?;谶@個理念,同樣以股骨頸骨折為例,我們將對教學進行如下設計。
對于初到臨床的骨科學生而言,缺乏良好的解剖學培訓,實踐能力機會欠缺,臨床與理論知識分離是普遍現象[6]。因此,針對短板,通過臨床病例結合實際解剖結構模型及3D 打印技術提前定制教學模具,可完善學生的解剖結構想象思維。模具可將結構名稱、位置以及關系直觀地展示出來,輔助學生提高對解剖結構的印象和聯想,促進其對復雜解剖結構的深入理解,加深其記憶。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學以致用,將解剖學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提高他們的臨床思維能力。同時,課前進行學習需求調研,通過簡單的調查問卷或者座談的方式總結出學生在臨床見習中的重難點問題,從而更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
教師在教學前選取股骨頸骨折與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演示病例,將學生分為兩個臨床診療小組,每組負責不同的病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小組內部深入討論,共同解決問題。教學前教師強調今日教學目標為學習髖部骨折,但不詳細指出具體骨折部位,向學生說明兩組醫師將面對不同的病患,通過對主訴、病史、??魄闆r、輔助檢查等相關情況的收集,運用所學習的骨科相關知識對患者疾病進行診斷,同時對后期治療方案進行討論,最后匯報,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臨床推理能力。教師聽取匯報后便可對各組學生進行點評。通過圖片、3D 模具、動畫等講解髖部周圍解剖結構,結合提問等互動方法幫助學生復習股骨頸及股骨頭周圍的重要血供,通過生生互動的方式完善專科查體,引導學生講解該骨折與四肢其他部分骨折的共同點,同時根據其生理結構分析股骨頸骨折與粗隆間骨折的病因、分類及診斷的區別,最后概括兩種常見髖部骨折的治療方式。
在上述教學的完整過程中,最終的評價體系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傳統結課后“一錘定音”的期末考試相區別,“三效課堂”的評價方式更注重評估課堂教學質量和完善不同批次學生學習能力評估,通過微信、QQ、問卷調研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需求反饋,通過建立不同批次學生的學習檔案,分析大數據背景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7]。也可以在課程結束后由小組成員根據各組疾病診療方案的準確性進行相互評分,同時,教師通過適當提問的形式回顧學習內容,學生也需要對自身的情況進行評分,確保評價體系多樣,最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髖部骨折臨床教學為例,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不定時提出臨床教學中總結的疑難問題及重點問題,學生以小組搶答的方式進行回答,在不同小組間建立競爭關系,最后采取雙向積分模式,搶答選手以及小組其他成員分別記分。這個環節中,學生需要取得“小組勝利”,就必須集中精力聽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加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同時,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小組成員為了取得分數也必須幫助回答問題的學生,加強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協同互助能力,最終分數將按一定比例計入學生的期末個人評價。
課后學生可根據個人不同的學習習慣,選擇單人完成或合作完成項目,單人項目使用回答隨機抽取的固定題目及開放式問題的方式。合作項目采取相關疾病調查研究、論述分析等方式。單人項目由選擇單人項目的學生相互評分,而多人項目采用最終匯報,各組成員評分及教師共同評分的方式,組員按貢獻不同給出相對的分數,并根據題目難度按比例計入個人單項科目最終成績。
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提升學習效率。反饋機制是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它通過獲取信息、評價和改進,幫助我們不斷提高學習效果。及時的反饋可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不足,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由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教師需要與學生之間建立好良好的反饋機制,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上的問題,更好地跟進每一個學習主體的學情,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首先,建立反饋渠道,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幫助學生鞏固正確的知識,及時糾正錯誤;其次,成立課程小組,選取班級單科成績前10%的學生為組長,將其余學生按照成績前20%―50%、后20%―50%及最后10%分為三組,三組組長通過隨機抽簽的方式決定。組長需跟進各組組員的學情,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再對其進行相應指導,對于進步最大的小組給予一定獎勵,如額外加分等,教師既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對于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輔導與支持,幫助其克服學習上的障礙,真正做到教學效能、效率、效果三豐收。
這樣的方式不但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也拓展了學生在小組合作科研項目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研”結合,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習慣,因材施教,最終取得全面進步。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體現了“三效課堂”以“效能為基,效率為橋,效果為矢”的中心思想,同時也很好地踐行了“以學為本,先學后教”的教學思路。通過有挑戰、高投入、高認知的過程,加強了學習效能,實現“教”與“學”的最優結合,讓學生實現更有意義、更有深度的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三效課堂”優化主體意識,強調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提升學習積極性,將自我效能發揮到最大。在實施過程中,學生完成對病人的接診任務,患者的真實情況包括發病時的病史、??魄闆r、輔助檢測等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體驗臨床一線醫生所面對的診療問題,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新鮮感及好奇心,通過自主決策、組內討論、翻閱資料等加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把課本中枯燥、不易理解及復雜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相聯系,加深對疾病的認識。通過分組競爭、獎勵等方式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激發其學習自覺性。教師通過最后的系統講解,將書本中的平面思維轉化為立體思維,增強學生構建知識框架的自信,同時也增強了自身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充分展現出了“三效課堂”以學為本,自主學習,教師輔助的教學特點。
學習是將一個將知識內化的過程,只有通過聯系實際,深度思考,才能實現有效的學習?!叭дn堂”中的“先學后教”即先讓學生自主實踐,再解其所困,答其所疑,順勢教導,深入理解。前期學生通過對真實臨床案例的分析、參與提出疑問,思考自身不足,后期教師指導,修正方向,內化學生的知識,進一步將舊的知識轉化為新的知識。在此次教學設計中,教師先讓學生自主挖掘臨床證據,構建知識體系,而后教師講解髖部解剖結構,結合CT 三維成像、3D 模型等現代化手段,分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髖部骨折的病因病機,再通過鑒別股骨頸骨折和粗隆間骨折等髖部常見疾病,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學生在正確的診療過程中提前實現一線醫生的自我價值。這樣的教學模式加強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相互聯系,發揮了“教”與“學”的主觀能動性。
“三效課堂”強調“效能、效率、效果”,它是教學理念和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傳統教學模式深入改革創新后的新育人模式,同樣也是對新時代教育生態鏈的完善。骨科臨床實踐課程是“三效課堂”在特定學科的具體體現,在骨科臨床實踐課程中應用這一教育理念,通過多樣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使學習由抽象走向具體,表淺走向深度。在這個過程中,課堂中的溝通方式也從教師向學生單一方向轉變為多方向的溝通,學生以提升自我、深度思考為目標,教師也通過緊密圍繞教學主題將教學內容結構化等方式,將教學目標放眼于未來?!叭дn堂”的評價模式不僅取決于課程考試分數,還依賴于學生對學生、學生對自己、教師對學生的多維度相互評價體系,讓評價貫穿“三效課堂”本身,讓師生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共同進步。
骨科疾病診療復雜,內容表現形式多樣,治療個體區別較大,與生物力學、外科學、藥理學等多學科相互交錯,一方面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知識底蘊、良好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多方面的知識構建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舉一反三,提高知識內化能力與解決問題再提出問題,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使臨床教師力不從心?!叭дn堂”教學理念的實施以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為基礎,以在短時間內激發學生潛能,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為過程,最后達到勤于思考、勇于創新、深度學習的終極目的。它將課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身份淡化,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課堂上為師生的共同進步創造了必要條件。骨科臨床實踐的教學是特殊的,在理論知識的支撐下,更多的是實踐與操作,“三效課堂”以學為本,先學后做,加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發揮了其內在潛能,使之成為臨床應用型人才。同時,它促使教師加強知識體系構筑能力,改變了課堂中單向教學的模式,為骨科教學理念帶來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