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高新區山觀實驗小學 陳 強
小學科學承擔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任務,而完成這一任務的主陣地就是課堂。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教育就是一個持續不斷地促進學生生命生長的過程。傳統的科學課堂只關注科學知識的傳授,課堂上學生只是接受科學知識的容器,而不是具體的生命個體,缺失對生命成長的觀照,形成“生命離場”的狀態。教師要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以生長性為目標,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主動學習,提升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發展潛能,形成核心素養。
探究實踐就是讓有意義的經歷真正發生,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素養導向的科學課堂,應該把時間、空間、權利還給學生,提升學生的真實學力,努力促使學生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習得關鍵能力。
深度學習是以理解為基礎的意義探究型學習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解釋、舉例、分析、總結、表達、解決不同情境中的問題等,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建構性活動,由此創造出對新知的理解。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寫道,學生來到學校上學,不僅僅是為獲得知識的記憶,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更有智慧,學會發現、觀察、感受、想象、思考、表述,成為一個獨特的自我。課堂只有建立人、物、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勾連學生的已有經驗和新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習發生在真實情境中,讓學生卷入其中,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理解、探索,才能讓學生自主走進科學學習中,獲得真正的意義理解,最終自由生長。
如“植物的一生”單元,按照教材內容,教師可以按部就班把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等逐一進行講解,但學生只是對植物有了碎片化的認識,對植物的認知維度停留在淺層,無法進行深層次的探討交流。此時,教師可創設植物“感知生長”的探究實踐場域,為學生提供對植物的探究的真實環境。學生通過種植、觀察、施肥、澆水、記錄等探究實踐,系統地完成對植物的探索與建構。如植物的根的形態分類,學生在種植時就可以觀察各種植物的莖是什么樣的,是屬于什么類型的莖,等等。實際上,這是一個把教的知識轉化為主動建構、理解的過程。在參與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體驗到探究的快樂,還對植物生長各方面的數據信息產生敏銳的直覺和深刻的理解。同時,探究是一個情感的互動過程、思維的互動過程。給學生一個探究實踐的空間,讓他們學著自己往前走,他們就會不斷探索出新知,激發主動學習的原動力。
只要讓學生動起來,學生就會在設計的學習場域中成為主動的創作者。觀察體驗、調查訪問、資料分析、項目設計等學科實踐活動,都可以讓學生真切體驗,獲得相關學習經驗與能力。
大部分中藥的來源是植物,“植物的一生”單元與中草藥知識相融合,開展“探索本草奧秘,傳承中醫藥文化”學科實踐活動,對學生來說,更有認知與實踐意義。中草藥既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部位的區別,又有一年四季的生長階段、環境之分。從草地到田野,從校園到小區,從地方到全國,從春季到冬季,學生通過以“舌尖上的本草”“廚房里的中草藥”“校園里的本草”“遇見春天里最美的本草”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親身觀察、體驗、研學、制作。在這樣的探索中,學生不僅完成了對植物一生的探知,還了解了周圍的環境、當地氣候特點等,激發了對本草文化的熱愛,促進了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思想是課堂的生命,問題是課堂的靈魂,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富有思維張力的內容,創設足夠的思維空間,引發學生共鳴、思考、體悟,就會撬動學生的思維,讓其主動建構知識。素養導向的科學課堂應該為學生的智慧生長提供土壤、陽光和雨露,讓學生汲取生長的力量,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教師構建問題情境,根據活動內容設計探究的核心問題,通過問題串以及相應的學習活動支架,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實踐,讓學習活動形成一種不斷深化的思維閉環路徑,讓學生在深度學習中主動建構知識、活化知識、發展思維。
“測量”一課包含長度、質量、容積、時間、溫度等方面的知識,按照教材內容安排,在一堂課同時教學其中的2~3 個內容,也只能做到走馬觀花,了解表面而已。因此,在教學中,筆者抓住“測量長度”這個點深入研究。首先,筆者先深入調研各個年代的尺的模樣及數據,模仿其數據規格制作尺,利用“模仿尺”讓學生測量相同的旗子。在得到不同的數據后,筆者圍繞“為什么測出來的結果不一樣”“要知道兩組間彩旗大小是否一樣,最直接的方法怎么做”“你們這些結果是怎么測得的”這三個問題,層層遞進,不斷讓學生深入思考,逐步聚焦到數據不同的原因是在測量尺上,通過直接觀察的方法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尺中有乾坤、尺中有學問,也順其自然地讓學生明白統一度量衡的意義所在。“既然現在已經統一量程了,為什么還有許多不同形狀、不同材質的尺”這一問題再次促進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通過真實的測量活動,學生就會深刻明白不同的物體需要用不同的尺進行測量的道理。在這樣以問題為中心、遞進式任務的驅動下,學生的思維就會從淺顯走向深刻,從低階走向高階,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表象到本質,層層接近“測量長度”的本質。
要讓學習理解真正發生,教師必須促進學生思維不斷縱向發展,實現深度學習。課堂的本質是對話,有效的對話可以激發學生深度思維,讓學生從對話中獲得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展開多維度的教學對話,學生就會在不斷地交流討論、傾聽表達、思維碰撞中“以心悟之”,逐步逼近知識的本質,不斷發現相應的規律特征,不斷生成新的學習經驗。
如教學“測量”一課時,課始,筆者就直接進入師生對話:“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測量’,測量是我們在生活、學習中經常需要用到的,你們會測量嗎?”筆者順勢提出任務:“請同學們用老師提供的尺來測一測、量一量旗子。”因為這是學習過程中順手習得的東西,學生都會信心滿滿地接受任務,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尺”是教師挖的“陷阱”。用“不同年代數據長度的模仿尺”測量相同大小旗子的數據肯定是不一樣的。此時,筆者提出問題:“你們都說會測量,但為什么你們每一組測量同樣大小的物體的數據結果是不同的?”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驅動學生進一步剖析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對話中深刻理解統一度量衡的真正意義。
在教學中回顧科學發展史,傳播歷史的經驗和智慧,觀今鑒古,可以幫助學生打開理解的一扇窗,讓學生宏觀地了解世界,微觀地探析具體事物;幫助學生學會像科學家、工程師、發明家等一樣思考,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品質。
如“測量”一課,學生已經通過“用不同年代數據長度的模仿尺測量相同大小旗子”的活動,理解了統一度量衡的意義。此時,課堂應水到渠成地引入科學史,讓歷史與現實并存,進行中外測量研究對比。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尺穿越到同一“課堂時空”,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學生自然就會有揭開謎底的學習欲望,學習測量的難點也就很容易解開。
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是什么”,還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不僅要讓學生知道知識的“現在”,還要讓學生清楚其“過去”、放眼于“未來”,讓學生成為一個有思考力的人。學習有了厚度、寬度和深度,學生思維就有了高度、廣度和深度。學生思維貫通,對今后的學習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學習的目的是將知識還原到發生的地方,讓學生知道科學知識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將生活內容融入教學內容中,能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也是讓學生明白學習科學知識的價值和意義的一種方式。
深度學習,是師生共同經歷的一場智慧之旅。旅程的終點不是讓學生獲得一堆零散、呆板、無用的知識,而是讓他們能夠積極、充分、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去理解世界、解決問題、學以致用,并獲得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成長,成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如“搭支架”一課,本課是在認識形狀與承受力關系的基礎上,開展實驗和動手制作活動,使學生發現三角形支架是最穩定的結構,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形狀與承受力、結構與穩固性關系的興趣。本節課,筆者先借用生活中的手機支架進行導入。學生對于手機支架有著許多真實體驗,很容易說出它的一些作用、特點。接著,筆者緊緊抓住不同的手機支架進行深入剖析,通過分析支架支撐的是什么、在什么地方支撐、用什么支撐、為什么這樣支撐等問題,層層剖析,讓學生了解因不同環境、不同需求等因素而考慮設計運用不同形狀、材質的支架。最后,筆者以點帶面,拓展延伸,讓學生遷移分析生活中的其他支架,這些都是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眼光去看物體、看生活,不僅夯實了其對支架的理解,還讓其理解了科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只有學生知道在什么樣的情境中應用這些知識,知道在面對新的、真實世界的情境時如何調適、修正這些知識,在他們能夠解釋信息、創建模型、解決問題、建立與其他概念和學科及真實世界情境的關聯從而形成理解世界的新方式時,我們認為發生了真實、有深度的學習。”生活情境既是提煉科學知識的素材,也是學生應用科學的場所。把科學教學建立在生活之上,將科學應用到生活中,再從生活中得到檢驗,學生就會真正理解科學、學會應用科學。
如“搭支架”一課,學生通過實驗活動了解了支架,理解了支架的內涵,但教學不應就此結束。知識的重要意義在于應用。在弄清支架的確切含義和包含的道理后,學生要能夠運用所學概念和規律分析解決一些具體事物,根據具體事物具體分析,舉一反三。這時,教師再適時點撥,就會觸動學生向更廣闊的知識領地延伸,為支架的深入研究和創新錦上添花。這樣的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就淡了些,伙伴的角色就濃了點,學習的深度也就凸顯出來了,真正走向核心素養的落實。
教師要不囿于書本,不桎于課堂,不拘泥于40 分鐘,允許學生生長,并為其提供相應的條件,讓學生浸潤在親身經歷、思維提升、生活情境的每個細節里,感受到學習科學的快樂,收獲成長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