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碩
摘 要:笙作為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是我國民族管樂器中唯一能用固定音高演奏的復調樂器,也是目前世界上能運用開放式和聲演奏的吹管樂器,發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其造型高雅、音色清麗,既能進行單音演奏,又能運用和音進行演奏,音色優美且和諧,不僅是良好的獨奏樂器,還是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合奏樂器,深受人們的喜愛。鑒于此,對民族樂器笙的演奏技巧和其藝術表現特點進行探討,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傳統民族樂器的魅力,從而促進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笙;演奏技巧;表現特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逐漸加強對傳統藝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使更多的人認識與喜愛傳統藝術。笙作為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一直活躍于歷史的長河中,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有著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特色的代表,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氣息,兼具浪漫與文藝。
笙的音色較為獨特,具有清澈、豐滿及甜美等特點。音色的包容性使其除了能用于獨奏,還能被運用在合奏中,適用于音樂表演的各種場合。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西方樂器逐漸進入我國,并在我國的音樂市場占據了優勢地位,導致笙等傳統樂器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鑒于此,文章通過全面闡述笙的演奏技巧和藝術表現特點,旨在幫助更多人認識笙、學習笙,讓笙能獲得更廣泛的受眾,使更多人熱愛笙以及熱愛傳統民族樂器,促進傳統藝術的蓬勃發展。
一、笙樂器概述
笙是我國較為古老的樂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運用自由簧的樂器。其對西方樂器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可以肯定地說,西方樂器的發展與笙息息相關,笙推動了西方樂器的發展[1]。笙最早的制作方式多為將長短不一的竹管進行編制,且每根竹管上都具有長短不一的孔洞,在吹奏時可以形成不同的音高,從而可以進行旋律、曲譜的演奏。后續經過改良的笙,融入了竹質簧片和木質笙斗,通過將簧片放在竹管的底部對音高進行調節,使音色更加清脆而優雅。木質笙斗是通過開合的方式對氣息流入的方向實施引導,演奏者只需要吹笙的同一部位,即可實現演奏。隨著當今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傳統的簧片從以往的竹質轉變成了銅質,因此其音色也比之前更加清脆且響亮。
二、笙的演奏技法
(一)笙的口內技巧
口內技巧是笙演奏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詮釋音樂作品內容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正確理解和掌握口內技巧是演奏好笙樂器的重要保障。鑒于此,相關演奏人員要重視這一技巧[2]。笙的口內技巧包括呼吸、顫音、吐音、花舌、呼舌等。笙是吹奏樂器,在演奏過程中需要演奏者具備良好的肺活量,使演奏出來的聲音更加平穩、持久且充滿爆發力。鑒于此,初學者在學習笙時,最為重要的是加強對自身肺活量的提升。在日常生活中,演奏者可借助運動、鍛煉等形式,不斷提高自身氣息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1.呼吸
在演奏過程中,笙最基礎的口內技巧是呼吸。在吹奏時,通常采用的是胸腹聯合呼吸法,即借用胸腔和腹腔進行發力,在吹氣時,身體呈現出自然放松的狀態,同時橫膈膜下沉發力,直到胸腔中充滿氣體,讓腹肌能逐漸向上提升收縮,從而對肺部進行擠壓,使氣息能穩定輸出;反之,在吸氣時,各個部位也要相互協調,從而達到呼吸自如。
2.顫音
笙的顫音技巧指的是利用喉、舌及腹部的運動,以此激起強弱均勻的氣流,讓笙能產生像弦樂器揉弦一樣的聲音效果。這種技巧主要被運用于長音的演奏。笙的顫音可以劃分為三種,分別是喉顫音、舌顫音、腹顫音,且不同顫音的運用方法也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色。喉顫音主要是利用喉頭的顫動,產生波狀氣流,實現振動簧片的效果,從而產生顫音。此種方法猶如干咳一般,與干咳不同的是不發出人的聲音。舌顫音通過將舌頭緊縮后懸在口中,并快速發出“蘇蘇蘇”的聲音,以此形成波狀氣流,實現均勻振動簧片。腹顫音則是通過腹肌的運動,產生波狀氣流,均勻地沖擊簧片形成顫音。其中,在使用腹顫音時,需要把握好相應的力度,從而演奏出渾厚優美的音樂,將樂曲中的情感通過旋律抒發出來。
以上這些都是較為獨特的發聲方式,借助氣息控制聲音的大小,讓簧片在進行碰撞后產生不一樣的音色,就猶如上下起伏的波浪一般,使音樂婉轉自如。而這些方式本質上是借助肺部力量,讓氣息的收放更加自然。
3.吐音
吐音是笙演奏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口內技巧,在吹奏時保持口型不變,兩腮微縮,將舌尖頂在上牙齦中,并用舌尖控制氣息的吞吐。吐音的用途較為廣泛,在演奏樂曲時大多都會用到吐音。演奏中每個樂句開頭的音,音程向上大跳、同音的連續,以及演奏速度較快、熱情奔放、活躍的樂曲等,都需要運用吐音進行表現。而吐音可以劃分為三種,分別是單吐音、雙吐音、三吐音。三者的區別較為簡單,主要體現在舌頭在上牙齦處的運動狀態的不同。不同的吐音具有不同的特點。
其一,單吐音。此種吐音較容易掌握,由于吹奏吐音時舌頭的動作和說話時的舌頭動作較為接近,因此它是吐音技巧中最為基礎的一種。單吐音多為發出“T”或“吐”的聲音,發音強勁有力且有彈性,具有顆粒感。同時,要確保吹氣的單吐和吸氣的單吐發音一致。單吐通常被運用于較為歡快且跳躍的樂句里,因此在吹奏過程中要注意舌頭動作不宜過大和僵硬,否則會導致發音遲鈍和僵化情況的產生。例如,笙曲《秦王破陣樂》中就運用了大段的單吐進行吹奏,將樂曲中的大帥升帳和三軍威武雄壯的軍容等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其二,雙吐音。雙吐音是在單吐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吹奏方法是舌尖與舌根進行交替,運用氣流的沖擊連續發出“吐庫吐庫”的聲音。因此,雙吐音要比單吐音快一倍,能夠用于演奏快速的頓音或跳躍性的旋律,在練習時也要強調顆粒感。例如,笙曲《天山的節日》中大量運用了雙吐音。此種演奏方式能夠凸顯樂曲的熱情奔放,使人感受到樂曲歡快的氛圍。
其三,三吐音。三吐音由單吐音與雙吐音組合而成,多用于前八后十六或前十六后八的節奏型,具有歡快、跳躍性強等特點。在演奏中要求通過舌頭的運動將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的音斷開,增強樂音的顆粒感和節奏的穩定性。三吐音通常用來表現具有激情、跳躍性及歡快、熱烈的舞蹈或是駿馬奔騰的場面。如在笙曲《草原騎兵》中,通過三吐音渲染樂曲的氣氛,為觀眾呈現了遼闊壯麗的草原上,一隊威武雄壯的騎兵縱馬馳騁、守衛邊疆的景象。綜上所述,初學者在練習三吐音時,要確保舌頭放松與舌尖靈活,同時隨著旋律不斷調整,使舌頭形成肌肉記憶,從而使演奏達到良好效果。
4.花舌
從字面上看,花舌就是采用多樣化的方式靈活運用舌頭,讓氣息能在氣流中均勻顫抖,從而引發簧片的共鳴。花舌在演奏中根據實際音響效果可分為小花舌和大花舌。小花舌指的是將舌尖頂在門牙上,舌頭其他部位懸空,通過氣流沖擊產生顫動,形成碎音效果;大花舌通常是通過較大的氣流量使舌尖的運動頻率降低,從而形成幅度較大、頻率較低的演奏效果。練習時可根據舌頭運動幅度的大小、頻率的高低來區分小花舌和大花舌。
5.呼舌
此種技巧是笙演奏中較為獨特的技巧。在演奏時通過將舌頭懸于口腔中,利用喉部和舌根的力量,使氣息在通過喉部時產生顫動,從而帶動簧片發出均勻的碎音。此種方法與人們日常漱口的動作較為接近。其演奏效果柔和、舒緩,因此被廣泛地運用在樂曲中。例如,人們會用此種聲音技巧來模仿鳥兒展翅高飛的聲音等。由于此種方式對舌根和喉部力量有所要求,因此需要演奏者在日常訓練中加強練習,不斷增強喉部肌肉力量,提高喉舌力度和持久性。
(二)笙的手指技法
手指技法也就是指法,包括打音、顫音、滑音、呼打、歷音等。每種指法都與氣息的運用和口內技巧有著密切的聯系。
1.打音
打音是一種輔助技巧,類似鋼琴彈奏中的左手和弦技巧。在演奏時運用手指按住一個或多個音,以此加重和裝飾旋律。打音強調配合性,演奏者需要緊跟樂曲節奏,配合氣息等,以呈現出協調的韻律。打音可以是斗志昂揚,也可以是溫柔婉轉,是笙演奏中最常用的技巧之一。打音的使用能夠有效彌補吹奏和音時力量上的不足,增強聲音的爆發力和穿透力。
2.顫音
顫音是通過發音孔的迅速開閉形成的顫音,是笙演奏中為了突出節奏而運用的方法。但是笙的演奏方式有限,奏出的顫音較少,主要是通過右手撐住笙斗,左臂顫抖實現顫音的輸出。在演奏過程中需放松身心,讓手指的動作更加流暢,從而保證顫音均勻地輸出。
3.滑音
滑音技巧在并排的笙管中較為常見,通過手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運動,使某一個音的音高出現升高或降低的演奏效果。在吹奏滑音時,要注重氣息與手指的配合,一般情況下,手指自上而下運動時氣息要輕,自下而上時氣息要重,以此凸顯出旋律的主次之分。
4.呼打
呼打是突出單音的指法,較為注重節奏感和律動感。需在日常練習中放慢速度,先通過重復練習讓指法與氣息配合進行單音輸出,再加快節奏速度,讓演奏更加順暢。
5.歷音
通過將多個音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進行演奏,以此形成變化極大的旋律。歷音演奏要求演奏者手指較為靈活,從而使樂聲更加嘹亮和豪放。其通常被運用于歡快的樂曲演奏中,能與花舌一同使用,可以將樂譜的復雜直觀地展現出來。不同的演奏方式可以產生不同的歷音,給人們不同的感受。
三、笙的表現特點
(一)獨特的音色
中國傳統藝術十分注重意境,不管是中國畫,還是詩歌,都將意境作為評判藝術的重要標準[3]。究其緣由,在于中國人骨子里具有浪漫氣息。笙作為我國古老的吹奏樂器,其音色、音調和曲譜等,都將我國傳統的意境之美展現了出來。其借助意境與觀眾形成共鳴,達到情感傳遞的效果,實現藝術融通的境界。笙具有獨特的音色,由于演奏方式的限制,其演奏的靈活度與其他樂器相比較低,但音色遠超其他樂器,或優美或沉穩,或天真爛漫或雄渾豪邁等,展現了無窮無盡的魅力。古人在笙的制作以及吹奏中都下足了功夫,例如,他們會將綠石磨成粉并制成漿水涂抹在簧片上,使笙的音色更加空靈。正是前人的努力讓笙收獲了大量的聽眾,并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流傳至今,不斷發光發熱。
(二)強烈的表現力
在進行笙演奏時,演奏者需要全身心投入其中。由于其演奏方式需要手、腦、口并用,因此演奏者必須集中精力,保持情感充沛,在演奏時完全沉浸于旋律,從而更好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4]。因此,笙演奏具有強烈的表現力與感染力,從而為觀眾呈現出良好的視聽盛宴。此外,笙在作為伴奏樂器時,能很好地配合中西方的多種音器,讓音樂的旋律更加動聽,有助于傳達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將音樂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而當其作為獨奏樂器時,又能挑起大梁,肩負起演奏的重任,更好地詮釋曲譜,展現出樂曲深刻的情感和獨特的意境。
(三)具有民族特色
笙是一種具有強烈民族色彩的樂器,其民族特色不僅體現在發音上,更體現在其所具有的文化底蘊、藝術內涵、發展歷史上。民族樂器通常蘊含著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將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內涵直觀地展現出來,笙也不例外[5]。笙這一樂器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天人合一”理念、禮儀仁孝和傳統的和諧之道,并能借助演奏將其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正是因為笙具有的濃厚民族特色,在對其進行保護、傳承時,更應該加大力度,將笙文化發揚光大,讓其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能夠傳播到世界各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馬振.淺談笙音樂的發展歷程與笙曲的特點[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8(4):114.
[2]趙可波.淺析笙的演奏技法與表現特點[J].魅力中國,2021(5):23.
[3]周明軍.芻議笙在昆曲中的表現特點及存在價值[J].明日風尚,2018(24):118.
[4]羅樂.笙的演奏技法與表現特點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7):55-56.
[5]梁柱.淺析笙曲《林海新歌》的演奏技法[J].北方音樂,2020(15):84-85.
作者單位:
天津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