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芳
(隴南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甘肅 隴南 742500)
廣播電視慢直播技術憑借其靈活且實用的特性,正在對人們觀看體育賽事、音樂會、新聞報道以及旅游活動的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從慢直播技術的理論基礎、核心技術要點,到其在各個領域的具體應用,旨在深入探討這一技術的發展歷史、特征以及未來趨勢,加深對廣播電視慢直播技術全面和深入的理解,為慢直播技術與廣播電視領域的融合應用提供參考。
廣播電視慢直播技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主要用于體育賽事的錄播,支持觀眾回看比賽的精彩瞬間。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數據傳輸能力的提高,20世紀90年代,慢直播開始進入觀眾的日常生活。體育賽事、音樂會等大型活動開始采用此技術。近十年來,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和5G網絡的發展,慢直播技術得到進一步推廣和應用,不僅用于大型活動,也逐漸被應用到各種小型活動和個人日常生活中,對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被譽為“新型媒體時代的重要實時內容傳播形式”[1]。
廣播電視慢直播是一種通過慢播放來呈現真實時間內發生的事件或活動的特殊傳播形式。不同于實時廣播,慢直播允許觀眾在事件發生后的任何時間觀看,把“直播”的瞬時性和“錄播”的存儲性結合在一起,以更科學和人性化的方式滿足人們的觀看需求,主要特征有3個方面。第一,時間擴展性。慢直播可以減緩實時活動的播放速度,如體育賽事等,使觀眾能更詳細、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活動的每個細節。第二,觀看靈活性。觀眾可以在活動發生后的任何時間觀看,解決了直播與觀眾時間沖突的問題。第三,內容選擇性。通過慢直播技術,不同的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關注的內容或角度。慢直播技術的出現,為傳統廣播電視節目提供了新的傳播方式,也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看體驗[2]。
慢直播技術的核心要點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緩存和存儲技術。慢直播技術將實時的直播內容存儲起來,以便觀眾在直播事件發生后的任何時間觀看。這需要高效、穩定的緩存和存儲技術,以確保直播內容的完整性和觀看的流暢性。第二,媒體流處理技術。慢直播技術需要對直播的媒體流進行實時處理,包括編碼、解碼、壓縮及播放等操作,需要高效的媒體流處理技術。第三,時間軸控制技術。慢直播技術需要提供時間軸控制功能,讓觀眾可以在時間軸上隨意跳躍,快進、快退或暫停,這需要精確、靈活的時間軸控制技術。第四,網絡傳輸技術。慢直播技術需要將媒體流通過網絡實時傳送給觀眾,這需要穩定、快速的網絡傳輸技術,以確保觀看的實時性和畫面的質量。第五,用戶界面設計技術。慢直播技術需要提供友好、易用的用戶界面,讓觀眾可以輕松、自由地控制觀看的進程,這需要科學、人性化的用戶界面設計技術[3]。
體育賽事中,慢直播技術支持觀眾回看比賽的關鍵時刻,如進球、犯規、精彩過人等,增強了比賽的觀賞性。慢直播技術的時間擴展性能夠讓觀眾有機會檢查和分析比賽的關鍵環節,對確定比賽結果、研究運動員技術有很大的幫助。慢直播技術的觀看靈活性解決了因時區、工作或其他原因無法看直播的問題。觀眾可以選擇在比賽結束后的任何時間觀看,一定程度上增加比賽的觀眾數量[4]。慢直播技術的內容選擇性在體育賽事中得到了展現。例如,觀眾可以選擇關注特定的運動員或比賽階段,針對性地觀看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以亞洲杯中國組委會推出的“云瞰亞洲杯”慢直播項目為例,通過慢直播方式,向觀眾呈現廈門白鷺體育場的建設情況,以固定機位、無剪輯、無串場、原生態的形式呈現足球場的誕生過程。廈門白鷺體育場建成以后,2023年,亞足聯中國亞洲杯的足球賽事將以慢直播形式進行,豐富“云瞰亞洲杯”的內容,為觀眾帶來豐富多樣、身臨其境的足球賽事觀看體驗[5]。
慢直播技術的時間擴展性可以幫助觀眾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音樂會或演唱會的每一部分。觀眾通過慢放功能,仔細欣賞樂器的演奏技巧或歌唱藝術的細微之處,提升其藝術鑒賞力。慢直播技術的內容選擇性,使得觀眾能關注自己最感興趣的藝術家或節目,滿足了觀眾多樣化的需求。慢直播技術在音樂會和其他大型文化活動中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活動的觀賞性,也使得活動更加普及和便捷。2023年3月19日,上海音樂廳“云音樂廳”推出全新線上產品“從日落開始——上海音樂廳絕美視角慢直播”,視角對準上海音樂廳二樓的西面陽臺,音樂選擇不同時期上海音樂廳音樂會的現場錄音,以落日、微風、鳥鳴等美景與音樂相融合,帶給觀眾沉浸式的視聽盛宴。慢直播在上海音樂廳的官方視頻號、嗶哩嗶哩賬號、澎湃新聞、看看新聞以及樂游上海等多個平臺進行,一場音樂會的點擊觀看超過50萬次[6]。
在新聞報道領域,慢直播技術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新聞傳播方式,使觀眾能夠在新聞事件發生后的任何時間進行觀看,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供觀眾進行深入理解和思考。對于重大新聞事件,通過慢直播技術,觀眾可重復觀看,掌握更多的細節信息,加深對事件的理解。慢直播技術使得新聞報道更加靈活,觀眾不再受限于新聞播報的固定時間,可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觀看新聞。慢直播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不僅使得新聞傳播更加便利,而且拓寬了新聞傳播的可能性。以2023年4月24日中國空間站慢直播為例,觀眾可以在合適的時間觀看航天員在空間站的工作和生活情況,以及重要的科研活動如出艙活動等。慢直播讓這些前所未有的體驗變得觸手可及,國民可以獲得對航天事業更直觀、深刻的認識。2023年9月29日,中國軍號推出156 h慢直播喜迎國慶活動,通過156 h的慢直播鏡頭,帶領廣大網友領略甘巴拉、昆侖山、霍爾果斯及西沙珊瑚島等地欣賞中秋月圓景象,帶領網友沉浸式感受戍邊官兵的日常堅守。慢直播活動還設置了互動環節,以云端互動形式實現網友與一線哨兵的實時互動[7]。
旅游活動中,慢直播技術同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將旅行體驗與觀眾的觀看需求完美地融為一體,為旅游產業提供了創新的方式。借助慢直播技術,旅行活動或景點介紹在活動結束后的任何時間進行播放。觀眾在家中掌握最新的旅游資訊和詳細的旅程介紹,增強了旅游體驗。慢直播技術能夠提供延展的時間供觀眾觀看,觀眾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和興趣選擇觀看的旅游內容,增加了觀眾的觀看樂趣和靈活性。慢直播打破了地理距離的限制,允許遠程觀眾參與到旅游活動中。以2022年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推出的丹寨八景“慢直播”活動為例,全國觀眾能夠在半個月時間內隨時隨地欣賞到“云海杜鵑”“高要梯田”“馬寨茶園”等豐富景觀。這種創新的旅游體驗不僅突破了地域限制,讓更多人能夠親臨其境,還吸引了近300萬游客在線觀賞。慢直播技術在推動旅游業數字化、云端化的同時,為全國觀眾提供了沉浸式、多樣化的旅游感受。以新華網貴陽“云閱貴州”慢直播平臺為例,其發布于2023年5月27日,充分融合了5G、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等高新技術,將大數據技術與貴州文化旅游資源相結合,選取了貴州省主要景區、世界級橋梁、特色村寨等地點設置最佳直播點位,為觀眾帶來全天候、全方位的VR沉浸式慢直播體驗,讓網友們通過云端游覽貴州的山水美景與人文特色,助力貴州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章深入剖析了廣播電視慢直播技術的發展歷史、核心技術和多領域應用。慢直播技術以其時間擴展性、觀看靈活性和內容選擇性,改變了人們觀賞體育、文化、新聞和旅游活動的方式,成為新媒體時代的重要傳播形式。展望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社會需求的變化,慢直播技術將持續演進,為廣播電視領域注入更多創新力。文章旨在為慢直播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提供全面理解,為其在不同領域的發展指明方向,為廣播電視的未來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