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陽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福建 廈門 361005)
“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發展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的簽訂給中國西部地區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區域合作帶來了新機遇。隨著全球跨境旅游業的復蘇,區域性特色文化旅游已成為推動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在此背景下,葡萄酒文化旅游作為一種集農業生產、文化體驗與旅游消費為一體的新興業態,因其獨特的產業效益、品牌增值潛力和社會經濟文化影響,逐步受到各國政府和企業的關注。中國寧夏和新加坡在葡萄酒文化旅游方面都擁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寧夏賀蘭山具有豐富的葡萄種植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葡萄酒產區之一,是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新加坡則以其國際化的市場環境成為亞洲葡萄酒貿易和文旅交流的重要樞紐。
寧夏與新加坡在葡萄酒文化旅游領域頗具合作潛力。經濟學中集體行動理論提供了分析跨域合作的新視角。文章基于集體行動理論框架,結合寧夏與新加坡在葡萄酒文化旅游產業合作實踐,剖析合作的動力機制與效應,力求為雙方葡萄酒文化旅游產業合作的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推動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深化寧夏與新加坡文旅產業融合與創新。
寧夏與新加坡之間在葡萄酒文旅領域的合作,涉及葡萄種植、銷售企業、政府、旅游群眾等多方利益主體的互動行為。在探討雙邊葡萄酒文旅合作時,集體行動理論為這一分析提供了有力的解釋范式。
集體行動理論起源于20世紀初,由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Mancur Olson)于1965年在其著作《集體行動的邏輯》中首次系統闡述。曼瑟爾·奧爾森認為,個體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往往面臨“搭便車”問題,即個體傾向于不付出成本而享受集體行動帶來的利益,這導致集體行動難以實現。通過建立選擇性激勵和強制性機制,促進個體參與集體行動[1]。這一理論強調個體行為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通過協作實現共同目標。
在寧夏與新加坡葡萄酒文化旅游產業合作涉及寧夏與新加坡雙邊包括企業、政府、公民群眾等多元利益主體,集體行動理論有助于理解雙方如何在共同利益的驅動下,借助有效的組織協調與激勵機制,實現產業融合和協同發展。通過對寧夏與新加坡利益訴求的分析,探討構建政策支持、市場準入審核、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選擇性激勵與強制機制,進而推動產業融合和跨區域合作的實現。集體行動理論為優化寧夏與新加坡葡萄酒文旅合作的模式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全球范圍內相關跨區域合作提供了新的視角。
近年來,隨著寧夏與新加坡在葡萄酒文化旅游產業方面的合作不斷深入,葡萄酒相關旅游產業已經成為寧夏文旅行業發展的一張“紫色名片”。寧夏作為中國重要的葡萄酒產區之一,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以及深厚的葡萄種植歷史,培育出許多優質的葡萄酒品牌。新加坡是亞太地區經濟與文化融合的重要交匯點,在貿易、旅游和文化運營與管理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寧夏與新加坡之間的葡萄酒文化旅游合作具有較強的互補性,雙方圍繞葡萄酒產品、酒文化衍生服務與旅游、專業種植與服務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達成了一系列合作成果。
在政策溝通層面,寧夏與新加坡充分利用葡萄酒文旅行業現有的平臺和新加坡社會團體,通過舉辦葡萄酒文化節、葡萄酒旅游文化推介活動等,對雙邊合作的可能性進行深入交流。目前,寧夏擁有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兩個國家級葡萄酒文旅行業平臺,2021年9月,寧夏還被全球葡萄酒旅游組織(GWTO)授予“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稱號[2]。雙方充分利用這些平臺,為雙邊葡萄酒文化旅游行業合作奠定了政策交流與溝通的平臺。
在合作模式方面,根據推動主體的差異,當前寧夏與新加坡之間葡萄酒文旅行業的合作模式主要可以分為3種模式。第一種是由雙方政府推動,借助中新兩國政府及寧夏地方政府的政策平臺,由政府主要推動雙邊產業合作的達成。第二種模式是由葡萄酒產業的商業主體酒莊推動,由酒莊自發結合自身酒莊的特色優勢,設計規劃旅游線路,發起相關的文化參觀旅游活動。在眾多酒莊中,張裕摩塞爾十五世酒莊、志輝源石酒莊等7家酒莊在旅游與酒莊結合方面表現突出,已被評定為國家A級旅游景區,為葡萄酒文旅行業樹立了新的標桿。第三種是政府與社會主體相互配合,借助多重整合營銷活動模式,打造文旅新模式,并借助雙方政府及非政府社團組織的文化交流活動,進行文旅產品的推介交流。在具體形式上,中新雙方融合政府與社會多主體已經進行過葡萄酒莊及種植基地觀光旅游、家庭親子休閑、經銷商接待體驗、影視作品傳播衍生等多重形式的創新型實踐。
此外,雙方還在葡萄酒教育培訓方面展開了合作。通過舉辦培訓班、研討會等活動,提升了寧夏葡萄酒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也為寧夏葡萄酒產業的長遠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雙方對酒莊環境的改造升級改善了原有鄉村的自然人文環境,還帶動了周邊鄉村的就業和當地農民的收入。截至2021年11月,寧夏葡萄產業綜合開發提供的就業崗位已超過12萬個[3]。
寧夏與新加坡葡萄酒文化旅游產業合作仍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當前的葡萄酒旅游合作在產品設計上對于游客的參與體驗設計還有深入空間,現有旅游產品同質化高,復游率低,缺乏民族特色,在文旅服務配套上也有進一步改進空間。如何進一步融合葡萄種植、酒業釀造與文旅體驗的融合發展是當前寧夏與新加坡葡萄酒文旅合作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集體行動理論的視角下,寧夏與新加坡的合作可以理解為一種跨區域的集體行動。共同的目標是發展葡萄酒文化旅游產業,實現互利共贏。為了達到共同目標,需要有效的合作機制。當前,寧夏與新加坡在葡萄酒文旅合作機制的創建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建立葡萄酒文化旅游產業合作聯盟。2014年,寧夏政府批準成立了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園區管委會,通過實施“小酒莊、大產區”的發展戰略,寧夏賀蘭山逐漸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特征和競爭優勢。小酒莊的興建推動了葡萄酒質量與品牌形象的提升,并為當地農戶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拓展了農戶的增收渠道。大產區的構建有效促進了產業鏈的完善與集群效應的形成,為寧夏葡萄酒產業的迅速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當前文旅市場以休閑度假和親子體驗為主要消費趨勢的背景下,葡萄產業園管委會積極與沙坡頭、黃河宿集、鎮北堡影視城等旅游度假地,并與張裕摩塞爾、源石、西鴿等知名旅游酒莊展開合作,提升葡萄酒旅游產業體驗與質量。
其次,創新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葡萄酒產業標準。借鑒新加坡地區聯動產業經驗,寧夏積極探索與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的聯動,創新構建了葡萄酒產業指數、消費指數、品牌指數等相關指數體系;在旅游產品開發方面,合作制定了葡萄酒旅游服務標準,并積極開發葡萄酒文化周邊創意產品,注重葡萄酒產業鏈延伸模式和策略的研究、融合創新葡萄酒旅游市場研究、葡萄酒康養目的地研究等,全面推動和促進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向文旅融合的方向高質量創新發展,提升葡萄酒產業競爭力;政策法規創新方面,寧夏政府還先后出臺了包括葡萄長廊發展規劃、產區保護條例、列級酒莊評定辦法等政策,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寧夏與新加坡葡萄酒探索出較為完善的有梯度的人才培養機制。在智庫建設方面,以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園區管委會為代表,廣泛吸引來自中國境內及海外知名高校、智庫等專家學者,共同為寧夏葡萄產業綜合開發提供智力支持。在職業人才培養方面,寧夏葡萄園產區與多個職業教育機構合作,構建結合理論與實踐的教育培養體系,每年培養適應當地旅游文化需求發展的大量服務業人才。在當地居民就業層面,文旅基礎設施的大量建設,為當地居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改善了本地及周邊人員的就業環境。
寧夏與新加坡在葡萄酒文化旅游領域的合作,展現出了顯著的區域產業協同效應,這些效應不僅深化了兩國間的文化交流,也為雙方帶來了經濟利益和文化價值。
(1)產業整合增值與就業機會是這一合作最直接的經濟效應之一。寧夏葡萄酒產業鏈涵蓋了從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酒品包裝、葡萄酒文化體驗旅游等。新加坡在分銷、零售、旅游服務等環節具有治理經驗與優勢。通過合作,雙方可以實現產業鏈的對接和優化,新加坡旅游運營商可以參與寧夏葡萄酒旅游線路的設計和推廣,而寧夏葡萄酒企業可以借助新加坡國際渠道進行產品銷售。葡萄酒相關旅游服務、酒店餐飲、文化創意等多個領域的拓展為寧夏及周邊地區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提升了從業者的專業技能水平,并進一步推動了產業增值。
(2)市場份額的拓展與營商環境的改善是寧夏與新加坡葡萄酒合作帶來的另一經濟效應。相較于幅員遼闊的中國,新加坡的特點在小而精細,其在酒莊治理、文化旅游產業投資、文旅主體治理與經營層面有較豐富的治理經驗,依托完善的社會治理體系及社團支持,政府能夠充分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新加坡的治理經驗與寧夏的實踐結合后,可以幫助寧夏葡萄酒產業逐步打開東南亞市場,在市場份額拓展的同時優化營商環境,合作經營理念的交流能夠幫助相關產業在更精細的領域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
(1)寧夏與新加坡葡萄酒文化旅游合作的社會文化效應首先體現在推動地方區域經濟一體化上。通過與新加坡的合作,寧夏與中國境內東部沿海地區的交流也更加密切,通過學習借鑒各地葡萄酒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經驗,寧夏與周邊城鄉、中國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其他地區的經驗為當地村鎮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點,越來越多的當地居民開始參與到這一產業中,學習葡萄酒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的服務技能,成為這一領域的行家里手。
(2)品牌國際形象的提升與認知度的增加是寧夏與新加坡葡萄酒文旅合作的另一社會效應。近代以來,相比飲茶,飲用葡萄酒更多被認為是西方社會的日常習慣。新加坡扼守馬六甲海峽,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近現代,新加坡在亞太地區都是溝通東西方的重要紐帶。借助與新加坡的合作,寧夏葡萄酒文化得以走出國門,這為寧夏葡萄酒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國際市場。
(1)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寧夏與新加坡葡萄酒文化旅游合作的文化效應,是中國本土地方文化傳統向新加坡、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國宣傳推介中國文化的一次機會。從葡萄種植、釀酒工藝、再到酒文化旅游體驗,寧夏葡萄酒文化旅游不同于傳統的西方敘事,帶有自身的文化符號。因此,寧夏與新加坡之間的葡萄酒文化旅游合作,必然需要設計出具有中國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與路線,這是一次向世界傳播中國的具體實踐。
(2)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擁有華人數量最多的國家,寧夏與新加坡在葡萄酒文化旅游領域的合作,也是世界華人文化體系范圍內中國酒文化及其衍生文化體驗的敘事傳播與創新融合。新加坡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國家,華族、馬來族、印度族文化在新加坡的土地上融合創新,發展出特有的新加坡文化認同。而寧夏與新加坡之間以葡萄酒為媒介的文旅合作,是華人文化背景下的一次融合性創新實踐,中新之間不同群體的交流與互訪,伴隨著酒文化產品在旅游中傳播,也會激發出新的火花。
為了更好地推進寧夏與新加坡葡萄酒文旅產業的發展,雙方可以在以下多個層面進一步推進有關合作。
第一,加強政策溝通與協調,明晰產業發展策略與路徑。進一步完善政策溝通機制,除文化宣傳與旅游推介活動以外,充分利用葡萄酒酒業協會等行業內協會等社會群體層面的現有機制,組織加強葡萄酒上下游相關產業的交流溝通。在產業發展策略上,加強葡萄種植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寧夏葡萄酒品質和產量。同時,結合地區實際,將葡萄酒產業發展與黃河灘區的治理、生態恢復相結合。通過技術創新、文化挖掘和市場推廣,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實現產業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在產業發展路徑上,依托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博覽會永久性會址、紅酒特色街區、閩寧產業園區、葡萄酒教育學院等現有資源,探索文商旅融合綜合體、研學實踐基地、酒莊特色民宿等新型文旅業態,推動區域產業持續發展[4]。
第二,精準定位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美譽度與市場競爭力。品牌是產業發展的關鍵。除注重以葡萄酒酒品為核心的“紫色名片”品牌打造,更要注重酒文化與文旅產業周邊的品牌衍生效應拓展。通過推廣產區文化、打造特色品牌等手段,提高寧夏葡萄酒品牌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例如,積極推動寧夏本地酒莊與國際知名葡萄酒旅游園區品牌交流,引進相關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并結合寧夏地方特色,將閩寧鎮打造成為集觀光游覽、互動體驗、研學交流、品鑒美酒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葡萄酒全產業鏈綜合性文化地標。
第三,強化國際合作與交流,加強葡萄酒文旅高層次人才培養與交流。寧夏與新加坡可以通過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平臺機制建設,積極利用現有交流平臺,擴展搭建更廣泛的國際交流機制平臺,充分利用互派代表團、技術交流、聯合舉辦展覽等多種方式,促進雙邊產業技術的對接及文化交流。在交流主體的選擇上,可以進一步借助派遣由政府部門、葡萄酒企業、文旅機構等多元主體組成的代表團組織互訪交流活動,就葡萄酒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和技術進行深入探討。在人才培養方面,寧夏和新加坡雙方應進一步加強在葡萄酒文化旅游領域的人才培養與交流合作。在具體形式上,可以考慮借助雙方現有教育合作平臺,通過互派專家學者、舉辦培訓班和研討會等方式,促進雙方的文化教育交流,提高寧夏與新加坡之間高層次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業務水平。
第四,完善配套服務體系,提升葡萄酒文旅服務質量和水平。推進寧夏葡萄酒文化旅游服務配套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原有傳統酒莊模式的基礎上,寧夏本土葡萄酒產區應該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當地政府應該在借鑒新加坡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土民族文化特色,因地制宜,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加強酒莊周邊交通、住宿、餐飲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企業需結合寧夏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創新設計多樣化的旅游線路和產品,加強文化品牌的建設。在社會層面,社會團體及相關行業協會應當著力提高從業人員服務水平和專業素養,建立完善的客戶服務體系,以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