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敏 施雨丹
摘? ?要:《澳門特別行政區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作為澳門非高等教育領域的規劃性、綱領性文件,勾勒了澳門十載非高等教育發展的藍圖,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從其政策價值的三個基本向度,即價值選擇、合法性和有效性分析發現,該規劃體現了凸顯人的發展、關照本土社會及愛國愛澳三個層面的價值選擇;通過民主參與的程序和問題導向的策略獲得合法性;同時因措施和目標契合度高、目標措施具有柔性與可行性特征而獲得有效性,但仍有改進空間。在此規劃背景下,澳門非高等教育發展仍有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包括在澳內地勞務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教育發展規劃的參與問題及“愛國愛澳”教育的評估等。
關鍵詞:澳門;非高等教育;基礎教育;《澳門特別行政區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政策價值
中圖分類號:G5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4.05.002
非高等教育是澳門特有的教育語言,指大學教育和高等專科教育以外各種類型的教育,涵蓋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以及其它持續教育[1]。盡管教育類型有所差異,但總體上可將其理解為相當于內地的基礎教育。澳門自回歸以來在教育領域積極響應和落實國家宏觀政策,不斷推進教育改革、創新教育發展機制,重視以法律政策統領教育發展全局,較好地掌握了教育治理的主動權,先后頒布《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與《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等相關法律政策,并于2011年頒布第一個《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推動澳門非高等教育系統持續地進行改革[2]。2021年6月,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以下簡稱教青局)發布《澳門特別行政區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既是對前次規劃的傳續與澳門非高等教育系統的持續優化,也是對國家“十四五”規劃等各項未來規劃以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積極回應,標志著澳門正式啟動了面向未來的新一輪教育改革與發展,突出體現了澳門非高等教育發展的連續性與前瞻性。那么,《規劃》承載了澳門非高等教育發展怎樣的價值?為何選擇這些價值?又能否實現這些價值呢?要回答這三個問題,必須對《規劃》的價值選擇、合法性及有效性三個基本向度進行分析。
我國學者劉復興在《教育政策的價值分析》一書中提出價值選擇、合法性及有效性是描述教育政策價值特征的三個基本向度,在現象形態、本體形態及政策過程三個維度上具有分析意義[3]。價值選擇即對其指向什么樣的教育問題進行分析,體現教育政策的基本價值特征[4]。合法性的向度是對《規劃》中價值選擇的合目的性進行分析,即確認價值選擇是否符合澳門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需要,并在社會范圍內被承認和接受。它表明《規劃》價值選擇的正當性、有益性與公正性,既是教育政策價值選擇的依據,又是教育政策獲得有效性的必要條件[4]。所謂有效性是指教育政策選擇價值和創造價值過程的有效性[3] 48-50。對有效性的分析即對《規劃》的價值選擇及其實施是否能夠有效解決相關政策問題、完整實現既定目標的未來研判。由于教育政策的有效性與政策過程相聯系,其本質是對觀念中的選擇和實踐中的選擇即價值選擇及活動程序的合規律性進行審視[3] 48-50。總體來說,對澳門《規劃》的分析要從這三個向度進行,缺一不可。
一、《規劃》的價值選擇向度
教育政策作為政府制定的在教育領域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系列目標及措施,是對特定社會變化的回應,在政策內容和政策過程中負載著重要價值。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背景下,《規劃》提出“培養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發展學生軟實力”“提升幸福感”和“加強創意與科技教育”四大發展方向,其中的價值選擇蘊含著當代語境,從個人、本土及國家三個層次體現了澳門教育政策在新時代的價值取向。
(一)人的價值指向
教育政策的最高價值是正義性,包含實現個體盡可能的自由、完善和發展,追求公共利益以及追求社會普遍的教育平等三大基本要求[3] 111,最終指向人的價值。《規劃》從社會平等的宏觀視角及人的發展的微觀視角完善了“人”作為價值主體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
首先,澳門歷來十分重視辦學自由、教學自由及學術自由等權利,教育自由在澳門得到充分體現[5,6]。然而,只追求充分的教育自由顯然并不全面,還要有教育公平的社會價值追求。因此,在宏觀層面,《規劃》的正義性突出表現在對受教育權與教育平等的保障、對弱勢群體的援助以及推動評核體制多元變革三個方面,從教育起點、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平等三個方向指明改革方向和工作內容。
其次,人是教育的出發點決定了人的發展價值是教育政策的價值尺度。澳門第一個十年規劃《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的愿景由澳門教育傳統、教育方針、十五年免費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中學小班制、課程與教學改革、持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等核心要素構成。這些核心要素對教育活動和政策活動本身的規范全面且具體,但“人”的價值取向不足甚至缺席。隨著十年來澳門教育治理不斷完善,此次《規劃》愿景從規劃教育系統發展的宏觀視角轉向關注個體發展的微觀視角,其側重點在于人的價值觀、需要、情感、素養與能力,意味著澳門教育政策價值的取向,從“為社會而教”轉向“為人而教”。可以說,以人的發展價值作為《規劃》的核心價值取向,在澳門作為發達經濟體有更多資源和能力以人的發展作為優先價值的今天,更具有合理性和先進性。
(二)本土化的價值指向
澳門教育本土化意識形成和制度建設較晚。1992年澳門教育史上首部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法《澳門教育制度》的頒布,標志著澳門教育主體化和本土化的開端[7]。如何在“一國兩制”方針的指引下完善澳門現代教育制度、進行本地課程改革、培養適應本地教育變革的教師,成為澳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議題。自2006年《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頒布后,澳門開始著手建立既符合澳門歷史特點和發展需要,又兼具本土性、創新性與現代性的非高等教育制度[8]。
此前《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主要著眼于法律和制度建設,為澳門教育本土化搭建宏觀制度架構,包括教育制度的修訂完善與課程制度體系的改革。本次《規劃》在教育本土化方面的重點工作由“建”轉為“行”,從制度等硬件建設走向課程、教學、教師等軟件完善,尤其是本地教材建設乃是重中之重。這是因為澳門教材長期依賴我國臺灣、香港或內地輸入,尤以香港教材在其中具有支配地位[9]。對外地教材的依賴實質上意味著對外地課程大綱和課程發展方向甚至是人才培養規格的依賴。在本地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要求順利推進和部分本地教材已開發使用的新形勢下,《規劃》明確了通過教材本地化促進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方向。
可以說,推進澳門教育本土化是促進“愛國”與“愛澳”緊密聯結,加強國家認同,提升澳門同胞身份認同的重要路徑。完成教育的本土化進程,筑牢教育本土性根基,最終實現源于澳門真正的“本土生長”[10]已篆刻在《規劃》的價值體系之中。
(三)“愛國愛澳”的國家指向
“愛國愛澳”教育是澳門特區政府施政的重點工程。澳門制定了一系列國家指向的教育政策,還構筑了一套以系統培養青少年“愛國愛澳”核心價值為宗旨的教育體系[11]。以《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為指導,教青局陸續頒布相關教育政策及法令,編訂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要求,構筑“愛國愛澳”教育體系的架構[12]。“愛國愛澳”教育體系以課程體系為主架構,植根于中文、品德與公民、歷史、常識等與國家意識和國家認同密切相關的學科課程之中。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的實施,《規劃》以國家指向統攝全局,接力完善“愛國愛澳”教育體系,首次明確“培養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首要方向以及完善“愛國愛澳”教育體系的工作內容[13]。也就是說,“愛國愛澳”教育是此次《規劃》的四大發展方向中的重中之重,在促進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維護澳門社會穩定繁榮的今天具有鮮明的國家立場和時代意義。它從學科課程目標、教材、教師隊伍、課外活動框架等全方位指明“愛國愛澳”教育存在的短板和改革新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為總抓手,逐一落實《規劃》的“愛國愛澳”目標,其對國家大政方針的全面回應是明確且前所未見的。
二、《規劃》的合法性向度
合法性是《規劃》獲得權威性的基礎,其價值選擇是否符合社會期待并被承認與接受,包含程序合法性和實質合法性兩個考察維度。
(一)程序合法性:民主參與,研制新一輪教育規劃
教育政策價值選擇的合法性首先來源于民主的過程,與決策過程的民主化相聯系,這就是程序合法性。《規劃》從兩個方面保障了程序合法性:一方面,《規劃》的制定過程始終遵循澳門教育政策制定的傳統及法令要求;另一方面,程序的科學性與民主化保障《規劃》的價值選擇獲得充分的合理性與合法性。
《規劃》從2018年開始啟動到2021年正式頒布歷時近三年,分四階段完成。在第一和第二階段,教青局搜集相關教育議題,組成非高等教育委員會下設的專責小組和顧問團隊,通過實地走訪16所學校和5個教育團體以及舉辦主題座談會聽取學生、教師、學校負責人等群體的意見,在參與的2100位師生和其他各界人士中共得到100份發言意見[14]。在充分聽取意見的基礎上,《規劃》于2020年12月5日起通過網絡媒體及其他多種渠道進行為期49天的公開咨詢進入第三階段。公開咨詢期間,教青局舉行了五場公開咨詢場會及三場不同持份者的座談會,參與對象包括學校領導、教師、教育團體、學生與家長等社會各界人士,共計690人出席參與,93人發言,收錄200條意見[14]。最終,該次公開咨詢共收集到978條意見,對四個重點發展方向表達意見和提出建議,其中“優化教師隊伍建設”(117條,約11%)、“幼兒教育”(111條,約11%)、“提升幸福感”(106條,約11%)、“持續推進課程、教學與評核改革”(81條,約8%)以及“加強創意與科技教育”(67條,約7%)五大議題最受矚目[14]。在第四階段,教青局于公開咨詢期結束后的180天內將所收集的意見匯集,編制咨詢項目總結報告,并按《公共政策咨詢規范性指引》發布《規劃》的最終文本。
總體上,《規劃》綜合運用多元方式,廣泛收集公眾意見,在促進《規劃》貼近公眾需求和社會需要的同時,凝聚共識,加強公眾和持份者的參與和自由表達,有利于實現決策過程的民主化和提高公眾的理解程度,保障《規劃》決策程序的合法性。
(二)實質合法性:問題導向,回應社會和時代發展需求
教育政策的實質合法性指政策的實質內容符合社會所承認的普遍性規則,其本質在于價值選擇是否符合人們的需要和價值理想,體現了價值選擇的合目的性[3] 81。以問題為導向往往是教育政策回應社會和時代發展需求的關鍵所在。《規劃》立足澳門,以本土問題為導向的同時把握好澳門、國家和全球化發展趨勢以有效回應澳門社會的發展需求。
就澳門發展脈絡來看,澳門面向未來的教育發展目標趨向更公平、更高品質和更多元化,培養適應未來發展的公民。但是,澳門教育仍面臨諸多深層次的挑戰。例如,教育空間如何擴容的問題。以私校為主的非高等教育系統因土地資源不足等因素影響,學校之間的環境存在極大差距。有些裙樓校舍使得學生在校內不見藍天,更遑論其他設備與活動空間,而有些學校光是禮堂造價已是數以億、千萬計算[15],裙樓校舍改造等關涉教育公平的細節工程任重而道遠[16]。其次,實現教育更高品質發展與教師角色息息相關。澳門非高等教育現有教學人員①7615人[17],將其打造成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一直是澳門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民眾關心的議題。自2012年《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實施以來,教師的社會地位、薪酬和福利待遇等都得到了提升。以教師專業發展為例,有教青局統計顯示,澳門具師范培訓教師比率總體呈上升態勢[18],每年教學人員培訓的參加人次維持在4萬以上[19]。但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非一日之功,更非一個法律文本就可以解決,尤其是在物質保障逐漸完善的情況下,關注教師工作壓力、心理健康等是優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未來方向。此外,近年來澳門社會普遍關心幸福感的問題,希望政府、學校及家長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采取措施幫助學生改善壓力和負面情緒,提高幸福感。
就國家發展脈絡來看,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澳門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澳門以培養青少年國家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為要旨,在所有教育流程和環節都融入國家認同的內容,筑牢了澳門“愛國愛澳”教育體系[11]。為實現與祖國發展同頻共振,以“愛國愛澳”價值觀為澳門教育工作的底色是今后繼續堅持的工作方向,也是維持澳門穩定繁榮的民心所向。另一方面,回歸祖國以后,澳門實現了經濟跨越式增長、民主政治穩步推進與民生綜合水平不斷提升三大成就,開創了“一國兩制”事業新局面。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等國家部署也為澳門進一步繁榮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如何用好中央支持澳門發展的政策迎接經濟適度多元化和人才資源的挑戰,深化同內地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合作,繼續探索粵港澳大灣區教育領域的合作模式,有效參與締結姊妹學校,推動學生、教師之間的交流與考察,把握好協同發展的新機遇,是澳門社會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澳門的多元化教育系統是近代歷史影響下多元碰撞、多元交融的結果,體現出濃厚的中西合璧特色。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或地區間的教育合作與交流更加頻繁,澳門也肩負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全球化意識和廣闊視野、適應未來社會變遷的能力、區域競爭能力以及成為世界公民的能力。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澳門有必要保護本土文化和歷史,保持本地特色的同時不能漠視母體文化的存在,更不能粗暴割裂地方與國家密不可分的紐帶[20]。這是澳門教育應當承擔的時代責任。
針對澳門本土語境產生的問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需求以及全球化的雙刃劍,《規劃》提出的發展方向和措施均針對性地回應了上述社會議題,在公開咨詢過程中獲得了普遍支持,既體現了實踐主體的目的,又滿足了實踐主體的需要,在體現正當性、有益性和合理性的基礎上獲得了實質合法性。
三、《規劃》的有效性向度
《規劃》能否實現既定的愿景和目標,需要從契合度和可行性這兩個基本問題出發進行分析。
(一)措施合理:契合發展愿景和目標
《規劃》的有效性在于各項舉措能夠滿足澳門非高等教育發展的愿景和目標,回應社會各界的訴求。 《規劃》提出九項重要措施,既呈現出人的發展性與社會適應性相銜接、優質化與公平性相結合的特征,又兼具本土性、區域性與國家性的特色,集中回答了人的發展、本土發展與國家發展的時代之問。
一是體現了人的發展性與社會適應性相結合的教育理念,為營造以人為本的育人環境提供了正確導向。《規劃》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以平衡個人發展和社會需要、兼顧個人情意態度和未來社會能力為重要原則,通過“促進學生安全和身心健康”與“完善終身學習體系”的兩項重要措施關注學生和社會發展不同層次的需要。
二是符合澳門對更優質與更公平的非高等教育的理想追求,為保證教育公平和質量提供了政策保障。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策劃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的研究,澳門一直被評為具有優質且教育公平的地區[13]。根據PISA 2018年的研究結果,澳門更被評為唯一一個教育質量持續快速推進的地區[13]。這些成就一方面來自基于歷史條件和自身特點的教育改革;另一方面則基于公平是澳門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澳門致力于建設恒常性的教育投入機制、建立各項保障學生受教育權的制度以公平地促進學生學習成功。因此,《規劃》提出“持續推進課程、教學與評核改革”“完善免費教育和義務教育”的重要措施。
三是明晰了非高等教育系統的優化方向與立場,為改善教育生態指明了道路。近年來,澳門充分保障教育資源投入。自2015年至2019年,非高等教育公共開支占政府總公共開支的比例從9.1%增加至9.6%,總體呈上升態勢[18]。同時,澳門按照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和提升效益的原則梳理教青局下屬教育基金的職能,整合對非高等教育機構、學生及教研人員的資助,提高教育政策的協調性和有效性,合理利用公帑,提升資源運用的效益,取得了明顯成效[14]。《規劃》延續對效益性的重視,提出“保障財政資源投入”的重要舉措,從三個層次保障教育系統有效公平運行,包括保障公共教育開支以落實居民的教育權利;合并教育范疇自治基金的機構組織和優化各項津貼;按社會發展需要持續改善并調整資助類型和形式。此外,優化教育生態的總目標要求對教育系統進行全方位的優化,建設生態型教育系統,包括“優化教師隊伍建設”“建設優質校園環境”“優化學校系統、改進對教育的領導和學校的內部環境”三個方面。至于影響澳門教育生態的外部支持因素,《規劃》提出繼續“加強教育區域合作”,與前次《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相比,既要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合作事宜,又要從中華文化、中國立場出發加強與葡語系國家和區域、教育先進國家以及國際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是對本土、區域與國家三者關系的良好把握,對于在國際互動中堅持中華文化與中國立場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
(二)柔性執行:目標措施具有可行性
《規劃》因其愿景和目標對社會需要和公眾訴求的合理回應獲得有效性的同時,也因為合理規劃和柔性話語提供了政策執行的彈性空間,有利于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規劃目標而保障其有效性。首先,在《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于2016年已推進83%、進展相當理想的同時,已開始著手準備下一輪十年《規劃》,針對往期情況繼續制定新規劃,保障政策的延續性[21]。其次,《規劃》所提出的發展目標與措施考慮到人的發展的多樣性與可能性,大多具有宏觀性與彈性特征,有利于執行主體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多種方式執行,執行方式具有靈活性。此外,文本以諸如“優化”“完善”“促進”“探索”等柔性話語為主,少見剛性話語,為政策實施提供了彈性空間與可操作性[22]。再次,由于教育與社會的復雜關系,《規劃》在調整教育與本土社會、與國家發展的關系上也提供了可解釋、可操作的措施,彰顯了政策效果的階段性與層次性,而非同步性。總的來說,《規劃》為政策調整和完善留出了空間,符合教育政策的柔性特征,有利于后期進行恰當的政策調適或出臺新政策予以補充。
當然,《規劃》并非完美無缺。由于其柔性特征明顯,對執行主體的執行能力與利益相關者的配合能力要求較高,需要進一步明確柔性執行的邊界,形成組織協調的合力,還需預防執行方式與新規劃不匹配,比如因澳門重視PISA考試成績導致的高階思維教育低齡化與《規劃》提出減輕學生壓力、提高學生幸福感相矛盾的難題等。
四、澳門非高等教育價值實現路徑的再思考
因應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教育政策時常有重新審視和調整的必要,其價值也會與時俱進。《規劃》呈現了明確的價值態度和價值取向,教育與人、與澳門本土、與國家以及與全球化的價值關系蘊含其中,構成了當前澳門非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價值體系。然而,一方面,價值能否得到實現,取決于應然的規劃文本訴求如何轉化為實然的執行路徑。作為該項頂層設計的精髓,《規劃》的價值取向主要發揮引領、導向和規范作用,其價值陳述遠沒有結束,在后續政策文本的修訂和實際執行中將更好地回應其價值問題。另一方面,澳門非高等教育仍有需要繼續思考的若干現實問題,例如教育規劃與人才規劃的有機結合、新填海區或新城區預留教育用地、澳門教育開放和區域合作與“一帶一路”建設等前次十年規劃中凸顯但此次《規劃》未能考慮周全的問題[23]。本研究基于人的價值、本土價值及國家價值,從實踐層面提出可供繼續豐富和完善的政策建議。
(一)關心在澳內地勞務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
整體而言,澳門的教育公平程度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繼續優化的空間,如在澳內地勞務人員子女教育問題,需澳門在更高水平上體現教育公平。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廣東省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均對港澳居民或其隨遷子女來粵接受基礎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廣東省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對港澳居民或其隨遷子女來粵接受基礎教育享受內地居民子女同等入學政策。”[24]數據顯示,2020學年廣東全省中小學在讀港澳學生9.5萬人,20 所中小學開設港人子弟班[24]。截至2022年8月,廣東共開辦了5所港澳子弟學校。可以說,內地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為港澳居民或其隨遷子女提供了平等的政策待遇并將其轉化為現實。與此對應,澳門未見為在澳內地勞務人員子女提供的教育支持政策。目前,內地輸澳勞務約11萬人,占澳門外雇總數的67%[25]。而據2021年8月的人口普查初步結果顯示,澳門總人口數約為68萬人[26],即在澳門每6人中就約有1位是在澳內地勞務人員。在澳內地勞務人員是澳門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若沒有澳門居民身份證也只能將子女留在家鄉入學,或為子女入讀澳門中小學繳納高昂學費,或入讀澳門國際學校。無論從教育平等視角還是政策的人文關懷視角抑或吸納更多優秀內地勞動力支持澳門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澳門都應該研究跨區域就業人員隨遷子女就學政策,關心在澳內地勞務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亦可考慮利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提供就學機會。
(二)積極參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教育發展規劃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 (以下簡稱《總體方案》),要求加強與澳門社會民生合作,加快推進“澳門新街坊”建設,既面向對接澳門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27],又為促進澳門非高等教育本土價值實現和助力澳門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總體方案》頒布以后,澳門非高等教育有望在區域互動中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和培育新的增長點,《規劃》的價值實現也將獲得新的載體,有利于緩解微型社會所引起的教育用地不足、人才不足等內生局限性對《規劃》價值實現的負面影響。作為政策性文件,《總體方案》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但就教育合作而言,諸多要素如辦學主體、地理空間、結構體系、合作政策、制度框架等還需要進一步確定與完善。
具體而言,橫琴“澳門新街坊”項目于2020年12月31日正式啟動建設,“澳門新街坊”學校作為基礎教育合作的突破口預期于2024—2025學年正式啟用。“澳門新街坊”學校在規劃中被定位為一所私立學校,由澳門管理,學校、教師與學生享受澳門津貼,招生以澳門學生為主兼有其他生源,使用澳門教材,銜接澳門學制的同時兼顧國際升學需求,已確定的教育階段為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可以看出,該學校是一所定位復雜的學校,同時銜接澳門教育系統、內地教育系統以及國際化教育系統,即“一校多制”。諸如資金來源、辦學理念與培養目標、課程安排、教學方案設計、教學人員選聘與評核等均是其前期需要解決的難題。
因此,為達成利澳惠澳的目的,澳門需積極參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教育發展規劃,與內地共商共建共享,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建立健全跨區域合作的制度體系,建立行政層面、教學人員層面、學籍層面、課程層面、教研層面與技術層面等多方面的協同發展機制,探索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教育運作機制。
(三)落實與評估“愛國愛澳”教育的具體措施
盡管“愛國愛澳”教育的課程體系已然搭建,但是教師如何教對于教學質量同樣重要。按照《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對教學自主權的規定,教師具有解讀教科書的自由。換言之,教師的教學能力及教學態度影響學生國家認同感的培養。因此,持之以恒的職后培訓是加強“愛國愛澳”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手段之一。
教青局現有教學人員培訓計劃開展了相當多的教學人員專業發展課程,其中有直接關涉“愛國愛澳”教育內容,如“國民及公民教育”“國安法/憲法”“澳門區情研習系列——澳門歷史”等;有幫助教師更好使用、理解與解釋教材的培訓課程,如“小學《中國語文》(試行版)使用教材分享會”“有效的歷史教學(初中)”等;更有“內地優秀教師來澳交流計劃系列活動——專題講座”可供選擇,涵蓋學科廣泛,有利于澳門教師與內地教師對教授中國國情、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等內容進行交流探討。然而以上三類培訓課程在澳門教師職后培訓中仍占少數且并非必選項目①,對澳門教師的覆蓋面及培養“愛國愛澳”教師的作用有待進一步考察。以品德與公民科培訓課程為例,2021/2022學年教學人員培訓活動共有87個班次,其主題有助于培養“愛國愛澳”教師的培訓課程僅有8個班次,即1個“公民教育的有效教學”課程、6個“品德與公民教學主題培訓”課程與1個“國民及公民教育”課程,且缺少與內地優秀教師交流計劃活動[28]。
在課程體系以外,澳門期望通過形式多元的活動及沉浸式的教育方式提升社會尤其是青少年國家認同感,培養家國情懷。目前,各種憲法、中華文化、國防與安全教育、國情教育等主題的比賽、問答游戲、課程、夏令營等項目以線上線下聯動、短期陶冶與中長期學習相結合、講授教育與體驗式教育相輔相成的綜合手段不斷創新“愛國愛澳”教育的形式與內涵[29,30]。進一步展望未來,家國情懷與愛國教育體驗活動應當構建系統性和常態化的活動框架,與課程體系形成互補互動關系,尊重社會需求,接納市民意見,評估活動效果,辦人民滿意的家國情懷與愛國教育體驗活動。此外,在非高等教育領域,如何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銜接,增強學生理解與互動,加強區域合作與交流,是未來擴大非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與合作的新視點,也是體現“愛國愛澳”精神與回應《規劃》中的國家價值的新角度。
參考文獻:
[1]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第9/2006-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EB/OL].[2022-10-24].https://www.dsedj.gov.mo/~webdsej/www/edulaw/law_9_2006/index.htm.
[2]郭曉明,謝安邦,朱世海,王敏.澳門回歸以來加強教育治理的經驗[J].港澳研究,2020(03):49-58+95.
[3]劉復興.教育政策的價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4]劉復興.教育政策價值分析的三維模式[J].教育研究,2002(04):15-19+73.
[5]郭曉明.回歸20年澳門非高等教育法的變革[J].港澳研究,2019,(02):3-12+93.
[6]郭曉明.回歸以來澳門教育制度的變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9,38(05):67-74.
[7]朱鵬. 澳門現代教育發展三十年[C]//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教育史研究》編輯部.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2009:6.
[8]郭曉明.我國澳門課程改革:背景、使命與構想[J].課程·教材·教法,2005,(04):93-96.
[9]單文經,黃素君,宋明娟.三十年來澳門地區課程政策的理論反思[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5(04):75-84.
[10]項賢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與本土生長——從比較教育學的角度觀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2):32-41.
[11]常樂.教育政策與青年國家認同:“一國兩制”的澳門范例及經驗[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7(01):34-41.
[12]胡榮榮.回歸以來澳門中小學的國情教育:發展與經驗[J].當代中國史研究,2020,27(02):63-76+158.
[13]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澳門特別行政區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EB/OL].(2021-04)[2022-07-20].https://portal.dsedj.gov.mo/webdsejspace/site/policy/202012/index.jsp?con=plan_doc.
[14]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澳門特別行政區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咨詢總結報告[EB/OL].(2021-04)[2022-07-20].https://portal.dsedj.gov.mo/webdsejspace/site/policy/202012/index.jsp?con=report.
[15]袁金淑.對澳門教育問題的調查和思考[M].澳門:澳門文化公所,2019:220.
[16]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關于立法會黃潔貞議員書面質詢的答復[EB/OL].(2017-07)[2022-10-02].http://www.al.gov.mo/uploads/attachment/2017-07/650945969d480bbc73.pdf.
[17]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教學人員資料統計表(2021/2022學年)-教學人員人數(按學校和教育階段劃分)[EB/OL].(2021-10-26)[2022-09-11].https://portal.dsed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8525.
[18]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第七章教育指標[EB/OL].[2022-09-11].https://mirror1.dsedj.gov.mo/dsedj/stati/2020/c/edu_num20_part7.pdf.
[19]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第十章培訓資料 教學人員培訓[EB/OL].[2022-09-11].https://mirror1.dsedj.gov.mo/dsedj/stati/2020/c/edu_num20_part10.pdf.
[20]郭曉明.澳門中學歷史課程與教材的變革[J].港澳研究,2018,(04):20-28+91-92.
[21]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非高等教育委員會和青年事務委員會舉行聯合座談會[EB/OL].(2018-12-05)[2022-09-02].https://portal.dsed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69148&.
[22]鄭玉飛.論教育政策的柔性執行[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01):64-71.
[23]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評估組.《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中期評估[EB/OL].[2022-10-03].https://portal.dsedj.gov.mo/webdsejspace/site/policy/202012/index.jsp?con=lastplan.
[24]廣東省教育廳.廣東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EB/OL].(2021-11-08)[2022-10-07].http://edu.gd.gov.cn/jyzxnew/zwdt/content/post_3627985.html.
[25]珠海特區報.《內地輸澳勞務管理合作協議》簽署 珠澳協作提升勞務合作質量規模[EB/OL].(2022-06-05)[2023-01-07].http://zhuhaidaily.hizh.cn/html/2022-06/05/content_1210_6236376.htm.
[26]統計及普查局.人口普查[EB/OL].(2021-11-05)[2022-12-07].https://www.dsec.gov.mo/Censos2021/zh-CN/.
[27]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26):7-13.
[28]教育及青年發展局.2021/2022學年教學人員培訓計劃[EB/OL].[2022-10-08].https://portal.dsedj.gov.mo/webdsejspace/addon/allmain/msgfunc/Msg_funclink_page.jsp?msg_id=84608&langsel=C.
[29]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澳門年鑒(教育)[EB/OL].[2022-12-08].https://yearbook.gcs.gov.mo/uploads/yearbook_pdf/2021/myb2021cPA01CH15.pdf.
[30]柴逸扉.澳門:持之以恒創新國情教育實踐[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05-24(004).
An Analysis of the Policy Value of The Medium and Long-term Plan for Non-Tertiary Education in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021-2030)
LI Simin1? ?SHI Yudan2
(1.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2.School of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Abstract: As a new blueprint for non-tertiary education in Macao, The Medium and Long-term Plan for Non-Tertiary Education in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021-2030) carries value in the policy content and policy process and has important guiding role and analytical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value analysis of the plan from the thre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value selection, legitimacy and effectiveness, it is found that the plan reflects the justice of th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al equity, the value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 national orientation of "patriotism and love for Macao" and the lo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it obtains legitimacy through the procedure of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and problem-oriented strategy. The measures a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objectives and obtain effectiveness, bu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Keywords: Macao; Non-tertiary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Plan for Non-Tertiary Education in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2021-2030); Value analysis of policy
(編輯 姚力寧? ?校對 郭向和)
作者簡介:李思敏,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施雨丹,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廣東省決策咨詢基地華南師范大學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華南師范大學港澳臺教材綜合研究基地核心專家(廣州,510631)
基金項目: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2023年度教育部規劃重點項目“內地(大陸)高校港澳臺學生國情教育教材現狀及對策研究”(編號:2023GH-ZDI-GAT-Y-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