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斌育 唐建芳
[摘要]“雙減”落地,促使學生減壓減負成為現實,課后減負意味著課堂學習高效的必然。初中語文教材中小說體量龐大,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用較大。靶向閱讀可填補初中生身心快速發展的不適應,有益初中小說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本文試從定靶層面挖掘初中小說高效課堂構建的本真內涵,而后從瞄靶層面探究構建的阻滯因素,進一步探究打靶層面構建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雙減”;靶向閱讀;初中小說;高效課堂
[基金項目]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立項課題“‘雙減視域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編號:NC22B345)。
[作者簡介]韓斌育(1971),男,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從事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唐建芳(1996),女,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語言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志碼]A
2021年“雙減”政策的出臺,致力于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與校外培訓負擔,[1]是具有前瞻性和長遠性的教育政策,突出了立德樹人導向,精準定位學生課堂教學效能的提高,助推了小說高效課堂構建。
一、定靶:初中小說高效課堂構建的本真內涵
“雙減”雖減時卻不減效,減量卻不減質,更注重教師教學的有效性,尤其是精心優化課堂教學,這為高效課堂構建帶來契機。而精準靶向閱讀可使初中小說教學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有力可發,從而助益課堂高效構建。
“高效”,《漢語大詞典》釋義為“效能高;效力大”[2],其與“減負”息息相關。課堂效率提高意味著學生負擔減輕,要效率必然對單位時間所能完成的學習任務做出調整。課堂有時間的限制,但不受思想廣度的限制。高效課堂最早由李炳亭2006年提出,以“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3]為核心。國內多所學校至此掀起課堂改革浪潮,總結歸納出各具特色的高效課堂模式。“高”,強調的是現在時態的發展,“效”注重完成時態的收效,二者并聯,是對課堂寬度的探索,高效課堂處于一個動態生發的過程,是師生在一堂課時間內雙向作用的高效率課堂。
“靶”,《說文解字》中釋義為:“轡革也”[4]和“射之的”[5],即“練習射擊或擊箭的目標”[2]189。“向”,《辭源》釋義有“方向”“歸向”[5]483之意。“靶向閱讀”則是一種聚焦目標定向的閱讀,循本溯源,從閱讀伊始就統籌全局,是使學生能夠高效閱讀的方式。“高效”引領下的課堂,教師“全盤灌輸”的固有觀念已然成為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厘清主次”“靶向明確”的高效課堂教學觀念,該課堂是對小說本真趣味的探索,讓教學充滿人文情懷,順勢提高課堂效率。
二、瞄靶:初中小說高效課堂構建思路
小說信息容量大,對人物把握、心理分析需有不同見解,學生獨立思考有時陷入困境,亟需教師的點撥或相助,師生教、導、學、練有效溝通、良性互動,達成高效課堂的構建。要實現小說閱讀課堂的高效,需設定明確可行的教學目標,目標的靶向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準確度和效度,教師需要根據學情、教學內容實事求是設置教學目標,正確地認識并瞄準靶向尤其重要。
(一)目標導向指引,課前閱讀準備
充分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小說的全貌,對人物有基本的認知,教師需要將學生所要讀的小說名著提前羅列清單,并督促學生做好相應閱讀。若教師僅將目標定為課前展示,而課堂實際卻背離甚遠,則教學環節開展困難重重,學生被動驅使,就會缺少目的與規劃。
(二)靶向教學流程靈活掌控,以成效為重
教學目標是教師因教學要求所設,并非不可變通,若過分強調則易忽視教學成效之根本。對初中生而言,閱讀活動是囊括知覺、思維、記憶、想象等多重因素參與的認知活動,閱讀目標可以視課堂實際情況變化而進行微調,課堂節奏按師生互動需要來調整,以免目標設置浮于表面、固于程式,難具備靶向性。
(三)避免教學慣習,打破固定課堂
小說閱讀課堂著眼于“讀”之根本,無讀無印象,需要積極引導學生理性思辨,調動主動思維和拓展意識,而不要矮化為知識搬運工。教學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更是課程創生和知識創生的過程,課堂不能成為教師閱讀“個人秀”與“一言堂”,經驗式教學與固化課堂模式,只會讓學生創造性思維難以生發,激情日漸消退,閱讀課堂喪失靈性。
(四)破除“唯分數”評價,注重整體素質與差異化
應摒棄單純的知識考查,注重學生閱讀綜合素養培養;避免考試甄別,忽視個體差異。教學評價的出發點應落實到對學生主體的關注和整體素質提升上,而非量化的數字。閱讀理解是建立在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程度上,并非一錘定音,更不能因考試的失利否定學生學習能力。小說閱讀容量龐大,教師解讀視角不一,學生理解并非一朝一夕,加之差異化的個體,學生差異得不到關注,其效果會日漸式微。
教師需要打破常規、固定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內在潛能、主動思維、興趣愛好等,不囿于分數、不局限于結果生成,應關注其全面發展的可能性,如此小說閱讀的高效課堂才能生成。
三、打靶:初中小說高效課堂構建路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六個學習任務群中與閱讀相關的任務群占4個,小說教學建立在閱讀基礎之上,其地位不言而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第四學段學生閱讀做了相應規定,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6]14。閱讀在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閱讀課堂教學目標應重在“讀”而后“悟”
讀哪一類書,如何由淺入深,需要教師引導,對書單的羅列不可或缺。有導向和興趣加持,助益于小說文本探究并拓展小說關聯性知識,既聯系生活,又增強自我閱讀和學習的主動性與趣味性,一舉三得。教師要設置學生彈性閱讀時間,使學生每日進步一點點,每日閱讀一部分,寫下自己的閱讀心得與體會,備注自己疑惑之處,自行嘗試是否能解決,若不能則將該問題加以標示,做好充分閱讀準備。
(二)設置教學目標使閱讀學習有章可循
小說閱讀教學需明確目標,靈活實施。目標的呈現應靶向當堂所學知識,對小說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探究,或是對小說文本中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作用的分析,皆是課堂所能承載的容量所在。對閱讀課堂“度”的靶向,皆能為學生所吸收消化,而非強行中斷導致小說學習的不連貫,加重課后學習的負擔。目標的靶向可以引領學生以最佳的效率走向閱讀縱深處。因此,目標靶向閱讀的中心位置,由此宕開,帶動學生閱讀學習的要旨,以點帶面,從讀帶動“思”,而后學會“悟”。課堂的高效緣發于閱讀伊始處,目標則是助推劑,靶向助力課堂內容的擇取、方法的采用以及教學環節的設置,從而使學習有所所獲。
(三)創設靶向情境,通感式聚焦定位
教無定法,然課堂有限,需精簡而為。課堂伊始教師運用音視頻現代技術手段將學生注意力轉移至課堂中。多感官配合,聚焦導向課堂,進而對問題由淺入深地層層剖析,向學生傳遞正向價值觀。
首先,要注意反復斟酌,導向育人。教師可以運用影視畫面講述小說主要內容,還可通過朗誦,或是師生共同演繹的方式活躍課堂氛圍,煥發課堂生機。演繹方式可用畫像的方式豐滿小說人物形象,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理順小說思路,用對比的方式探究小說主題等。教師需緊跟隨時代步伐,學習新技術、新方法,導向明確,增強學生參與感,煥發課堂活力,助益育人。
其次,注意分層設置,成效指引。小說閱讀學習也是由易到難的過程,針對學生差異,教師需要積極思考與之適配的問題,讓全員參與課堂、共享課堂,真正融入課堂。對問題的分層定靶,使教師得以不斷審視教學習慣,反思設置靶向是否準確。問題著眼于學生的理性思考,如小說中呈現的社會環境的變遷,導致人們心理落差的遞增;舊式傳統工具手藝的淘汰,導致某種職業消逝的嘆惋;不同時空的交錯,導致人間溫情期盼的感慨等。問題的設置最終指向人,提問視角多元,導向課堂溫度,助推課堂學習高效。提問貫穿小說閱讀教學始終,對問題的靶向直指高效課堂。學生循序漸進思考小說中的人物關系,人物性格變化,真正對內容了然于心,而后小說教學重難點迎刃而解。
(四)課后評價擇宜而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過程性評價貫穿語文學習全過程,終結性評價包括學業水平考試和過程性評價的綜合結果”[6]46。評價是長期性的,避免以偏概全。評價手段多樣,但需擇宜而為,透過評價反饋教學效果,進而不斷完善創新教學方法,助推課堂效益的提升。為此,首先,以“五育融合”為指引,構建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學生評價需從切實減輕作業負擔出發,剔除重復無效作業,開展“五育并舉”的實踐活動,并對學生表現進行多層級評定,為學生創設有活力、有激情的學習空間。導向課堂實效檢測,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綜合素質評價,為“雙減”筑基賦能。其次,重構師生關系,構建靈活多元評價機制。學生作為平等的“他者”,教師應做好整體與局部評價的規劃,持續跟蹤課堂學習效果,反饋學生學習難點,深思適當的知識體系。教師可通過課堂觀察、作業檢查、課后談話等多種評價手段,收集、記錄學生日常表現,系統改進小說閱讀盲點,適時調控、激勵學生學習動因,助力課堂學習的靶向與高效。
評價可以衡量學生小說閱讀課堂上所學成果,除了書面形式的反饋,小說表演活動的開展亦有助于學生思維的創新。學生可以通過角色表演感受人物情感,或是通過辯論賽的方式探究文本主旨,皆有助于課堂知識的鞏固。教師的肯定可讓學生受到鼓勵,分層化、個性化作業設計可記錄學生成長印跡,達到評價與激勵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1-07-24.
[2]羅竹風.漢語大詞典(第十二卷)[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945.
[3]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45.
[4][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78:79.
[5]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辭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365.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7]張必隱.閱讀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8](英)約翰·懷特.再論教育目的[M].李永宏,沈昌盛,劉瑀,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9]劉志軍,徐彬.綜合素質評價:破除“唯分數”評價的關鍵與路徑[J].教育研究,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