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佩娟
[摘要]? 當前,金融科技已進入智能化發展階段,銀行業正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在此背景下,中小銀行面臨的外部競爭環境日益激烈,其規模較小、產品服務相對單一、科技投放相對較少、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等問題制約著數字化轉型進程。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要采取完善渠道和搭建新場景,豐富產品服務體系;增強自主能力,提升金融風險防控水平;提升科技投入,培養科技人才;明確定位市場,精細化耕耘等措施。
[關鍵詞]? 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金融科技
[作者單位]? 中郵郵惠萬家銀行有限責任公司
在經歷了傳統金融科技階段(2003年之前)、社會化金融科技階段(2003—2017年)這兩個發展階段后,金融科技為投資、籌資渠道呈現多樣性,算力成本驟降,為業務指數級增長提供了技術基礎。自2017年起,進入智能金融科技階段。該階段主要表現在金融機構開始引入并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智能技術。
在智能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服務的各類細分領域市場增長勢頭迅猛,金融用戶的滲透率快速提升。銀行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及產品,也日趨智能化、數字化、場景化。金融科技創新能顯著促進地區實體經濟增長。而傳統銀行特別是中小商業銀行,如果無法適應當前新的金融科技背景,及時轉型,將會在經營成本、服務效率、客戶體驗等方面受到市場挑戰。
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
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中小銀行是我國銀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銀行數量眾多、地域分布廣、服務客群分布分散,有較強的地域優勢。但同時,中小銀行有資產規模相對較小、產品及業務結構相對單一、資產質量相對較差等短板。資產總額在4萬億元以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民營銀行等均屬于中小銀行范疇,是我國銀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小銀行是我國開展普惠金融服務的中堅力量。中小銀行分布廣泛的特性,承擔著普惠金融的重要使命。在為基層居民、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提供金融服務,解決資金需求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對提升服務小微企業、開展普惠金融具有重要作用。數字化轉型能有效提升中小銀行的工作效率,降低其運營成本,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創新適合市場的金融產品服務。在服務普惠金融對象時,能改善精準營銷效率,提升客戶體驗,增強客戶黏性。農村金融產品創新、農村金融技術創新,能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推進農村金融制度創新,以適應農村經濟不斷發展。
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必然性。一方面,外部環境倒逼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伴隨著智能金融科技階段的到來,近年來各大銀行日益重視金融科技并加大對該領域的投入,由此,中小型銀行將面臨大型銀行數字化優勢導致的“擠出效應”和“掐尖現象”。
在2022年疫情影響,銀行業績整體承壓的情況下,六大國有銀行科技投入仍達到百億元以上的規模,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2022年金融科技投入規模均超200億元。金融科技投入占總營收比例超2.80%,其中交通銀行金融科技投入占總營收比例達4.26%,在六大國有銀行中占比最高。
根據2022年各大銀行年報,有8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披露的金融科技投入規模上雖不及六大國有銀行,但科技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高于六大行,其金融科技投入占總營收比例為3.9%。其中,招商銀行2022年科技投入141.68億元,科技投入占營收4.11%,占比超過了六大行中的除交通銀行外的另外5家銀行。
而中小型銀行尤其是農商銀行,數字化轉型進程遠遠落后于國有大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金融科技投入規模遠低于大型銀行。
另一方面,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是其內在需求。中小銀行開展數字化轉型,是其實現經營管理轉型的內生動力。近年來,監管部門出臺多項互聯網業務新規,中小銀行面臨更為嚴格的數字化轉型環境及要求。伴隨疫情影響,線下經營成本壓力趨大,客戶尋求金融服務日益趨向于線上化,傳統經營模式、服務成本對中小銀行營利空間形成擠壓,倒逼中小銀行主動尋求數字化轉型,以彌補自身的業務及渠道短板。
中小銀行開展數字化轉型,渠道的數字化建設是其突破區域性網點限制的方向。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多種線上渠道不斷涌現,客觀上促使客戶和業務線上化轉移。銀行打造信貸APP、財富APP等線上渠道,同時,協同線下渠道引導客戶使用線上、移動端服務。銀行客群逐漸從線下向線上轉移。中小銀行必須通過數字化轉型以應對線下渠道面臨的新挑戰。這些趨勢也在促使中小商業銀行加快數字化轉型的進度。
中小銀行開展數字化轉型,銀行產品服務的創新,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中小銀行積極引入并應用智能化技術,創新產品服務,建設服務場景,構建數字生態,遷移服務渠道,完善數據治理,強化核心技術的自主掌握,以應對智能金融科技時代大環境。數字化經營,有利于中小銀行優化處理服務及業務的效率,有利于增強風險防控能力,有利于擴大金融服務的廣度與深度,提升精準營銷。
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問題
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還面臨著資金投入、人才梯隊、產品結構、風控管理、場景生態等方面的挑戰。
中小銀行在整個銀行間競爭環境中缺少相對優勢。中小銀行業務結構主要以存貸款業務為主,金融產品矩陣建設不全面,缺少業務戰略縱深。尤其在疫情的影響下,銀行業務紅海化,逐漸從增量業務向存量業務經營轉化,其業務規模和盈利增長均受到挑戰。
中小銀行規模小而散,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全國4000多家銀行,特別是農村金融機構如農商行、農信社,多設在縣或縣級市,資本金不足,在抗風險能力上先天比較脆弱。一方面,在智能金融科技階段,對銀行智能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小銀行在信貸風險精準識別和智能防范方面仍面臨一定困難;另一方面,日益發展的信息技術,給銀行帶來了網絡攻擊風險、隱私泄露風險、合規風險等一系列“數字風險”,中小銀行在應對這類風險和挑戰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難,特別是缺乏體系化的前瞻性布局和規劃。
中小銀行科技創新能力較弱。從各大銀行發布的年報來看,中小銀行在科技方面的資金、人才投入和儲備,遠不及大型銀行,缺乏規模效應。除了前文所列各大銀行的科技投入與中小銀行的巨大差異外,中小銀行在人才儲備上的缺失、人才競爭力不強,也是影響其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問題。此外,銀行的金融科技需要后期持續投入及維護迭代,中小銀行的自主投研資源有限、人才梯隊不健全,關鍵技術自主度存在一定缺失。以農商行、農信社為例,銀行主體數量眾多,但系統資源統一由省聯社掌握,銀行自身很難掌握核心技術與資源。
中小銀行正在面臨日益嚴峻的同業外部環境。伴隨著金融技術的發展,銀行服務逐漸線上化,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大型銀行開始關注下沉市場,互聯網銀行的業務崛起,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中小銀行的發展空間。同時,互聯網銀行分流了一部分客戶對銀行的依賴,也給中小銀行帶來一些壓力,例如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等,對供應鏈場景客戶形成特色客群經營。
推動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建議
完善渠道和搭建新場景,豐富產品服務體系。一是適應新的客群特征、客戶需求,業務向線上渠道傾斜,以適應新的產品服務移動化趨勢。通過數字化技術提升服務時效,持續提升交易服務環節的客戶體驗。二是主動挖掘并搭建新的客戶服務場景,結合客戶日常生產、消費場景,圍繞其衍生的金融服務痛點,提供相應金融產品。在疫情之后,要更加關注線上和線下渠道結合,為客戶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務渠道。利用線上渠道為線下網點擴展服務半徑,增強地域優勢。三是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能有效提升銀行產品設計能力,豐富銀行產品體系,立體化滿足客戶金融需求。精確挖掘客戶需求,精準獲客,提升營銷的定制化程度。
增強自主能力,提升金融風險防控水平。一是結合自身情況,借鑒同業先進經驗,取長補短,合理規劃數字化建設藍圖,引入先進金融技術及工具,加速自身數字化轉型,加快自身科技力量建設,強化技術自主性,完善自身數據化建設。二是審視及優化與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模式,實現技術分級,堅持核心技術自主掌握。區分核心業務及技術,嚴格分級外包業務,主要核心業務和風險防控環節自主掌握,提升在合作模式中的主動性。根據產品成熟度,有序迭代,有序提升自主性,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三是建立多重風險防控體系,從業務部門、數據管理部門、風險管理部門構建多角度、立體化防控風險能力,發揮“三道防線”合力作用。從“依據經驗”轉為“依據數據”,實現針對性、成本可控的業務風險防控模式。做好數據治理工作,將行內的數據資產作為價值挖掘重點對象,在風險防控戰線上起到排頭兵作用。
增加科技投入及人才培養。一是要加大行內數字化基礎建設,提高自主研發技術能力投入,提升基礎技術能力。加大金融科技方面的支出在年度預算中的比重,加強規劃投入,加快中小銀行的基礎設施及技術的更新迭代。“小步快走、敏捷迭代”,縮短技術與業務的落地、迭代周期。二是要優化自主研發與外包采購模式。既要堅持核心技術的自主性,又能結合第三方金融服務商的科技力量,填補自身科技力量的不足之處。合理協同第三方金融服務商,有序推進。三是加大銀行戰略層面的重視力度,并在年度預算編制上向科技適當傾斜,加大對金融科技的投入,推進關鍵智能技術的應用和模型深度挖掘進度,比如精準營銷、智能風險、數字化經營的智能化水平。同時,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培養行內科技人才,實行部門構架與項目虛擬構架相結合,以項目“揭榜掛帥”制激勵員工勇于承擔科技發展項目。同時,積極引進外部優秀人才,加快科技人才隊伍梯隊建設。
明確市場定位,精細化耕耘以應對外部競爭環境。一是行內要把數字化轉型提升到戰略規劃層面,強化管理層的數字化思維、數字化領導力的培養,提升全行認識,實現自上而下達成共識。開展數據治理,夯實數字化基礎架構,建設數字化管理體系。二是在面對日益激烈的外部競爭時,要認清自身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地利用大數據等技術細分客群、錯位競爭,精準營銷,為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富有鮮明特色的金融服務。聚焦普惠金融、服務中小企業,與大型銀行錯位競爭,為小微企業、農村、社區居民等普惠客群提供更符合市場要求的服務。三是中小銀行可融入區域產業鏈,打造特色產業鏈金融服務。結合區域經濟特色及產業分布,整合本地供應鏈、產業鏈,將金融服務與本地特色經濟與產業相結合,例如,服務本地專業市場,針對該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客戶的需求及痛點定制化提供金融服務方案,形成特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