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鎢極氬弧焊(TIG焊)是目前大部分不銹鋼焊管制管企業采用的焊接工藝。該種工藝通常使用鎢針作為電極材料,正常的鎢針頂部一般為尖錐形,而隨著焊接的進行,鎢針針尖會逐漸產生燒損,燒損后的鎢針會對焊縫的成型造成極大的影響,極易產生焊洞、咬邊、漏焊等缺陷。該文通過分析氬弧焊焊接圖像中的熔池輪廓模型及圖像信息,發現熔池寬度與焊接電流、鎢針損耗之間的聯系,提出一種基于熔池輪廓的鎢針損耗檢測方法,通過實驗證明,該文所提出的通過熔池寬度的變化檢測鎢針損耗的方法具有較好的準確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氬弧焊;鎢針損耗;圖像處理;損耗檢測;304不銹鋼焊管
中圖分類號:TG409"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24)17-0015-06
Abstract: Tungsten Inert Gas (TIG) welding is the welding process currently used by most of the stainless steel welded control pipe enterprises. This process usually uses a tungsten needle as the electrode material, the normal tungsten needle top is generally a pointed cone, and with the welding process, the tungsten needle tip will gradually produce burns, burns the tungsten needle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weld seam molding, is very prone to weld holes, biting edges, leakage of weld and other defects.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model and image information of the molten pool contour in the welding image of argon arc welding, we discover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idth of the molten pool and the welding current, tungsten needle loss, and proposed a tungsten needle loss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molten pool contour. Through experiments, it is proved that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for detecting the loss of tungsten needles through the change of the width of the molten pool has good accuracy and feasibility.
Keywords: Tungsten Inert Gas (TIG) welding; tungsten needle loss; image processing; loss detection; 304 stainless steel welded pipe
不銹鋼焊管是將不銹鋼的鋼帶卷曲成型后焊接制成的鋼管[1],其具有較高的抗彎強度、抗拉強度及在氧化環境下良好的耐腐蝕性能和耐熱性能;在折彎、抗扭強度相同時,其質量較輕、壁值偏差小、成本低,被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汽車、壓力管道等眾多領域[2]。
目前,大部分不銹鋼焊管制管企業均采用氬弧焊作為焊接工藝,鎢極氬弧焊由于其焊接過程穩定,具有保護效果好、電弧穩定、材料飛濺少、焊接外觀美觀和易于實現實時監測與控制等優點,在不銹鋼焊管自動化焊接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3]。氬弧焊對于鎢針針尖的形狀有嚴格的要求,正常的鎢針頂部一般為尖錐形,而隨著焊接的進行,針尖會逐漸產生燒損,燒損后的鎢針會對焊縫的成型造成影響,極易產生焊洞等缺陷,降低不銹鋼焊管的機械性能,對產品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而在現有的加工技術中,對鎢針的磨損一般采用人工觀察的方式,通過操作工人人眼觀察來判斷鎢針是否發生磨損,工作效率低下且無法及時發現損耗情況。
由于在實際焊接環境中存在較復雜的噪聲及弧光干擾,無法通過視覺檢測的方式直接看到焊接過程中鎢針針尖的變化情況,現有的研究成果中對于焊接過程中鎢針損耗檢測的研究也相對較少。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氬弧焊焊接熔池輪廓的鎢針損耗檢測方法,利用304(06Cr19Ni10)不銹鋼鋼帶進行焊管焊接成型實驗,通過對焊接過程中熔池寬度的檢測,實現了對焊接過程中鎢針損耗情況的實時檢測。
1" 焊接熔池分析
1.1" 鎢電極
不銹鋼焊管氬弧焊焊接時通常使用鎢針作為電極材料,鎢針與卷制成型后的不銹鋼鋼帶之間會產生電弧,通過電弧產生的熱量將焊縫處熔化,從而形成不銹鋼焊管。在不銹鋼焊管氬弧焊工藝中,鎢針尖端的形狀是一個重要的工藝參數,鎢針尖端形狀會影響電弧形態及工件的熱輸入情況。因此,在使用前需對針尖進行修磨,將針尖修磨成尖錐形,尖錐形具有良好的引弧及穩弧性能,可以保證焊接時電弧穩定燃燒和熱量集中,否則會出現引弧困難、電弧不穩定等情況,從而產生氣孔、夾渣等焊接缺陷[4]。
在氬弧焊過程中,隨著焊接的進行,鎢針會逐漸出現燒損,針頭尖錐的角度會逐漸變大,導致電弧穩定性降低,影響焊縫成型。圖1為持續焊接120 min后的鎢針與未使用的新鎢針的對比圖,從圖1中可以看出,鎢針在焊接120 min后,尖端形狀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1.2" 熔池模型分析
不銹鋼焊管氬弧焊焊接過程中的電弧驅動力模型如圖2所示,其中,電弧及熔池輪廓一般呈現左右對稱的特征,輪廓的幾何特征會受到焊接過程中電流、電壓、鎢針形態等的影響。焊接過程中的電弧驅動力是影響電弧形態的重要參數。電弧驅動力中的電弧壓力和阻力會對電弧和熔池形狀產生明顯的影響[5-6]。
電弧壓力可以利用高斯函數進行表示,如式(1)所示[7]
式中:μ0表示自由空間的磁導率;I表示電弧電流;rA表示有效半徑。電磁力是由于電弧等離子體射流的碰撞而產生的,其方向從電弧中心指向電弧外側。電磁力會隨著電流的減小而減小[8]。通過對焊接過程中熔池模型的分析可知,熔池輪廓包含有豐富的焊接過程信息,電弧壓力和電磁力是影響弧光及熔池輪廓的主要因素,從熔池輪廓自身的尺寸參數變化中可以反映出焊接電流在焊接過程中的變化情況。
2" 鎢針損耗檢測
2.1" 熔池圖像處理
通過工業相機采集到的不銹鋼焊管氬弧焊圖像如圖3所示,圖像中包含有電弧光、熔池、鎢針和焊縫等信息。其中,鎢針尖端區域的信息被高亮度的熔池區域覆蓋,無法完整獲取鎢針尖端在焊接過程中的狀態,而弧光及熔池區域亮度較高,與周圍環境對比度明顯,從圖像中提取時相對容易。
在提取熔池輪廓之前,首先需要將熔池區域從焊接圖像當中分割出來,需要對采集到的圖像進行高斯濾波與二值化處理,經過高斯濾波與二值化處理后的圖像如圖4所示。
為了減少后續處理過程中的數據計算量,僅對熔池輪廓的拐點坐標進行提取,提取出的熔池輪廓如圖5(a)所示。提取出的熔池輪廓是由一系列坐標點組成的二維點集,如圖5(b)所示。
通過提取出的熔池輪廓二維點集,可以準確地獲取熔池的幾何參數,熔池寬度數據可以通過熔池輪廓的外接矩形進行計算,如圖6所示,外接矩形的寬度即為熔池輪廓的寬度。
2.2" 鎢針損耗與熔池變化
焊接過程中鎢針的損耗會對不銹鋼焊管焊縫的形態產生一定的影響。圖7為對同一型號不銹鋼焊管每隔40 min取樣后的金相圖。通過金相圖可以看出,隨著焊接的進行,不銹鋼焊管內焊縫逐漸變窄,在120 min內由1.38 mm變為1.31 mm,外焊縫逐漸變寬, 在120 min內由2.66 mm變為2.76 mm。
圖8為與圖7同一型號的不銹鋼焊管焊接過程中熔池寬度及內外焊縫寬度的變化情況,其中熔池寬度數據每分鐘采集10次,連續采集120 min,取其5 min內熔寬數據的平均值,通過對熔池寬度數據的實時監測可以看出,在焊接過程中,熔池寬度會在一定范圍內呈現波動變化,整體呈現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而隨著熔池寬度的減小,不銹鋼焊管內焊縫逐漸變窄,外焊縫逐漸變寬,當內焊縫減小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氣孔、漏焊、未焊透和孔洞等缺陷出現。
在焊接過程中,盡管施加在鎢針上的焊接電流大小并未發生變化,但由于鎢針針尖會發生燒損,導致針尖輸出的用于焊接的實際電流小于所設定電流。圖9為同一型號氬弧焊焊機焊接同一尺寸不銹鋼焊管時,熔池寬度在不同焊接電流下的變化情況。
通過圖9可以看出,在焊接過程中,熔池的寬度會在一定范圍內呈現波動變化,而當焊接電流發生變化時,熔池的寬度也會隨著電流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當電流增大時,熔池寬度增大,當電流減小時,熔池寬度減小。因此,通過熔池寬度的變化可以表征出焊接電流的變化。
綜上所述,可以通過熔池的尺寸參數的變化反映出鎢針針尖輸出的電流大小及內外焊縫寬度的變化,進而反映出鎢針的損耗程度,即隨著焊接過程中鎢針的燒損,鎢針針尖所輸出的電流強度會逐漸降低,熔池輪廓的寬度會逐漸減小,當熔池寬度與焊接起始時相比出現較大變化時,即可認為鎢針出現較為嚴重的燒損,需要及時進行更換。
3" 實驗驗證
3.1" 實驗裝置
不銹鋼焊管是以不銹鋼鋼帶作為原材料,通過焊管成型機,由滾輪模具逐級卷制成管狀,勻速運動至焊接點由焊槍縱縫焊接而成。為了驗證本文所提出的氬弧焊鎢針損耗檢測方法的有效性,采用不銹鋼焊管氬弧焊焊接過程中實時采集的圖像進行測試。實驗裝置如圖10所示。工業相機位于焊接區域斜上方,由于焊接過程會產生強烈的電弧光,因此圖像采集過程采用被動視覺方式,不再額外使用其他輔助照明光源,在相機前方使用濾光片降低電弧光對圖像采集的影響。
3.2" 實驗分析
為了驗證本文所提出的鎢針損耗檢測方法,本文在同一圖像采集條件下,采集了不同焊接電流,不同管徑及壁厚的3組焊接數據,包括焊接過程中熔池寬度及不銹鋼焊管內、外焊縫的寬度數據,見表1。其中,熔池寬度利用本文算法計算得出,每分鐘采集25次,取1 min內的平均值作為實驗數據。內、外焊縫寬度數據由焊縫處金相圖得出,每隔60 min采集一次。表1中第1組不銹鋼焊管的初始焊接電流為177 A,焊管直徑為10 mm,壁厚為1 mm;第2組不銹鋼焊管的初始焊接電流為155 A,焊管直徑為12 mm,壁厚為0.8 mm;第3組不銹鋼焊管的初始焊接電流為205 A,焊管直徑為12 mm,壁厚為2 mm,3組不銹鋼焊管的材質均為304不銹鋼。
各組實驗數據的變化趨勢分別如圖11、圖12、圖13所示。在焊接過程中,熔池寬度在一定范圍內出現波動,整體呈現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內焊縫逐漸變窄,外焊縫逐漸變寬。
各組實驗中所用鎢針的燒損程度如圖14所示,可以看出鎢針在連續焊接一段時間后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燒損。燒損后的鎢針尖錐的角度均大于未使用的全新鎢針。
通過各組實驗結果可以得出,隨著焊接的進行,鎢針會逐漸產生燒損,不銹鋼焊管的內外焊縫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而熔池的寬度也會隨之減小,因此,通過熔池的寬度數據可以反映出鎢針的燒損情況,當熔池寬度與焊接初始時相比減小程度過大時,即可認為鎢針出現燒損,需要進行更換,否則會對不銹鋼焊管焊接質量產生影響。
4" 結論
本文利用圖像處理技術,提出了一種基于熔池圖像的304不銹鋼焊管氬弧焊鎢針損耗檢測方法,并通過實驗進行了驗證。發現在不銹鋼焊管氬弧焊過程中,熔池輪廓的寬度與鎢針損耗之間的關系,即隨著焊接的進行,鎢針尖錐角的角度逐漸變大,導致針尖輸出的實際電流減小,熔池輪廓寬度逐漸變小。其中,熔池輪廓的寬度可通過熔池的外接矩形進行計算。當熔池寬度與焊接初始時相比減小程度過大時,即可認為鎢針出現燒損,需要進行更換。通過實驗證明,本文所提出的通過熔池寬度的變化檢測鎢針損耗的方法具有較好的準確性和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季艷嬌,潘鑫,湯煬.316L不銹鋼焊管橫向裂紋產生原因[J].理化檢驗-物理分冊,2023,59(10):50-51,70.
[2] 王希靖,王博士,魏萬奎,等.直縫不銹鋼焊管焊縫組織性能研究[J].熱加工工藝,2017,46(15):86-89,97.
[3] WU H, CHANG Y L, MEI Q, et al. Research advances in high-energy TIG arc welding[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19,104:1-4.
[4] 毛秋英,趙效彪,宋曉波.06Cr19Ni10不銹鋼的全自動脈沖鎢極氬弧焊工藝[J].焊接技術,2023,52(6):50-53.
[5] OREPER G M, EAGAR T W, SZEKELY J. Convection in arc weld pools[Z]. 1982.
[6] KONG X, ASSERIN O, GOUNAND S, et al." 3D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TIG weld pool[J]. IOP Conference Seri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2,33(1):012025.
[7] ZHAO G X, DU J, WEI Z Y,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of arc driving forces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pulsed TIG welding[J]. Journal of the Brazili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2019,41(1):1563.
[8] SANG W H, WON I C, SUCK J N, et al. Influence of driving forces on weld pool dynamics in GTA and laser welding[J]. Welding in the World: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Welding: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Welding,2013,57(2):257-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