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自軍
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學生成人成才的關鍵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學生體育鍛煉一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學校作為學生體育的主陣地,要按照國家體質健康標準和各學段學生年齡特點制定方案和評價機制,定期監測學生體質,將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作為學校的剛性要求督促完成,同時將體育競賽成績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引領教師、學生重視體質健康,按體質健康標準和要求實施體質強健計劃。
加強體質健康宣傳教育。首先,學校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大量植入體質健康和體育鍛煉的文化標識,讓強身健體、健康成長的理念隨處可見,讓學生在校園的每個地方都能接受體育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其次,要利用運動會、班會、體育與健康課程、大課間等多種形式加強教育引導,讓家長和中小學生科學認識體質健康的影響因素,了解運動在增強體質、促進健康、預防肥胖與近視、錘煉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體育與健康素養,增強體質健康管理的意識和能力。最后,要舉辦各類比賽、運動會、體育節,倡導引領學生積極參與鍛煉,展示自我,形成濃郁的健康成長氛圍,并通過學生、學校影響家庭,影響社會,形成良好的促進體質強健的社會氛圍。
開齊開足學校體育課程。嚴格落實國家規定的體育與健康課程,不以任何理由和形式擠占體育與健康課程和校園體育活動。學校要形成常態化監督檢查通報制度和學生教師調查反饋機制。每周公示體育課程及三操兩活動開展情況,不定期調查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對隨意擠占現象及時制止,確保課程及鍛煉按時優質開展。學校要成立體育學科組,保障活動時間,加強體育學科的教學研究,提升教師指導學生參加鍛煉的專業能力和知識。豐富體育課程內容,提高學生參加體育課程和活動的興趣,保障每堂課和每次活動的質量,讓體育鍛煉成為每個學生的自覺行為。
增加學生體育鍛煉時長。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明確要求,要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學校要適當增加學生在校體育鍛煉時長,要充分落實每天早晨30分鐘大課間活動,廣泛開展富有個性、符合學生特點、具有鍛煉效果和學生感興趣的課間活動。將中國傳統運動項目及韻律操、民族舞等運動形式引入課間,豐富鍛煉載體,讓課間活動成為學生的最愛。要利用好每天下午40分鐘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參加籃球、足球、排球等集體項目,達到天天有活動,月月有比賽的目標,讓有特長的學生有展示的機會,引領學生愛上運動,培養協作意識。同時,細化早操、課間操、課后服務體育活動內容,豐富運動形式,保障運動時長,關注每個活動時段的鍛煉強度和質量,讓每天的鍛煉都有效果。
完善體質健康監測體系。通過數據將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監測,對學校體育起到監督、調整和引領指向的作用。學校要建立自己的體質健康監測辦法,特別要適應數字化轉型和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提高數字化監測的準確性和對學生鍛煉的指導作用,定期完善數據,對照國家標準,引導學生積極達標。要利用數字化手段,將學校監測便捷化、快速化、可視化、個性化,突出數據的正向激勵作用和導向作用,引導每個學生主動參與體質鍛煉,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作者系張掖市甘州區思源實驗學校黨委書記,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