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物理涉及較多的抽象概念,部分學生在學習時存在理解困難的問題。教師將生活化教學法應用到初中物理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基于生活經驗理解物理知識,從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效率。文章論述了生活化教學法的內涵及其理論基礎,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意義。同時,文章結合實際教學案例探討了初中物理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策略,指出教師可利用生活情境、生活化問題、生活化活動、生活化作業優化初中物理教學,期望為一線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法;有效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2-0058-03
初中物理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存在緊密關聯。教師將生活化教學法應用于初中物理教學中可以提高物理課程的趣味性,使學生產生物理研究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師有必要深入研究生活化教學法的內涵及其理論基礎,同時基于初中物理教學需要研究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策略,為優化初中物理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果奠定研究基礎。
一、生活化教學法的內涵與理論基礎
(一)內涵
生活化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生活背景中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常借助趣味、生動的生活化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建立學科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間的聯系,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實現有效教學[1]。生活化教學法主張將教材中的文字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現象結合,通過主體性、研究性教育活動等驅動學生融入生活,在現實生活中觀察、感受、鍛煉、分辨,從而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識。
(二)理論基礎
生活化教學法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的實用主義理論主要可概括為“從做中學”“教育即生活”“興趣教育”等觀點。其中,“從做中學”指的是教育要突破一成不變的傳統教材,指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在“做”的過程中發現知識,達到“做中學”的目的。“教育即生活”指的是教育要考慮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要將知識教學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有機聯系起來,指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興趣教育”指的是要根據學生自身的好奇心和興趣組織教學內容及活動,使學生作為課堂中心探究學科知識。
中國教育學家陶行知整合了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同時結合中國國情提出生活教育理論[2]。生活教育理論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種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主張用生活來教育,要求教育與生活緊密結合,要隨生活的變化改變教育方式;“社會即學校”主張教師打破學校與社會的壁壘,充分利用社會中的資源開展教學活動,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教學做合一”主張教師根據學生“做”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根據學生“學”的規律落實“教”,使教、學、做三者合一,確保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完成“學”。
二、初中物理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初中物理課程中涉及的概念較抽象,教師單憑口頭描述很難使學生理解概念內涵。在應用生活化教學法時,教師可以借助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舉例說明,通過與學生對話的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具體現象的客觀規律,從而引出相關物理學概念。這樣,學生在具體觀察的過程中經歷了抽象物理規律的全過程,自然能夠實現對物理概念的深度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組織學生解答,驅動學生自主探究物理知識,提升學生的物理應用能力。由此可見,通過應用生活化教學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增強,能夠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從而提高自身學習效率。
(二)有利于貫徹落實新課標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根據初中物理課程理念、課程目標等創造性地開展物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綜合能力[3]。與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同,生活化教學法創新性地將生活素材應用于物理課程教學中,借助生活化的情境和問題引導學生挖掘現實生活中蘊藏的客觀規律,使學生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探析物理學本質。教師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法,符合《課程標準》關于教法創新的教學要求,對進一步貫徹《課程標準》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三、初中物理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一)利用生活化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情境通常指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處的具體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學習場所和娛樂環境等。教師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可以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效率[4]。
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運動的快慢”一課為例,為了使學生產生探究物體運動快慢的興趣,教師可以播放視頻,并口頭描述視頻內容,創設生動的生活情境,如:“視頻中的運動員們正在進行800 m接力賽跑。看啊!第4跑道的3號選手像離弦的箭一樣沖了出去,他的速度快不快?”教師通過播放視頻和細致描述,使學生沉浸在比賽場景中,強化學生體驗。之后,教師可以巧妙引出教學主題:“你跑得快嗎?要讓你和3號選手比一場,你覺得你是會贏還是會輸?”
然后,教師再引出“速度”這一概念,驅動學生探究物理學中“速度”的測量方法及物理表示公式,使學生在參與情境中體驗物理探究的樂趣,并快速掌握新知。
這樣一來,教師通過播放視頻和口頭描述等方式便可創設生動的生活化情境,而基于情境進行假設,可以在深化學生情境體驗的同時巧妙引出教學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探究。
(二)借助生活化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師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提出生活化問題,可以驅動學生主動關聯自身的生活和學習經驗探究問題,使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類比、遷移物理新知,感悟生活現象的物理學本質。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先明確物理教學的主要內容,再結合教學需要思考生活現象,挖掘生活問題,最后在課堂上提問,驅動學生深度探究。
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光的折射”一課為例,為了使學生主動探究“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的偏折規律”,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由折射引起錯覺的案例,設計生活問題,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在透明玻璃燒杯中倒入水,把玻璃棒斜插到燒杯的底部,從側面觀察,會發現水中的玻璃棒看上去好像彎折了,這是為什么?”“在空的茶杯底部放一枚硬幣,使眼睛剛好能看到硬幣,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變,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隨著水面的升高,我們會觀察到硬幣消失了,這是為什么?”教師用生活化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有意識地應用物理學知識解釋現象。
這樣一來,教師在課上通過提出生活化問題引發了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現象的關注,同時激活了學生的物理探究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深度。
(三)組織生活化活動,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1.分析生活案例,提高學生的物理認知水平
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可能蘊藏著深奧的物理學原理。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法時,教師可整合生活中的現實案例,并利用Flash動畫、微課視頻等方式呈現案例,組織學生分析其中的物理學規律。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思考案例內容,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5]。
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物體的沉浮條件及應用”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生活中的具體案例,并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滲透物理知識。例如,教師可以播放江河上漂浮著輪船的視頻,讓學生展開分析:“單從重量的角度分析,輪船遠遠比人重,為什么輪船能夠漂浮在江面上,而人卻會沉下去呢?”
經過分析可知,因為輪船的船底有很多空格的隔層,排開水的體積重量大于輪船的重量時,輪船就浮起來了,這涉及了浮力的原理。又如,教師可以播放懸浮在海水中的潛水艇的視頻,讓學生思考:“潛水艇一會兒漂浮在海面上,一會兒又能夠沉到海里面,它為什么這么神奇呢?”經過分析可知,因為潛水艇內有多個蓄水倉,當潛水艇要下潛時向艙內注水,潛艇重量增加就會下潛;當潛水艇要上升時將艙內的水排出,潛艇質量變輕就會上浮,這也涉及浮力的原理。
這樣一來,教師通過播放現實案例視頻給學生帶來直觀的學習感受,再引導學生圍繞案例分析其中蘊藏的物理學原理,能夠使學生學會從物理學視角出發反思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在豐富物理知識儲備的同時提高物理認知水平。
2.組織生活實驗,提高學生的物理操作能力
物理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但是,一些物理實驗的原理復雜,操作步驟煩瑣,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畏難心理,難以完成實驗任務。對此,教師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學法。教師可以圍繞生活中的常見問題設計實驗主題,將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作為實驗器具,簡化復雜的物理實驗,使學生在操作簡單實驗的過程中明確物理實驗原理,掌握實驗操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杠桿”一課為例,教師可結合生活中應用開瓶器開玻璃瓶飲料、用羊角錘翹釘子等案例,引出物理實驗主題:“杠桿由支點、動力、阻力、阻力臂、動力臂五要素構成,那么影響杠桿平衡條件的因素有哪些?”在引出實驗主題后,教師可將生活中常見的“杠桿”呈現給學生,如天秤、剪刀、羊角錘、鑷子、指甲鉗等,使學生認識到杠桿的普遍性,消除學生對實驗探究的畏難心理。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杠桿、鉤碼、支架、刻度尺、線等實驗工具,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調節杠桿兩端的螺母,懸掛鉤碼,觀察實驗現象,使學生在實驗操作、觀察的過程中發現杠桿的平衡條件,即“阻力×阻力臂=動力×動力臂”。
這樣一來,教師借助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出物理實驗主題,并應用生活中常用的工具,組織實驗探究活動,在拉近學生與實驗教學距離的同時,確保學生在充分參與實驗學習的過程中提升實驗操作能力。
(四)布置生活化作業,鞏固物理教學成果
生活化教學法不僅可以應用于課堂教學中,還可應用于課后。教師可以在教學結束后布置生活化作業,要求學生應用課堂所學的物理知識和操作技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在夯實學生學習基礎的同時鍛煉學生的物理應用能力。
以人教版物理九年級(全一冊)“電流的測量”一課為例,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電流符號、單位及換算等方面的知識以及用電流表測量電流方法的印象,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性問題,如:“用燈泡L1與燈泡L2,以及一個電池和一個開關S組成電路,要求燈泡L1與燈泡L2同時工作,可以有幾種連接方式?請畫出相應的電路圖。”教師通過設計實踐性作業,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電流和電路圖繪制等知識完成作業,可以使學生在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中鞏固所學。又如,教師可設計實踐任務,如選擇合適的電流測量工具測量家庭電流。教師通過布置此任務,可以促使學生在課后對比電流表、鉗形表等電流測量工具的差異,引導學生選擇應用鉗形表測量電路電流,進一步鍛煉學生的電流測量工具使用能力。
由此可見,教師通過布置實踐性問題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成果,通過布置生活化實踐任務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能夠確保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綜合回顧所學知識,從而鞏固學習成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將生活化教學法應用于初中物理教學中,可以加深學生對抽象的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物理實驗和實踐應用能力等。教師應當認識到生活化教學法的意義,同時根據教學需要認真研究生活化教學法的內涵與理論基礎,以科學理論為支撐,挖掘現實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借助情境呈現、問題引導、活動驅動、作業鞏固等手段,落實生活化教學,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發展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賴明武.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探索[J].文理導航,2024(1):28-30.
吳蓉.巧用生活資源,高效開展初中物理實驗教學[J].教育界,2023(32):32-34.
王凱.生活化視域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策略研究[J].理科愛好者,2023(5):95-97.
凌玲.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生活化”回歸探究[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3(20):24-26.
曲淑曉.探究生活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堂中的實踐應用[J].華夏教師,2023(30):46-48.
作者簡介:高飛(1967.11-),男,貴州織金人,任教于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阿弓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