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課堂教育教學的理念也在不斷更新。在小學高段數學教育中,既要注重抽象推理能力的培養,也要強調直觀表象的支撐。因此,教師情境化教學的運用對抽象知識建模尤為重要,能豐富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表達。下面結合農村小學教育實際及教學經驗,分享對高段數學“數學情境運用”的思考與見解。
【關鍵詞】小學數學 情境化問題 生活化教學 數學情境
【正文】
數學是從生活中抽象而來的,也應該運用到生活中去。新形勢新背景下,“情境化問題解決”作為創新型的教育教學方法,教師若熟練運用,則能夠提高數學課堂效率,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領會、學習應用意識也更上層樓。我們從農村小學高段數學學習現狀出發,針對“情境化問題解決”的運用,提出三點思考。
一、 數學情境運用,應探索更多生活情境
《小學數學新課程》對教育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小學生的知識體系不夠完整,教材與課后習題內容較為枯燥,教師需要從情境化的問題中,探尋出數學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應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個性化輔導,讓學生逐漸意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以五年級“分數的基本性質”為例:
根據統計,“分數的基本性質”內的選材,教學情境遠遠多于生活情境,而數學情境多是涂一涂、填一填、比一比、畫一畫,在直線上表達分數等。對學生來說,判斷比較分數的大小、在直線上表達分數是非常抽象的知識,即使學生做對題目,也不一定代表理解知識。這個時候固然可以用車輪戰練習來提高正確率。可是這樣不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的意義,也會讓學生缺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1:爸爸下班回家拎回來一個大西瓜,小明眼巴巴的看著爸爸想要吃。爸爸就問小明:“你想吃西瓜的28 ,還是這個西瓜的14 ?”小明說:“當然是28 啦。”爸爸切好西瓜分給小明,小明看著爸爸分到的西瓜和自己分到的西瓜,糊涂了。思考一下,小明為什么會糊涂呀?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看見問題立即活躍起來。這類題能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既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能力,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 在生活中強化應用意識,領悟情境化問題
“情境化問題”提出并不難,但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如何熟練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學生如何真正 “吃透數學知識”、“領悟數學魅力”,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統計》這一章節,課堂作業中列出了2001年至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數,請學生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在此題中,出生人口數、死亡人口數等名詞,對小學生而言過于專業,不僅不貼切小學數學,更難以貼近農村生活現狀,對于部分學生來說較難理解。我們在思考“情境化問題解決”時,發現我們的學生的家庭住址距離學校較近,大多數學生采用步行的方式上學,于是我們將此題改編為:在接下來的10天中,請同學們每天記錄自己從家到學校上課的時間,以及放學后從學校回到家的時間,并做好統計表格,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
這是一位同學的上下學時間的統計表格,繪制成復式折線圖,如下圖所示:
圖2 《統計》課堂作業改編習題(單位:分鐘)
通過上面的復式折線圖,我們會引導同學總結上學和放學所用時間的一些數學統計規律:這十天中,上學所用時間最多為19分鐘,最低為10分鐘;放學所需時間最多為18分鐘,最低為14分鐘;上學所用時間波動變化比放學所用時間變化更大……
這樣編制“情境化問題”,一是從農村小學的實際生活出發,解決了教材中習題過于專業、不易理解的難題;二是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掌握數學規律;三是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寓教于樂,培養學生形成數學思維方式。
“情境化問題解決”的習題編制,對于打造農村小學的高效靈活的數學課堂,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情境中解決、感知、領悟數學問題,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應用能力和感知能力,促進每位學生全面而個性化發展。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數學興趣和學習成績,還能夠在生活中寓教于樂、學以致用,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在課堂中結合學生特點,解決情境化問題
在進行“情景化問題解決”的習題編制中,教師還應當從課堂出發,結合每位學生的學習特點,編制個性化問題,并在情景中予以解決。
在數學教學中,在所有的創設情境中,我們都是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自主自覺地去思考、去探索,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個性得到持續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翟金英. 打造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課堂[J]. 考試周刊, 2014(92):85.
【2】崔選智. 農村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探索[J]. 魅力中國, 2017(33):130.
【3】張德智. 淺談如何有效提高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質量[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7(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