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養是學生發展與完善自我的基礎性素養,多元活動是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于一體的綜合教學方法。巧妙運用多元化實踐活動,可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就小學語文課堂中多元實踐活動的應用進行了討論,旨在建構核心素養下的語文品質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多元實踐活動;核心素養;關鍵能力;品質課堂
作者簡介:顧秋花(1980—),女,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人民教育出版附屬實驗小學。
近年來我國不斷發展,各行各業的內部競爭十分激烈,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愈加重要。在此背景下,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多元活動成為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合作意識和探索能力的重要教學方法。正確應用多元活動能夠營造多樣化的學習情境,開闊學生眼界,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落實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多元實踐活動來協助語文教學,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能。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當前的關鍵任務之一就是優化課堂活動設計,利用多元實踐活動建構核心素養下的語文品質課堂。
一、設計情景化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問題意識
情景化教學是一種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融入文本,聯系實際進行思考。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師可以利用圖畫、實物、音樂、視頻、表演等創設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這能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達成核心素養培育目標[1]。
比如,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桂花雨》一課講述了作者的童年趣事——和母親一起搖桂花,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筆者根據文章內容和表達的情感,讓學生描述自己的家鄉,講一講自己的童年趣事。在課堂上,有學生分享了自己拿媽媽的口紅和高跟鞋進行打扮的故事,有學生分享了自己在冬天舔鐵門,結果舌頭被粘住了的故事,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此時,筆者再讓學生通讀課文,找出關于桂花的描寫,并結合課文內容談談自己對桂花的了解。學生找到“香飄十里”等描寫。在此基礎上,筆者再讓學生想一想自己有沒有親眼見過桂花,以及對桂花的認識。學生積極分享,有人提到吃桂花糕,有人描述桂花的美麗。筆者持續引導學生體會桂花的美好,有助于他們進一步理解作者童年搖桂花的快樂心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創設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思考問題,理解文章情感,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
二、設計探究性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近年來,我國對教育教學的要求包括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在這一背景下,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融入探究性實踐活動。一方面,探究性實踐活動能讓學生的理論學習建立在實踐基礎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探究性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培養終身學習意識。小學語文課堂以探究性實踐活動為載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融入探究活動,能獲得十分顯著的教學效果[2]。
例如,在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5課《搭船的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通讀整篇課文,然后提出一個關鍵問題,讓學生再次通讀課文并自行解答問題。有教師在學生第一次讀完課文后請學生思考問題:“文章中用大量篇幅描述了作者的猜測和心理活動,卻沒有詳細描述翠鳥在船上的動作和行為,那么文章題目為什么叫‘搭船的鳥呢?”這一問題主要考查學生能否正確理解標題的意義。問題提出后,有學生說:“因為作者看到了鳥停在船上,所以想用擬人的手法使描寫生動形象。”有學生反駁:“鳥停在船上也可以用‘坐船的鳥來表達,這個推論不夠全面。”在對這一關鍵性問題進行探討的過程中,有學生總結道:“用‘坐似乎太正常了,而‘搭這個詞本身就有借助的意思,更能突出鳥兒借助作者乘的船來捕魚的形象,讓翠鳥的形象多了一份古靈精怪。”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肯定,并補充道:“大家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搭確實是表達了借助的意思,除此之外,雖然文章著重描寫了作者的心理活動,但實際上也用大量語句描寫了翠鳥的外形和捕魚的結果,對翠鳥外形的描寫是對翠鳥停在船上時的形象的總結,而作者在不斷猜測后再寫翠鳥突然飛起捕魚這一情節,能使讀者恍然大悟,原來翠鳥停在船上是為了捕魚。這種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結合正是‘搭船這一主題的體現,兩者相得益彰。”
探究性學習的核心要義在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這種學習活動以學生為中心,要求他們通過親身實踐,有針對性地思考問題,并結合生活常識和邏輯思維積極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最終,再讓學生將探究結果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從而實現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
三、設計合作交流活動,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團隊合作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由于學生的思維模式各異,他們面對相同問題時會有不同的想法,因此在合作中解決問題能夠促進多種思維的碰撞,促使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進而提升創新思維能力。這種活動有利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進一步增強個人能力。此外,團隊活動匯集了集體的力量,有助于學生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同時也增添了課堂的趣味性,拓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3]。
在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17課《我變成了一棵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讓各組完成對文章的整體學習。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指明相應的學習步驟,例如確定文章的結構、中心思想、主人公、主要事件等,并讓學生根據這些步驟展開學習。接著,各組學生可以采取不同的討論方式,例如用數字標記每個段落、確定文章的結構劃分、總結文章中心思想等。在小組討論后,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派出一位代表進行陳述,其他小組根據其發言進行評分,評出最優小組并給予相應獎勵,以激發學生的競爭熱情。這樣的團隊合作活動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彼此溝通的機會,還能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凝聚力,同時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促進學生積極探討問題,達成品質課堂建構目標。
四、設計游戲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教師來說,如何在課堂上使學生保持專注是一大挑戰。小學生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很容易被游戲吸引,而與同伴一起學習會讓他們感到放松。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采用游戲化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游戲化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愿,還能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放松心情,從而更加專注地學習,提升學習效果。
在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景陽岡》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通過游戲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首先,筆者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后鼓勵他們積極發言,描述自己對“武松”這一形象的感受。學生們表示:“武松很勇敢,力氣也很大,能把老虎打死。”“武松酒量好,喝了那么多酒還可以趕路。”筆者對學生的描述進行評論,然后讓他們自由組合成不同的小組,將故事表演出來,并加入自己的創意。學生們討論角色分配,有的扮演武松,有的扮演酒家,有的扮演老虎。他們還會對臺詞進行改編,甚至有學生用方言進行演繹,旨在“符合情境”。在籌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十分積極,“服道化”、臺詞設計、動作設計等準備工作熱火朝天。通過認真準備表演,學生可以對文章內容理解得更加透徹,有利于提高課文教學質量。
游戲化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敞開心扉、放松下來,營造一個氛圍活躍、學生積極參與的高效課堂。學生在表演中能夠更好地了解課文,鍛煉思維能力,保持學習熱情,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高效完成教學任務。
五、利用多媒體教學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語文課程學習中,學生需要在文章理解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攻克重難點,從更深層次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他們難以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師的引導顯得尤為關鍵。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設備和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簡化課文的重難點,讓學生更輕松地學習。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率,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4]。
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這一課的教學中,有學生問道:“爬山虎能夠攀附在高墻上,而藤蔓也是沿著樹木、山崖生長的,它們之間有什么異同嗎?”口頭講解不利于小學生理解這一較為復雜的知識點,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爬山虎和藤蔓的圖片,并播放相關的講解視頻。通過觀看圖片和視頻,學生可以逐步了解這兩種植物的生長環境、外貌形態,結合課文中對爬山虎的描述,深刻地理解作者為什么形容爬山虎“像蝸牛的觸角”“蛟龍的爪子”。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爬山虎從生長到枯萎這一過程的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爬山虎的生長情況。通過多媒體設備的運用,學生將更容易理解課文內容,并學會自主尋找相關素材,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多媒體教學方法能夠將文字描述具體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同時,多媒體帶來了生動形象的教學資源,鼓勵學生自主利用多媒體技術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和設計,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順利進入課堂學習狀態,促進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和情感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意識,這對于建構核心素養下的語文品質課堂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王莉,王艷萍.情智共生 言智共長:發展學生思維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體系建構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21(增刊2):29-32.
朱玉萍.如何通過開拓課外活動空間來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求知導刊,2020(5):33-34.
李晶.論小學語文主題實踐活動教學的有效開展[J].亞太教育,2019(12):106-107.
朱靜.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以學定教活動的探索[J].基礎教育論壇,202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