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雪
【摘 ?要】 中醫學作為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傳統中醫學面臨著許多困境和挑戰。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求,關于創新型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教學模式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了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中醫學專業人才,需要注重教學模式的創新,提高教學效果。文章旨在探討一種較新的教學模式,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為中醫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 創新教學;中醫學;研究生培養
一、中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理論基礎
(一)傳統中醫理論
中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理論基礎之一是傳統中醫理論。傳統中醫理論包括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內容,這些理論是中醫學的基石,對臨床實踐和學術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研究生需要深入學習和掌握傳統中醫理論,并能夠運用這些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和科研工作。
(二)現代醫學理論
中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理論基礎之二是現代醫學理論。現代醫學理論是中醫學發展的重要支撐,中醫學需要與現代醫學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因此,研究生需要掌握現代醫學的基本理論,了解現代醫學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手段,以便更好地將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相結合,提高臨床療效和科研水平。
(三)臨床實踐技能
中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理論基礎之三是臨床實踐技能。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臨床實踐技能是中醫學專業研究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研究生需要在導師的指導下,在臨床實習、病例分析和實踐操作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臨床診斷和治療能力,掌握各種中醫臨床技能和方法。
(四)科研方法
中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理論基礎之四是科研方法。科研是推動中醫學發展的重要手段,中醫學專業研究生需要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進行文獻綜述、科研設計、實驗操作、數據分析等。此外,研究生需要了解科研倫理和學術規范,掌握學術論文撰寫技巧,提高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
(五)學術道德與規范
中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理論基礎之五是學術道德與規范。學術道德和規范是保證學術研究質量的前提,中醫學專業研究生必須遵守學術道德和規范,樹立良好的學術風氣。此外,研究生應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遵守學術不端行為的防范和處理規定,樹立正確的學術價值觀,為今后的學術研究和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二、當前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
中國的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專業學位”教育體系,這一體系相較于傳統的學術型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實踐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中醫學研究生教育強調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力求在培養學生深厚的中醫理論基礎知識儲備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臨床診療能力。這一點體現在其課程設置既有嚴謹的理論教學,也有大量的臨床實習和實踐操作。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設置通常包括基礎理論課程、專業核心課程、臨床實踐課程和選修課程等。其中,專業核心課程是整個教育培養計劃的重點,它不僅涉及深入的中醫藥學知識,還包括現代醫學的必要內容。此外,中醫學教育還非常注重師承傳統,即通過教師一對一或小組指導的方式,傳授臨床經驗和實際操作技能。這種方式有助于弘揚中醫文化,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中醫的診療技術。
三、當前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的不足之處
(一)培養目標過于單一
目前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主要集中在臨床實踐和科研能力上,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和跨學科素養的培養。具體表現為研究生在學術研究和創新能力方面缺乏足夠的機會和資源,導師團隊和學校政策主要向臨床實踐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傾斜,沒有對創新能力和跨學科素養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這導致研究生在學術研究、技術創新等方面的能力不足,缺乏創新思維和跨學科視野,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醫學科技和社會需求。
(二)課程設置不夠完善
中醫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和提高技能,但目前的培養模式未能很好地滿足這一需求。當前的課程設置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理論課程過多,實踐課程相對較少,實踐環節與理論環節脫節。此外,缺乏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學生無法接觸到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思維方式,限制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這導致學生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能力不足,難以適應臨床工作的需要。
(三)導師指導有限
由于導師的臨床科研任務繁重、時間有限,一些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導師指導和監督。具體表現為導師團隊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每個學生進行細致的指導和監督。部分學生缺乏有效的指導和支持,科研項目和臨床實踐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和鍛煉。這導致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不穩定,影響其學術和職業發展。同時,導師指導不足也容易引發研究生的學術不端行為,對其及學校在學術界的聲譽和公信力造成負面影響。
(四)科研與臨床實踐脫節
目前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項目與臨床實踐存在一定的脫節,導致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臨床應用。同時,由于科研任務繁重,一些研究生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臨床實踐,導致臨床實踐能力的不足。具體表現為研究生的科研項目與臨床實踐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和轉化機制??蒲谐晒煌A粼趯嶒炇译A段,沒有得到臨床驗證和應用的機會。同時,研究生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臨床實踐,導致臨床實踐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鍛煉和提高。最終導致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臨床應用,限制了中醫學的發展和創新。同時,臨床實踐能力的不足也影響了研究生臨床診療水平的提高和患者的治療效果。
(五)缺乏跨學科合作
中醫學作為一個綜合性學科,與其他學科如生物醫學、藥學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跨學科合作和交流方面有很大的潛力。然而,目前的培養模式未能夠很好地促進中醫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學生通常只學習醫學相關課程,很少接觸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最終導致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跨學科能力得不到充分發展。
四、創新型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要點
(一)加強跨學科合作
中醫學作為一個獨特的醫學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知識體系。在當今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跨學科整合成為推動中醫學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學團隊可以選擇與中醫學有互補性、能夠相互促進的學科領域進行結合。例如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都是與中醫學密切相關、可以互相借鑒的學科。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需要組建由中醫、西醫以及相關學科背景的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隊,共同制訂和實施教學計劃,并設計和開設一系列跨學科的課程,涵蓋中醫基礎、臨床知識以及與中醫學密切相關的其他學科內容。教學團隊應注重培養具有跨學科背景的人才,可以通過開設雙學位、跨學科課程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跨學科素養和能力。
(二)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首先,增加實習和臨床實踐環節。學校可以與附屬醫院及相關的醫療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和臨床實踐機會。學生可以通過實習參與真實的臨床工作,與臨床醫生進行交流和合作,鍛煉自己的臨床實踐能力。同時,學校還可以設立專門的實驗室或診所,供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和實驗研究。其次,開設科研實踐課程。學??梢蚤_設科研實踐課程,引導學生參與科學研究項目。這些研究可以基于學校已有的科研項目,也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和設計。
(三)師承教育模式改革
師承教育是中醫學的傳統教育方式,但在現代醫學教育中,師承教育模式需要進行改革和完善。創新型培養模式更應注重師承教育模式的改革,建立導師團隊和導師負責制,加強導師的選拔和培訓,提高其指導水平和責任心。同時,應注重傳統師承教育與現代教育的結合,發揮師承教育的優勢,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在師承教育模式改革過程中,會涌現出一些成功的案例,將這些成功案例和經驗進行推廣和分享,可以為其他中醫院校提供借鑒和參考。通過分享經驗和學習借鑒,可以進一步提高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質量和水平。
(四)優化課程結構
根據培養類型優化課程結構是構建創新型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重要舉措。首先,根據不同培養類型的需求,設置特色課程,突出培養方向的特點。例如,對臨床型研究生而言,可以設置更多的臨床實踐課程和技術操作課程,以加強對其臨床技巧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科研型研究生而言,可以開設科學研究方法和科研倫理等專業課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其次,優化傳統中醫學基礎知識課程,并融合現代醫學的前沿技術內容。通過開設基礎課程和前沿研究領域的專業課程,讓學生既掌握傳統中醫學的精髓,又了解現代醫學的最新進展。
五、創新型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實際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可以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采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時,教師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真實性和實用性的中醫學案例,最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案例應涵蓋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教師應對案例進行深入剖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本質和解決方法。教師還應該教授學生如何進行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審視案例,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培養其臨床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案例討論結束后,教師進行總結和反思,幫助學生梳理思路,加深對中醫學理論和實踐的理解。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反饋和指導,促進其進一步提高。
(二)模擬實踐法
模擬實踐法是一種通過模擬真實場景和情境,讓學生在模擬實踐中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教師在采用模擬實踐法進行教學時,創設的情境應涵蓋常見的臨床病例和病種,讓學生能夠在模擬實踐中接觸實際臨床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經驗。同時,模擬實踐法的重點在于實踐操作技能訓練。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養,通過模擬實踐讓學生反復練習和掌握中醫學的實踐技能和操作規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模擬實踐方式相結合的方法,如模擬診療、虛擬仿真實驗、角色扮演等,以滿足不同教學需求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學生模擬實踐過程中,應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反饋,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和改進不足之處。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反饋,不斷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
(三)團隊教學法
團隊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團隊合作為基礎的教學方法,通過團隊協作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在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中,通過組建由指導醫師、三年級的專碩研究生、一二年級的專碩研究生和本科實習生組成的教學團隊,開展日常診療活動、臨床教學培訓、教學活動和培訓考核等工作,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通過合理分工和有效協作,教學團隊能夠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滿足各類臨床教學的需求。同時,通過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知識的共享和傳承,提高整體的教學效果,為學生未來的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孔招娣,劉鳳杰,張榮華,等. 創新型中藥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J]. 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21,45(04):57-59.
[2] 陳新宇,盧青,蔡虎志,等. 以“雙導師”制為基礎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學思考[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6(01):65-66.
[3] 王辰光,高夢蕉,石曉琪,等. 基于服務-學習理論的中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0,18(03):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