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零零……”夜晚的手機鈴聲把鄭仁才從睡夢中叫醒。“鄭醫生,我家孩子發熱,說全身都痛……”詢問情況并安撫了電話那頭的梁嬸幾句,鄭仁才趕忙從床上爬起,拄起床邊放著的拐杖、扛起藥箱,就往梁嬸家中趕。經過檢查、配藥打針,孩子慢慢退燒、睡著,鄭仁才也安下心來,回到自己家中已是深夜。
在廣東省郁南縣東壩鎮大逕村,幾乎沒有人不認識鄭仁才,每家至少有一人存了鄭仁才的手機號。大逕村常住人口1000人左右,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村民們住得比較分散,遠一點的騎車也要20分鐘。”為了方便出診,鄭仁才專門買了一輛適合殘疾人駕駛的三輪車。有些村民住得比較偏僻,車子進不去,鄭仁才就拄著拐杖、背著藥箱,一步步走進去。從醫這些年,他用壞了3輛三輪車,更換了10根拐杖。
作為村里唯一的村醫,鄭仁才已經行醫二十九載,對村民既往病史、用藥過敏史和家族病史都了如指掌。為了能更好地履行責任,鄭仁才積極參加各級衛生系統舉辦的培訓班,抓緊一切機會學習,不斷提高業務水平,逐漸成為一名合格的“全科醫生”。
鄭仁才的辛苦付出,村民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不是親人,如同親人。”這是不少鄉親對鄭仁才的評價。在鄭仁才看來,村民們把身體健康托付給他,是對他極大的信任,這信任沉甸甸的。“我不能辜負鄉親們,要努力對得起這份信任!”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4年2月20日)
◆素材解讀
1.奉獻精神。鄭仁才作為大逕村唯一的村醫,29年來他走村串巷為村民們看病。不管白天黑夜,哪里有村民需要,他就出現在哪里。他的奉獻精神贏得了村民的信任。
2.身殘志堅。身體殘疾的鄭仁才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刻苦鉆研醫術。他憑借自己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幫助了一個又一個村民,也演繹著身殘志堅的故事。
◆適用話題
責任擔當 價值追求 提升自己 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