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顏平 林嵐
口腔癌是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之總稱,大部分屬于鱗狀上皮細胞癌,即所謂的黏膜發生變異。在臨床實踐中口腔癌包括牙齦癌、舌癌、軟硬腭癌、頜骨癌、口底癌、口咽癌、涎腺癌、唇癌和上頜竇癌等。口腔癌是頭頸部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臨床醫學統計表明,HPV在口腔癌中總感染率為52%左右。尤其是HPV16高危亞型,它被認為是口咽癌最常見的病毒亞型,其次是18型HPV。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口咽癌列為與HPV感染相關的腫瘤之一。在某些口咽癌高發地區,更是高達80%的患者與HPV感染有關。
近年來,HPV陽性口咽癌發病率快速增長,由于早期缺乏相關癥狀,該病通常在晚期被診斷,因此提高大眾對該病的認知是十分必要的。
HPV最常見的感染部位是生殖器內外部,非生殖器感染處多為皮膚、黏膜。相對其他部位的衛生,口腔衛生相對更好,那為啥還會感染HPV呢?其途徑主要有以下4個——
1.性接觸:HPV最常見感染部位是生殖器,性生活時口腔若接觸感染了HPV的生殖器則很大概率會感染上。
2.間接接觸:HPV可存在于物品上,比如衣物、毛巾或者是浴巾上,如果健康人群通過手口接觸到了被HPV污染的物品,也可能會感染HPV。
3.母嬰傳播:如果孕婦自身感染HPV,在分娩的過程中,可能通過陰道將病毒傳染給嬰兒,出生后就可能會感染HPV。
4.醫源性感染:若醫生在給患者進行治療或護理時沒有做好防護工作,就可能會在使用醫療器械時,導致手上沾有HPV,再次接觸到自己的口腔黏膜等部位,就可能導致自身感染HPV。
一位60歲的女性,右側咽痛3月余。患者無精神,口腔不濕潤,說話多則口干,更甚張口說話受限制,只能選擇細粥等流食,雙側頸部淋巴結腫大。患者6個月前出現口干舌燥,自己覺得沒有唾液,繼之滿口硬疹,頸部淋巴結腫大,后被確診為口腔癌淋巴轉移,化療后效果不明顯,人還瘦了不少。
從該病例可知,口咽癌患者大多數時候沒有明顯不適,更多的患者是在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后才首次就診。這一點跟口腔癌的口內癥狀截然不同,難以引起警惕,容易導致誤診。
1.最常見的是口咽部異物感,患者會感覺口咽部有明顯的異物阻塞,影響進食和呼吸。這是由于HPV感染導致口咽黏膜增生、肥厚,進而引發異物感。
2.口咽癌患者還可能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疼痛等癥狀。這是由于癌細胞在口咽部生長繁殖,并通過淋巴系統擴散到頸部淋巴結所致。另外,口咽癌患者還可能出現咽喉疼痛、吞咽困難等癥狀。這是由于癌細胞侵犯口咽部肌肉和神經,導致咽喉運動障礙和疼痛。
3.有些患者還可能出現聲音嘶啞、咳嗽等癥狀。這是由于癌細胞侵犯喉部黏膜和神經,影響聲帶的正常運動和發聲。
如果發現以上情況,首先應當到正規醫院口腔科就診,有經驗的口腔科醫生能夠識別出典型的口腔癌,或建議補充CT、B超等檢查協助診斷。
早發現早治療是提高口腔癌預后最好的方法,而口腔癌的篩查可以提高早發現的概率。建議成年人至少一年做1次口腔癌篩查。在檢查過程中,醫生會分析是否可能存在健康隱患,包括齲齒、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磨牙癥、牙周疾病和癌癥。及早發現和治療口腔問題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還能改善患者生活治療,減輕經濟負擔。
對于早期HPV陽性口咽癌患者,手術和放療均具有較好的療效。手術方式包括頸淋巴結清掃術和病灶切除術等。放療主要采用三維適形放療和調強放療等技術,以精確殺滅腫瘤細胞并保護周圍正常組織。
對于晚期患者,放療聯合化療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化療是治療中晚期或復發轉移的HPV陽性口咽癌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化療藥物包括順鉑、卡鉑、紫杉醇等。在放療期間聯合使用化療藥物可增強放療的療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近年來,免疫治療在HPV陽性口咽癌的治療中受到關注。PD-1/PD-L1抑制劑等免疫治療藥物能夠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進行殺傷作用。單獨或聯合化療和放療,PD-1/PD-L1抑制劑在改善患者生存預后和提高生活質量方面表現出良好的療效。
HPV與口咽癌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HPV感染是口咽癌發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因此廣泛應用HPV疫苗可以有效預防HPV感染,減少口咽癌的發生。目前,HPV疫苗可分為3種類型,二價疫苗接種年齡為9~45歲;四價疫苗接種年齡為20~45歲;九價疫苗接種年齡為9~45歲。
我國大部分疫苗的接種程序如下——
二價進口疫苗:推薦0、1、6月各接種1劑,每劑0.5ml。
二價國產疫苗:推薦0、1、6月各接種1劑,每劑0.5ml;9~14歲女性可選擇0、6月分別接種1劑,每劑0.5ml。
四價疫苗:堆薦0、2、6月各接種1劑,每劑0.5ml。
九價疫苗:推薦0、2、6月各接種1劑,每劑0.5ml。
一般來說,建議盡可能使用同一種HPV疫苗完成所有的劑次。如已全程接種過3劑次二價HPV疫苗,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接種四價或九價HPV疫苗的成本效益后再決定是否接種。如已全程接種過3劑次四價HPV疫苗,應至少間隔12個月再開始接種九價HPV疫苗。
其實我的中文名叫“人乳頭狀瘤病毒”,可能大家覺得這個名字不夠洋氣,都一直喊我的英文名——HPV。我們是一個大家族,根據對人體的危害程度被分為高危與低危型,“高危型”以16和18為首,還有31、33、52、58等。由于殺傷力較大,這幾個家伙在江湖上一直是大哥一樣的存在。“低危型”以6和11為首,還有43、81等,它們天生性情溫順,一般只和皮膚和黏膜的疣們打交道。
1.檢查面部與頸部:盡量向后仰頭,查看下領骨區和頸部有無異常;再用手分別接觸左右兩側的頸部和下領骨區,試試兩側感覺有無不同。
2.檢查唇部:先用眼睛觀察上下嘴唇的外側,再用手接觸摸,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向下拉開下唇檢查內側,最后查上嘴唇內側,主要看這些部位是否存在異常。檢查牙齦時需拉開口唇,并用食指觸摸看是否與上次檢查時一樣。檢查頰部時,則需要輕閉嘴,將拇指與食指放在嘴角向外拉開,用眼睛觀察,同時用手觸摸側頰部,看有無異常。檢查舌頭時,用手墊上紗布抓住舌頭,觀察與觸摸舌面,并分別向左右方向牽拉舌頭,觀察舌兩側;將舌盡量上抬抵住腭部,觀察與觸摸舌底。發“啊”音,在光亮處觀察咽部;然后頭部向后仰,觀察并觸摸上腭部。
注意,自我檢查只是初步判定。不是專業口腔醫生,不可隨便給自己用藥。需要進一步去醫院找專家檢查,以免用藥錯誤,反而對自己身體造成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