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宇杰
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環節,為實現知識教授與育人同步進行的目標,教師愈加注重對教學方法的創新,在啟迪學生思維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促進新課改要求的落實。而情境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為提升課堂教學生動性,加大對學生的吸引力度,使學生將目光集中于教學內容學習中,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間,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本文對核心素養與情境化教學之間的關聯加以闡釋,分析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語文情境化教學的不足之處,探尋相關教學要點,并制定一定策略,以期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情境化教學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要求的落實,我國愈加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向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保障人才優勢的充分發揮。而語文兼具人文性與知識性等特征,是培育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路徑。故而,教師應提升對語文教學的重視程度,結合實際教學狀況,考慮學生發展要求,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與改進,構建情境化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的生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在教授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發展水平。
一、情境化教學概念
情境化教學,會從整個教學環節著手,創建情境,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深入其中,讓學生產生更高的探索動力,促進知識遷移與應用目標的實現。高中語文教學環節,為提升情境化教學體系構建水平,教師應對教學環境予以高度重視,結合學生認知水平,考量學生現有的知識背景,立足于學生知識體系,建立新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間,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水平。情境創設水平的提升,可為教學活動推進提供支持[1]。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對教學問題進行分析,剖析情境內涵,打造一定的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教師應對教學內容予以關注,考慮人物、時間與地點等,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的場景,充分發揮教師引導與執行效用,提高情境化教學模式應用水平。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情境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有助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師將目光集中于學生學習感受方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增強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對語文內容的掌握程度,深化學生對課堂教學思想內核的了解。高中語文教學環節,為落實新課改要求,愈加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要求[2]。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考量單元主題等,創設相對真實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提高學生學習動力,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核心素養與情境化教學之間的關聯
學生接受教育時,隨著知識學習水平的提升,其會逐漸形成與自身終身發展相適應的能力,提升自身思想品格建設水平,滿足社會發展要求,即學生的核心素養。高中語文教學環節,所涉及的核心素養內容相對較多,不僅包含語言建構運用與思維發展提升等能力,而且將審美鑒賞與文化傳承等納入其中。而情境化教學的開展,會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情境,提升學生學習深入水平,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實現知識遷移目標。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環節,教師會借助真實情境,為學生帶來真實的體驗,提升學生探究深度。而情境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可為學生提供體驗平臺。教師可對歷史場景進行創設,重現文學形象,為學生打造身臨其境之感,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文學的魅力,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能力,促進學生創造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情境化教學模式的利用,會為學生構建自主探究平臺,提升學生之間的合作水平,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表達機會,鍛煉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學生思維拓展水平,增強學生核心素養[3]。特定情境的創建,會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水平,增強學生知識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時,可組織學生對文言文內容進行分析,確認其中所涉及的歷史人物,并以角色扮演的模式,再現歷史情境,讓學生深入體會古人的思想情感,了解古人生活方式,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探尋興趣,為文化傳承奠定基礎,推動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的實現。
高中語文教學環節,教師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水平,會對現有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內容的掌握水平,讓學生對世界與生活具有清晰認知。在此過程中,教師會對學生年齡特征進行分析,考量學生發展需求,結合教學內容,創建豐富的教學情境,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理解文字的同時,將生活案例融入其中,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水平,升華學生思想境界。例如:文言文教學環節,教師可打造歷史韻味濃厚的情境,使得文言文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上,而是融入情境中,提升學生學習效率。與此同時,教師也可將音樂與教學過程進行融合,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注意力集中水平,保障學生學習流程的有序推進,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語文情境化教學的不足之處
(一)過度追求情境化形式
部分教師開展教學時,將目光局限于情境塑造方面,未對語文學科本質進行分析,教學過程逐漸趨于形式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例如:部分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僅是借助多媒體設備,將詩詞情境化為不同的畫面,提升學生對詩詞意境的認知水平,但未注重對詩詞語言的分析,降低學生詩詞感悟水平。此種教學模式的應用,制約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使得教學質量有所下降。與此同時,部分教師開展情境化教學時,未對課程核心目標進行分析,過度追求視覺盛宴,未對詩詞語言結構等進行剖析,阻礙學生知識結構的優化。
(二)教學內容深度不足
部分教師創建教學情境時,為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調動學生興趣,會選用一些流行文化元素,難以充分凸顯經典文學作品的價值。例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紅樓夢相關知識時,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將目光拘囿于人物、情節塑造方面,建立與作品情節相符的情境,未對該作品的藝術性進行分析,未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性,學生對該作品的了解存在一定不足,降低學生思想深度,阻礙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與實際生活聯系不密切
教學情境構建環節,為實現學生沉浸式體驗目標,會從學生實際生活狀況方面著手,深入分析學生生活經驗,結合教學內容,打造相對真實的生活情境,提升學生知識應用水平,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然而,部分教師開展教學時,將目光局限于教材內容方面,未深入分析其與現實之間的關聯,教學過程相對枯燥,學生難以產生更高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大打折扣[4]。例如: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應用文寫作時,若其未將生活元素納入其中,未引領學生借助自身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應用文的價值得不到有效凸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下降,使得教學流程推進陷入一定困境。一般來說,教材內容變化幅度相對較小,而學生的生活呈現多變性特征。若教師只是重視教材例子的講解,未提升教學過程與實際生活融合度,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存在一定不足,可能會導致學生死記硬背現象的產生,學生知識應用水平逐漸降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對學生的創新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四、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語文情境化教學要點
(一)根據教學方案合理設置情境方法
高中語文教學環節,提升情境化教學模式建構水平,教師應對實際教學狀況進行分析,對教學流程進行優化與調整,提升教學效率[5]。例如:教師引導開展閱讀教學時,可從教學導入環節著手,制訂包含教學情境設置安排的教學方案,創建與所閱讀文章內容相符的情境,提升閱讀過程與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度,讓學生通過與文章中的角色進行對話,以角色演繹、模擬辯論等模式,深化對學生對人物的了解,鼓勵學生分享閱讀感悟,提升學生學習熱情。
(二)明確需遵循的原則
情境化教學體系構建環節,為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目標,教師應明確相應的構建原則,從學生學習興趣方面著手,立足于學生年齡特征,考量教學實際,營造相對輕松的教學氛圍,確認情境創設主題[6]。例如:教師可注重故事情境的構建,提升課堂教學趣味性,提高學生注意力,提升教學質量。與此同時,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對教學情境設計方案進行優化,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滿足學生長遠發展要求。
(三)小說情境化教學構建要點
高中語文教學環節,所涉及的小說相對較多,是培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主要路徑。因此,教師應對小說教學加以重視,結合小說時代背景與內涵等,建立與情節內容相符的情境,深化學生對小說的了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讓學生以辯證的態度看待不同事件,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水平[7]。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相關內容時,可讓學生對《水滸傳》進行預習,并借助《好漢歌》導入課堂內容,創建熱血沸騰的課堂情境,提升學生的融入水平,深化學生對小說故事的了解,并構建與情節描述一致的情境,提升人物刻畫水平,讓學生體會到人物心路歷程等,培育學生邏輯思維,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五、核心素養視域下提升高中語文情境化教學水平的策略
(一)從學生興趣出發,設置與學生具有緊密關聯的情境
高中語文教學環節,為實現情境化教學模式構建目標,教師會對學生知識儲備狀況進行深入分析,考量高中教學特征,立足于學生心理變化,對教學策略加以改進,提升學生融入水平,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之間的差異予以關注,確認年級與班級的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的差別,提升教學情境設計水平[8]。同時,教師應對學生個體差異進行分析,考慮學生年齡特征與生活閱歷等,立足于學生實際狀況,考量學生興趣等,對情境化教學設計方案進行調整,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空間,引導學生解決自身遇到的學習難題,豐富語文教學內容。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哈姆雷特》相關內容時,會對文章中的角色特征進行剖析,將現代生活場景等代入其中,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一定的探索欲望,讓學生主動提出自身的觀點與看法,提升學生的文章內容學習深度,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借助網絡媒體,對語文教學情境進行調整與完善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環節,為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目標,教師愈加注重對先進技術的引進,如多媒體技術等,通過新的硬件設備,構建更為真實的情境,為學生帶來沉浸式體驗,提升教學流程推進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在此過程中,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搭建教學情境,可從學生感知刺激方面著手,提高情境與課文內容符合性,增強教學過程趣味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提升學生學習成效。除此之外,教師應注重對網絡平臺的利用,加大情境化教學素材收集力度,提升教學環境創新水平,激發學生探索欲望,打造綠色網絡環境,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保證教學問題的高效解決。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竇娥冤》相關知識時,可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視頻或是動畫等,以直觀的形式呈現時代背景與事件發生起因、經過與結果等,確定教學主題,如為什么竇娥會被冤死等,引導學生探索教學內容,提升教學過程生動性與活躍性,為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提供助力。
(三)通過問題設置,提升情境與教學過程融合度
高中語文教學環節,教師應注重閱讀情境的構建,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提升教學水平。例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雷雨》時,可對學生朗讀狀況予以關注,確定學生朗讀節奏,確認學生輕重音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之美。同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雷雨》視頻片段,隨著情節推進,調節情境音樂等,使學生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提高學生閱讀興趣,使學生充分體會文學魅力,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
閱讀情境構建結束后,教師為實現學生思維啟迪目標,可將問題情境納入其中,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增加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頻率,提高學生思考能力。問題設置環節,教師應結合學生學習狀況,考量教學內容,設置多層次問題,由淺入深,實現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提高學生求知動力,豐富教學內容。例如:《雷雨》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什么,或環境塑造采用了哪些手法等,鼓勵學生發表自身看法,并對學生意見進行評估,提升學生學習自信心,打造相對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問題情境的創建,可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文章進行分析,增強學生思辨能力,滿足素質教育要求。
(四)立足于學生發展實際,提升情境教學靈活性
高中語文教學環節,為提升情境化教學模式應用水平,教師會對自身教學過程進行總結分析,確定其中存在的教學問題,優化教學方案,對教學場所進行篩選,提升教學情境與教學內容符合性,提高教學成效。對情境化教學特征進行分析,其呈現一定的開放性特征,可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空間,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潛力,提升學生自學能力。故而,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實際狀況,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提升教學資源分配水平,對教學方案進行完善,提升教學質量。例如:情境化教學設計環節,教師會從學生學習困惑方面著手,建立一定的交流討論平臺,提升學生之間的溝通水平,集思廣益,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應對難題。在此過程中,若學生學習狀況產生變化,教師應及時調整教學模式,提升教學針對性。教師應對學生思維意識培育予以高度重視,激發學生的探索動力,打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提高情境教學模式多元性,將學生作為主體,促進動態分析調整模式的形成,最大限度發揮情境化教學效用。與此同時,教師應對學生學習表現等進行觀察,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改善教學方案,提升情境化教學趣味性,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五)建立健全評價機制,提升教學效果評估準確性
高中語文知識內容相對較多,深奧程度相對較高。若教師遵循傳統教學模式,以知識點講解等手段開展教學,整個教學過程呈現枯燥性特征,教學氛圍相對沉悶,難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降低教學質量。而情境化教學體系的構建,可打造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情境,對學生感官加以刺激,如聽覺與視覺等,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知識積累水平,夯實學生發展根基。在此過程中,教師會以小組學習的模式開展教學,鼓勵學生表達自身觀點與看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加大學習資料收集力度,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水平,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助力。而教學評價工作的開展,可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評估,確定學生參與情況,確認教學成效,為教學方案完善提供支持。故而,教師應注重多元化評估機制的構建,將自評與他評等納入其中,建立全過程評價機制,保障教學評價指導效用的充分發揮,為教學活動的進行提供支持。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鄉土中國》時,可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結合文章內容,播放與之相關的音樂或視頻,并讓學生閱讀該文章,深化對文章內容的了解,讓學生以小組的模式分享自身閱讀體驗,總結分析不同的意見,提升學生思維拓展水平。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對整個小組討論過程進行觀察,以巡查等模式,確認學生討論狀況,并借助不同的評價用語,如你這個思路很正確,但還可以試著深入分析一下等,指引學生思考方向,鼓勵學生發表自身看法,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使學生對自身的不足具有清晰認知,引導學生完善自我。另外,教師可借助先進的錄像設備等,將整個活動過程拍攝下來,并組織學生觀看該視頻,評估不同學生的行為表現等,為教學設計的改進提供支撐。
結束語
近幾年,隨著核心素養教育要求的提出,高中教學模式逐漸產生改變,不再局限于傳統說教式教學,而是愈加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結合學生發展實際,考量學生發展規律,優化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水平。語文教學環節,教師積極構建情境化教學體系,立足于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水平,打造相對活躍的語文課堂,為學生創造更為自由的發揮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保障教學流程的有序推進,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里燊.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情境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3(7):46-49.
[2]董雪霞,王春前.高中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策略:以統編版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為例[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2):73-74.
[3]陳月.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教學探索與實踐[J].語文教學通訊,2022(25):15-19.
[4]馬葉娜.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語文課堂學習情境的有效創設[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7):71-74.
[5]董翼.學科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語文課堂問題情境教學實踐[J].文存閱刊,2020(41):83-84.
[6]李繼文.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情境模擬應用淺談[J].課外語文,2019(22):40,42.
[7]田新蘭.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情境教學策略探究[J].散文選刊:中旬刊,2019(10):1.
[8]陳成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課堂問題情境教學[J].名師在線,2019(15):31-32.
本文系2021年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中學語文教學‘項目化的建構與實施”(課題編號:D/2021/02/53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