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彤
[摘 要] 白樸自卜居金陵后書寫了大量關于江南風貌的詩歌,他主要從江南秀美的山川形勝、江南的風土人情、抒發故國之思和人生理想幾個方面書寫江南。在江南風光和人文的激蕩下,白樸同江南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他以詞為載體,在其江南曲詞的地域文化書寫中寄托了自己的豐富情思。白樸在江南的歲月幾乎占據其人生的一半,梳理《天籟集》中有關于江南的書寫,能借此探究白樸的人生觀和形成原因,還有助于理解金元之際江南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時人常去的風景名勝。
[關 鍵 詞] 白樸;《天籟集》;江南書寫
白樸(1226—約1306),本名恒,字仁甫,又字太素,號蘭谷①。《天籟集》收錄了白樸 1250 — 1306 年所寫的104首詞,真實地記錄了白樸50多年的生活歷程。白樸移居金陵后,或與好友游山玩水,或飲酒賦詩,在游歷江南古郡名城和山川形勝之余,書寫了大量關于江南地域的詞作。《天籟集》中關于江南書寫的詞作共73首,這些詞作中既對元代初期江南的自然風光、物彩民俗、人文景觀做了詳盡記載,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還反映了白樸的交游情況以及政治認知的轉換,也傳遞出白樸晚年時期的思想情感,或滄桑失落,或思念故國,或隱居山水,反映出朝代更迭之際處于尷尬地位的文人的心路歷程。
一、江南山川和人文的吟詠
白樸在江南期間的詩文創作,對江南的氣候、山水名勝皆做了精彩細膩的描繪。
《天籟集》中有不少贊嘆江南山河的詞作。在《賀新郎》(望晴川、廬峰瀑布)、《踏莎行》(凍結南云)等作品中,白樸用奇幻清雅的意境書寫南方的風景名勝。他也常常贊詠江南的花木。在《朝中措》中他通過對“蒼松、竹、梨花、紅白山茶”②意象的描繪,將江南的冬景之妙呈現得淋漓盡致。
江南多愁善感、溫婉細膩的情致也融入了白樸的文學風格之中。在《清平樂》(碧云葉底)、《清平樂》(玉肌消瘦)中書木樨之冷,借水仙之孤寫自身之獨。白樸寫木樨花、水仙花都是自況,可理解為消瘦孤寂、被世間所遺忘之人。白樸見此景,聯想到曾經歷的離亂,若同“遺珠”;在冷酷的社會環境中,白樸所見的是元朝對待文士的高壓政策,流露出迷惘和感傷。總而言之,在白樸對江南自然風景的吟詠中,常見其自然流露而出的“性情”和高雅的審美情趣,但文字之中始終縈繞著淡淡的感傷主義。
除山川形勝的吟詠,白樸也常在詞作中記述江南的風味土產、美味佳肴,以及江南的民風民俗和經濟發展情況,在他穩愜的江南文化景觀的書寫中可以感受到他晚年的悠然閑適。
首先是對江南菜肴的記述。他在《水龍吟》(萬金不買青春)中記述了“玉醅篘蟻”這一南方甜米酒,還有“江瑤柱”這種南方常放于湯羹的海鮮。他在《水調歌頭》(北風下庭綠)中寫了“五溪魚,千里菜,九江茶”③。白樸在詞作中以江南美味佳肴寬慰心情,從中可見他對于江南物事的融入和對江南菜肴的喜愛之情。他還寫江南人飲酒之妙思,如在《風入松》(使君高宴出紅梅)中,他寫“軟金杯襯硬金杯,香挽洞庭回”④,洞庭以黃柑釀酒的妙思之余,更是用柑橘皮作酒杯,使酒具有柑橘的香味,充滿江南地域色彩的筆調中充滿了生活情趣。
白樸對江南民間傳說的記述具有重要的文化學價值。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樸游歷岳陽,寫下了兩首記述當地民間故事的詞作。其一為《水龍吟》(洞庭春水如天),在白樸對鄭生龍女哀怨凄婉的愛情傳說的感傷中,讀者也能體會到一個細膩多情的詞人形象;其二為《滿江紅》(云外孤亭),白樸對于呂洞賓三醉岳陽的故事頗為動容,從而對歸隱山林心馳神往。從中可見當時的神仙道化傳說十分盛行,對于文人的心態影響頗深,也能對貫徹于白樸后半生的隱逸思想產生更深刻的理解。
除此之外,白樸詞中還有對于江南經濟文化和社情人俗的書寫。《木蘭花慢》(壯東南形勝)寫出了江南經濟的繁華,揚州街肆興隆,百姓飲酒賞燈,一派承平景象。《木蘭花慢》(愛人問尤物)盛贊樊香歌歌聲繞梁、美貌動人,從中可窺元初江南歌舞之盛,也反映了白樸的交游情況和娛樂生活。
從北到南的變化給白樸帶來了不同的感受,他旋即將這種地域的文化色彩投射于文學創作之中。白樸書寫江南文化景觀的同時,江南的文氣也深深影響了白樸的文學創作。白樸詞中除了意婉思深的思念之情的書寫,他的送別詩也充滿了江南文韻,《水龍吟》(短亭休唱陽關)極言送別的“悵然”之情。這種名為“怏然”的淡淡的感傷一直貫徹在白樸后半生的文學創作之中。譬如他的游興詞,往往是上闕贊美山川形勝,下闕感傷身世。在白樸不斷書寫江南的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文風,即既有江山之秀又有冰霜之清,既有性情之達觀又有婉致之感傷。
二、江南書寫中的國事之思
六朝古都金陵,遍布陳跡,歷史悠久。憑吊先人遺跡,遙想六朝繁華,經歷了金元更迭的白樸對此有更深刻的體悟。金陵的人文景觀對白樸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白樸卜居金陵期間留下了不少懷古之作。經筆者統計,在白樸的《天籟集》中,金陵懷古詞共10首。
白樸常常借詠金陵舊事表達對金亡之哀怨。他在《奪錦標》(霜水明秋)中借金陵舊事托黍離之悲;在《水調歌頭》(南郊舊壇在)中追尋金亡的原因,得到的結論是“秦固亡人六國,觸復絕秦三世”①;在《水調歌頭》(蒼煙擁喬木)中喟然釋懷。這些情緒互相支撐,構建出白樸對過去時間、現在時間與未來時間的哲思, “新亭何苦流涕,興廢古今同”②,這種與古往今來的人的精神的共通感,形塑出一個更有深度的白樸。白樸在后期開始流露出反戰的情緒,在險要的鎮江,白樸在《水調歌頭》(三元秘秋水)中從江西、安徽的軍事重鎮寫起,到渴望凈收兵器,結束戰爭,表現了關懷民生、息兵厭戰的情懷。總而言之,白樸在對江南軍事重鎮或歷史陳跡的憑吊中,反復表達自己對金朝故國的眷戀深情和沉痛悼念、對金朝覆滅原因的反省和慨嘆,以及逐漸窺破歷史規律的哲思。
除此之外,白樸詞中也流露出對世情國事的關心和對百姓疾苦的同情。白樸是戰亂的親歷者,雖為金人,但也能深深體認到宋人為蒙元所欺的苦痛。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軍攻陷臨安。次年,白樸前往岳陽,寫下《滿江紅》:“棋罷不知人換世,兵余猶見川留血。嘆昔時、歌舞岳陽樓,繁華歇。”③白樸一反以風景白描造境的常態,他無心賞景,只看到戰爭留下的凄慘情景,而歌舞升平、政通人和的景象已為陳跡,滿目瘡痍的山河讓同樣歷經過國破家亡的他慟惋不已。
白樸在《天籟集》中的詠史懷古詩歌凡10首,其中9首集中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初至建康時所作,最后一首流露出懷古之情的詞創作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且此詞的主題為隱逸之情。至元十七年(1280年)后,白樸的黍離之悲逐漸轉淡,他在后期創作了不少贊頌元朝統治者政治昌平的詞作,創作主題大部分為隱逸、閑適之情,由此可見白樸從政治關注到精神關注的轉向。
三、在江南半隱半俗的人生態度
身在俗世卻又高唱隱逸之調,是白樸晚年時期重要的文化心理,避仕之志與山林之趣貫穿于白樸晚年的創作。白樸在江南游歷期間,受道家影響深遠,寫下了20多首向往超然境界之詞。他的隱逸之情的濫觴見于作于至元十四年(1277年)的《綠頭鴨》(黯銷凝),此后的二十年中,無論是寫景詩、應酬詩,多見隱退思想。至元十七年(1280年),他初至中山,寫下了《水龍吟》(倚天鐘阜龍蟠),從金陵的鐘山景色入情,抒發了對隱士閑逸生活的向往。而后,他的閑適之情又有了進一步的闡發,大約是至元三十年(1293年),他有感于元遺山的嗜酒詞,又作嗜睡詞《水龍吟》(醉鄉千古人行),借黃帝夢游、莊周夢蝶、南柯一夢、陳摶高臥、周公不見等道家故事傳說,營造了一種悠然忘機的意境。白樸在江南山水的書寫中初步流露出自己不理世情、自甘隱退的處世哲學。白樸在江南山川和與道士的交游中,進一步顯現出他物我兩忘的境界,表達了一種虛誕的人生態度和往復的人生觀念。
除此之外,白樸雖渴望隱于山林,但在《天籟集》中也有30多首與社會上層人物應酬的詩篇,其中不乏逢迎達官權貴的詞作,包括寫給為時人所不齒的降元南宋舊臣呂文煥、呂師夔等人的詞作。如《沁園春·十二月十四日為平章呂公壽》,白樸在此詞中歌頌了降元的宋朝將領呂文煥獻策滅宋,贊美呂文煥、呂文德、呂文德、呂師夔等人為“南朝家世”。金為元所滅,同被元所滅的宋本應是白樸同情的對象,可是白樸卻將叛國的呂文煥比作謝安,能“長照南州”①。又如《沁園春·呂道山左丞覲回》,他在詞中將呂師夔比作芝蘭玉樹,視為自己的流水知音。這兩首詞是白樸較有爭議的詞作,許多學者從人格上批判白樸,認為白樸是屈從于現實、渴望做官之作。但筆者認為白樸此舉堪為大義。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時,為死守京城,官兵搜查百姓的糧食,百姓無所食,終只能“人相食”②,白樸很早便經歷過為了守衛政權而犧牲弱者性命的潛規則,所以白樸并不認同這套儒家的“忠”, 他是背離這套傳統儒家人生價值取向的。同時,呂文煥也并不是貪生怕死、艷羨榮華之輩,史書有載,呂文煥與元相持達 6 年之久,因襄陽兵盡糧絕,呂才降元③。從中可見,呂文煥并不是一開始便歸順于元,他6年的死守足以見得他對宋的“忠”,但當南宋無力回天之時,兵盡糧絕的死守實為困獸之斗。“平章事,便急流勇退,黃閣難留。”④呂文煥在元朝建立后不久便告老還鄉,可見他并不是為了元主的重用而投降。歷史上并不乏所謂以“忠君”為由獻祭百姓的傳說,如唐朝名將張巡死守睢陽,彈盡糧絕后,烹小妾,殺良民,使得睢陽城中遍布無辜百姓的尸體⑤。正因白樸是親歷者,也是受害者,所以他認為呂家幾代是在做有利于百姓的事業,白樸作此詞,并不是出于現實的考量,而是發自肺腑的贊嘆,是立足于“圣”的角度對萬物生靈的平視,實乃真正關心民間疾苦的人才能擁有的世界觀。那些或從元之角度歌頌呂文煥、或從宋之角度批判呂文煥之說,都是困于傳統倫理觀無法體認天下萬民之者所為。除此之外,白樸《沁園春》詞序云“監察師巨源將辟予為政,因讀嵇康與山濤書,有契予心者,就譜此詞以謝”⑥,以嵇康自喻,用絕交書事回應監察御史的舉薦,從中可見他對仕途并無所求,且他能定居于金陵鬧市桐樹灣多年,其子、弟都仕元為官,生活安定優裕,實無錢貨之需。由此可見,白樸雖有與上層結交之應酬作,但并無渴望仕途之心。
總而言之,不仕是白樸終其一生的選擇,曾兩次辭薦入仕的他表現出對功名榮利的淡漠。但白樸的“避仕”不等同于“避世”,無論是在江南期間的交游選擇,抑或是對民生百態的關心,都可以看出他的主觀意識從未脫離社會現實和時事政治,整體上呈現出了一種“半隱半俗”的趨向。
四、總結
可以說,江南的物事山水、風俗人情一定程度上療愈了白樸的精神創傷,白樸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原鄉。在《天籟集》中,他的文學風貌整體上是“婉約清逸與豪放灑脫兼具”,將江南優長和北國詞風進行了很好的融合。在江南這一特殊的空間場域中,寫出了兼具“鵬摶九霄”⑦和“清麗婉約”⑧風格的詞作。江南的歷史陳跡幫助白樸尋找到了歷史的規律,作為一個南渡的金人,他在江南悟出了人世的無常和天道的輪回,所以他的故國感傷并沒有持續很久。從金遺民轉入對元統治者的盛情贊頌,從故國之思轉入彷徨滄桑再轉入隱逸避世,亡國情結消釋的背后是他對歷史規律的看破和對道家思想的擁抱。從他大量對元統治者盛情贊頌的詞作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傳統儒家倫理觀并不認同。白樸后期創作的主題主要是閑適隱逸與滄桑之感,反映了他對人生、宇宙的宏觀思考,但他的超逸境界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現并不徹底,他思考問題時常出現進退兩難的境遇,從而也反映出一個更真實鮮活的文人形象。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
注釋:
①白樸著,王文才校注:《白樸戲曲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1頁。
②白樸著,胡世厚校注:《白樸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第521頁。
③白樸著,胡世厚校注:《白樸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第302頁。
④白樸著,胡世厚校注:《白樸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第394頁。
注釋:
①白樸著,胡世厚校注:《白樸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第276頁。
②白樸著,胡世厚校注:《白樸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第271頁。
③白樸著,胡世厚校注:《白樸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第352頁。
注釋:
①白樸著,胡世厚校注:《白樸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第385頁。
②劉祁:《歸潛志》(第十一卷),中華書局,1989,第125頁。
③游彪:《問宋:趙宋王朝內政外交的得與失》,天地出版社,2021,第411-413頁。
④白樸著,胡世厚校注:《白樸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第384頁。
⑤司馬光著,卞孝萱主編:《資治通鑒新編》,黃山書社,1996,第772頁。
⑥白樸著,胡世厚校注:《白樸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第376頁。
⑦“朱權在《太和正音譜》評曰:‘白仁甫之詞,如鵬摶九霄,風骨磊塊,詞源滂沛,若大鵬之起北溟,奮翼凌乎九霄,有一舉萬里之志,宜冠于首。”(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叢書集成》,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第16頁。)
⑧“樸清麗婉約,卓然獨立”,能一新天下耳目,如北宋蘇軾詞“超然垢垢也。”(羅烈:《元曲三百首箋》,一山書屋,1979,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