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天
[摘 要] 中國當代作品如何能在海外成功推廣,是中國文學“走出去”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在中國當代作品的海外推廣中,作品的文學水平和譯本的翻譯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在這一背景下,已經在海外獲得較高聲譽的《解密》就需要格外關注。采用譯本對讀、例證分析的方法,對譯者翻譯《解密》英譯本的策略選擇情況進行展示,最終得出只有使譯文符合目標語讀者的“期待視野”,才能為譯本的海外接受打下良好基礎。
[關 鍵 詞] 《解密》;英譯本;翻譯策略;海外接受
中國當代作家麥家的長篇小說《解密》,其英譯本Decoded由英國漢學家米歐敏和克里斯托弗·佩恩合作完成。2014年3月18日,《解密》英譯本由Allen Lane出版社和美國FSG出版公司聯合出版,取得中國小說作品在亞馬遜網站銷售的最好成績:英國亞馬遜綜合排名385位、美國亞馬遜排名473位,從此開啟了該作品在海外傳播的成功之旅。
海外的文化市場對我們來說,是相對陌生的領域,不同風格的作家作品在海外市場中的接受情況較為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在海外獲得好評的當代文學作品就需要格外關注。
謝天振在《譯介學》中關于文學翻譯有這樣的論述:“當在一種語言環境中產生的文學作品被移植到另一種語言環境中去時,為了使接受者能產生與原作同樣的藝術效果,譯者就必須在譯語環境里找到能調動和激發接受者產生相同或相似聯想的語言手段,這實際上也就是要求譯作成為與原作同樣的藝術品。”譯者在這時所考慮的問題實際上已經進入了作家的創作領域,而不是僅僅受制于原作的文本框架。也正是基于此,譯者需要體會原作中的種種復雜情感,并將其重新展示出來,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再創作”,要求譯者將譯作變成跟原作一樣的藝術品。也就是說,文學翻譯不再是生硬的語言轉換,而是要使原作通過譯者的“再創作”,在新環境下獲得新的生命。
在譯者的翻譯過程中,信息的增補、刪減和改寫等翻譯現象都是海外譯介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點。本文對《解密》英譯本中的翻譯現象進行解讀,分析譯者為使譯文能夠順利進入海外主流文化消費市場選擇的翻譯策略,思考如何在保留原文特點與增強譯文可讀性之間取得平衡,以及對原文情節、文本結構所進行的改動,并力求探究改動背后的真實原因。
一、增補
翻譯中的增減是指譯文與原文相比,詞語數量的增減變化。英國翻譯理論家喬治·斯坦納說:“意義本然地存在于原語文本的字詞里邊”。也就是說,字詞中存在很多源語文化里的潛臺詞,對源語讀者來說是無庸贅述的,對目標語讀者卻是陌生晦澀的。在《解密》英譯本中,譯者對原文中的一些特殊文化概念進行補充說明,增強了文本的表達效果。
(一)解釋說明
在翻譯過程中,特殊概念的翻譯對譯者來說是極大的挑戰,在原文對此沒有相應解釋的情況下,譯者就需要在保留文本特色的同時進行解釋說明。
例1.原文:臘梅花開的時候。(麥家)
譯文:But by the time that the plum blossoms bloomed in January. (Milburn & Payne)
臘梅于寒冬綻放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常識,但這一常識在目標語讀者眼中是缺失的,因此譯者補充了一個時間點“一月”,用以彌補由于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欠缺。
例2.原文:一個叫金真,一個叫童真。(麥家)
譯文:Jinzhen,meaning“Golden Sincerity”and Tongzhen,meaning“Childlike Sincerity”. (Milburn & Payne)
例3.原文:“把‘真改成‘珍,珍珠的‘珍,好不好?”(麥家)
譯文:I want to change the character zhen meaning“sincerity”to the zhen that means“pearl”.(Milburn & Payne)
在例2、例3中,“金真”和“童真”若用音譯來翻譯,目標語讀者會很難理解這兩個名字的區別。譯者在直譯的基礎上添加了“golden”“childlike”兩處補充,又對名字的細節做了詳細說明,“把真誠的真改為珍珠的珍”,有效避免了目標語讀者的誤讀。
(二)補充注釋
在翻譯時不免遇到文化負載詞,為解決這一問題,譯者需要用注釋使譯文更加通俗易懂。
例4.原文:但緊接著的第二個評價卻又一下把我打入冷宮。(麥家)
譯文:But his second remark made me feel as though I had been pushed into the Cold Palace . *(Milburn & Payne)
* Translatorsnote: The Cold Palace refers to the area within the Forbidden City to which members of the imperial family would be confined if they displeased the emperor.(Milburn & Payne)
譯者通過補充注釋的方法,對“冷宮”做了詳細的解釋,這些解釋如果直接放在原文中,會顯得上下句意非常拖沓、不連貫,補充為注釋后,不僅解決了目標語讀者對特殊詞匯難以理解的問題,還保證了原文的連貫性。
二、刪減
在海外譯介過程中,為了考慮目標語讀者的接受性,譯者會采取刪減的策略。在選擇刪減策略時,一要考慮文化差異,二要把握敘事的節奏,使譯本更流暢。
(一)文化的特殊性
文化的特殊性意味著源語中的某些概念在目標語中是不存在的。此外,有些概念雖在兩種文化中都存在,但程度有所不同。在源語中不言而喻的概念,在目標語中則需要詳盡描述。對目標語讀者來說,這種概念在閱讀過程中很難起到積極作用,譯者對此進行了部分刪減。例如:
例5.原文:自己又是人鬼不分,這日子簡直比在油鍋上煎還難受!(麥家)
譯文:I was just one step away from death myself...(Milburn & Payne)
下油鍋是中國民間俗語,指做了壞事死后會下地獄受刑。原文用“人鬼不分、在油鍋上煎”來表述容先生的悲慘遭遇,這樣帶有強烈文化特殊性的詞匯,很難解釋清楚,過多的補充甚至會導致譯文的晦澀,因此譯者直接將這句話刪去,用“離死亡只剩一步”來表達原文內涵。
(二)敘事的緊湊性
麥家花費大量筆墨對《解密》文本細節進行描述,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會讓譯文的敘事節奏異常拖沓,從而導致情節不夠連貫。因此,譯者將與主要情節不太相關的細節描寫進行刪減,使行文更加緊湊。
例6.原文:尤其是在夜里,各種紛繁復雜的夢常常糾纏得她像個小姑娘一樣驚聲怪叫。(麥家)
譯文:She was afflicted by all sorts of distressing and complex dreams,to the point where she often woke up screaming. (Milburn & Payne)
這句話出自容老太太做噩夢的段落,但在英譯本中,譯者刪去了“尤其是在夜里”這句表明時間的話,也刪去了“她像個小姑娘一樣”這一補語,這種刪減是為了讓句子成分簡單凝練,且刪去的部分不會影響句意。
三、改寫
由于不同民族之間有不同的文化規范和溝通習慣,在翻譯過程中這種文化差異難免會造成表達上的障礙,需要借助改寫來排除。譯者需深入鉆研文本,抓住關鍵點進行改寫,從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稱謂的改寫
中國人復雜的稱謂關系是基于中國特定的歷史傳統和宗族生活方式產生的,在翻譯這類詞匯時,譯者很難將復雜的稱謂關系向目標語讀者們詳細展開,只能通過改寫的形式來解決。
例7.原文:那么長兄長嫂實質上也是此孽種嫡親的舅公舅婆。(麥家)
譯文:Then Mr and Mrs Rong were indisputably the babys aunt and uncle.(Milburn & Payne)
例8:原文:要不是長嫂在小東西臉上多少瞅見一點小姑姨(即大頭算盤)的印象。(麥家)
譯文:If it had not been for the fact that Mrs Rong found some resemblance in the baby to his grandmother,the sainted Miss Lillie.(Milburn & Payne)
“長兄長嫂”“舅公舅婆”“小姑姨”這樣的稱謂就算直譯,目標語讀者也不一定理解。在親屬稱謂比較模糊和籠統的環境中,很難找到對應的詞來簡潔明了地解釋這種復雜的人物關系。因此,譯者索性一概從簡,譯為“容先生容太太”“阿姨舅舅”“祖母”,雖與稱謂的本意相去甚遠,但在這個翻譯情境里更易于目標語讀者接受。
(二)俗語的改寫
每個民族都有獨具民族色彩的表達習慣和特定文化詞匯,如果不使用改寫的方式,很難將其翻譯為目標語。在《解密》文本中出現的俗語是譯者面對的又一個翻譯難題,因為源語文化中的俗語很難在目標語中找到對等的表述,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會采取“改寫”策略來中和這種文化差異,游刃有余地把握改寫的尺度,滿足目標語讀者的期望。改寫后的譯文雖然不同于原文中的詞句,但表達了相同的思想內涵。
例9.原文:貓有貓道,狗有狗道。(麥家)
譯文:Every discipline has its own requirements,right?(Milburn & Payne)
俗語“貓有貓道,狗有狗道”是想表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做事方法,直譯勢必會讓目標語讀者摸不著頭腦。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考慮到文化背景差異選擇了改寫,這樣的翻譯技巧拉近了目標語讀者與作品的距離。
例10.原文:那么以后就喊他大頭蟲好了,反正肯定不會是一條龍的。(麥家)
譯文:In the future we can call him Duckling,though it is hardly likely that he is going to grow into a swan. (Milburn& Payne)
“蟲子”不會變成“龍”是指一個碌碌無為的人無法有一番成就,這樣富含中國文化背景的詞匯很難讓目標語讀者產生共鳴,譯者在此處用了“丑小鴨變天鵝”這一目標語中的俗語進行改寫,消除了文化差異所帶來的隔閡。
四、結束語
基于以上對讀分析,總結出譯者的翻譯特點。
(一)對中國傳統意象的細節進行補充
傳統意象在作品譯介中是非常棘手的問題,過于詳細的解釋會導致行文拖沓,但過于簡單又不足以讓目標語讀者心領神會。基于此,譯者可以選擇在細節處進行適當補充。如原文中提到“靈山療養院”,譯者特地補充了其地理位置——“Lingshan County in Guangxi”,有助于目標語讀者進一步了解中國元素。
(二)對復雜冗長的細節描寫進行刪減
原文中有些復雜定義對文本理解起不到積極作用,如“已有七個春秋如風一般飄走”,對有著幾千年農耕歷史的中國人來說,春秋這兩個季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秋”是一年的代稱,可翻譯時如果要對這個文化代稱展開描述,會影響敘事的節奏,因此譯者選擇刪去“春秋”,譯為“seven years had gone by”以保證譯本的流暢性。
(三)用改寫將俗語、典故等文化負載詞進行巧妙處理
由于《解密》中出現的部分特殊詞匯,在目標語中無法找到對等詞匯,譯者就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的改寫,以便于目標語讀者進一步理解文本。如原文中提到“塞翁失馬”,這個成語對目標語讀者來說是陌生的,但它所表達的意義在目標語國家的俗語中是可以找到的,譯者將其改寫為“kind of like dropping a sesame seed and picking up a pearl”(撒芝麻撿珍珠),更便于目標語讀者理解。
翻譯不是一種語境下的單向活動,無論是翻譯策略的選擇還是翻譯效果的呈現,都不免會受到源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的影響。翻譯作為橋梁,在溝通源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的過程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職責。譯者在對含有特殊文化性質的詞語進行翻譯時不僅需要卓越的翻譯能力,還要了解源語民族和目標語民族之間的種種文化背景和文化差異。因為翻譯不光是語言層面的譯入、譯出,還與不同民族的社會文化緊密相連。總的來說,譯者的文化背景、審美取向、價值體系都決定了其在這部譯作中對于翻譯策略的選擇和變通。在《解密》英譯本的翻譯過程中,米歐敏和克里斯托弗·佩恩以吸引目標語讀者為首要原則,克服了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使譯文符合目標語讀者的“期待視野”,從而為英譯本的海外接受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Mai Jia. Decoded: A Novel[M].Trans. Olivia Milburn and Christopher Payne.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14.
[2]鮑曉英.譯介學視野下的中國文化外譯觀:謝天振教授中國文化外譯觀研究[J].外語研究,2015(5):78-83.
[3]陳月紅.信達很重要,靈活不能少:以米歐敏英譯《解密》為例[J].當代外語研究,2016(1):78-83.
[4]何明星.由《解密》的海外熱銷看歐美對于中國當代文學的接受屏幕[J].對外傳播,2014(11):9-11.
[5]麥家.解密[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
[6]喬治·斯坦納.通天塔之后:語言與翻譯面面觀[M].莊繹傳,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7.
[7]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昌吉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