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
摘要:家風建設與鄉村振興之間具有緊密的內在耦合性。鄉村振興為農村家風建設提供了新機遇,優良的家風建設可以為鄉村振興構筑文化之魂。然而,當前農村家風建設面臨建設主體缺位、建設載體單一、傳承內容減少、聯動機制不足等困境,家風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文章通過剖析滇西邊境地區家風建設的價值邏輯及其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以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優良家風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良好家風可以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家風建設對鄉村振興的價值意蘊
涵養文明社風的內在動力
“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家庭是最小的社會組織,家風建設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培育優良家風和涵養文明社風具有內在邏輯關聯。家風的傳承與發展能夠形成優良的民風與社風,使農村治理從被動管理轉向農民主動參與。這不僅能夠增強農民的集體意識和歸屬感,還能有效推動農村治理的良性循環,構建共治共享的美麗鄉村。由此可見,家風建設是涵養文明社風的內在動力。
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強大引擎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是為鄉村發展助力賦能、激發內生動力,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的宏大工程,起到為鄉村振興鑄魂的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指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鄉風文明建設為文化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而優良家風的傳承又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因此,優良家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傳承民俗文化的有效手段
民俗是社會群體在現實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歷經代代傳承而生生不息。豐富的民俗文化,反映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傳統和人文品格。家風作為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傳承與創新家風文化建設,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護農村優秀民俗文化,還可以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重塑農村文化生態、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引領農村文明新風尚。這對構建美麗文明且具有特色的現代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背景下家風建設的現實困境
主體困境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涌入城市,呈現出“固體階級”向“流動階級”轉變的趨勢,農村“空心化”成為常態。在滇西邊境,大多數人為了生計不得不外出打工,尤其是青年一代,他們作為家風建設的中堅力量和主力軍,因生活所迫離開農村,導致家風建設面臨主體缺位的困境。這種人口流動不僅體現在地理空間的遷移,而且影響了家庭關系,如長期外出務工青年與家庭的聯系逐漸減弱,家庭關系趨于淡漠,家庭矛盾也隨之增多。而人員齊整、關系和諧的家庭是家風建設的基石。總之,青年人口的大量流失導致家風建設主體缺位,使得新時代家風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載體困境
家風建設離不開有效的載體作為支撐。然而,在家風建設的過程中,家風建設載體的選擇與應用卻往往被忽視或弱化。首先,農村舉辦的家庭文化活動存在形式單一、活動陣地少等問題。滇西地區的農村有著深厚的家風文化,如保山楊善洲清廉家風、梁河尹氏忠孝家風等,但這些優良家風文化并未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載體得以充分展現,其創新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其次,主流媒體在宣傳普及和引導家風建設方面存在不足。它們未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影響力和導向作用,宣傳力度和深度均有待加強。同時,主流媒體在創新優良家風傳承載體方面也未能緊跟時代潮流,缺乏創新和突破。
傳承困境
傳統的家風傳承主要依賴長輩的言傳身教和家規家書的記載。然而,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向大城市,他們往往選擇留在城市安家立業,導致家庭成員長期分離,難以相聚。這種聚少離多的生活狀態極大地削弱了長輩對晚輩言傳身教的便利性,進而使得口耳相傳這一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難以發揮作用。與此同時,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交網絡的廣泛普及進一步改變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方式。如今,家庭成員更多通過新媒體軟件的語音通話和視頻聊天進行聯系,而傳統的家書往來已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這種轉變使得家庭教育難以形成系統、書面化的家規家訓,長期積累的家規家訓面臨失傳的風險。基于此,家風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出現斷裂分層、傳承內容減少的現象,家風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聯動困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一個“健全”和一個“加強”體現了黨對新時代育人工作的新理念、新格局和新戰略,進一步明確了學校、家庭、社會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滇西地區家風建設的實際過程中還存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組織之間權責不明晰、協調聯動效率低下等問題。滇西地區的多數家庭生活水平較低,父母往往忙于生計,缺乏陪伴孩子學習的時間,甚至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這導致家庭培育孩子道德品質和情感共鳴的重要角色被忽略,學校教育的職責被無限放大。“學校全責”“窄化教育”“脫域機制”等問題的出現,正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組織之間權責不清、功能定位模糊的直接反映。
全面鄉村振興背景下家風建設的優化路徑
激發主體內生動力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基本原則。農村要發展,根本要依靠億萬農民。因此,只有激發農民的主體意識,鼓勵他們積極表達,才能夯實農村家風建設的根基。
第一,通過積極的教育手段,增強農民參與家風建設的意識。家庭是家風建設的最小單位,廣大農民是優良家風建設的直接參與者。他們的自覺意識和文化素養對家風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實際效果都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應倡導文化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加大對農村文化教育的經費投入力度,完善農村的公共文化教育設施,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使他們能夠自覺認識到優良家風對家庭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同時,通過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為農村家風建設匯聚更多“人氣”和“熱度”。
第二,大力宣傳,匯聚新鄉賢力量,引領家風建設方向。新鄉賢主要指農村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當代新鄉賢廣泛活躍在基層,他們聽民聲、紓民怨、解民憂,在維持農村公共秩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建設和美鄉村的重要力量。因此,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激活鄉賢資源,傳承鄉賢文化,積極宣傳鄉賢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凝聚鄉賢群體的力量,營造良好的家風建設氛圍。
豐富載體活動形式
家風建設載體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實踐的深入,新的載體不斷涌現,為家風建設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選擇。因此,應根據不同情況和現實需求,運用合適的載體,以推動家風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第一,豐富實踐形式,充分發揮線下活動的載體作用。首先,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教育活動,如定期舉辦“最美家庭”評選、家教家風主題展覽、家庭教育專題講座等。這些活動應貼近滇西廣大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以激發農民參與家風建設的熱情和動力,促進家風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其次,搭建和拓展家風建設陣地,將家風教育基地和家風家訓館等文化陣地有機結合起來,打破地域限制,形成家庭教育矩陣。通過加強對家風建設陣地的指導和管理,充分發揮其輻射教育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落地生根。
第二,推動數字賦能,充分利用線上網絡載體。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家風建設提供了新場域,可以借助數字技術,將家風建設從現實場域延伸到網絡空間。通過新媒體平臺宣傳家風內容,不僅可以提升公眾的參與度與體驗感,還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家風教育。因此,應順應新時代潮流,以科技為引領,創新家風傳承載體,拓展家風建設網絡新空間。首先,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推進優秀家風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其次,開通微信公眾號、抖音和微博等官方賬號,并增設家風建設宣傳專欄,鼓勵農民積極傳播家風文化,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情感認同。
挖掘家風傳承內容
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實現家風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要求。
第一,深入挖掘本土優良家風資源。家風建設既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也要從本地文化名人的家訓中汲取精神動力。家風建設從身邊的人和事出發,更能觸動人心,具有說服力。在新時代,應依托本土家風資源,深入挖掘家風文化內涵,講好滇西地區的家風故事,推動家風關聯性產業的發展;同時,應重視對祠堂、牌坊、家譜、古籍、家訓、書畫、書信等的保護工作。例如,保山市紀委監委以當地傳統家風家訓為素材,廣泛收集圖片、故事和楹聯,精心選編了《保山家風家訓集錦》一書。該書分為“愛國愛家、勤勞節儉、耕讀傳家、誠實守信、助人為樂、孝老愛親、修身齊家”7個部分,共收錄優秀文章75篇。通過邊挖掘邊宣講、邊走訪邊傳承的方式,廣泛宣傳好家風家訓,營造“家風好、民風淳、黨風正、政風清”的廉潔文化氛圍。
第二,對農村家風文化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要充分挖掘其時代價值,將其轉化為促進鄉村振興的新動力。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建設既具有時代精神又富有地方特色的新時代家風,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構建一體化建設機制
在中國家庭環境日趨復雜、家庭結構不斷變遷的新形勢下,家風建設應充分發揮家庭的主體作用,同時積極整合學校和社會力量,共同構建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一體化的家風建設體系,以實現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第一,家庭作為家風建設的主要場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良好家風和家庭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的直觀體現。每個中國人都以家庭為起點,步入社會。因此,家庭成員的價值觀念、生活氛圍和生活習慣對子女的成長具有深遠的影響。家長要利用好家庭這個基本場域,積極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認真學習家庭教育的科學理念和方法,通過口頭教育、以身作則、書面記錄、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進行家風建設。
第二,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家風教育體系。家風建設不僅要充分發揮家庭的主體作用,還要與學校、社會組織相結合,形成三方合力。首先,學校是家風建設的重要陣地,應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作為重要職責,納入學校工作計劃,充分發揮學校專業指導優勢;切實提升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將教師家庭教育指導水平納入教師考評體系。其次,兼具教育性和公益性的社會組織在深入開展家風建設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多部門和社會組織的聯動參與和廣泛宣傳,可以為家風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和人力支持,助推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走深走實。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新時代背景下,以家風建設為基石,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僅有利于構建美麗和諧鄉村,還有利于推進鄉村振興。
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鄉村振興視域下滇西邊境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優化路徑研究”(編號為2023Y0541)。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