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琳子?魏沐晴
現基于數字媒體技術對民間藝術文化傳承進行思考與分析。首先對民間藝術文化進行簡要論述;其次對如何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傳承民間藝術文化進行探討;最后提出具體建議。一是構建現代數字博物館,記錄保護民間藝術文化;二是發揮媒介傳播優勢,促進民間藝術文化傳播;三是構建數字化交流平臺,深化民間藝術交流合作;四是推廣數字化藝術教育,培育新一代民間藝術人才,希望能夠為我國民間藝術文化傳承與發展盡一份微薄之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現代文明的不斷演進,越來越多的民間藝術文化面臨保護不力、傳承不繼的困境,如何保護和傳承民間藝術文化成為一項重要的社會課題。如今,數字媒體時代的到來與發展為民間藝術文化傳承帶來了新的機遇,數字媒體可以通過虛擬建構、數字展示以及數字營銷等手段,為民間藝術文化發展注入新活力,從而構建現代傳承新格局。在當今時代,要想實現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必須明晰數字媒體背景下民間藝術文化現代傳承的價值邏輯與文化內涵,在數字媒體與民間藝術文化現代傳承構筑之間的共生機制基礎上挖掘和探索傳承之道,以推動民間藝術文化在新時代下實現多元化傳承和創新性發展。
民間藝術文化概述
民間藝術是一種源遠流長且底蘊深厚的文化形態,起源于民間,流傳于民間,是廣大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審美需求而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涵蓋了繪畫、雕塑、剪紙、編織、陶藝、刺繡、舞蹈等多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既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還表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間藝術文化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多樣性。民間藝術文化涵蓋了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如繪畫、雕塑、剪紙、編織、陶瓷、戲曲等,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表現方式。
二是地域性。民間藝術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不同地區的民間藝術形式有著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例如,南方地區的民間藝術多以細膩的筆觸和柔美的色彩展現江南水鄉的柔情蜜意,而北方地區的民間藝術則更注重粗獷的線條和鮮明的色彩,展現出北方人民的豪放不羈。
三是傳承性。民間藝術文化是一種世代相傳的藝術形式,通過口傳身授的方式不斷傳承和發展。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民間藝術文化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創新,很多藝術家不斷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和手法,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創造出更具時代氣息的藝術作品。
四是實用性。民間藝術文化往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如剪紙、編織等藝術形式,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具有實際的使用價值。以剪紙為例,一張張薄薄的紙片,經過民間藝人的雙手,變成生動活潑、寓意豐富的圖案,剪紙被用于裝飾房間和門窗,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
數字媒體技術助力民間藝術文化傳承的策略
構建現代數字博物館,記錄保護民間藝術文化
一直以來,民間傳統藝術文化多通過口頭傳唱的方式代代相傳。但是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浪潮下,許多傳統民間藝術文化逐漸被淡忘,甚至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因此,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對傳統民間藝術進行數字化保護和傳承變得尤為迫切。
第一,多渠道搜集民間藝術文化資源。采集和整理民間藝術文化資源是構建資源數據庫、打造現代數字化博物館的第一步。首先,可以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搜集民間藝術文化資源。田野調查主要是指通過對當地社區、村莊、民族等區域、地方的實地考察,與當地傳承人或者民俗文化專家等相關人士進行交流,了解他們掌握的技藝和積累的經驗,以及當地的藝術形式、傳統技藝、民俗活動等。在開展田野調查活動時,工作人員一定要尊重當地的文化傳統,遵守當地的習俗和規定,同時要與當地居民建立良好的關系,獲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以便獲取更全面、更深入的民間藝術文化資源。其次,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的方式搜集民間藝術文化資源。在實踐中,工作人員可查閱歷史文獻、地方志、族譜等資料,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民俗等方面的信息。與此同時,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機構查閱并獲取相關文獻資料。最后,借助互聯網整合民間藝術文化資源。工作人員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社交媒體、視頻網站等平臺,收集圖片、視頻、音頻、文章等不同表達形式的民間藝術文化資源,也可以關注相關的網絡論壇、社區、網站等,以獲取更豐富、更全面的民間藝術文化資源。
第二,數字化處理民間藝術文化資源。將民間藝術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是打造現代數字化博物館的必要一環,也是防止傳統藝術形式因時間的流逝而消失的重要舉措。首先,工作人員需要將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到的民間藝術文化資源進行整理和篩選,注意選取并保留具有代表性、有價值的藝術作品,以便能夠反映民間藝術的文化背景。其次,工作人員需要詳細記錄已搜集民間文化資源的名稱、時間、地點、描述等信息,為后續數據處理做準備。最后,工作人員通過使用掃描儀、相機等專業設備,對民間藝術文化資源進行影像或視頻的采集,同時錄入相關的元數據信息,便于后續管理和檢索。處理完畢的數字化資源需要進行存儲和管理,建議通過云存儲、文化遺產數據庫的方式集中存儲文化資源,以便長期保存并便于后期檢索。
第三,創建民間藝術文化數字化博物館。創建一個民間藝術文化數字化博物館能夠以數字化形式直觀展示民間藝術文化,促進更多人了解和欣賞其獨特魅力,激發公眾對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護意識。在將各類民間藝術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之后,工作人員可以以數據資源庫為依托,打造專項民間藝術文化數字化博物館,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打造沉浸式民間藝術欣賞、操作等體驗式場景,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和欣賞民間藝術;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自動識別、分類和推薦民間藝術資源,幫助觀眾快速檢索并展示其感興趣的民間藝術,提升傳統民間藝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發揮媒介傳播優勢,擴展民間藝術文化傳播范圍
在數字媒體時代,互聯網的普及與新媒體平臺的發展為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如何借助媒介傳播優勢推進民間藝術文化傳播與傳承也成為人們比較關心的問題。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更具靈活性和個性化,能夠快速抓住受眾的注意力,形成傳播效應。本文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入手,發揮媒介傳播優勢,助力民間藝術文化傳播與傳承。
第一,借助視頻網站平臺傳播和發展民間藝術文化。如今,視頻網站平臺在傳播和傳承民間藝術文化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民間藝術大師或者民俗文化協會機構可以通過優酷、YouTube、嗶哩嗶哩等視頻網站分享、傳播民間藝術文化作品。為獲得良好的民間藝術文化傳播效果,民間藝術大師或者民俗文化協會機構在制作視頻時,要注重內容的創新和深度,避免流于表面,吸引更多現代年輕人了解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文化,鼓勵他們成為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者。
第二,借助快手和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傳播和發展民間藝術文化。近年來,快手和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強勢來襲,以“短、平、快”的優勢迅速吸引了億萬用戶,成為新一代互聯網平臺代表,標志著人們進入短視頻時代。在此背景下,可以以短視頻平臺為媒介,借助其“傳播廣、傳播快”的強大優勢傳播民間藝術。首先,可以將民間藝術創作過程以短視頻的形式進行展示,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也可以將關于民間藝術的故事以動畫、圖文的形式進行講解,增進人們對傳統藝術文化的了解。與此同時,發揮短視頻平臺的互動特性,開展不同形式的民間藝術展覽、創作等活動,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到弘揚和發展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的行列之中。其次,轉變傳統思維,將民間藝術與現代元素相結合。例如,將傳統的民歌、小調等民間藝術與現代音樂、舞蹈、時尚等領域相結合,打造出更具時代感和吸引力的作品,希望能夠通過跨界合作,吸引更多的受眾關注民間藝術文化,提升民間藝術文化的影響力。此外,民間藝術大師或者民俗文化協會機構可以利用短視頻平臺的傳播優勢,通過持續輸出高質量的內容,打造傳統民間藝術IP(知識產權),塑造個人品牌,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從而使民間藝術在數字媒體時代獲得更多受眾的關注和支持。
第三,借助社交平臺傳播和發展民間藝術文化。在數字媒體時代,社交媒體是推廣和傳承民間藝術文化的絕佳平臺。民間藝術大師或者民俗文化協會機構可以通過微博、微信、QQ等主流社交媒體平臺,發布有關民間藝術文化的文章、視頻、圖片等,通過社交媒體的強大傳播效應,擴大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播范圍,實現民間藝術文化的廣泛傳播。與此同時,加強與民間藝術文化受眾的互動和交流,引導受眾開展關于“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技法”等話題的探討,增進受眾對民間藝術文化的理解,使其進一步領略和感受民間藝術文化的獨特魅力。
構建數字化交流平臺,深化民間藝術交流合作
在數字媒體高度發展的今天,民間藝術的傳承方式正經歷著革命性的變化。傳統的“口口相傳”變成了“一鍵轉發”,手工制作的工藝品逐漸演變為數碼化的虛擬展示,這種變革既給民間藝術的傳承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當前,應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數字化的浪潮中保留民間藝術的原汁原味,如何利用數字化平臺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對此,本文認為,在數字媒體時代,應構建數字化交流平臺,以數字平臺為媒介,推進并深化民間藝術交流合作,從而實現對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首先,建立一個專門的數字化交流平臺,政府、企業或文化機構可以建立民間藝術交流網站或者專屬App等,為民間藝術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平臺。該平臺收納全國各地的民間藝術文化,如剪紙、泥塑、戲曲、舞蹈等,并且提供圖片、視頻、音頻等各種不同形式的資源,方便用戶學習和欣賞。與此同時,在數字化交流平臺建設中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豐富數字化交流平臺的用戶體驗,更好地滿足民間藝術愛好者或者藝術家的資源獲取需求。為確保數字化交流平臺穩定運營,當地政府可以為其提供相關政策和財政支持,促進平臺長期發展。
其次,依托數字化交流平臺開展線上活動。為促進數字化交流平臺在民間藝術文化傳播與傳承中發揮積極作用,一方面,平臺管理人員需要定期發布有關民間藝術的動畫演示、視頻以及科普文章等,向用戶普及民間藝術的知識和歷史,激發公眾對民間藝術的興趣。同時,邀請專家和民間藝人在線上線下進行交流和互動,分享經驗和技巧,促進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另一方面,平臺與學校、博物館、文化機構等進行合作,通過舉辦線上展覽、線上比賽、線上講座等活動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民間藝術的交流和互動,提升民間藝術的影響力,吸引更多人支持和傳承民間藝術文化。此外,民間藝術數字化交流平臺工作人員要定期收集用戶反饋,了解用戶需求和意見,不斷優化平臺的內容和功能,同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推廣策略和合作方式,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推動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推廣數字化藝術教育,培育新一代民間藝術人才
民間藝術是我國各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保護和傳承民間藝術不僅有利于增強公眾的民族文化自信,還有助于培養其文化自覺。在數字媒體時代,為實現對民間藝術文化的廣泛傳播和世代傳承,有必要以數字媒體為媒介,推廣數字化藝術教育,培育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跨界能力的新一代民間藝術人才,為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首先,搭建網絡平臺,開設在線課程。在推動數字化藝術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搭建專門的網絡平臺,還需要根據民間藝術文化資源庫及受眾學習需求,合理開設在線課程,促使公眾能夠隨時隨地獲取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巧,通過加大對藝術教育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人參與到民間藝術的學習和傳承中來。與此同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為學習者創造各種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沉浸式體驗學習場景,促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藝術的魅力,以期在激發其學習民間藝術文化興趣的同時,幫助他們更快地掌握技藝,鼓勵他們自覺肩負起傳承民間藝術文化的使命。
其次,積極開展各類民間藝術活動,為學員提供實踐和展示的平臺。推廣數字化藝術教育是傳播和弘揚民間藝術文化的重要途徑,但是在通過互聯網開展數字化藝術教育的同時,還需要開展各類民間藝術活動,如舉辦民間音樂、舞蹈比賽,組織手工藝制作大賽等,鼓勵學習者參與民間藝術的創作和表演,激發其對民間藝術的興趣,并在與其他學習者展開交流與合作,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其創新傳統藝術文化的意識。
數字媒體技術為民間藝術文化傳承帶來了新的契機,使傳統藝術以現代科技手段為支撐,煥發出新的生機。在數字媒體時代,應增強受眾保護與傳承民間藝術文化的意識,同時,積極利用各種數字媒體技術或者平臺,推動民間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讓這一古老而富有魅力的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璀璨的光彩。
(作者單位:鄭州工商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