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趙帆,廣西北海廣播電視臺主任編輯
【摘 要】融媒體時代,傳統廣播電視文學節目囿于主題宏大、篇幅長、節奏慢的形態,載體和受眾不斷縮窄,廣電文學編輯職業角色也日益模糊。文學編輯如何在新的傳媒樣態下尋找合適的定位,使其經年積累的文學素養和新聞銳度在新時期發揮最大效能,需要從業者從編輯角色、思路、形態等方面著手,拓寬文學邊界,提升文化視域。本文嘗試從工作實踐出發,探尋在融媒體傳播語境下,廣播電視文學編輯從“單一”到“融通”的堅守、轉型、突破路徑。
【關鍵詞】融媒體傳播;廣播電視文學編輯;轉型;突破路徑
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新媒體平臺以多元、迅捷和創新的傳播特點,對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的發展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原本就略顯“曲高和寡”的廣播電視文學節目更是日漸式微。如央視的《電視詩歌散文》欄目將優美的詩歌散文與現代電視制作技術相結合,曾被譽為“為觀眾打造了‘一個詩意化的空間”,而今已停播,一些省臺和地市臺除了誦讀節目略有保留,已鮮少出現文學節目的影蹤。廣播電視(以下簡稱“廣電”)文學編輯失去載體和受眾,面臨著專業方向未明、專業優勢旁落、專業技能左支右絀的困境,因此,唯有與時俱進,掌握融媒體傳播語境下的混搭跨界、多元共生、信息重組和跨媒介敘事等多種手段,才能在堅守、轉型與突破中守住意識形態主陣地,把握新聞輿論話語權。
一、廣播電視文學編輯的堅守
“貴在新變,變中有恒”,無論時代和語境如何變遷,文學編輯的底線、底色和底蘊仍需堅守。
(一)堅守正確的政治立場
廣播電視臺及其融媒體傳播平臺是黨的重要思想文化陣地和輿論工具,是體現黨的意志、傳播黨的聲音的重要平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倡導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文學編輯必須堅守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方向,做好“守門人”,找準定位,不能偏離方向,不能借“接地氣”“娛樂精神”“公眾偏好”之名突破底線。
(二)堅守專業精神
廣播電視平臺具有權威性和較強的影響力,技術設備專業全面,媒資庫可轉化素材豐富,這些都是文學編輯創作優勢所在。只有將新聞專業性、文學邏輯和大眾審美需求相結合,把握“時、度、效”,才能從泥沙俱下、觸手可及的信息汪洋中去粗取精,創作出精品力作。
例如,廣西北?!?·12”新冠疫情發生后,北海廣播電視臺每天推出1~2個短視頻,創作了《以此時靜默,迎明日繁華》《致敬》等作品,點擊量均超20萬+。尤其是由溪谷書生創作,講述當地抗疫故事的三部原創文藝作品《耐得煩,才不煩》《別慌,我在你身旁》《別擔心,我挺好的》網絡瀏覽量逾1.4億次。這些作品以精微的視角投向人們普遍關心的痛點、難點、焦點,文學性豐盈,摒棄空話套話、陳詞濫調,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三)強化精品意識
文學編輯應堅守審美追求,以精品意識和工匠精神“琢玉”,打磨作品的文學質感和藝術品相。
比如,獲第二十七屆電視文藝“星光獎”的優秀電視紀錄片《苗寨八年》,真實記錄了從2013年至2020年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元寶山一帶的山鄉變化;又如,從2018年開始,北海廣播電視臺啟動拍攝團隊,創作紀錄片《古珠池里育珠人》,5年時間,在炎炎烈日和凜冽北風中跋山涉水,數易其稿,成就了1.2萬字、近60分鐘的長紀錄片,講述了一個關于新時代“珠還合浦”的動人故事。這些作品均是用心、用力、用情之作。以匠心映初心,優秀的文學編輯亦當如是。
二、廣播電視文學編輯的轉型
廣播電視文學編輯的職業角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每一次轉型,都體現了對自我能力的提升,以及對融媒體生態的適應,對媒體話語權、輿論主陣地的爭奪。
(一)職業角色轉型
1.從文學作品編輯向公眾性節目制作人轉變
傳統文學編輯難免帶有“純文學”的精英色彩,而新媒體語境下受眾對文學專欄、文學專題“純度”需求降低,對其“活性”需求增加。
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根據語境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不同傾向,將文化分為主要依賴交際情境的高語境文化和主要依賴交際語言的低語境文化[1]。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打造的《中國詩詞大會》《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等,融優秀傳統文學于趣味競賽、益智游戲、沉浸式體驗中,公眾參與性強。文學編輯已由單向度的“語言依賴”轉變為多向度的“情境”依賴,積極參與把控、調度相關場景及進程。
2.從顯性表述向隱形呈現轉變
新媒體語境下,文學性由顯性表述轉為隱形呈現,文學編輯也由獨立敘述的中心位置,位移至潛藏在作品背后的邊緣位置。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中描述云岡曇曜五窟的解說詞,央視綜藝節目《你好生活》里的串詞,湖南衛視《乘風破浪的姐姐》的開場文案……這些節目及宣傳文案具有獨特的文字魅力、深入人心的情感表達、對社會的精準洞察,從而觸動受眾心弦,獲得廣泛贊譽。這并非將文學編輯功能簡單弱化,“百萬文案”背后,文學素養、文字功底蘊含在散珠碎玉中,“聚是一團火,散做滿天星”。
(二)創作思路轉型
1.作品結構由集中向分散轉變
純文學節目主題集中,多為宏大敘事,縝密全面,向縱深開掘,而互聯網語境下,受眾往往青睞淺微資訊接收、快速瀏覽模式,作品結構呈現短、微、淺、碎的“碎片化”。
2.創作過程由精細向高效轉變
文學編輯既要用“慢工出細活”的態度把控細節,也要落筆如風,追求加速度。同質化題材很多,或搶“鮮”一步,爭取首發優勢;或另辟蹊徑,寫出新意。推送內容僅相差1分鐘,表現在瀏覽量上就會有上萬甚至更多數值上的差距?!奥宸€下,文火慢燉”不適用于互聯網生態。
3.傳播方式由單向到互動轉變
廣播電視節目收聽率、收視率調查多屬內部資料,而融媒體作品的瀏覽量、點贊量一目了然。數理統計替代了審美評判,網民擁有更多對節目的選擇權,同時,“個體對于某一短視頻的認可、意見會伴隨分享行為而傳播出去,基于共同意見的個體會逐漸形成共情群體”[2]。
面對傳播渠道的變化,文學節目必須設置、調度、預留充分的交流空間,提高開放性、交互性和便利度。文學編輯要在作品創作過程中,主動與受眾加強交流互動,彼此“聽見”“看見”,以反饋提升作品審美價值的多維度、多元化。
反饋有時候是正向的,有時也會有負面反饋。善抓“熱點”,挖掘從新媒體產生的“紅人”要素和內容資源,是增強互動、培養受眾黏性的有效方式,廣西“11個‘小砂糖橘勇闖東北”的報道就是一個成功案例。廣西向哈爾濱發去11車水果,網友“神評論”:這是“小砂糖橘”的贖金?“小砂糖橘”對警察叔叔依依不舍,網友感嘆:不但一個都沒少,還準備多一個;不要空車回,捎一車185哥哥回來做女婿……溫馨、友善、風趣幽默的回復讓人“笑死在評論區”。這一輪輪互動,推動廣西文旅強勢“爆火”和“出圈”。
(三)廣播電視文學節目形態轉型
1.語言注重創新性和可傳播性
傳統文學語言呈多義性、模糊性,遣詞造句深邃、幽微、宏贍,融媒體作品語言指向性明確,推崇節奏明快、清晰輕盈、幽默風趣的妙悟。例如,紀錄片《航拍中國》在解說詞中融入大量比喻、擬人、鋪陳等修辭手法,賦予靜態景物以動感,使片中萬物擁有生命,讓受眾覺得妙趣橫生[3]。再如,東方甄選主播董宇輝的走紅,離不開其符合時代文學審美的語言風格?;ヂ摼W使用群體集結了大批年輕人,他們更青睞前衛、新穎、生動的創新型詞語,如2023年熱詞“顯眼包”“天選打工人”“雪糕刺客”等。
2.情感表達追求共情而非煽情
人生而有情,情感需要表達,找到合適的“爆破點”,才能激發廣大受眾的共情。陳可辛導演的微電影《三分鐘》里,列車靠站只有3分鐘,兒子見到媽媽只顧得背乘法口訣。因為孩子的小姨說,如果不會背誦口訣表,就無法上鎮里的小學,也就無法見到媽媽。孩子純真而直接的表達讓母親心情激蕩。作品緊扣春運的團聚離別之情,催人淚下。沒有特技,故事線并不復雜,卻因立足現實引發強烈共情。微電影、短劇的體量只有3分鐘,文學編輯可借鑒其真誠而巧妙的構思。
3.作品追求鮮明的個性化色彩
廣大網民尤其是青年受眾對產品的個性化、“ID”標識十分看重。當同主題、同素材內容“撞車”,則應在個性化上下功夫,尋找差異性。
傳統廣電文學編輯所做的影視錄音剪輯,編輯要精準添加畫外音串接電影原聲及音效,提煉主要矛盾沖突,推動情節進程。剪輯尊重原著,時間長度與原影視作品相仿。而在網絡平臺上活躍度、受歡迎程度最高的電影解說,“三分鐘帶你看完”,用極短的時間高度概括一部電影的主要情節和看點,滿足了現代人快節奏生活下的信息獲取?!皍p主”自我發揮的空間非常大,如“路邊社長”“卷毛佟”“雷探長”等,或豐富多元,或邏輯清晰,或見解深刻……風格各異,讓人印象深刻。當下,在網絡的汪洋中,尤其是AI(人工智能)面世后,千人(機)一面,個性化敘事和言說更具魅力和神韻。
三、廣播電視文學編輯的突破
融媒時代,廣播電視文學編輯必須轉變理念,尋求突破之道,以“一專多能”應對極限挑戰。
(一)加強學習能力,突破對媒介知識、表達技巧的傳統認知
“涉獵愈廣博,偏見愈減少,趣味亦愈純正。”廣播電視文學編輯要有博大的胸襟,開闊的視野,善于從典范作品中汲取能量,才能培養“融”的意識,“和”的氣質,“美”的品位。
1.從古典文學里學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靜態的物質存在,而是活態、開放、延續的,是世代積累的文化典型和生活形態[4]。也曾是報刊編輯的國學大師吳宓說:“取一二名篇,精研深思,得其神趣,悉力摹仿,自多進境?!蔽ㄓ新袷赘?,保持閱讀習慣,涵養領悟力,才能熔鑄一顆古典文心。
2.向優秀影視作品學習
文學編輯要關注優秀廣播影視作品,提煉精髓,找尋最適宜的言說技巧。高分紀錄片《玄奘之路》《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國》從構思、命名、解說詞、攝影中不斷涌現的亮點令人耳目一新;熱播劇《人世間》《繁花》均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從書本到影視作品,文學編劇經過大量的精心改編,直擊觀眾心扉;融合報道《新千里江山圖》高妙的格局、視角贏得巨大流量,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好的爆款作品值得掰開揉碎,字斟句酌,才能理解和讀懂其中的精髓。
3.向專家和群眾學習
文學編輯要提高自身素養,首先應向專家學習,提高自身科學素養,填補經濟、法律、公共衛生、醫學等知識盲區,以免貽笑大方;其次要向群眾學習,“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不能只做“閣樓”里的秀才。只有多關注現實生活平凡世界的酸甜苦辣,才能在短小的作品篇幅里充分體現淳樸雋永的自然美、人文美、人性美。
(二)全流程介入,突破文學編輯的能力邊界
文學編輯應當磨礪全流程介入的本領,包括前端策劃、中期文案、后期審片、宣傳包裝,以富含文學性的筆力撰寫凝練的推薦語,劃分章節,擬定片名和標題。如《如果國寶會說話》《書簡閱中國》《守護解放西》《孤獨的美食家》等片名,《“植”此青綠》《“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稻濟世 萬家糧足》《擔心手機應用“太懂我”》等標題,都讓人產生強烈的瀏覽欲望和興趣。身兼數職,多技能合一已成為新時代廣播電視文學編輯應具備的素養。
(三)突破文學節目編輯窠臼,將文學元素升華為文化內涵
融媒體用戶更青睞集影像、音樂、繪畫、文字、評析于一體的終端產品,因此,廣電文學編輯的視野就不能只停留在純粹的文學性上,并因之脫離新聞的鮮活現場,而是要學會駕馭新媒體,從每天的新聞素材里找到尋常事中的“奇崛”之處,通過素材整合,準確甄選、判斷、預見,及時做出敏銳、適度的回應。
這種回應是“新聞敏感性+文學素養”的有機融合,進而“升華”為文化內涵。以河南廣播電視臺系列文化節目為例,《中國節日》《中國節氣》《中國發明》系列,《舞千年》《天地詩心》《閃耀吧!中華文明》系列,富含文學性的同時,活化創新,彰顯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源遠流長,使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具象的物質符號承載了抽象的精神價值,對內可以強化民族文化共識,對外則可以喚起價值認同”[5]。
四、結語
融媒傳播格局下,廣播電視文學編輯必須預判社會、文化思潮的變化趨勢,不斷調整編輯風格、策略和手段。只有順時而動,應勢而為,堅守初心,主動轉型,不斷突破,才能在多元思潮、多維需求的融媒體時代應對挑戰,創作出緊扣時代脈搏、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的廣播電視作品。潮
參考文獻
[1]霍爾.超越文化[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21.
[2]魏加曉.短視頻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共情傳播[J].青年記者,2021(20):81-82.
[3]丁敏玲,胡茜.紀錄片《航拍中國》的跨文化傳播策略與國家形象建構[J].國際傳播,2021(5):82-88.
[4]孫蕾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價值與審美意蘊的通俗化轉化策略:以《2023 中國詩詞大會》為例[J].教育傳媒研究,2023(5):110-112.
[5]于涓,李奕萱.主流媒體融合轉型中的共情傳播實踐[J].青年記者,2022(1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