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更迭及廣泛應用,網絡已是高校大學生群體生活和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學生個體主動、被動地獲取信息資源的渠道與內容呈現多元化,這無疑加大了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工作的廣度和深度。對此,科學審視網絡信息化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育人的現實維度,不斷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實踐維度中尋求新突破,進一步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育人創新向縱深發展,成為當代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必修課題。
關鍵詞:網絡信息化;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創新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其中提到要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1]。網絡信息化將是社會生活的常態,新時代的高校大學生群體已是資深“網民”,網絡對他們的影響程度前所未有,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網絡信息化時代的新形勢、新情況,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積極探索教學新方法,做到守正創新。
1. 現實維度:網絡信息化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必經的現實考量
網絡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及移動設備的普及正潛移默化地改變大學生群體的生活、學習、思維方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4年3月發布的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較2022年12月新增網民248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2]。這對高校思政課教師而言,說明必須科學審視、把握網絡信息化時代思政課教學活動存在的難題與機遇,揚長避短,使用好網絡信息化這把“雙刃劍”。
1.1 網絡信息化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的新問題
1.1.1 網絡信息多元、碎片化,影響思政課教學系統性問題
網絡信息技術移動終端的便攜性,使各類網絡自媒體快速發展,社會個體獲取信息簡單、快捷,從而形成了以短視頻、自媒體短文章等為載體的網絡信息傳播體系,致使網絡多元、碎片化信息充斥著高校大學生群體的生活與學習,對學生的知識學習與教師的教學活動產生了一定影響。
這種多元、碎片化的網絡信息,弱化了思政課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系統性。一方面,學生個體獲取單條信息的時間成本較低,動動手指便可幾秒鐘刷完一條新聞、一個短視頻。因此,經常無意識地耗費大量時間來閱覽海量信息,久而久之,對非專業課系統性的知識學習失去耐心。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育具有嚴謹性和系統性,同時學生對思政知識的系統性掌握,需要依賴前后連貫的思考,而這正是碎片化網絡信息所不具有的,長時間接觸多元、碎片化網絡信息會忽視這些,從而形成“關注‘虛無內容與忽視深度、關注碎片與忽視系統思維方式”的狀況[3]。對思政課教師而言,加大了課程教學活動難度;對學生而言,容易產生對思政課程學習的消極態度。
1.1.2 網絡信息短平快、即時化,思政課教學缺乏時效性問題
網絡信息社會的今天,信息傳播即時化,呈現出短平快的特點,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互聯網、移動設備、云計算等,使得信息傳遞、交流、處理等變得更加迅速、高效和便捷,基本不受時空限制。這并不是缺點,但是結合高校思政課教學育人的特殊性,就產生了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問題。
學生獲取知識來源于生動的社會生活實踐,但是網絡終端設備的便攜性,使網絡信息實時更新,這就對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內容的“新鮮”度有了更高要求。一方面,網絡信息即時化,高校學生群體隨時接收網絡熱點輿論事件,但思想還不夠成熟,對問題認知不夠全面,容易被網絡信息誤導;另一方面,如果思政課教師的教學內容不能聯系實際,對社會熱點問題關注度不高,思政課教學就會變成與當下生活脫節的“說教”,導致教學內容缺乏時效性,理論知識抽象空洞,內容枯燥、乏味,對學生的思想引導會不明顯,使思政課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1.2 網絡信息化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增添新動能
1.2.1 網絡信息資源豐富,有助于充實思政課教學內容
網絡信息資源的更新、傳遞、搜索打破了時空限制,“時事資訊、社會熱點輿論事件等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4]。在實際教學中,針對思政課教學素材,既有靜態資源,又有動態資源,既包括圖像資料、時政資料,又包括其他教學網站、學科資源庫等,網絡信息資源的多樣性賦予思政課教學新內容、新表達。
豐富多樣的網絡信息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功能具有移動便攜終端的共享性、即時性。一方面,教師和學生們可以隨時隨地共享課程資源,使得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和實際,有助于高校思政課形成以思政網絡信息資源為依托、以思政課教學內容為重點的新模式,即充分挖掘網絡信息中的思政教學資源,將思政課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并重,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的優勢,處理好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的關系問題,有助于思政課程以多樣的形式呈現在大學生面前,使學生寓學于樂。
1.2.2 網絡信息平臺多樣,有助于延伸思政課教學方式
網絡信息化平臺種類多樣,短視頻、自媒體、直播等已融入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打造以網絡信息平臺為載體的思政課教學新模式,有助于“課堂教學”和“網絡信息化平臺教學”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延伸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
高校思政課教學普遍以面對面講授為主,網絡信息化平臺的開展與運用,能夠將傳統思政課教學方法應用其中,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載體、網絡資源的優勢,延伸教學方式。一方面,運用網絡信息平臺的互動性,能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與狀態,為思政課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做準備,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另一方面,借助網絡信息平臺將社會現實題材融入思政課教學中,采用典型案例教學法等與學生進行互動、討論,引導其明辨是非對錯,豐富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
2. 實踐維度:網絡信息化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創新的實施路徑
網絡信息化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實踐創新,須緊緊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責使命,推動“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細、落小、落地。在教學實踐中,做到緊跟網絡信息化時代發展潮流及趨勢,積極探尋新型、多元化的思政課教學方式,切實與網絡信息化相融合,并借助網絡信息化優勢,化被動為主動,致力于把思政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體驗,打造思政課教學育人新樣態。
2.1 創新思政課教學育人理念,樹立網絡信息化思維
網絡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素養不斷與時俱進,是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的前提。因此,面對新形勢、新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要講好思政課,就要充分認識網絡社會化、社會網絡化,即網絡信息化已經成為思政課教學的新方向、新陣地,要從黨和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開展思政課教學活動,緊跟時代步伐,更新思政課教學育人理念,養成網絡信息化思維。
網絡信息化思維在思政課教師教學中的體現,其一,是利用網絡信息化資源、平臺、技術與傳統思政課教學相結合,來開展思政課教學工作,以此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打造符合時代潮流的思政課育人課堂;其二,是思政課教師要走在網絡信息化時代前沿,借助網絡信息化、數字化,打造網絡智慧課堂、線上學習平臺、微課短視頻等多元信息化教學方法及手段,給思政課教學“錦上添花”,進而不斷增強思政課教學育人的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
2.2 結合社會熱點問題,更新思政課教學素材
網絡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每個個體都是信息的發布者和接收者,社會生活中容易觸動人們情緒的輿論事件極易快速傳播和放大。對于這些社會熱點問題,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有理性的社會認知,也要具備正向的網絡信息辨別能力,這樣開展思政課教學工作就能事半功倍,從而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魅力。
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及時更新思政課教學素材,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思政理論來源于社會生活實踐,具有科學真理性,是學生個體把握生活中美與丑、是與非、善與惡的一把尺子,也是學生理性分析、衡量社會事物的基本出發點。因此,把社會熱點問題融入思政課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真理和現實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回歸思政課教學的本質——講道理、明是非。
一方面,在思政課教學活動中,教師本人要及時關注、回應社會熱點問題,通過分析熱點事件,理論聯系實際,吸引學生融入課堂,改變思政理論的單調性、教師“獨奏”的低效率狀態。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并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師生互動、交流,正確引導輿論,為學生解惑釋疑。
2.3 利用網絡信息化平臺,拓展思政課教學模式
網絡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網絡信息化平臺及技術運用已多樣化、成熟化。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借助網絡信息化條件為思政課教學服務,在思政課教學活動中,利用網絡信息化平臺整合、分類思政資源,積極拓展教學育人新模式。
思政課教學利用網絡信息化平臺拓展教學模式,一方面,通過合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促進傳統思政課堂和網絡信息平臺相結合,充分發揮師生互動式教學的優勢與作用。例如,課前教師通過將思政課程內容分享在網絡平臺,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性地學習相關知識,提升學習效率;有針對性地分享教學資源、發起討論、收集反饋信息,將傳統思政課堂師生互動模式拓展至網絡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在思政課教學中,利用好各個網絡信息平臺的比較優勢,克服其劣勢,調動學生思政課學習的積極性。不同的網絡平臺具有不同的優勢及使用習慣、特點,在思政課教學中要“物盡其用”,針對網絡學習平臺的不同特點,思政課教師可根據課程內容需要,進一步探索發掘各具特色的網絡平臺,能夠在教學中“為我所用”。因此,綜合運用各類網絡信息化平臺的優勢,拓展思政課教學模式,對提高思政教學育人有重要作用。
2.4 關注網絡流行用語,豐富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
網絡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網絡流行語主要伴隨重大新聞、熱點輿論事件出現,是“多數網民對某一事物有共同看法的認同方式,且傳播范圍較廣、傳播速度較快”[5]。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主流的“網民”群體,網絡流行語已融入他們的生活,這為豐富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提供了新思路。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主動關注、引用社會網絡流行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探討問題的熱情,能夠進一步將思政課講得更有感染力、親和力,與學生在語言交流中達到共鳴、共情的教學氛圍。
一方面,通過對網絡流行語的分析,有助于把握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動態、思想觀念,是探尋他們潛在想法、深層內核的突破口。在實際教學中,把網絡流行語運用至課堂是融入學生的一種方式方法,結合嚴肅、認真、真實的理論內容,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從而實現“親其師,信其道”。另一方面,在教學活動中,以網絡流行語為依托,主動融入學生,吸引學生參與互動,營造良好的思政課堂氛圍,更好地傳授思政之“道”。同時,也要警惕網絡流行語具有隨意性、不規范的特征,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對其進行辨別,有意識地正向引導學生理性、客觀看待及使用網絡流行語,避免不良網絡流行語的影響,從而進一步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
結語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更新迭代與全面普及,對當下在校大學生群體的學習、生活方式已產生深遠影響,高校思政課的“教”與“學”也不斷面臨新問題、新挑戰。網絡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在內容、形式方面的實踐創新與探索,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來說至關重要,這有助于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尋求新突破,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思政課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6)[2024-03-20].http://cpc.people.com.cn/n1/2022/1026/c64094-32551700.html.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24-03-02)[2024-03-20].https://www.cnnic.cn/n4/2024/0322/c88-10964.html.
[3]袁婷婷.微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三何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5):44-47.
[4]林艷君.網絡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的設計與實踐[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1(5):63-65.
[5]李志昂.網絡流行語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點及路徑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1(10):228-230.
作者簡介:郭亞威,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