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穎


在“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優化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本文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探索圖形”一課為例,探討教學內容與目標的優化措施。“探索圖形”一課旨在通過探究由小正方體拼成的大正方體中各種涂色小正方體的數量,讓學生發現數量上的規律,提高空間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學生將學習識別和計數在不同位置的小正方體的面被涂色的情況,包括三面涂色、兩面涂色、一面涂色以及未涂色的小正方體。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包括利用1厘米棱長的小正方體,拼成2×2×2、3×3×3以及更大尺寸的大正方體,并觀察在這些過程中各個小正方體表面涂色的變化情況。通過這一活動,學生不僅能夠理解和應用正方體的基本特征,還能通過實際操作探索涂色小正方體數量的規律,從而加深對空間結構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1.深化理解正方體的特性: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正方體的幾何特性,包括其頂點、棱和面的關系,以及如何運用這些特性解決實際問題。
2.發展空間想象和邏輯推理能力:通過觀察、分類、計數和規律總結,學生可以鍛煉空間想象力,學會用邏輯推理來發現和證明數學規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探究學習和合作交流能力:鼓勵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主動思考,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時增強學習自信心和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要一起探索一個非常有趣的數學世界——“探索圖形”。我決定用一個特別的方式來進入這個主題。
我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知道魔方大多數是什么形狀的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正方體!”緊接著,我從桌上拿起一個小正方體模型,問道:“如果我們用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一個大正方體,最少需要幾個小正方體呢?”學生開始小聲討論,有的說需要4個,有的說需要8個。為了增強互動性,我接著讓他們猜想:棱長為2厘米、3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大正方體需要多少小正方體?這時,我引導他們用實際行動驗證自己的猜想,讓幾個學生嘗試用小正方體拼成大正方體。
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我不斷提問,激發他們思考:如果我們給這個大正方體的表面涂上顏色,會有什么發現呢?隨著學生發現涂上色的小正方體數量與它們在大正方體中的位置有關,我慢慢引出了本節課的主題:當這些小正方體拼成大正方體時,小正方體的表面會有幾面被涂色,會有什么樣的規律存在。
師:那么,根據我們剛才的探索和發現,你們認為在拼出更大的正方體時,表面涂色的小正方體會有哪些規律呢?
生:可能跟它們在大正方體中的位置有關系吧,在邊角的小正方體可能會有三面涂色,棱上的小正方體有兩面涂色,面上的小正方體只有一面涂色。
師:非常好的觀察和推理!今天,我們就是要一起探究這樣的規律,看看我們能不能找到每種情況下涂色的小正方體數量的規律。
通過這樣的導入,我完成了五件事:(1)提出問題激發興趣;(2)引導學生實踐探索;(3)促進師生互動交流;(4)激發學生的思考;(5)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這樣的導入不僅讓學生對正方體有了更深的理解,還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對探究學習活動的興趣和參與度。最終,我正式引入了“探索圖形”這一課題,學生的眼神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班級內彌漫著濃厚的探究氛圍。
環節二:思考
在成功地引入“探索圖形”這一主題之后,我帶領學生進入了課堂的思考環節。這一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推理,深入探討不同位置的小正方體涂色面數的規律。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由小正方體拼成的大正方體。想想看,如果我們要給這個大正方體的表面涂上顏色,不同位置的小正方體會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圍繞著擺在桌上的大正方體模型,用好奇的眼神觀察每一個角落。
師:注意觀察,邊角的小正方體有幾面需要涂色?
生:有三面!
師:棱上的小正方體呢?
生:兩面!
師:那么,只有一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它們通常在什么位置?
生:很有可能在每個面的中間位置!
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指導學生觀察和分類,還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發現來推理。然后,我引導學生把這些觀察轉化為數學語言,開始嘗試尋找每種情況下小正方體數量的規律。
“讓我們來做一些記錄和計算。”我說道。
“根據我們的觀察,嘗試在2×2×2、3×3×3的大正方體中,找出涂色小正方體的數量。你們認為,隨著正方體體積,這些數量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
學生開始在小組內討論,并在白板上記錄下他們的想法和計算過程。
通過這一過程,我采取了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討論和呈現他們的發現的策略。這些策略不僅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還加深了他們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最終,當一步步揭示出規律,學生的臉上露出了興奮和自豪的笑容。通過這一環節,我創造了一個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深入思考和互動交流的學習環境,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這種良好的課堂氛圍和學習效果,是我在課堂上采取策略的直接證明。
環節三:互動
隨著課堂氛圍的逐漸升溫,我們進入了“探索圖形”課程的互動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的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與課堂討論,進一步深化對涂色小正方體數量規律的理解,并能利用這些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采取了“探究式學習與互動反饋”策略,鼓勵學生之間互助與交流。
首先,我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給每個小組分配了大小不同的正方體模型。每個小組的任務是找出他們組的正方體模型中各種涂色小正方體的數量,并嘗試總結出其數量變化的規律。為了使任務更具挑戰性,我特意選擇了從2×2×2到5×5×5不等的正方體,這樣可以覆蓋課程開始時提出的問題。
我在布置任務時強調:“每個小組不僅要找出自己模型的規律,還要準備向全班同學解釋你們是如何找到這些規律的。”這樣的要求不僅鼓勵學生深入探究,還培養了他們的表達與溝通能力。
在小組探究期間,我穿梭于各個小組之間,觀察他們的討論過程,并及時提供指導和幫助。學生積極地討論著,用手中的小正方體模型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在白板上記錄下他們的計算過程和發現。
隨著探究的深入,學生逐漸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規律,并開始嘗試用數學語言來表達這些規律。例如,一個小組發現:任意大小的大正方體,處于頂點位置上的小正方體總是有三面被涂色,這是因為它們處在正方體的頂點位置。
在小組報告的環節中,每個小組都有機會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發現。其他小組的學生和我一起,通過提問和反饋,幫助報告小組進一步完善他們的解釋。這樣的互動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數學規律的理解,還增強了他們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環節四:總結
隨著課堂的進程步入尾聲,我們來到了本節課的總結環節。在這一部分,我重點回顧并強化了學生通過本節課學習所獲得的關鍵知識和技能。我通過提問、討論和回顧學生的表現,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理解并掌握課程內容。
通過這一總結環節,我確保學生能夠明確本節課的學習收獲,并將這些收獲應用于未來的學習中。這不僅幫助學生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點,還激發了他們對數學探究的興趣和熱情。
環節五:評價
在“探索圖形”這一課程的最后環節,我采取了一種互動式的課堂評價模式,目的是讓學生在了解自己學習水平的同時,也能從中獲得正面的鼓勵和反饋。我重視學生的自我反思與總結,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點評過程中,我通過以下策略來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水平并樹立自信:
1.正面反饋。我首先指出每個學生或小組在探究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面,如創新思維、有效合作或是精準的問題分析。
2.具體指導。對需要改進的部分,我提供了具體而富有建設性的指導,幫助學生懂得如何在未來的學習中做得更好。
3.鼓勵自我評價。我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讓他們分享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收獲,以及他們認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提高的方面。
4.設定個人目標。與學生一起根據他們的自我評價設定短期和長期的學習目標,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
四、教學反思
在“雙減”政策下,我們的教學實踐不僅要遵循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原則,還要尋找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通過“探索圖形”這一課的教學,我深刻體會到在實施減負增效策略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師設計富有探索性和互動性的學習活動,使學生不僅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還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這種方式不僅有效減輕了學生的學業負擔,還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這一點在本節課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和討論,探索了數學規律,這種學習方式既輕松又高效。其次,教師應更加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發現和自我學習,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在本節課中,我盡量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建立自主學習的意識,還能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及時、積極的反饋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情況,增強學習的自信心。這種評價方式能夠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水平,同時能夠從中獲得正面的鼓勵和指導,從而更加積極地面對未來的挑戰。最后,我認識到在“雙減”政策下,教學反思對教師自我成長和教學改進同樣重要。通過對每節課進行反思,我們可以不斷優化教學策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實現教學的個性化和差異化。這樣的教學反思不僅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還是實現減負增效目標的關鍵步驟。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下,教師需要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優化課堂管理和評價方式,來實現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和提高教學效率的雙重目標。這既是對教師專業能力的挑戰,又是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機遇。
(作者單位:福州市魁岐小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