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雅

文言文體裁以小故事為主,語言簡短,富有趣味,旨在讓學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感受豐富的語言韻味,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那么文言文學什么?怎么學?如何將文言文學習與發展學生思維有效結合?筆者結合六年級上冊《書戴嵩畫牛》一課,談談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做法與策略。
一、精準目標,讓教學有內容
文言文作為古代的書面語言,歷史久遠,與現代文相差甚遠。因此,學習文言文,必須先達到朗讀、理解、積累等基礎性目標。同時,結合單元語文要素、課后習題等因素,再落實其核心目標。
(一)依據學段要求定目標
雖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沒有對前三個學段文言文教學提出明確的目標,但在第三學段的學業質量中提到:“重視朗讀,借助語氣語調、重音節奏等傳遞漢語聲韻之美,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可見到了第三學段,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和讀懂大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從課后習題中,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梳理文言文教學目標,以第三學段為例:
我們梳理課后練習發現,在讀準、讀順、讀懂的基礎上,第三學段文言文學習還增加了“談啟示”或“交流感受”等要求,這是對文本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可見,學習文言文要在讀準、讀通、讀懂的基礎上朝著讀深、讀透的目標延伸。
(二)關注單元要素定目標
單元要素是一個單元學習的核心與方向,因此,我們在學習每篇課文時,必須時刻圍繞單元學習要素開展教學。
《書戴嵩畫牛》是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文言文二則》中的一則小古文。本單元的主題是“藝術之旅”,語文要素是“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本課語言凝練,用“拊掌大笑”“笑而然之”就將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用“錦囊玉軸”“常以自隨”就寫出了杜處士對《斗牛圖》的珍惜與喜歡。最后引用古語“耕當問奴,織當問婢”揭示了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富含哲理。《書戴嵩畫牛》一課,以凝練的語言、豐富的哲理,給學生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也為教學提供了施展的舞臺。
(三)聚焦課后習題定目標
課后習題,既是檢測學習效果的憑證,又是制訂教學目標的依據。因此,教師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時,聚集課后習題,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向。
《文言文二則》一課針對《書戴嵩畫牛》的課后練習有兩題:分別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和“用自己的話講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由此可見,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本課學習的基礎;而“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這一單元語文要素,則是本課學習的提升,具體策略是以“講故事”的方式達成的。
鑒于此,筆者將《書戴嵩畫牛》一課的基礎性目標確定為:根據意思確定多音字的讀音,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把課文讀正確、流利;通過對照圖片、結合注釋等方法理解文章大意,明白故事蘊含的道理。核心目標確定為:能抓住描寫人物形象的詞句,想象故事細節,并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二、有效落實,讓教學有方法
確定教學目標后,如何在課堂中有效地落實?筆者結合文言文特點和學生學情,分別采取了以讀促學、以學定教、以趣引學的教學策略。
(一)以讀促學,層層深入
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確,朗讀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方法,它不僅能幫助學生豐富文言文語感,感受文言文的音韻之美,還能在朗讀中達成理解文意、深入感悟的目的。為此,統編教材中每一課文言文都要求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所以,在教學《書戴嵩畫牛》一課時,筆者將朗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
初讀階段,目標是讀通文本,準確流暢。《書戴嵩畫牛》一課雖然篇幅短小,只有區區93個字,但文中的一些多音字,卻成了學生“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攔路虎”。為此,筆者采取了個別分句讀、小組合作讀、師生表演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在反復朗讀中鞏固“處”“數”“曝”等多音字的字音,初步感受文言文的句讀。
再讀階段,目標是讀懂文義,理解內容。教學中,對于“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這句話,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筆者在幫助學生理解“搐入兩股間”“掉尾而斗”“謬矣”的基礎上,組織開小火車、賽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讀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細讀階段,目標是感悟情感,加深理解。在學生抓住關鍵句感受杜處士和牧童對《斗牛圖》不同的態度后,筆者再次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集體讀、唱讀等多種形式,讀出情感,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為后面想象故事作鋪墊。
三個階段的朗讀,每次朗讀都不是前次朗讀的簡單疊加與重復,它不但在朗讀形式上有變化,而且在朗讀的要求上也有所遞進,層層深入,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二)以學定教,精選精講
從三年級開始接觸文言文,到六年級時,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上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在落實教學目標時,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不再需要事無巨細地教,面面俱到地講,而是要有所選擇,力求做到學生會的不講;學生不會的酌情講;學生想不到、想不深的地方重點講。
《書戴嵩畫牛》一課有不少多音字,給學生朗讀課文帶來了一些困難。在新課檢查預習環節,學生已經能聯系上下文確定一些多音字的讀音,但對個別多音字的讀音還有分歧。因此,在教學時,我們只要針對這幾個多音字進行講解就可以了。在理解大意方面,六年級學生已經能結合注釋講出故事的大概,但在理解句子“耕當問奴,織當問婢”意思時,學生對“奴”“婢”理解不到位,教師應進行適時的點撥與引導。
(三)以趣引學,加深理解
文言文歷史久遠,在詞匯、句式、語用等方面與現代文差異較大。雖然小學是文言文學習的起始階段,文言文選材以小故事為主,語言較為淺顯易懂,但仍然有一些詞句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精美插圖、情境表演、故事大賽等活動豐富課堂形式,既能消除學生在文言文學習時的畏懼心理,又能在活動中加深對文言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
《書戴嵩畫牛》一課教學中,為了深入理解斗牛時牛尾“搐入兩股間”“掉尾而斗”的這兩種不同狀態,筆者出示了兩幅斗牛圖,并引導學生思考:哪幅斗牛圖和戴嵩畫的相似?哪幅是牧童所見的斗牛?教師通過圖畫,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使其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這兩個句子的真正內涵。
三、注重思維,讓教學有深度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將思維能力作為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之一,可見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成了語文教學重要的風向標。文言文學習中,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進一步推進思維訓練,提高文言文學習的深度。
(一)對比閱讀,活躍思維
如何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是筆者這些年一直在實踐的課題。筆者認為通過對比閱讀,對提升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有著很好的意義與價值。
《書戴嵩畫牛》一課,在疏通多音字讀音,并通過多次朗讀鞏固讀音后,學生已對文章內容有了大概的了解。這時,教師可以采用如下對比策略:請學生用“——”畫出描寫杜處士的句子,用“~~~~”畫出描寫牧童的句子,然后讓學生用一兩個詞語說說他們對《斗牛圖》的態度,學生很快就找出相關的句子。
在此基礎上,筆者將兩者用不同顏色標注,然后請男女生合作朗讀。當屏幕上的這些句子用不同顏色標注出來時,對比就開始了。六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學習經驗,他們能夠在反復誦讀中初步感受杜處士和牧童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這樣的對比閱讀能提升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為接下來進一步品讀人物形象、想象故事情節做了充分的鋪墊。
(二)聚焦關鍵,挖掘思維
教材選取的文言文通常語言簡潔,含義深刻。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層層深入,不斷挖掘,深刻地理解文章背后的深意。文言文語言凝練、簡潔,留下了很多值得挖掘的空間。
《書戴嵩畫牛》一課人物品讀板塊,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先用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動作、神態、語言等細節,如“杜處士尤所愛的斗牛圖,小牧童是什么反應?”“一個小孩這么不給面子,換成別人早生氣了,杜處士是什么反應?”學生自然而然就關注到“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兩處細節描寫。然后請學生演一演“拊掌大笑”,有感情地讀一讀牧童的話,感受牧童的快人快語、天真直率。接著拋出問題:“杜處士又為什么笑,他會對牧童說些什么?”讓學生探究杜處士“笑”背后的原因。學生在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品讀了杜處士這個人物形象。最后再分角色演一演,加深對兩個人物形象的理解。
筆者抓住兩處“笑”,通過“讀—演—說—演”這樣的教學環節,很好地加強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三)想象補白,發散思維
文言文往往言簡意賅,意味深長,有許多留白,因此也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空間。
《書戴嵩畫牛》一課的核心目標是:“抓住人物細節處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雖然六年級學生在課堂中經歷過很多次講故事,也學過復述故事的方法,但將文言文創編成故事,用自己的話來講述卻是第一次。學生首次講故事時,他們的思維普遍難以拓展開,不能將學過的創編故事的方法運用其中,導致講述的故事比較單調。因此,在第二次講故事時,教師搭建多處支架,引導學生抓住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處展開想象,拓寬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如引導學生對杜處士“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這一細節,筆者這樣搭建想象支架:
搭建支架的方式,既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又豐富了學生的想象,故事的講述自然也就更加生動有趣。與此同時,在講述中,學生對文中杜處士和牧童兩個人物形象也有了更具體、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四)質疑思辨,深度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學生重要的思維品質。學貴有疑,有疑才有思,學生敢于思考、質疑,才能對文本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
《書戴嵩畫牛》一課的最后,筆者出示對戴嵩的人物介紹。學生閱讀完材料,很容易就發現材料和課文之間的矛盾之處:既然戴嵩是觀察那么細致的一個人,《斗牛圖》怎么會畫錯呢?隨后筆者順勢播放視頻,幫助學生明白斗牛時牛尾巴“搐入兩股間”“掉尾而斗”這兩種情況都有,只不過是牧童只見到了其中的一種罷了。最后,根據學生質疑的結果,請他們結合生活中的事例也辯一辯“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還是“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筆者引入材料讓學生的思維產生矛盾沖突,引發對文本觀點進行思辨,在進一步深化文本知識的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任伯年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