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夏清 余菲菲
摘? 要:融合公共藝術的公園景觀,不再僅僅是綠地和自然元素的堆積,而是與城市地域文化、居民生活緊密結合的多維度場所。文章以宜昌濱江公園公共藝術為切入點梳理相關文獻,通過實地考察明確研究方向,探討宜昌濱江公園景觀的多維藝術表達。通過對公園景觀藝術的“掃視”,能夠看到在市民生活層面及美學層面,宜昌公共藝術堅持尊重多重主體、維護生態文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各方生態平衡的策略,呈現出引人入勝的生活氛圍和感人效果。
關鍵詞:公共藝術;公園景觀;宜昌;濱江公園;長江大保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1]。為加快推進國家公園高質量發展,公共藝術為公園景觀的建設增添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根基。宜昌濱江公園是一個充滿公共藝術和公園景觀的場所。在這里,公共藝術與公園景觀相輔相成,呈現出一個充滿活力、趣味和吸引力的城市公園樣態。因此以宜昌濱江公園為例的調研、分析極具典型性。這些內容的探討,不僅滿足了基本的公共功能需求,而且創造出具有獨特美學內涵的宜昌濱江景觀,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地域文化的傳承作出貢獻。
一、公共藝術概述
(一)公共藝術的起源和發展
公共藝術的名稱源于英文的“Public Art”,強調公眾的參與[2]。從英文含義可以直觀地看到Public是指“公有的”“共同的”,Art是指藝術。當代公共藝術源于美國,典型的標志是1935年的公共事業振興署,它的建立是為了解決經濟大蕭條導致的大規模失業問題。20世紀30年代發起的“公共藝術品計劃”和“聯邦藝術計劃”是當代公共藝術的開始,計劃幫助很多藝術家度過困境,留下豐富的色彩。50年代,美國最高院發表的宣言“在國家建設層面要注重美學,實質與精神兼顧。”成為美國公共藝術建設的指導思想[3]。1959年,美國費城立法通過了“百分比藝術法案”,以建筑經費的1%投資公共藝術[3];1965年,舊金山以2%的標準將公共藝術投資拔到了新的高度。60年代波普藝術的出現和繁榮,推動了公共藝術的進步。70年代以后,研究學者將德國藝術家博伊斯所提“擴張的藝術”概念納入公共藝術范疇,成為當代公共藝術一個新的里程碑[3]。80年代,公共藝術的概念傳入中國。隨著社會發展,公共藝術的內涵逐漸被人們挖掘,更是作為一種新興學科進入大眾視野,被人們認知。
(二)公共藝術和公共藝術設計
筆者通過書籍、文獻查閱,發現許多學者都對公共藝術概念做出了界定,將其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實質的概念,認為公共藝術是指在非封閉性的公共空間中的藝術作品。另一種是抽象的概念,認為公共藝術是非具體的、精神層面的公共屬性,強調“人民”“美學”價值。綜上,筆者認為公共藝術的概念可以界定如下:
公共藝術是指以人為本,在公共空間以滿足人民需求為目的的藝術活動。廣義的公共藝術是指封閉空間之外的,可以與公眾形成互動關系的藝術創造活動。狹義的公共藝術是指城市公共空間中的雕塑、壁畫等。而公共藝術設計是在公共開放空間中進行的實用性設計,通過研究公共藝術設計的基本理論、創意和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利用各種材料和制作工藝進行表達的方法。公共藝術設計是以人為核心,以公共空間為載體,運用材料、造型等設計手法,面向大眾的藝術設計。
二、公共藝術在景觀空間中的作用
公共藝術在景觀空間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將公共藝術融于景觀,往往會使空間有更高的藝術魅力,突出城市地域文化的特點。
(一)增加景觀空間的“像素點”
首先要分析景觀空間中的要素,一是要根據景觀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環境特征展開“頭腦風暴”;二是要測算所處面積,估算需要容納的人流量,將公共藝術融入其中,設置符合人們需求的功能分區、交通流線等;三是設計景觀空間整體需要呈現的藝術風貌。
在景觀空間中,公共藝術既可以是外在的、實體性的藝術創造實踐活動。比如景觀空間中可以反映地域文化、增強交互性的雕塑,參考周圍形態所表達的地面鋪設,在座椅中加入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設施等。公共藝術也可以是精神層面的體現。通過在景觀空間的感受以豐富人的內心世界,滿足心理需求,體現居民的訴求和價值取向、城市的文化和人文精神。
(二)提高景觀空間的“容積率”
以公共藝術強化景觀空間的利用率就是要解決如何合理地安排土地、道路、綠化、建筑以及其他物質和空間,為社會創造一個可持續利用的景觀空間的問題。景觀規劃涉及社會、經濟、文化、生態各方面,研究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歷史、藝術、地理、民俗、建筑等。以公共藝術為媒介,有助于充分利用景觀空間資源,調整景觀分布結構;有助于調整景觀空間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重新塑造一個平衡的生態環境,實現景觀空間的生活、生態的兩位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其重點并不僅僅在于景觀空間的規劃管理,而在于尋求各個地區景觀空間獨有的規律和特色。
(三)深化活的景觀“教育學”
蘇姆霍林斯基提出教育要全面和諧發展,形成活的自然的教育學[4]。公共藝術首先是“公共的、共有的”,可以為景觀設計帶來更好的互動和體驗。在這種過程中將景觀藝術“活”化,潛移默化中對居民、游客深化了教育意義。將公共藝術運用到景觀藝術表達,呈現在生活情景中,使其靈動,讓居民在空間中更好感受、體味。用充滿趣味性、地域文化特色形式的雕塑、裝置等景觀小品激發其內在動力,增強居民的參與感、認知感。將公共藝術融入戶外的景觀“教育學”建設中,不僅可以深化其發展,還可以探索一種以人的需求為主,既有生態文化的可持續、又有地域文化的傳承,還有城市發展的規劃的新模式。
三、宜昌濱江公園景觀公共藝術現狀調研
(一)區位概況
宜昌市濱江公園位于宜昌市中心地帶,東臨沿江大道[5],西鄰長江,是典型的濱水帶狀公園。公園北起鎮江閣,一直沿著長江線向南建設。濱江公園的中段接著萬達的商業區,處于宜昌市繁華地帶,緊挨著夷陵長江大橋,交通便利。濱江公園緊鄰三峽洪水點界面之上,用地植被豐富、視野開闊,是自然向市區過渡的綠色風景帶,也是宜昌響應“長江大保護”政策的不可忽視的景觀主題。宜昌濱江公園是一個多功能沿江公園,包含休閑區域、文化區域、觀景區域、健身區域等功能分區,有羽毛球場、籃球場、門球場等公共健身場所,還提供借還設施等功能。它以人為本,建立了一條連貫的濱江步道。此外,濱江公園的場地還可提供散步、慢跑、騎行、下棋、跳舞等類型活動的場所,以及公共衛生間和自行車停放點。各個功能分區相互作用,搭配不同的景觀小品給居民及游客帶來豐富的體驗,能夠有效提升居民幸福感。
(二)景觀節點
宜昌濱江景觀開闊的空間和強烈的線型引導,使其成為城市門面擔當和獨一無二的線性風景線。建筑隨地形巧妙結合,吸引人們去休閑玩樂、觀賞江景,讓居民共享綠色空間,形成動態的風景線,從而展現了沿江城市的獨特魅力。濱江建筑微景觀要素與公共空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關系。
從至喜長江大橋到江豚公園是非常簡潔明了的線狀景觀帶,主要受區域劃分的影響,寬度較窄。它有護河堤岸、人行步道、行道樹以及長條狀的草坪帶。其中濱江綠道到至喜長江大橋這一段更加簡單,僅有護河堤岸、人行步道、行道樹。江豚廣場是一個小的節點,廣場中間有一個不銹鋼的江豚雕塑,雕塑底端運用弧線的造型,既體現了江水的翻騰,也增添了趣味性。從江豚廣場到鎮江閣區間,帶狀景觀加寬,少了護岸圍欄,增設了條狀草坪、人行步道變寬,人行步道與行道樹中間增加了分隔綠帶,綠帶上設有燈具。從鎮江閣到夷陵長江大橋,增設了多種娛樂設施,有兒童游樂區、成年休閑區、各種可以運動的球場、瀑布、可以產生互動產生交互的極光秀、可以眺望遠處的燈塔和變化莫測的磨基山的木質欄道,花壇的圍石、綠化帶的圍條上增設了木質座椅,有明式座椅的韻律美,上面還有宜昌的標志。還有休閑娛樂的“橘子元宇宙”、夷陵長江大橋底下的觀影區與南榭盆景園等。夷陵長江大橋往萬達區域這一段節點有和平公園、水輪機雕塑、宜昌大撤退雕塑、舊碼頭江豚裝置等。
四、公共藝術在宜昌濱江公園景觀中的多維表達
近年來,“公共藝術”一詞的出現通常是與“美麗”“可持續”掛鉤的,包括很多相關的展覽,例如《尋蹤諸野之美—“美麗鄉村”公共藝術項目》《山水意園—中國公共藝術展》等,旨在向大眾展示公共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發展與美學息息相關。公共藝術對于豐富景觀空間、改善景觀結構、美化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將濱江公園僅視為一個公園景觀空間,還是將其作為一件藝術品來看,它都必定經過了人為的規劃和設計。宜昌濱江公園的景觀藝術通過多種載體在公園空間中呈現,形式多樣[6]。筆者通過走訪調研和文獻查閱發現,宜昌濱江公園景觀藝術有以下多維的表達形式。
(一)塑造景觀小品融入自然維度
宜昌濱江公園通過公共藝術的手法,將自然維度融入公園景觀中,為游客呈現出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城市公園。宜昌濱江公園拆掉了圍墻,遷改了箱桿,拓展了空間,將沿街十多處邊角空地打造成了交互空間系列場景,如橘子洲元宇宙、橋下電影院等,實現了景與空間的自然交融。在作品展現方面,公園在碼頭舊遺址上,加裝了“微笑天使”江豚雕塑。這個公共藝術作品既融入了碼頭文化,又體現了生態保護的理念,為公園增添了趣味性和互動性,同時也傳達了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橘子洲元宇宙半開放式建筑既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區域,居民及游客可以在這里聚會、打牌、休息等,又以橘子外形呼應宜昌的柑橘文化,帶來了大自然的一絲清爽,沁人心脾。這種建筑形式既能體現公共性,又體現了參與性。南榭盆景園采用生態設計原理,大量運用植物造景,參考了中國園林的設計,全園呈現出自然流暢、植物山石錯落有致、曲徑通幽的景象,是三峽地區最大的盆景園。
(二)凝聚科技進步展示社會風貌
將公共藝術作品運用到宜昌濱江公園的景觀建設踐行了“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7]的核心價值觀,尊重了多元性和社會高質量發展。正如公共藝術的概念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發展,宜昌濱江公園的建設也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宜昌濱江公園內的景觀小品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體現公共性和可參與性。例如,在公園中的一些公共藝術裝置上,游客可以觸摸、攀爬、拍照等,這些互動體驗不僅增加了游客對公園的喜愛,也促進了社交活動的開展。江豚廣場在護堤旁邊放置的望遠鏡也與現代科技相關聯,在旁邊設置二維碼,居民可以掃碼觀看江豚的身影。科技的植入在有效避免破壞性行為的發生同時,向市民和游人更好地宣傳長江生態保護理念。夷陵長江大橋橋底設置了小型電影院,在橋底投射電影,周圍護欄提供了座椅,供市民和游客欣賞影片、放松身心。球場等設置了體育用品“易租球”、飲品自助售賣機,為市民提供便利。2022年,宜昌市城區首條智慧步道在濱江公園路段落成開放,從濱江公園勝利三路延伸至西陵一路。智慧步道旁的智慧人臉識別打卡桿是科技發展的一大亮點,它通過高科技算法展現市民的運動狀態,彰顯現代風貌。立柱還具有SOS一鍵報警按鈕處理各種突發狀況,不僅展示了現代科技面貌還體現了人文關懷。
(三)承載地域形象凸顯文化底蘊
當下文化形態呈現多樣性和復雜性,媒介屬于文化傳播的助推器,公共藝術以其自身的豐富性拓寬、彌合、平衡地域文化與生活文化的關系[8]。宜昌濱江公園中以宜昌的歷史和文化為主題建設的屈原白玉塑像、“三峽力量”水輪機、宜昌大撤退雕塑等作品,通過不同的造型傳達出宜昌的特色文化。中段可以休息的廊架上面在布滿了《離騷》的名句的同時做了燈光設計,增添了趣味性,為整個濱江公園線狀景觀帶增添了浪漫主義色彩,產生了一定區域的文化碰撞。例如,在夷陵長江大橋的周邊有圓潤的“曲”型的鋪裝地面,立于橋底的景觀宣傳欄,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以及宜昌濱江公園管理規定的有關條例。整條線狀景觀帶根據適宜地點點綴了這些景觀宣傳欄,形成了一定的秩序和韻律美。此外,在公園中有一些公共藝術作品是由宜昌市民參與創作的,如攝影作品。這些作品既展示了宜昌人民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也促進了社區文化和地域認同的發展。
(四)追求美學價值與景觀小品共鳴
所謂公共藝術設計的美學是指設計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風格以及本區域歷史遺留的種種文化痕跡的綜合表達[9]。宜昌濱江公園中有一些公共藝術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品位,為公園增添了藝術氣息和美學價值。例如水輪機就是利用葛洲壩電廠的5片水力發電機葉輪,通過藝術性創意以其流暢的幾何形態展示了水輪發電的安全、穩定和效率,體現了三峽水電的力量美感。宜昌濱江公園給人帶來的一個鮮明的地域形象就是屈騷之美,這是宜昌獨有的精神高地。鎮江閣不遠處就是栩栩如生的屈原白玉雕像,他面容鎮靜肅穆,手持《離騷》,保留著遠古傳統的南方神話,充滿浪漫主義情懷,是宜昌的地標文化之一。江豚也是宜昌濱江公園的一大特色,舊碼頭遺址上的江豚雕塑就向市民及游客展示了“微笑天使”可愛。宜昌沿江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2022年、2023年都拍到了在江里嬉戲玩耍的江豚,這與“長江大保護”政策的實施密不可分。江豚廣場的雕塑采用了不銹鋼的材質,圓滑的體態將江豚的特色展示得非常鮮明,表現了江豚的可愛。雕塑底座的弧線與翻騰的江水相呼應,周圍的座椅選擇性地在邊沿增加了江豚的形態,借助浮雕藝術轉化成新的景觀節點。這些作品通過藝術的視覺語言,與公園景觀形成了有趣的呼應和對話,為公園增添了更多的藝術趣味。歷史人文與現代景觀要素的火花,造就了濱江公園的公共藝術的現狀[10]。
五、結語
羅丹曾經說過:“沒有一件藝術品,單靠線條或色彩的勻稱,僅僅為了視覺滿足的作品能夠打動人心的。”[11]濱江公園景觀不僅要有外在的形式美,更應立足于功能,反映當地人文,體現時代風尚,將歷史的發展融于環境景觀當中。宜昌濱江公園景觀藝術的豐富呈現是黨和人民的智慧結晶。當下,在新時代新思想的指導下,公園景觀藝術更要立足于人民,尊重和保護主體需求,才能呈現出豐富多維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明建.美麗中國建設中的生態文明觀教育研究——評《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生態文明觀教育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23(9):106.
[2]余菲菲.公共藝術設計初探[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10):31-32.
[3]王洪義.公共藝術的概念和歷史[J].公共藝術,2009(1):45.
[4]孫永霞.蘇霍姆林斯基自然教育思想對學前教育的啟示[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2):134-137.
[5]張書瑜,張琳玥.濱水帶狀公園的景觀設計手法探究——以宜昌市濱江公園為例[J].居舍,2019(9):108-109.
[6]余菲菲,郭明瑞.論民族旅游村寨景觀藝術的多維表達——以西江千戶苗寨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3):61-66,73.
[7]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26(1).
[8]馬中紅.青年亞文化:文化關系網中的一條魚[J].青年探索,2016(1):74-83.
[9]孫欣.基于互動的公共藝術[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
[10]陳昱萌,李曉薇,韓鋒.上海濱江景觀設計表達手段對工業文化傳播效果的影響[J].中國城市林業,2022(2):118-124.
[11]羅丹.羅丹藝術論[M].沈寶基,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8.
作者簡介:
王夏清,三峽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
余菲菲,碩士,三峽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旅游景觀規劃以及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