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金宇 湯新星 劉姝彤
摘 要:禪宗美學作為中國傳統美學,具有獨特的審美觀念和思想內涵。禪宗所倡導的自然觀、空觀、無常觀以及悟的深刻理念,深刻地影響著國產動畫電影的創作與傳播策略,同時也成為這一領域在全球舞臺上發展并回歸本土的關鍵之選。將禪宗文化所蘊含的審美觀念和思想內涵融入國產動畫電影創作,能夠賦予作品深邃的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禪宗美學;國產動畫;電影動畫;傳統文化
注:本文系2021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身體現象學下的特色小鎮媒介形象研究”(20YBA007)研究成果。
禪宗美學是中國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繪畫、戲劇、音樂、舞蹈、攝影等各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渴望從繁忙的生活中尋求片刻寧靜,而禪宗追求回歸本真、超越現象之美、變化流轉之美、直覺與瞬間的悟,因此,將禪宗美學思想與動畫電影相結合,為人們帶來了新的審美體驗和文化價值。國產動畫電影在探索創新的過程中,深度吸收禪宗文化,借鑒其中的思想內容和美學內涵,通過改編和重構敘事主題、人物角色,重新審視和創造傳統文化觀念,最終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動畫電影表現形式。在這一創作探索的過程中,禪宗美學成為國產動畫重要的審美范式與表現內容,為作品賦予了深邃的內涵與獨特的藝術風格。
一、禪宗美學思想
禪宗美學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禪宗理論思想與中國文化審美相融合的必然產物,具有豐富的哲學文化內涵。禪宗美學主要包含以下美學元素。
回歸本真的自然觀。禪宗美學觀念主張摒棄表面的修飾,返璞歸真,追尋一種純粹、自然、樸素的美。禪宗認為大自然對于人類有養育之恩,反對過分的裝飾,強調純粹自然的表現,以帶來內心的寧靜和思考。
超越現象之美的空觀。禪宗空觀總結中國詩畫中“靜”“遠”“淡”的審美經驗,從而產生“空靈”“飄渺”“無限”的境界,其中“空”的意境成為禪宗審美追求的目標。禪宗崇尚“清凈”的審美理念,從而達到“空寂”之境界。往更深處說,禪宗空觀的“超越現象之美”是通過認識一切現象的空性,洞察萬物皆源于心、由心所造的本質,從而超越外在的執著與束縛,直接體驗到內在本心的自由與解脫。這樣的表述既捕捉了禪宗強調的內在覺醒和本性回歸,又體現了其通過“空”的體悟達到心靈自由、洞察生命本質的終極追求。
變化、流轉與殘缺之美的無常觀。無常觀指事物都要經歷從生到滅的過程。“無常”能夠喚起人們的緊迫感,促使其珍惜當下。無常觀能夠使人與環境之間產生一種深刻的情感共鳴。“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一瞬間,人與自然之間彌漫著緊張的氛圍,仿佛人與物融為一體。殘缺之美以苦難引起,在中國思想史上《易經》是較早提出天命無常的思想的。但在禪宗看來,無常所帶來的變化恰恰開啟了人們的覺悟之門,正因為有無常的轉動,整個世界才有了變化的可能。若沒有無常的變化,人生將失去意義,無常賦予了一切事物改變和成長的可能性。
直覺、瞬間的“悟”。禪始于開悟。悟是一種直覺,是瞬間獲得的體驗,是不需要邏輯參與的,否則就不是禪宗思維的方式。“若識本心,即本解脫”,禪宗認為,“悟”就是“識心見性”。禪宗的“悟”與國產動畫電影的藝術創作之間具有相通性。禪宗認為“萬法皆空”,而這種“空性”意識是通過修行達到的一種心理境界。這種心靈境界構建了禪宗美學中最典型的審美意識,通過超越感性認知,人們得以建構自身審美觀念。此外,禪宗提倡的“頓悟”思想,強調悟道的瞬間性和迅速性,具有突破性的特點,與直覺思維相契合。
二、國產動畫電影的理論研究
動畫電影,即用逐格拍攝法將特制繪畫或立體造型攝制在膠片上(或直接畫在膠片上),通過連續放映形成活動影像。動畫電影在20世紀60年代后才開始逐漸被西方學術界作為研究對象展開討論,在此之后動畫電影研究不斷豐富,學者們通過符號學理論、結構主義理論、跨文化傳播理論等對動畫電影文本展開分析。
從1941年我國第一部動畫長篇《鐵扇公主》誕生,到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超過50億,再到《長安三萬里》與2024年央視春晚西安分會場《山河詩長安》的聯動將春晚收視率推到了階段高峰,中國動畫電影已走過80多年的發展歷程。國產動畫電影理論與禪宗美學的研究尚未形成專門的研究門派,但從國產動畫電影把水墨畫搬上熒幕開始,“探民族形式之風”已成為其主要的創作內容。
國產動畫電影曾經在國際舞臺上取得巨大成功,引起世人矚目,但后來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一度陷入低谷。如今,在不斷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國產動畫電影煥發出勃勃生機,逐漸擺脫了困境。無論是面對動畫技術的革新還是觀眾審美趣味的變化,國產動畫電影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三、禪宗美學在國產動畫電影中的應用
禪宗美學作為一門獨特的美學思想,其背后所隱喻的哲理、美學和文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塑造與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具有禪意風格的國產動畫電影越來越多。
在回歸本真的自然觀方面,禪宗認為萬物皆有佛性,使人們對花草樹木產生愛護之情,與自然共命運,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學境界。
國產動畫電影中也常常運用自然元素和場景來營造清新、寧靜的氛圍。“熊出沒”系列電影與禪宗自然觀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以《熊出沒之雪嶺熊風》為例,該片以“雪熊”為關鍵元素,強調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將保護雪熊與保護自然界緊密聯系在一起。一旦激怒雪熊,可能引發不可逆轉的大規模火災,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影片的主題是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們可以從電影臺詞中窺探禪宗空觀,電影一開始就是主角“熊二”的自白“那時的天藍藍的,森林一眼望不到底……”,緊接著是伐木工人的高聲歌唱“大樹倒下,路坦蕩蕩,建設家園,靠大家……”,最后是主角“熊大”說:“都是你們這些伐木工,俺們家的樹越來越少了,你們都是壞蛋、壞蛋……樹砍光了,俺們都沒地方住了。”這些對白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禪宗美學的自然觀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美。禪宗認為地球上的一切物質都擁有生存的權利。這種觀念在動畫中得到了廣泛體現,增加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度思考,進一步提升了對自然界的關注程度。動畫電影《大魚海棠》運用山水、花草和海洋等自然元素,構建出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讓觀眾體驗禪宗美學所倡導的自然和諧之美;而動畫電影《大護法》通過優美的音樂和柔和的畫面,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境界,使觀眾在觀影中感受到內心深處的平靜與寧靜。這些作品不僅激發了人們對自然美的熱愛,而且引領觀眾走向一種超越日常經驗的審美體驗,強調了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關系。
在超越現象之美的空觀方面,禪宗對于“空”的理解并非空無,而是指其具有無限的包容性。將“空”觀念引入動畫創作,要求動畫創作者在有限的具體形象中傳達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想象力,以便觀眾在觀賞動畫時擁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在《大魚海棠》中,主人公椿所處的世界與人類世界相互連接,其中的天空構成了人類世界的海底,該影片巧妙地通過天空的廣袤和大海的寧靜,隱晦地表達了兩個世界雖相近卻難以跨越的隔閡,展現了禪宗的空觀。椿為了拯救已逝的鯤,夜晚乘船尋求靈婆的支援,在浩大的云團上方,一葉小舟若隱若現,與遠處深邃的夜空相映成趣,營造出一種空靈寂靜的氛圍,凸顯了這次重要旅程的深刻內涵,同時在留白之間擴展了影片的敘事深度。動畫電影《姜子牙》中巧妙運用了姜太公釣魚的典故,雖然場景以人物為主,卻傳達出一種超脫塵世的靜謐之境。畫面中,姜子牙靜靜地垂釣于湖邊,唯一活動的元素是頭上的一只長尾雀鳥。這里引用“良禽擇木而棲”一語,不僅隱喻著君子如松的高尚品質,更通過對比表現出人物的穩定狀態。同時,配合身周覆蓋的積雪,展示出人物與自然合二為一的寧靜狀態。動畫電影《新神榜:楊戩》采用三維水墨畫的形式,展示了一種獨特的視覺體驗,同時標志著影像空間的再塑造。這種扁平化的視覺呈現方式通過加強外部輪廓、消除內部層次,不僅貼近中國傳統繪畫的透視經驗,還與“太極圖”法寶所構建的虛擬空間相契合。這種空間表達方式的對比效果使角色塑造更為生動。在太極圖中,人物化解的場景以水墨洇開的形式展現,煙霧和消散的粒子環繞著角色,營造出靈動立體的水墨動畫效果,凸顯了東方美學的深邃韻味。
根據無常的思想,萬事萬物都會有成、住、壞、空這四個發展階段。在動畫中,一些身世坎坷、命運悲慘的角色設計都會采用這種形式,這些角色的出現、成長、轉折、消逝,既是動畫主題進展與角色覺醒的催化劑,又為故事情節的復雜性和曲折性打下了基礎。
動畫中的無常體現在對命運的抗爭。《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主角哪吒,陰差陽錯下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魔童,所以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此生的坎坷。盡管他后來成功地救助了被水怪帶走的女孩,但村民們依舊認為他是“自導自演”。村民們將哪吒定義為妖魔,無論其行為如何轉變,依舊無法改變村民們對他的看法。然而無常的命運所帶來的打擊使哪吒表現出了性格中的韌性,體現了禪宗美學里無常的美。
動畫電影中的禪宗美學還體現在角色的殘缺上,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長安三萬里》《姜子牙》《深海》中的主角哪吒、李白、小九、參宿分別都有“殘缺”的地方,分別為友情殘缺、政治素養缺失、身份殘缺、家庭殘缺。在故事的發展中,角色經過失敗、背叛、頓悟、成長四個過程,這其實就是從“殘缺”到“完整”的過程。在動畫中,角色身體上的殘缺是一個引人深思的主題,這涉及角色經歷困難和成長的過程。角色的殘缺會激發觀眾的想象力,并使其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共鳴,從而使影片更具有吸引力和深度。相比之下,如果角色呈現的是完美無缺的形象,那么觀眾將缺乏自由發揮的空間,審美感受也難以得到激發。殘缺的角色塑造給予了觀眾一種熟悉又新奇的體驗,觀眾通過對這些殘缺角色的自我“補全”,重新創造出一個更為豐富、更具共鳴的形象。導演在塑造殘缺角色的過程中,應當把握好度,避免過度的殘缺從而造成無法彌補的局面,影響觀眾的審美體驗。這種“不完整”狀態實際上是完整中的一種缺失,只有在恰到好處的情況下,才能引發觀眾的深刻思考和審美共鳴。
直覺、瞬間的“悟”可分為未悟、初悟、徹悟三個階段。在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故事發展以及主角哪吒、敖丙的成長經歷可以被概括為禪宗中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三個層次的開悟。首先,當哪吒發現自己不是靈珠轉世時,他的內心是掙扎與困惑的。在這一階段,他遭受了誤解和冷漠,盡管他后來成功救助了被水怪奪走的女孩,卻依然受到村民們的冷眼相待。其次,在哪吒知道自己是魔的情況下,選擇與敖丙敵對,拯救百姓。這是一種帶有主體意識的自我選擇。最后,敖丙放棄了家族的使命,找回了自己靈與善的本性,選擇與哪吒一起對抗天命。哪吒和敖丙從最初的互相敵意,到惺惺相惜成為好朋友,再到為了各自的理念而敵對,最終成為并肩作戰的伙伴。這一成長過程不僅是個人內心歷程的展現,還體現了其對于生命、力量和責任的深刻思考,具有深遠的哲學意義。《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彰顯了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三個層次的開悟,同時也表達了對于個體成長和人生意義的深刻探索。這種成長敘事在動畫中得到了生動的呈現,讓觀眾在情感共鳴的同時,也得以思考人生的本質和內在力量的真正意義。
四、結語
禪宗美學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國產動畫電影的藝術表現上,更體現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上,為當代國產動畫電影創作注入了新的靈感和方向。這種文化交流與創新的實踐推動著國產動畫走向世界舞臺,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多元魅力和影響力,使國產動畫在全球舞臺上得以嶄露頭角,并通過動畫的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世界。這種文化交融與創新的實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袁陽.動畫中禪宗美學的體現及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9.
[2]劉曉彤.2015年以來中國動畫電影的民族性表達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21.
[3]肖鑫,冷雅靜.淺析禪宗“頓悟”思想在董其昌山水畫中的體現[J].美術文獻,2022(2):54-56.
[4]王琦.敘事傳播理論視角下國產動畫電影的敘事特點研究(2015-2021)[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