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影視動畫角色擬人化設計也在持續發展與創新,不僅使多姿多彩的動畫角色擬人化形象映入大眾視野,還使動畫角色在動畫影視作品中的藝術性和動畫影視產業中的商業價值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從動畫角色擬人化設計角度出發,通過對各種經典擬人化動畫角色進行對比,探析影視動畫角色擬人化設計的發展動力與趨向,為中國動畫電影角色設計研究提供思考與借鑒。
關鍵詞:影視動畫;角色設計;擬人化
動畫中的角色設計是賦予事物形象與生命力的過程,而擬人化是將“人的屬性”及“被擬對象的屬性”融入角色的形態、動作、語言以及思想情感,從而使觀眾跟隨著生動有趣的擬人化角色形象在極富創造力與想象力的新世界中遨游。這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使整個動畫的藝術鑒賞價值得到了提高,其作為文化符號或標志被廣泛地運用于人們的生活中,廣受觀眾及設計者們的喜愛。在影視動畫創作領域,角色擬人化的手法被廣泛應用。在當今動畫技術不斷進步和動畫影視行業迅猛發展的時代,動畫角色的擬人化設計也在持續地進化與創新。為了增強動畫角色在影視作品中的藝術表現力和動畫產業的商業吸引力,探究動畫角色擬人化設計的發展驅動因素和未來趨勢,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
一、擬人化角色設計的發展動力與影響因素
擬人化角色在游戲、文化宣傳、教育等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如將各種菜與食物化作人類的食物類擬人游戲《食物語》《料理次元》;將各類細胞塑造成在人體世界中的“打工者”,有趣又不失教育意義的日常故事《工作細胞》;將大熊貓形象與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殼相結合的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無不體現了擬人化角色的魅力。如今,擬人化動畫角色設計不斷發展和完善,為動畫作品增加了更多的藝術表現力和商業價值。這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社會文化背景、科學技術的創新、觀眾的心理與審美需求以及創作者的素質和創意等。
(一)社會文化背景
各個國家和地區獨有的歷史、文化等特色因素,對擬人化角色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日本文化中存在著一種信仰,即“萬物有靈,萬物可被擬人化”。這種觀念體現在各個層面,從相關部門的宣傳到企業形象、電視節目內容,都可以看到特色鮮明的擬人化角色。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熊本縣吉祥物“熊本熊”,它深受人們喜愛,成為該地區的“形象大使”。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有著豐富多彩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等寶貴的傳統文化元素。在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支持下,中國動畫設計人員可以巧妙地將歷史和文化元素融入角色設計,使角色形象更加飽滿,性格更加鮮活和多維,如深受全球大眾喜愛的“冰墩墩”和“雪容融”。借助富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擬人化角色,不僅能夠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夠有效地向全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二)科學技術創新
動畫是技術與藝術的結晶,在創作過程中,科技進步與發展無疑對角色擬人化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計算機技術與動畫制作技術的不斷進步,不僅使擬人化角色變得更加立體生動,有效地傳遞了創作者的思想與文化內涵,而且使擬人化角色的創作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動畫角色擬人化設計的快速發展。在早期,制作二維動畫電影所需的時間較長,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動畫電影的制作效率被大幅提升。因此,近年來的優秀擬人化動畫角色層出不窮。與此同時,技術的革新使擬人化動畫角色更易于形象的轉化,廣泛地運用于各個領域。
(三)觀眾的心理與審美需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動畫產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吸引觀眾,動畫制作公司紛紛對動畫角色進行擬人化設計,使角色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讓觀眾對擬人化角色產生共鳴與喜愛,實現情感寄托,提升認同感,從而滿足觀眾的心理和審美需求。如《貓和老鼠》中幽默諷刺的擬人化動畫角色設計,《瘋狂動物城》中對不同種類的動物角色的擬人化設計,都迎合了觀眾的審美期待。
(四)創作者素質與創意
創作者的素質和創意是動畫角色擬人化設計中的關鍵因素。創作者的素質包括藝術素養、審美觀、文化素養等方面,這些素質直接影響到動畫角色的設計質量和風格。高素質的創作者能夠準確把握市場需求、文化背景等關鍵信息,從而為動畫角色注入獨特的魅力和活力。創作者的創意則是動畫角色擬人化設計的靈魂。一個新穎獨特的創意能夠使動畫角色在眾多角色中脫穎而出,吸引觀眾的眼球,以達到動畫角色擬人化設計的最優效果。如動畫創作者將《超能陸戰隊》中的家庭醫療機器人“大白”的面部、眼睛與嘴巴概括成兩點一線的鈴鐺的造型,這雖然會導致“大白”始終保持面無表情的感覺,但也正是因為角色表情較少,讓“大白”具有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特點,并讓觀眾本能地對其產生憐惜的感覺。
二、擬人化角色設計的發展趨向
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心理與審美需求的增加與創作者素質的提升,擬人化角色設計勢必會有所發展,并呈現出明確的發展趨勢。
(一)類型趨于多樣化
從被擬對象的取材角度來看,當今的擬人化角色種類越來越豐富,從生物的擬人化,到非生命物體的擬人化,還有抽象與虛幻類的物體的擬人化,換言之,擬人化的對象不再局限于具有更多人類特征的動物、機器,而是更多地延伸至一切非人領域。如《請吃紅小豆吧!》中一直期望被吃掉的紅小豆,《美女與野獸》里的茶壺太太,《汽車總動員》里的車,等等。
從角色敘事的角度來看,角色可分為多個種類,如主角與配角、正面角色與反面角色,以及英雄和喜劇角色等。當角色擬人化后,這些不同類型的角色在影片中就會發揮各自獨特的作用和功能。一般而言,擬人化的主角肩負著推動動畫作品主要故事情節和展現故事背景的重任,因此,主角是否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并贏得他們的情感認同,直接影響著影片對觀眾的吸引力。動畫影片中的擬人化的反派角色通常是為了激發故事情節、制造矛盾和沖突而存在的,其強烈的個性特征往往會對擬人化的主角構成障礙,而他們之間的沖突越激烈,故事往往也就越引人入勝。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觀眾審美需求的增加,那些原本常以配角身份出現的擬人化角色,現在已經越來越多地成為影片的主角或核心人物。比如《長發公主》中長發公主的變色龍和馬朋友,《花木蘭》中花木蘭身邊活潑的小龍,《龍貓》中那只萌態可掬的龍貓,《超能陸戰隊》中集呆萌和溫柔于一身的充氣型智能機器人“大白”等,都深受大眾喜愛。更為典型的例子是原本在《神偷奶爸》中擔任不可或缺的配角的“小黃人”。其可愛活潑的虛擬生物設計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環球影片公司發現這個大賣點后,將其設定為動畫電影《小黃人大眼萌》中的主角,同時建立“小黃人”的主題游樂園,還與各個品牌聯名,掀起“小黃人”風潮。類似的還有“馬達加斯加”系列電影中的企鵝,《冰川時代》中的松鼠等優秀的擬人動畫角色,深受觀眾喜愛。
(二)視覺趨向真實感
隨著計算機技術、動畫技術的不斷發展,動畫角色擬人化設計也在持續發展,并被廣泛應用,使原本較為平面的二維擬人化角色更加立體生動。動畫角色設計要立足于現實生活,這與動畫角色擬人化設計的核心“賦予角色鮮活的生命力,讓角色具有真實的生命感”不謀而合。但需要注意的是,趨向真實感,并不意味著等于完全的真實,擬人化角色與真實人類角色的情感與個性有一定的差距,換句話說,擬人化角色動作、性格和情感等方面的展現有一定的限制,但正因如此,可以使擬人化更加真實立體而有趣。因此,在具體的擬人化設計時,需避免過于真實,以免出現“恐怖谷效應”,超越“真人演員具有的超凡魅力”。如“玩具總動員”系列,1995年《玩具總動員1》里的玩具以塑料質感為主,但在《玩具總動員4》中,玩具的視覺質感較之前有了很大的差別,具有高清的材質細節。又如《超能陸戰隊》中的“大白”,與傳統機器人英雄形象不同,其不再是以往刀槍不入并無所不能的鋼鐵機器人,而是會在電量不足或程序設定出現問題時產生行動遲緩,并且表情呆滯,會因為身體受傷而出現裂口,需要用透明膠帶封住漏氣的地方。這樣的擬人化角色不僅生動立體,還富有趣味性,從而更好地為觀眾展現動畫的真實感與趣味感。
(三)思想內核更深刻
擬人化可以使動畫角色同時擁有“人”和“非人”雙重屬性,這意味著那些代表某一類文化或觀念等具有人類特質的符號,更容易被融入角色設計,從而使角色在表演時可以將自身承載的文化內涵委婉地傳達給觀眾,也可以用“托物言志”對這一行為進行概括。因此,擬人化角色在展現作品思想內核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間,在創作時要注意擬人化角色的“形”不僅僅需要與其性格的“神”統一,更需要與動畫背后的世界觀相統一。
在影片擬人化角色的設計中,可通過展現不同的狀態來揭示更深刻的角色個性與內心。如《冰雪奇緣》中不同的擬人化角色表現了冰雪女王艾莎的情感與內心世界。例如整體造型線條圓潤柔和,有著胡蘿卜鼻子的雪寶,隱喻艾莎內心柔軟、渴望親情的一面。而企圖用各種粗暴的方式阻止任何外來者接近宮殿的雪怪,隱喻艾莎自我封閉、逃避親情的一面。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擬人化角色為主體的動畫作品所描述的問題越來越嚴肅深刻。如早期經典動畫《獅子王》與《蟲蟲特工隊》利用擬人形象地展現一個種族的內部矛盾,《瘋狂動物城》展現了不同動物之間的沖突和合作,吉卜力工作室的《平成貍合戰》利用擬人化的手法揭示了人類與自然環境緊張的關系。再如,卡通沙龍動畫工作室出品的“愛爾蘭三部曲”之一的《狼行者》,通過擬人化的變身,使懷揣成為獵人理想的主角蘿賓與擁有能變成狼的神秘能力的狼行者米巴相遇,通過兩個角色的互動和沖突,隱喻民族歷史,使觀眾在觀看動畫的同時,對歷史事件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同時,兩個角色之間的關系,使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因此,將角色擬人化設計,可以使作品的思想內核更深刻。
(四)塑造方式多維度
在動畫電影的創作中,擬人手法的運用是全方位的。因動畫電影是運用影像與聲音進行表達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其主題的表現主要通過故事情節、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來達成。其中,故事情節包含影片題材、故事內容及主題表現;視覺效果由造型設計、角色表演、鏡頭畫面構圖、鏡頭運動和組接等要素組成;聽覺效果由音樂、音效和對白三要素構成。在動畫電影的創作中,擬人手法的運用主要表現在富有寓意的故事內容、形象鮮明的擬人動畫角色和明快流暢的視聽語言,擬人是實現這些效果的極為重要的途徑。例如:在《藍雨傘之戀》中,藍雨傘為愛追逐,卻被來往的車輛阻擋,失去了信心,這時的藍雨傘耷拉著眼睛與肩膀,音樂節奏變得舒緩,音調也降低,造型與聲音共同塑造出角色悲傷的神情;《瘋狂動物城》里的樹懶行動緩慢、聲音滯后,與主角朱迪急躁的性格、抬高的音調形成鮮明對比,側面烘托出樹懶形象的有趣。
三、結語
動畫中的擬人化角色設計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社會文化背景、科學技術的創新、觀眾的心理與審美需求,以及創作者的素質和創意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了擬人化角色設計的發展,并呈現出擬人化角色類型趨于多樣化、視覺趨向真實感、思想內核更深刻、塑造方式多維度的發展趨向。因此,在具體的擬人化動畫角色設計中,創作者需基于時代背景,順應擬人化動畫角色設計的發展趨向精心設計,使擬人化角色具有可視性、幽默性與想象力,使整個動畫兼具商業性與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王詩瑩.淺析擬人化手法在動畫角色設計中的表現[J].藝術教育,2020(2):142-145.
[2]張麗麗.論擬人化手法在動畫角色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博覽,2020(20):184-185.
[3]劉傳誼.從民族文化差異性論動畫角色設計[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3.
[4]張愛華,周黛斯.芻議動畫角色的擬人化特征[J].現代裝飾(理論),2016(12):174.
[5]范夢雪.擬人化手法在動畫角色設計中的應用[D].蘇州:蘇州大學,2018.
[6]吳昊悅.從《瘋狂動物城》看動物動畫角色“擬人化”造型新趨勢[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