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慧 李俊龍
摘 要:高校聲樂課程是創新元素融入教學的重要陣地。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分析高校聲樂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論述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改革的意義,提出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改革策略,包括教育創新、教學模式創新,以此助力高校聲樂課程教學質量提升。
關鍵詞:聲樂教學;創新;高校
注:本文系2022年延安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融合思政元素推進聲樂教育模塊化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YDJG22—28)、2022年延安大學繼續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課程思政的繼續教育聲樂教學改革與實踐”(YDJY22—29)、2023年延安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聲樂教學中不同環境演唱的教學方式探索”(YCX2023072)研究成果。
一、高校聲樂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高校聲樂課程常見于高校音樂類專業,比如音樂學、音樂表演等專業,這些專業對于聲樂課程的要求較高,所以往往側重于技術方面的教學。對于課程本身來說,聲樂課程是一門靈活開放的課程,學生可以在學習聲樂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了解聲樂作品的底蘊、提高聲樂演唱技巧、拔高精神境界、拓寬文化視野,教師也可以在聲樂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提升自身藝術修養。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聲樂教學還缺少靈活的教學方式,難以將聲樂課的綜合育人效果充分發揮出來,歸根結底還是教學創新改革的積極性不夠高。
(一)宏觀角度
近年來,聲樂課程在我國發展速度較快,但教學模式的創新仍然跟不上聲樂教學的發展速度。自20世紀20年代至今,我國的聲樂課程教學發展迅速,許多設有聲樂課程的高校已經培養出眾多聲樂教育家和歌唱家。受聲樂課程教學大綱的影響,一些高校更側重聲樂技術方面的教學,雖然這也使我國聲樂課程教學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過于循規蹈矩難以為聲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注入動力,因此有必要及時轉變這樣的觀念[1]。為了使聲樂課程教學模式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創新發展,需要在大綱要求范圍內進行靈活調整,以提升教學模式的發展活力。
(二)微觀角度
1.學生層面
因為每一位學生的性格和學習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學生們學習聲樂課程的積極性和效果有所差別[2]。價值觀是引導學生們提升學習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聲樂課程中融入理論文化內容可以引導學生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但是對于一部分學習積極性比較差的學生,如果不能有效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便會導致不同學生之間的學習效果差距越來越大。在這一點上,聲樂教師需要對每一個學生給予適當關注,并探索適合的教學方式,以促進不同學生的全面發展。
2.教學過程
部分高校聲樂課程的教學過程相對單一,往往是教師指導學生開完嗓后,引導學生演唱聲樂作品。這種教學過程缺乏足夠的豐富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可能就會被削弱。學習聲樂課程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堅持,如果學生對聲樂課程沒有興趣或者缺乏動力,那么教學效果可能會受到影響。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也是重要一環。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注意到學生的心理活動。聲樂課程的學習涉及很多生理和心理因素,如呼吸、發聲、共鳴等,教師如果缺乏對學生生理和心理狀態的關注,就有可能會影響到教學效果。除此之外,在教學評價和反饋上,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評價和反饋,以便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存在的問題,但是部分高校的聲樂課程教學中仍然存在著評價和反饋效果不理想的問題。
3.音樂活動
音樂活動是高校聲樂教育重要的一環,高校音樂活動屬于一種聲樂教育活動,它以音樂為媒介為學生進行多方面的美育。這種活動可以為學生們帶來很多積極的影響,可以陶冶學生們的情操,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他們的審美觀。而且豐富的活動對學生的專業技術、藝術思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積極影響。
在開設聲樂課程的高校中,教師往往會定期組織與音樂相關的專業技能比賽,但是這些比賽仍以技術為重要考核指標,導致比賽活動的側重點較為單一,難以充分發揮育人效果。
在音樂專業領域,一些有條件的高校會定期開展與音樂相關的講座,但是在講座的質量把控方面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這可能會導致學生對講座的接受程度存在差異。低質量的講座可能會影響學生們對于音樂藝術的認識,或者其他方面認知上的偏差,這不利于聲樂課程的順利開展。高質量的音樂講座往往有教化育人的作用,所以高校在組織音樂講座時,需要注意把控質量。
二、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改革意義
(一)對教學主客體的作用
聲樂課程教學模式創新可以對教學的主客體帶來不同的積極影響。在聲樂課程教學當中,教師與學生分別為主體和客體,聲樂課程教學創新的效果對于主客體之間有不同的影響。
首先,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可以提高教師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學靈活性,以便快速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其次,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可以促進教師對新的教學模式的思考,為教學模式的創新提出寶貴的建議,這樣能夠讓聲樂課程教學創新改革有一個良性的循環發展。最后,聲樂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對于學生這一教學客體也有著積極的影響。學生往往會主動嘗試新的聲樂學習方式,這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此同時,創新的聲樂課程教學模式能夠多方位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對教學模式的影響
聲樂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對于教學模式的影響是直接的,其能夠推動教學模式的創新性改變,以更好地培養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3]。同時,聲樂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也可以給其他學科教學模式提供創新靈感和方案,推動教育事業的整體性發展。此外,聲樂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對教學模式產生的影響也體現在教學理念上。在過去,聲樂課程的教學主要強調技巧方面的訓練,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和創新能力。這種教學理念的變化使聲樂課程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改革策略
(一)教育創新
教育創新是指在教育領域引入新的理念、方法和技術,以提高教育質量和效果的過程。它涉及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反思和改進,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和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師和學生是教育創新及教育發展中的主體,他們都有一定的科研創新能力,而使學生和教師步入科學創新和教育教學的良性循環,才是打破教育壁壘、突破教育創新瓶頸的有效措施,這也是教育與時俱進的應有之義。
1.創新教育思想
聲樂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加快這個過程,就需要教師發揮創新思維,為教學模式的改革做出貢獻[4]。教師是教育事業中的人才資源,是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主體,也是教育創新的引領者。而要發揮聲樂教師的教育創新思維,高校就得先重視起來。首先,可以定期組織聲樂教師就聲樂課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饋和交流,共同探討教學問題的解決對策[5]。其次,高校需要提升聲樂教師的綜合素養。從聲樂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改革的角度來說,教師綜合素養越高,對于聲樂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也就越有利。
2.引入創新教育技術
在國外,許多學生在學習聲樂課程時都會接觸到很多電子設備,如手機、電腦、電子樂器等,而且還能靈活運用,但是在中國高校的音樂教育中,除了電子音樂制作等相關專業會用到這些設備,其他的課程如聲樂、鋼琴等對這些設備的應用則較少,并且運用起來缺乏一定的靈活性。近幾年,一些教師會在線上利用電子設備進行教學,但是在線下教學時,如何利用好這些電子設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比如,在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的聲樂課程教學中,教師會讓學生提前用電腦或者手機將自己的聲樂作品進行錄音,之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分析錄音文件中聲音出現的問題,然后可引導學生之間進行探討,之后教師再根據具體問題帶領學生進行發聲訓練。學生在發聲訓練后的實際歌唱環節中還會進行清唱、麥克風演唱、電容麥克風錄音等歌唱方式的訓練。這樣可以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去聽自己聲音存在的問題,還可以提高學生對于這些電子設備的運用能力,以便適應更多樣的演唱環境,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國高校可嘗試引入這樣的創新教育技術,提升聲樂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模式創新
在我國高校,聲樂課程已經具有多種教學模式,比如網絡教學模式、人格發展教學模式等都取得了不錯的實際應用效果。基于創新的聲樂課程實踐性、藝術性的特點,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出發,這里主要討論兩種教學模式。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聲樂課程教學模式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聲樂課程教學模式強調了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在聲樂課程教學中,理論知識是基礎,它為學生提供了聲樂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過學習理論知識,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聲樂的本質,掌握正確的發聲技巧,從而為后續的實踐操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聲樂課程教學中,其中的理論可以是音樂史理論,也可以是歌唱語言理論等等。
比如,在講解音樂史理論時,教師可以講解歷史中的著名音樂家,宣揚其精神價值,然后再結合思想文化內容讓學生在了解音樂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豐富思想,提高精神內涵。還可以依據紅色景點,結合歷史及紅色歌曲進行現場教學,比如在延安的魯藝舊址,冼星海曾創作了《黃河大合唱》。對此,學生可以先了解冼星海創作《黃河大合唱》的歷程,感受真實的歷史氛圍,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這一歌曲。這樣學生既能夠銘記紅色歷史,又能學習到聲樂技術,同時也能豐富其精神世界。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聲樂教學模式是一種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它既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又強調實踐操作的重要性,同時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種教學模式無疑為聲樂課程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2.分類指導的聲樂課程教學模式
分類指導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將能力相近的學生分在同一個小組,然后分別對不同小組進行指導教學。在課堂上,高校聲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層次將其劃分到不同的小組中,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對聲樂課程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同時在互相幫助中實現對聲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6]。在聲樂課程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聲樂能力將其劃分成不同小組,使其在小組中根據課程內容進行討論和交流。比如,在進行發聲訓練時,學生可在小組內討論與將要發聲的音相關的聲樂理論、發聲位置、氣息量等,然后教師可對學生組內討論的問題進行指導。在發聲階段結束后,小組可進行作品的演唱,此時小組內的學生可以針對不同演唱作品的內容進行交流,每一個學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在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相關的文化理論內容,使其產生新的收獲。
四、結語
本文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分析高校聲樂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論述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改革意義,包括對教學主客體的作用、對教學模式的影響,提出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改革策略,包括教育創新、教學模式創新。聲樂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需要教師在理論層面上集思廣益,在實踐層面上踏實努力。創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一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值得去思考和剖析的,同時還需要引導和激發教師的教育創新思維和能力,使其為課程創新、教學創新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樣才能使聲樂課程教學在發展過程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參考文獻:
[1]胡珊珊.高校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研究[J].戲劇之家,2022(35):90-92.
[2]李麗丹.新時代高校聲樂教學的發展和創新探索[J].綏化學院學報,2023(2):127-129.
[3]牛藝添.創新教育視域下的高校聲樂教學[J].當代音樂,2022(4):39-41.
[4]鄭琪.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改革探討[J].藝術評鑒,2021(18):86-88.
[5]肖劍.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0(27):132-133.
[6]金英淑.論我國高校聲樂教育改革的必要性與策略[J].音樂生活,2021(3):60-62.
作者簡介:
韓慧,碩士,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聲樂演唱與教學、中國傳統音樂。
李俊龍,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