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上海市工作人群手機使用特征及對時空利用的影響

2024-06-28 15:33:31鄧良凱焦健程英
上海城市規劃 2024年2期

鄧良凱 焦健 程英

關鍵詞:時間利用;日常活動;手機使用;上海市

0 引言

手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據《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10.76 億人,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8.6%,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7.6 h,在居民經常使用的各類 APP中,即時通信類 APP 使用時間最長,占比為15.6%,網絡視頻、網絡音樂、短視頻、網絡音樂和網絡文學類應用等休閑類使用時長占比分列2到6位,依次為12.8%、8.6%、8.2%、7.9%和 7.8%。人們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在手機使用上,改變了他們日常活動的時空利用特征,對城市空間的服務水平和運行效率產生影響[1],因此探究手機使用與日常活動時空利用的關系十分必要。

信息與通信技術(以下簡稱“ICT”)的出現改變了日常活動的時空制約,使日常活動出現了破碎化、多任務的轉變[2],并對實體活動有替代、促進、改變等作用。相關研究表明,隨著網絡社交、購物、遠程辦公等應用場景的豐富,相應的出行需求會減少[3-4],但其他出行的需求有所增加[5],從而促進了實體購物和休閑活動的頻次、距離等的改變[6-8]。

而從時間利用的角度來看,ICT是改變生活模式與時間利用的主要原因之一[9]。ICT的使用與個人可用的空閑時間有關[10],[11]11,重度使用的居民會花更多時間進行單人活動,并減少線下實體活動的時間[12]2911。一些研究認為遠程辦公對促進“工作—家庭”平衡有積極作用,如有更多的育兒與休閑時間,但也有觀點認為遠程辦公加大了工作人群的時間壓力,他們需要承擔更多的工作和家務勞動[13]。在對年輕人的研究中發現,手機重度使用用戶通常會花更多的時間在家進行單獨活動,戶外活動和健身鍛煉、線下社交和看電視的時間減少,而晚上睡眠的時間增加[14]49,在對1990—2011年間20—29歲年輕人的日常生活時間利用的變化分析中發現手機增加了年輕人休閑娛樂時間,減少了線下社交、閱讀報紙書籍的時間,而戶外的體育活動、娛樂等的外出時間保持平衡不變[12]2911。同時,社交媒體、在線信息和文化娛樂的大幅增加,會促使年輕人改變日常優先事項,會影響獨處和與他人相處、在家和外出、久坐和運動時間的平衡[15-16],可能會增加年輕人的活動偏好、空間互動和社交模式的差異[17]。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有關于ICT對時間利用影響的研究較多集中于10多年前,研究地域多在國外地區,那時研究多以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等設備為主,在使用時容易受到固定網絡、設備的時空限制[18],對日常活動的時間產生了較多的替代效應,而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設備的時空約束變小,活動發生的時間、空間的去耦合化程度升高,活動的時空關系也發生了變化[19]。多數關于手機使用對實體活動的影響研究是從活動的頻率、空間、時間變化的角度對購物、休閑等單類型的活動進行的研究,而缺乏對于居民整個活動的時間分配和空間利用系統變化的研究。同時,研究人群主要集中在30歲以下的青少年。少部分研究雖然對全年齡段人群進行分析,但是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背景下的人群時間利用和手機使用習慣差異較大,較難分辨出手機利用的影響。在我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階段,手機應用的生活場景也越來越豐富,除了傳統的遠程辦公、休閑娛樂,還有手機支付、信息推薦、線上預約、外賣、社區團購、體育鍛煉等新的應用場景,相比于10多年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亟需探究手機使用率的提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居民日常時空利用。因此,本文采用日常生活時間、空間相對穩定的20歲以上的工作人群時間利用數據,研究手機使用對居民工作日一天活動的時空利用的影響。

1 研究內容與方法

1.1 研究數據

本次研究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于2018年在上海市域范圍內進行的居民時間利用調查,在調查抽樣上選取上海常住居民家庭為樣本,共計2 936人,對其一個工作日(周一至周五)和休閑日(周六至周天)進行調查,并通過隨時隨地記錄或者回憶的方式填寫時間利用表,從調查當天4:00起至第二天4:00結束,以15 min為時間間隔,按順序記錄一天的活動信息,包括活動類型、開始與結束時間、地點類型以及手機的使用情況。由于本次研究所選取的研究對象為20歲以上的工作人群工作日一天的活動進行性,通過對數據進行清洗和篩選,得出符合本次研究的樣本,共計1 118人。

1.2 研究內容與方法

1.2.1 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包含以下4個方面:首先,介紹上海市不同手機依賴程度居民日常活動中手機使用的時空分異特征,包括不同時段的手機使用率、不同活動中手機使用率和不同空間中手機使用率①;其次,分析手機使用對于居民不同類型活動時間分配的影響;再次,分析手機使用對于居民在不同空間駐留時長的影響;最后對研究結果的成因進行探討。

1.2.2 依賴程度劃分

由于本次使用的研究數據是2018年的時間利用調查數據,因此根據《第43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7.6 h,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到98.6%,每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機約4.0 h,因此本文以每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機4.0 h為輕度、重度分界點,8. 0h為重度、極重度分界點,將研究人群分為未使用手機人群(249人)、輕度使用手機人群(517人)和重度使用手機人群(183人)和極重度使用手機人群(169人)4類,并利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探究手機使用對不同手機依賴程度人群工作日活動時間分配和活動空間利用的影響。

1.2.3 活動類型劃分

劃分活動類型是分析時間利用的前提,本文將活動類型與其相對應的時間劃分為6類,包括:①個人照料時間:即用于睡覺休息、衛生護理、餐飲用食等生理需求必須的活動時間;②工作時間,即能夠產生金錢價值的活動時間,不包含工作期間的休息時間,具體包括專職工作、兼職工作、其他工作(培訓、實習等);③家庭照料時間,包括用于家務勞動、照顧家人與購物等家庭維護性活動的時間;④交通時間:個人外出工作或進行其他活動的通行時間;⑤社交活動時間:與他人進行線上、線下社交活動的時間;⑥休閑娛樂時間:完成上述活動后,用于休閑放松、網頁瀏覽、體育鍛煉、品茶釣魚、棋牌游戲等的活動時間。

1.2.4 研究方法

相關研究表明手機使用依賴度和日常活動的時空利用不僅受到個人的性別、年齡、收入、職業、居住地所處的區位等的影響,還與同住的家庭中是否有小孩需要照顧有關[11]9。因此本文選取手機使用依賴程度(分類變量)為自變量,不同活動類型的時長(連續變量)為因變量,個人的性別、年齡、收入、職業、居住地區位、是否有17歲以下小孩需要照顧為控制變量,運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依賴度人群的時空利用差異的顯著性,并估算其均值②。

2 手機使用的時間和空間特征

2.1 不同群體的社會經濟屬性特征

對不同依賴程度人群的社會經濟屬性特征差異進行對比分析(見表1),發現4類群體在年齡、收入、學歷、職業和居住區位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1)未使用手機人群以居住在郊區的中老年低收入人員為主,教育水平為4類人群中最低。具體來講,50歲及以上人群占比高達58.19%,60歲以上更是達到14.06%。78.31%為高中及以下學歷。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居多,主要從事設備操作、商服工作和其他職業。此外,56.63%的人群居住在郊環外地區,32.13%的人群有17歲以下小孩需要照顧。

(2)輕度依賴手機群體主要以中高收入、高學歷,居住在外環—郊環以及郊環外的人群為主,職業分布多樣化,且趨于平衡。其中40—59歲中年人占總數量的48.94%,高學歷人數占比相對于未使用人群有所提高。收入水平在中等、高收入人群占比較多,主要職業為公務/辦事人員、設備操作員,有17歲以下孩子需要照顧的人群占37.99%

(3)重度依賴手機人群主要為高收入、高學歷的年輕白領人群。其中,20—39歲的年輕人占58.47%,49.18%為大學及以上學歷,高收入人群占36.61%,職業以公務員/辦事人員為主,多數居住在外—郊環地區。相比于其他人群,重度依賴手機人群在中心城區的入住人數占比最多,達到32.78%。有孩子需要照顧的人群占43.17%,占比較高可能與20—39歲人群正處于育孩階段有關。

(4)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與重度依賴群體屬性特征高度類似,均為高收入、高學歷的年輕白領人群,但在30—39歲年齡段的集中度更高,占比達到65.68%,并且高收入群體的特征更為顯著,是所有人群中占比最高的,達到38.46%。職業方面公務/辦事人員的比例相對較高,也有更多的人群居住在外—郊環。有孩子需要照顧的人群占46.75%,占比較高也可能因為年輕人正處于育孩階段。

總的來說,年輕、高學歷、高收入、從事辦公室工作且居住在離市中心較近地區的人群,往往對手機存在較大依賴。

2.2 不同依賴程度人群手機使用時空特征

2.2.1 時間特征

整體來看,20:00—22:00是所有人群主要使用手機的時間段。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幾乎“無時不用手機”,而輕度、重度依賴手機人群有明顯的使用時間高峰和低谷。除睡眠時間外, 輕度、重度依賴群體的平均使用率分別為8%、24%,極重度人群幾乎全部時段使用,平均率在50%以上,尤其是9:30—11:00,13:00—17:00使用率超過80%,但是在17點之后使用率明顯減少。而輕度、重度人群的使用高峰主要集中在8:00—9:00、11:00—13:00、20:00—22:00(見圖1)。總體上,相比于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輕度和重度依賴手機人群使用手機的節奏性更強,表現為在早上通勤、中午休息時段和晚上下班后時段的明顯差異,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在工作時間段使用比例高。

2.2.2 活動特征

從所有人群在不同活動中的手機使用率來看,社會交往是使用率最高的活動,占比達到50%,其次為休閑活動,占比達到42%。手機使用率最少的活動是衛生護理活動,占比僅為9%。對不同依賴度人群活動中手機率進行分析,發現休閑娛樂、社會交往是輕度、重度依賴手機人群中使用手機占比最高的活動,其中輕度依賴手機人群使用手機時長占總活動時長的45%以上、重度依賴手機人群占60%以上。而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在休閑娛樂、購物、社會交往、就業工作和照顧成人的活動中手機使用率均較高,占比在70%以上。

從不同人群、不同類型活動中的手機使用率來看,在衛生護理、家務勞動、交通活動、照顧孩子、休閑娛樂、社會交往等活動中,3類人群的手機使用占比差距較小:輕度和重度人群手機使用率的差距在10%以內,輕度和極重度人群手機使用率的差距在15%—40%之間,重度與極重度人群在15%以內。而在購物活動、就業工作、照顧成人等活動中,3類人群的手機使用率的差距最大:輕度與極重度人群手機使用率差距在60%—90%之間,重度與極重度人群的差距在25%—75%之間(見圖2)。

2.2.3 空間特征

從所有人群在不同空間的手機使用率來看,在移動空間的手機使用率最高,達到27%,其次為外出場所,為26%,使用率最低的為居住地,僅11%。進一步對3類人群在居住地、工作地、外出場所(非家非工作地)、移動空間中的手機使用率進行分析,發現輕度依賴手機人群在移動空間中手機使用率最高,為18%,在工作地手機使用率最低,僅為4%;而重度依賴手機人群在移動空間中手機使用率最高,達到49%,在居住地、工作地的手機使用率最低,僅為20%;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在工作地的手機使用率最高,占87%,在居住地的手機使用率最低,占22%。

從不同空間類型來看,發現在工作地3類人群手機使用率差距最大:極重度比輕度依賴手機人群的使用率高83%,比重度依賴手機人群高67%;在居住地的使用3類人群手機使用率的差異最小,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比輕度依賴人群使用率高13%,比重度依賴手機人群高2%(見圖3)。

為進一步分析手機使用率的時空差異,對輕度、重度、極重度依賴3類人群24 h在不同空間的手機使用率進行分析,發現在居住地、移動空間中,3類人群的使用率基本一致。在居住地手機使用時段集中在6:00—8:00和17:00—23:00之間,早上的手機使用率在15%左右,晚上輕度依賴手機人群的使用率在20%左右,重度、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的使用率在50%左右(見圖4a);在工作地,3類人群的手機使用差異最大,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的使用時段主要集中在9:00—17:00之間,使用率達到60%以上,在11:00—12:00之間使用率有所下降,使用率在50%左右,而輕度、重度依賴手機人群使用高峰則集中在11:00—12:00之間,使用率在10%—30%之間,而其他時段的使用率在10%以下(見圖4b)。在外出場所,輕度、重度依賴手機人群的手機使用率主要集中在11:00—13:00、18:00—20:00,而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的使用時間分散于各個時段,使用率在15%以下(見圖4c);而移動空間中3類人群的使用時段幾乎一致,使用主要集中在7:00—9:00和17:00—19:00之間,但重度依賴手機人群的使用率在10%—20%之間,較其他兩類人群更多(見圖4d)。

3 手機使用對日常活動時間、空間利用的影響

3.1 對日常活動時間利用的影響

在控制年齡、性別、職業、收入、學歷、有無17歲以下孩子、居住地區位后,運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估算不同類型人群活動時間均值并進行比較后發現,手機不同依賴度對工作人群的睡覺休息、衛生護理、交通活動、就業工作、家務勞動、休閑活動等的活動時間產生了影響(見表2):

第一,隨著對手機依賴度的增加,居民的個人照料、家庭照料時間受到明顯影響,睡眠時間、家務勞動時間受到壓縮,衛生護理時間增長。與未使用手機人群相比,重度和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的睡眠時間分別減少13.0 min和15.3 min,在家務勞動方面,重度依賴手機人群比未使用手機人群少9.5 min。說明過度使用手機可能會擠占睡眠時間,影響休息質量,而且可能對個人健康帶來負面效應,同時也會減少家庭照料的時間。同時,手機使用會增加輕度、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的衛生護理(洗漱、化妝、如廁等)時間,與未使用手機人群相比,輕度、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的衛生護理時間分別增加了3.0 min和4.3 min。

第二,手機依賴程度與工作時間的關系復雜。手機使用可能會影響專注工作的時間,手機使用對工作時間的影響與工作類型和場所有關。重度依賴手機人群的工作時間比未使用手機人群少25.2 min,進一步分析發現輕度依賴手機人群的其他工作(培訓、實習等)時長要少于未使用人群16.9 min。

第三,手機使用在一定范圍內與交通活動時長有關。重度依賴手機人群的交通活動時長比未使用人群多10.3 min,但是極重度、輕度依賴手機人群的活動時長未與交通活動時長表現出相關性,表明手機依賴度僅在一定范圍內與交通活動時長呈現正相關。

第四,手機使用增加了居民的虛擬休閑娛樂時間,但對于線下實體休閑活動影響不大。重度依賴手機人群的休閑娛樂時間比未使用手機人群多出29.0 min。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主要是由于瀏覽網頁時間的增加所致,輕度、重度、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的網頁瀏覽時間分別為21.0 min、26.4 min、14.9 min,而其中僅有輕度依賴手機人群的文化影視時長受到影響,減少了12.4 min。而如健身鍛煉、其他娛樂活動(品茶釣魚、棋牌游戲、旅游參觀等)等實體休閑活動的時間,并未受到影響。

第五,在餐飲用食、照顧孩子、照顧成人、購物、社交等方面,不同手機依賴程度人群之間無顯著差異,這意味著手機的使用并未明顯影響此類活動的時間分配。

綜上,手機的使用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的時間分配模式,增加了衛生護理、休閑娛樂時間,削減了睡覺休息、家務勞動時間,在一定活動時間內與交通活動時長呈正相關,對工作時間的影響則與工作類型有關。但手機并未大幅度擠占基本生活、照料家庭的必需活動時間。

3.2 對日常活動空間利用的影響

雖然手機未對工作、購物等活動整體時長產生影響,但是手機帶來的工作、購物、休閑、社交的空間靈活性發生了變化,會對不同活動的空間停留時長產生影響。因此,本文通過手機使用對工作人群整體活動、工作活動、休閑活動、社交活動、購物活動等空間停留時長的分析(見表3),得到以下發現。

第一,手機使用與工作地的活動時間增加呈正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工作地的活動集聚效應。與未使用手機人群相比,輕度依賴手機人群在工作地的總體活動時間增加了30.6 min,其中工作活動時間增加28.4 min,休閑活動時間增加3.6 min,適度的手機使用可能與工作效率提升或工作需求增加相關,同時提供了在工作地進行靈活休閑活動的條件,進而延長了輕度依賴手機人群在工作場所的停留時間。

第二,手機使用增強了居住地和工作地的休閑功能,但是并未減少居民外出休閑活動。與未使用手機人群相比,重度依賴手機人群在居住地的休閑活動時間增加了25.6 min,輕度依賴手機人群在工作地的休閑活動時間增加了3.6 min,但手機使用率與居民外出休閑活動時長并不相關。

第三,手機的使用并未顯著影響購物和社交活動的空間利用。無論對手機依賴程度如何,不同人群在不同場所購物和社交活動的時間差異均不明顯。

總體而言,手機加強了在工作地和居住地進行休閑、工作活動的時長,但并未對戶外休閑、購物、社交、出行等更依賴實體空間的活動時長產生影響。這為城市規劃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提供了依據,需要區別對待不同活動類型。

4 結論與思考

4.1 結論與討論

4.1.1 手機使用依賴程度與社會經濟屬性特征相關

研究發現,不同人群的手機使用存在顯著差異。手機依賴度越高的人群,年齡段越低,學歷和收入越高,居住地越接近市中心,并且大多從事辦公室工作。這表明手機使用影響與個人和家庭的社會經濟屬性密切相關,很可能受到不同群體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深層次因素的影響。

4.1.2 手機使用率呈現明顯的時空分異特征

不同手機依賴程度人群在使用時段、活動類型和空間場景上存在顯著差異。

(1)在使用時段方面,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除睡覺時間外,全天候高強度使用手機,而重度、輕度依賴手機人群的使用則呈現出明顯的“高峰—低谷”特征。其中,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在工作時段的手機使用率最高,可能與其職業相關。相比于傳統的無紙化辦公,手機辦公更具流動性、扁平化[20],并且在線協作的發展趨勢增加了手機使用時長。同時,極重度人群在其休閑、社交活動中的手機使用率極高。而重度、輕度依賴手機人群使用則更具節奏性,可能由于其工作中手機使用率較低,使用則集中在早上通勤、中午休息、下午下班后的空閑時段,形成了使用“高峰—低谷”的特征。

(2)在活動類型方面,3類人群在休閑、社交等活動中手機使用率差異不大,而購物活動、就業工作、照顧成人等活動中手機使用率差距較大。表明手機休閑、社交等普及率較高,已經完全滲透到不同類型人群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時由于個人的職業習慣、生活方式的不同,在購物、工作、照顧家人的活動中呈現了明顯的差異。

(3)在空間場景方面,居住地各類人群使用時段的差異較小,可能與居家生活的作息以及手機成為居家休閑主要活動相關。同時工作地、移動空間是手機使用的熱點場所,工作地的使用時長則與不同人群的工作性質和工作需求有關。而移動空間這類受環境或外界因素限制的活動中, 手機使用時間往往伴隨著活動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因為人們的活動受到空間較大約束,這時手機就成為人們打發時間、獲取信息、處理工作的最佳選擇[21-23]。而在外出場所中,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呈現“無時不用”的特征,輕度、重度依賴手機人群早中晚節奏型特征較強,表明輕度、重度依賴手機人群可能主要在午休時點外賣,或者外出就餐、購物時使用手機進行伴隨的休閑、支付等活動,而極重度、重度依賴手機人群則是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具有使用手機頻率高的特征。

4.1.3 手機使用擴大了個人休閑、衛生護理時間而縮減部分必要活動時間

手機使用與居民的休閑時間呈正相關,但也以縮減必要活動如睡眠時間、家務勞動時間為代價。手機使用并未減少工作人群實體休閑,而主要是從看電視、聽收音機等傳統文化影視活動轉移到手機上,這與之前研究中提到信息技術實體休閑時間減少的研究結果相悖[11]12,[14]49。一方面考慮到年齡階段的差異,青少年正處于行為習慣養成時期,容易對手機產生依賴而減少正常活動,成年工作人群的生活主體較為穩定,實體活動的主要限制條件如時間、精力、經濟能力等并未受到手機使用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手機相對于電腦更具有靈活性、便捷性,使居民更可能利用碎片化時間使用手機,而未占用本可用于實體活動的整塊時間,這也從側面解釋了實體活動時間未減少的原因。同時,在衛生護理過程中,手機使用更多作為一種伴隨活動,與活動時長呈現正相關。輕度依賴手機人群的睡眠時間、家務勞動、其他工作時間,重度依賴手機人群的工作時間,以及極重度依賴手機人群的睡眠時間等必要活動時間的減少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居民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下降等負面影響,影響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4.1.4 手機使用加強了工作地、居住地的活動時間集聚效應,但并未影響外出活動時間

手機使用加強了工作地和居住地的活動時間集聚效應,但未影響居民外出休閑活動時間,反映出手機使用對人們活動時空利用模式影響的差異性。首先,相比于未使用手機人群,輕度依賴手機人群在工作地的總體活動時間、工作活動時間和休閑活動時間均有所增加。這可能是由于手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靈活度,使人們能夠在工作場所完成更多任務,同時也為工作場所的休閑娛樂提供了便利。其次,相比于未使用手機人群,重度依賴手機人群在居住地的休閑活動時間顯著增加。手機為居民提供了家庭娛樂方式的多樣化選擇,無需外出也能享受豐富的休閑體驗,因此居住地的休閑時長增加。但手機使用并未影響居民休閑外出的時間,可能是因為手機提供了更加靈活的休閑娛樂方式,可在隨時隨地滿足居民的娛樂、購物需求,并連接線上線下活動,例如利用導航軟件安排旅游行程,利用社交軟件約球友打球、聚餐等。對休閑、社交等活動時間未構成置換或替代效應。這一發現可以拓寬人們對手機影響機制的理解。

4.2 規劃應對的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手機使用豐富了居民的日常活動,給生活帶來巨大的便利,很好地連接了休閑、購物、社交等線上線下的活動,同時在受限制的移動空間中,手機使用增加了個人時間價值。但手機重度、極重度使用也帶來較多的負面影響:睡眠時間的減少會進一步導致睡眠障礙和精神壓力,增加日間疲勞,降低工作效率[24]。在休閑活動中,文化影視活動時間的減少、網頁瀏覽時間的增加意味著以電視為媒介的家庭公共空間及其他公共領域中交往的缺失,家庭的親密關系的交往疏離現象越發嚴重[25]。并且隨著近年來手機游戲、短視頻在休閑生活中地位提高,個人休閑逐漸原子化,居民花費大量的時間沉溺于手機娛樂,其對時間變化的感知能力逐漸變弱,精力損耗之后的愧疚、恐慌使原本有限的閑暇時間充滿了焦慮的情緒[26]。

針對以上影響,城市規劃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應該權衡利弊,在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虛擬需求的同時,也要為實體活動創造良好條件。具體可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城市空間的應對。

第一,提升核心商業區線上線下功能。由于人們利用手機進行網絡休閑、購物、社交,未減少實體相關活動。因此,在高密度的商業區內可規劃融合線上線下功能的商業綜合體,它既保留實體店面又擁有互聯網交易系統,可以最大化滿足顧客的消費需求,促進實體活動,提高空間使用效率。

第二,規劃更多開放的、高互動性、高網絡連接的公共活動場所。在外出場所和受限制的移動空間中,居民經常使用手機處理工作、獲取信息、上網休閑等活動。因此,可在室內公共場所、露天公共場所等外出空間中設置小型移動式工作站,提供插座、無線網絡、簡易辦公設施,也可在購物中心、公共交通站點等客流聚集區設置特色工作站以吸引用戶。這不僅豐富了公共空間功能,還可以推動社會協同工作,提高勞動空間匹配效率。

第三,提高社區公共空間的復合體驗價值。隨著居民休閑活動的原子化造成的家庭疏離,交往缺失等問題,可提升社區內公共休閑空間吸引力,豐富居住小區的體驗內容。通過景觀設計、互動裝置的設置創造主題文化空間,同時規劃音樂吧、書吧、可以自由討論的特色空間等,豐富居住環境的家庭及個人休閑方式,來促進居民的實體休閑、體育鍛煉、交往活動,減少焦慮情緒,提高睡眠質量。

4.3 研究不足與展望

本文以上海市為例,對不同手機依賴度居民的手機使用特征進行分析,并研究了不同手機依賴度居民時空利用的差別,研究結果可以幫助規劃者和決策者了解手機與居民日常活動之間的關系,從而評估不同手機使用情況下的日常活動需求。但本文僅從時空利用的角度分析了手機使用對居民日常活動的影響,未能深入挖掘手機使用的具體內容及其與活動時間的關系。因此,未來研究可以考慮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擴展:一是獲取居民的手機使用具體內容數據,這可以通過日志記錄、問卷調查等方式獲取,分析不同類型的手機使用內容(如社交、休閑、工作等)如何影響居民各類日常活動的時間分配,以更深入地揭示手機使用目的與活動時間關系的內在機制。二是收集居民的活動軌跡數據,揭示手機使用如何改變居民的活動空間分布和流動模式,可以豐富關于手機使用影響居民時空行為的研究內容。三是進行長時間的追蹤調查。隨著時間的推移,智能手機功能不斷更新,居民使用習慣也在變化。開展多年甚至多代人的時間利用調查,動態監測手機使用的長期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第一色网站| 91av国产在线|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香蕉| 91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午夜精品区| 狠狠综合久久|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色婷婷在线播放|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日韩二区三区无|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伊人91在线| 午夜a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 亚洲天堂网视频|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91麻豆国产视频|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538精品在线观看|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18|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男人的天堂| 午夜影院a级片|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任我操在线视频|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欧美一级在线|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91精品国产福利|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超碰91免费人妻|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91视频区|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