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勁存
【摘? ?要】鑒于黨報報道所具有的政治性和新聞性特征,新聞工作者應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并具備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優良的工作作風,同時學深悟透并詮釋黨的執政理念,做到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提升“四力”便是黨報記者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能力最為簡潔、有效的方式之一。本文以云南日報為例,就如何在工作實踐中增強記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以及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者如何提升政治素質、理論素養、業務能力等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黨報;新聞工作者;踐行“四力”;創新路徑
當今時代,我國媒體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輿論生態環境變得愈發復雜。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基于此,云南日報深入學習并積極踐行提升“四力”的相關要求和規范,加強報社新聞采編隊伍建設,為努力提升黨報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指明了方向。
一、黨報新聞工作者踐行“四力”的背景
(一)承擔使命任務的要求
隨著傳播技術日益先進,傳播手段更加豐富,傳統媒體尤其是報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此背景下,黨報必須練強“內功”,提高辦報水平,提升自身競爭力。黨報新聞工作者要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因此,黨的新聞工作者應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強“四力”,完成黨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通過鍛煉“腳力”來全面且深刻地了解我國的國情、黨情和民情,無論是采還是編,都應該是一名雜家,在廣博的知識領域和社會實踐中鍛煉“腳力”,深入基層,在新聞現場真正“跑”起來。通過鍛煉“眼力”來更好地洞察社會百態、世間萬象,正確認知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練就一雙善于發現新聞價值的“火眼金睛”,采用獨特的視角去采寫新聞和編輯稿件;通過鍛煉“腦力”來更好地對新聞工作的開展進行優化和創新,“腦力”是新聞工作者對新聞的理解和思考的體現。“筆力”即文字表達能力,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功力,通過鍛煉筆力來將黨的方針政策傳遞給社會大眾,讓黨的創新理論走入尋常百姓家。
(二)提升綜合素質的要求
黨報新聞工作者肩負著傳播黨和政府聲音以及反映人民訴求的重任,在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通過不斷加強學習來更新知識結構、了解熟悉新的領域、盡快掌握新的傳播設備和技術手段,拓展新的視野,從根本上突破“本領恐慌”“能力不足”問題,為踐行“四力”提供動力源和技術支撐[1]。其次,要修煉調查研究的功力,新聞采編人員必須深入群眾,走到老百姓身邊,到新聞發生的第一現場,去觀察采訪掌握真實的素材,真正摸清人民群眾的關注點及訴求,了解社情民意。再次,切實增強新聞工作者的“政治定力”“專業能力”“創新思維”和“職業素養”等關鍵性和基礎性要素,全面提升整體素質能力。大量實踐和生動案例證明,新聞工作者要經過長期的歷練、錘煉和修煉,通過不斷地實戰、積累和沉淀,才能實現提升自己綜合素質和能力的目的。
(三)創新發展路徑的要求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的媒體傳播形態層出不窮,“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悄然來臨,微博、微信、視頻號、抖音、快手等社交網絡平臺遍布,新聞輿論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新的傳播格局正在形成、新的傳播手段和技術在不斷升級,這給傳統的新聞宣傳工作造成了巨大沖擊。
黨報宣傳工作要積極主動去應對外部大環境的挑戰,及時突破轉型中的種種瓶頸,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傳播路徑創新突破,已經成為當前媒體在轉型過程中共同面對并急需解決的主要課題。而這就要求黨報采編人員不僅要磨煉“腳力”“眼力”,更要學會“盯網絡”,從網絡上了解和掌握民聲、民生,匯集網絡輿情;記者如只能做到妙筆生花還算不上有真正的好“筆力”,還需要提高選題策劃能力,進一步學習短視頻制作等技能,不斷在守正中創新,嘗試探索更多的表達形式,能夠生產為當下受眾所喜聞樂見的新作品、新內容,練就“十八般武藝”。
202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進入會議現場采訪的記者人數有限,云南日報報業集團嘗試聚合以“云南日報兩微一端、云南網、春城晚報開屏新聞網”為核心的全媒傳播平臺,充分展現融媒體傳播的技術優勢,州(市)分社記者聯動,創新策劃了“云連線”采訪方式,記者視頻連線采訪北京會場的云南各領域黨代表,駐站記者深入多個邊境幸福村采訪一線群眾,通過“視頻+圖片+文字”形式再現了“邊疆人民心向黨、我在邊疆望北京”等系列報網聯動報道,用一些少數民族語言講述他們的幸福生活,吸引了數以萬計受眾的關注。
二、黨報新聞采編人員踐行“四力”的路徑
(一)踩泥土,苦練腳力
腳力作為“四力”中的基礎能力,不僅是黨報新聞工作者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的表現,同時也是寫出沾泥帶土、熱氣騰騰新聞作品的前提和保證[2]。要想寫出優秀的新聞作品,就要堅決杜絕閉門造車現象發生,新聞工作者要真正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走近老百姓、到達新聞現場采訪,切實踐行好新聞是用腳板跑出來的,訪農家,走街串巷,了解國情、民情。
云南日報作為云南省級黨報,采編人員始終堅持到新聞發生的第一現場,尤其是在報道各種突發性事件之中,體現出新聞工作者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職業素養。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云南日報派出了采訪小組隨醫療救援隊深入咸寧疫情防控和救治一線,和白衣天使們同吃同住,先后采訪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家、一線醫護工作者以及核酸檢測人員等,記錄他們最為平常且真實的抗疫工作,將這些在最為艱苦和危險環境下堅持工作的人物事跡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展示出他們不畏艱辛,大愛無疆的品質。云南日報全體新聞工作者放棄了休假,堅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報紙專門開設了“眾志成城,阻擊疫情”專欄,先后發表了《沒有硝煙的戰場》《我和病毒零距離》等系列獨家報道,向廣大群眾傳遞了抗疫的信心,同時也樹立起了黨報應有的權威。
(二)盯基層,增強眼力
“眼力”是新聞工作者應具備的獨特眼光,能夠在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之中挖掘出真善美,辨別出假惡丑,選擇富有內涵和層次的題材,弘揚社會發展主旋律,傳播時代正能量。新聞工作者應結合自身的發展情況,在“眼力”鍛煉方面下大功夫,錘煉出一雙能夠發現新聞“金礦”的眼睛,只有這樣才能夠寫出具有親和力、公信力以及引導力的新聞稿件[3]。當前,各種社會矛盾不斷交織,深化改革會碰上一些困難,在這種背景下,為使改革穩步推進,就需要新聞工作者能夠將民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堵點及合理訴求及時報道出來,切實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從而為我國社會的轉型發展做出貢獻。此外,還需要新聞工作者能夠將眼光投向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利用黨報所擁有的宣傳勢能,逐步匯聚起推動我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
在一次下鄉采訪的過程中,筆者深入至昆明市遠郊縣某鄉鎮,了解到某村進出的主干道狹窄蜿蜒,這對于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村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而隨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的持續推進,該村和外界連通的公路已經建成通車,鄉村面貌和人居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這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講是一個很好的寫作素材,但筆者坐在電腦前卻無從下筆,找不到該題材寫作的切入點。為此,筆者決定循著新建成的公路到達該鄉村去找尋寫作的靈感和素材。當天恰逢鄉村集市,街上人頭攢動,種類繁多的農產品擺放有序,在和當地村民進行溝通交流之后得知,由于集鎮通往外面的公路拓寬了,集市的規模變得更大了,人氣相比之前也更旺了,集市交易的時間也變得更長了。看著這一片熱鬧的景象,筆者瞬間有了寫作的靈感,以該村集市的變化為切入點來反映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交通狀況的改變為村民生產生活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回去之后便完成了新聞稿件的寫作。
在如今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要想寫好新聞報道,使其在具備真實性、時效性的同時,還要將其寫成有深度、有內涵的稿件,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練好“眼力”,學會對事物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以便發現日常生活之中所蘊藏的“金礦”,能夠從尋常的事物表象下獲得多元化的新聞靈感,寫出具有豐富內涵和讀者關注的新聞作品。
(三)顧大局,強化腦力
好的新聞作品應該要有強烈的時代感、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需要新聞從業者不斷提升“四個意識”,顧全大局,豐富自己的“腦力”。 所謂“腦力”,指的是思考力和判斷力,其不僅代表著新聞工作者所擁有的政治素養和思維能力,更是新聞工作者對于新聞事件的理解和思考。對于黨報記者來講,首先應從自身入手,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通過不斷磨煉,積累與沉淀厚重的思想力。此外,黨報記者還應具有顧全大局的意識,站在黨和人民的角度來看待和思考各種問題,秉持著走群眾路線的原則,以確保黨報始終代表人民的立場,堅持實事求是來報道各種新聞,只有這樣才能夠打開人民群眾的心扉,提升人民群眾對于黨報的信任度。
2021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邊境村的老支書們回信,勉勵他們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引領鄉親們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云南日報迅即派出采訪小分隊深入滄源佤族自治縣9個邊境村采訪,8月21日在云南日報一版刊發了《阿佤人民再唱新歌》一組稿件。“木鼓聲聲,歌聲陣陣,《阿佤人民唱新歌》穿透雨霧、激越群山;佤語‘加林加林賽,響徹南滾河岸,激蕩人心”。該稿件先后榮獲云南新聞獎一等獎、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由此可以看出,新聞工作者要想寫出一篇優質的新聞報道,需要多思考,深入挖掘和分析新聞事件內在的聯系,這樣的新聞報道才是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
(四)起風雷,鍛煉筆力
“筆力”指的是新聞工作者在寫作筆法上所彰顯出來的氣勢和力量,是其寫作能力的體現。而要想做到筆起風雷,就需要將筆力、腳力、眼力和腦力融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將全部的能量注入到筆尖之上,并通過筆法體現出來。為此,新聞工作者還應努力在筆力上面下苦功夫[4]。具體來講,新聞工作者一方面應深入基層,和廣大民眾進行深入地交流,熟悉群眾的語言特征,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進行新聞稿件的寫作。在對新聞稿件進行布局時,應將腳力所走過的歷程、眼力所發現的事物、腦力進行思考所得到的觀點都貫注于筆端,以便創作出觀點新穎、內容充實以及語言樸實的新聞作品。另一方面,應始終保持學習的好習慣,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典故,并將其轉化成為自己的知識,做到知典學史,旁征博引,在進行新聞寫作的過程中,對于自己使用的典故和詞匯能夠信手拈來,以便寫出有思想、有氣勢、有品質、有生命的優秀作品。
新聞“四力”是黨報工作者的綜合素養,更是一種必備的核心競爭力,在新聞輿論工作中,新聞記者的“四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共同構成了新聞采編人員的綜合素質的有機整體。只有切實踐行“四力”,采寫出的新聞稿件才具有可讀性,方能抓住受眾眼球,能夠自帶流量,增強傳播力和影響力。云南日報2023年11月2日一版頭條刊出《打造增收產業鏈奏響鄉村共富曲》的稿件,由云南日報兩名記者深入會澤縣娜姑鎮發基卡村實地進行了3天的采訪,把娜姑鎮黨委利用當地氣候和水土等資源特點,確定全鎮“一盤棋”走農旅融合發展的路子,推進“黨組織+基地+公司+合作社+農戶”組織化發展模式。一村一策、一山一業、依托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資源,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讓農戶以土地入股、流轉、生產托管方式參與經營,黨員帶群眾、大戶帶小戶,將特色產業助力農民共富的鄉村振興成功案例呈現給讀者。稿件被評為第40屆(2023年度)云南省新聞一等獎。
三、結語
在當今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環境下,人們對于新聞報道內容的質量給予了更多關注,一篇高質量的新聞作品不僅能夠正確引導輿論,而且能夠影響民眾的價值取向,體現出黨報鮮明的政治立場。因此,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講應不斷增強“四力”,堅持群眾路線,深入民眾和基層,緊緊圍繞黨的方針政策,通過新聞作品來聚民心、興文化、展形象,關注社會熱點,表達百姓訴求,書寫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新的篇章。
注釋:
[1]張海旭.增強“四力”,寫好黨報精品新聞作品——以《防城港日報》為視角[J].新聞潮,2021(07):68-70.
[2]孔德青.基層黨報錘煉“四力”的實踐思考——從晉中日報新聞采寫說起[J].新聞戰線,2021(06):111-113.
[3]全國城市黨媒百名優秀新聞工作者[J].城市黨報研究,2019(09):16-56.
[4]米韻熹.增強“四力”做合格的新時代新聞工作者——從地方黨報的“四力”實踐談起[J].青年記者,2019(11):50-51.
(作者:云南日報報業集團主任編輯)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