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鑫 馬輝芬
【摘要】陵城區農業發展歷史悠久,其方言中保留著許多傳統農業詞匯,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農業地理類詞匯,包括農地、農時、農諺類;二是農業生產類詞匯,包括農事類和農具類。方言是文化的載體,透過這些方言詞匯,人們可以了解其蘊含的傳統農業文化內涵,感受當地勞動人民勤勞敬業、自強不息的可貴品質以及和諧、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
【關鍵詞】陵城區;方言詞匯;傳統農業文化;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H17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22-01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2.036
基金項目:寧夏自治區高水平本科教育項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的《方言研究》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bjg2023070)。
一、引言
陵城區,隸屬于山東省德州市,位于北京、天津、濟南之間,素有“京津門戶,九達天衢”之稱。根據錢曾怡的《漢語官話方言研究》對官話方言各區片的劃分,陵城區方言屬于北方方言中的冀魯官話區石濟片聊泰小片。
“方言植根于鄉土,每個地區的方言都是該地區地域文化的標志性符號。而農業生產作為鄉土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其包含著豐富的農業文化內涵并鮮明地體現在農業相關的方言詞語中。”陵城地區農業發展歷史悠久。早在大汶口文化時期,這里便進入鋤耕農業階段,是我國古代農業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陵城方言中保留的許多農業詞匯承載了當地傳統農業中蘊含的哲學理念、價值觀念,研究這類詞匯對傳承和發展該地區的傳統農業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通對陵城區傳統農業詞匯進行調查整理、分類歸納,試從方言詞匯的角度探析陵城地區傳統農業的生態觀、耕作觀,以及農業生產所孕育的文化品質與價值觀。
二、從農業地理類詞匯看傳統農業的生態觀
要看一個地區的農業情況,就離不開對其地理要素的分析。農業地理類詞匯承載了當地獨特的地域文化。透過陵城區的農業地理類詞匯,可以看到地形、水系、氣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對當地農業的影響,也可以感受到當地獨特的農業文化特征。
陵城區位于山東西北部,地處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屬于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河流縱橫交錯,水系發達,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有利的自然地理條件,推動了陵城區農業的發展。
傳統農業是在天、地、人之間的自然循環中展開的,因此傳統農業文化必然具有原始生態性特征。這種生態性特征在農業生產中主要表現為順天時、應地利,追求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陵城方言的農業地理類詞匯反映出當地農業生產遵循著“因地制宜”和“知時順天”的生態觀念。下面本文主要從農地用詞和農諺用語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農地用詞與“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可以看作是古代農業地宜原則的延續,其主要包括三層含義:一是根據地區特點安排生產生活;二是按照不同的土地類型安排農牧漁林各項生產;三是按照不同土壤類別種植不同的作物。陵城方言中的農地用詞充分反映了農業生產因地制宜的特點。
不同于南方方言區,陵城區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多稱為“地”,比如“洼地”“堿地”“薄地”等,而很少稱作“田”。這與華北地區的旱地農業類型有密切關系。因為漢語中的“地”一般指旱地,“田”一般指水田。陵城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整體氣候較為干旱,土地多是旱地,因此當地多以“×地”來命名種植旱作農物的土地。
陵城方言中的農地用詞還有更為細致的分類。比如根據土地的干濕程度,將其命名為“旱地”“干地”和“澇地”“洼地”等。這是因為陵城降水集中在夏季,容易形成洪澇,因此農耕土地也有干澇之分。還有依據土類土質進行命名。陵城地區主要有潮土和鹽土兩種土類,其中潮土地根據土質的不同又有“白耥地(白土或沙質地)”和“紅耥地(紅土地)”之分。當地居民將鹽土統稱作“老堿地(鹽堿地)”或“堿場地”,鹽土地根據土質的不同也有“油堿子地(濕堿地)”和“鋼堿子地(干硬的堿地)”之分。此外,還有根據土壤的深淺程度,將土壤層較薄的土地命名為“薄地”“瘠糞地”。根據種植作物或生長植物的不同,將土地命名為“莊稼地”“大田地(種莊稼的地)”“畦子(菜地)”“麥茬地”“棒子茬地”“葦子地”等。以上農地用詞反映了氣候、土壤等環境因素影響著當地旱作農耕方式的形成。
此外,由于受顯著的大陸性氣候和部分地區含鹽量高的土壤特性的影響,當地多栽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耐旱作物和楊樹、榆樹、刺槐、香椿、棗樹等耐旱耐鹽類樹種,這也是陵城農業遵循地宜原則的表現。
(二)農諺用語與“知時順天”
《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因為地形、氣候、土壤等因素對農作物的生長有極大的影響和限制,因此把握農時、順時而為就成為農業生產的關鍵。
農諺用語是一代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逐步積累、口耳相傳的經驗結晶,很多農諺反映了不違農時、知時順天的農業思想,對于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陵城方言的許多農諺用語充分展現了廣大勞動者的民間智慧,比如“棗芽發,花棉花”“榆錢落地兒,干濕耩地兒”“四月忙種,頭忙種;五月忙種,過忙種”“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溜種蕎麥”“白露早,寒露遲,秋分麥子正當時”……這些農諺用語,有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和總結,也有對農耕經驗的記錄,表明農業生產要順應天時,遵循和尊重自然規律。這些農諺用語也是勞動人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體現。
三、從農業生產類詞匯看傳統農業的耕作觀
“順天之時,因地之宜,存乎其人”是中國傳統農學的基本原則。陵城方言的農業地理類詞匯反映了因地制宜、順天應時的生態觀,農業生產類詞匯則體現了精耕細作、用養結合的耕作觀。
“我國傳統農業科技的主要特點是精耕細作。它是近人對中國傳統農法精華的一種概括,指的是一個綜合的技術體系。”精耕細作是對中國傳統農業最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它包括精細的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體系。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活動中,勞動人民創造出極具地域特色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下文將從農事、農具兩類詞匯入手,探究陵城傳統農業的耕作觀。
(一)農事類詞匯與耕作觀
根據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工序不同,農事類詞匯可分為三類:一是整地類,主要包括表示各種耕地方式的詞匯,例如“絞耕”“扶耕”等;二是種植類,主要包括播種及農作物管理的詞匯,例如“耩地”“開苗兒”“上糞”等;三是收儲類,主要包括農作物收獲、加工、儲存的詞匯,例如“掰棒子”“落場”“倒地”等。上述農事類詞匯反映了陵城傳統農業精細的土壤耕作方式和用養結合的耕作觀。
1.精耕細作
中國傳統農業主張采取精細的耕作措施為農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拿小麥的生產來說,陵城地區每年玉米收獲后,農民便要給“棒子茬地”“上糞(施農家肥)”,施肥后多次修整土地,使土化糞,為后期的播種、灌溉做好準備。因為陵城多鹽土和旱地,土地極易板結,農作物不宜直接耕種。因此在播種小麥之前,要多次修整土地,力求土壤達到松緊適度、燥濕適中的最佳狀態。首先是“開墑”,即第一遍犁地,也可稱作“耕地[t?i???ti??]”,即用“木犁”對準備進行耕種的土地進行翻土、松土或除草。第二遍是“扶耕”和“絞耕”,目的是將已翻耕過的土地細分成面積均勻的方形小塊,方便后期播種。最后一遍是“耙地”也叫“打墑”,即把“土坷垃”壓碎,土地翻動平整,使土壤形成上虛下實、保水保肥性能良好的耕層結構。這三次修整土地的過程是耕種前的必要工序。土地修整好便可“耩地(播種)”,播種完還需及時“壓地”,使種土相親,利于小麥出苗。待來年春天小麥返青,人們要“摟草”,避免雜草爭奪作物養分。至此人們在小麥成熟前所做的工作就告一段落。待返青后的麥子再經過“拔節、打苞、秀穗、甩麥莛、開花、落花、半仁、滿仁”這一系列生長過程便可收獲。整地、種植類方言詞匯反映出當地勞動者對于抗旱保墑的“耕—耙—耱—壓—鋤”這一傳統旱地耕作體系的繼承和發展,精細的土壤耕作工序也展現出勞動人民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
2.用養結合
《農書》:“凡田土種三五年,其力已乏……若能時加新沃之土壤,以糞治之,則益精熟肥美,其力當常新壯矣!”這說明了正確處理土地用養關系的重要性。陵城方言的農事詞語蘊含著土地用養結合的耕作觀。比如在小麥播種前,當地農民要給耕地“上糞”或“上草秸肥”,施肥的目的是使糞化土,提高土壤肥力,達到“地力常新壯而收獲不減”的效果。作物秸稈、農業廢棄物作為有機肥料用于土壤,實現了農業系統內部的物質能量循環,這與今天所提倡的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文化觀念不謀而合。
此外,用養結合的耕作觀也體現在陵城地區的農業輪作種植模式中。當地一般遵循三年兩熟的種植模式。每年在秋分左右,玉米成熟后,便開始種植小麥。等到來年芒種時節,小麥收獲,再接著種植玉米或其他作物。兩年進行一次輪作循環。其間還會在小塊空地或者畦子地上種植大豆、高粱、棉花等經濟作物。歲歲年年,周而復始。這種輪作制度實現了“種無閑地”“種無虛日”,不僅提高了土地的生產率和利用率,還可以起到均衡土壤養分、調整土壤結構、防治土壤病害的作用。
(二)農具類詞匯與耕作觀
根據農業生產工具的不同作用,農具類詞匯可分為四類:一是耕作工具類,例如:“耙子”“大?”“扒鋤子”等;二是運輸工具類,例如:“攜筐”“偏筐”“老牛車”等;三是加工工具類,例如:“手?子”“?”等;四是儲存工具類,例如:“茓子”“倉屋”等。
上述農具類詞匯反映出陵城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和因地、因物制宜的耕作觀。
1.精耕細作
農具是精耕細作生產方式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為適應不同的農業生產環境和農作物的要求,勞動人民制造出豐富多樣的農具,以此滿足農業生產需要。比如當地的“獨腳耬”用于播種,“鋤頭”“鏟子”主要用于挖地,“鍬”主要用于翻地,“耙”主要用于摟草或土塊,“大?”“洋鎬”用于刨土或鑿地,“鐮”用于割草或割麥。其中很多農具還會根據其形狀或材質的不同進行更為細致的命名。比如當地耙類農具中的三角形耙叫作“大耙”或“大雁耙”,長方形的耙叫作“抿耙”,鐵齒有柄手耙叫作“鐵耙”,木齒手耙叫作“木耙”,竹齒耙叫作“筢子”。各式農具使得農業生產活動更加精細,甚至可以使農民在現有的土地上獲得更多的物質資料。
2.三宜原則
中國傳統農業強調的“因時、因地、因物制宜”原則,在陵城方言的農具類詞匯中也有體現。比如與陵城“耕、耙、摩”的旱地耕作體系相配套的“犁、耙、鋤”等耕具,便是因地制宜的耕作原則的體現。還有根據運輸物的重量體積不同,創造出了適合短途運輸的“攜筐(由荊條編制的單提梁大圓筐)”“偏筐(無提梁的長圓或長方形筐)”和適合長途運輸的“老牛車”“花轱輪兒車(舊時木輪大車)”等,這體現了因物制宜的耕作觀。各類農具滿足了人民的農業生產需要,幫助人們更便捷地完成農業生產。
四、方言詞背后的文化品質與價值觀
(一)勤勞敬業、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陵城方言的傳統農業詞匯承載著勞動人民勤勞樸實、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這種思想品質既表現在他們對勞動的敬畏與負責,也表現在他們對耕作的專注與執著。簡短凝練的農諺用語顯示了勞動者的經驗智慧和對自然的敬畏,分工細致的農具名稱體現了當地農民對待農業生產的認真負責,一系列完整有序的農事詞匯,展現了勞動人民腳踏實地的人生態度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長期的農耕生活使勞動人民領悟到“利無幸至,力不虛擲”的道理,即使面朝黃土背朝天,人們也始終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精耕細作、井然有序的農耕生活培育了勞動人民勤勞勇敢的品質和當地淳樸厚道的鄉風民風。此外,由于傳統農業易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與自然災害、病蟲害等不利因素作斗爭的過程中,也磨礪出不畏困難、實干苦干的韌性和品格。正是這種勤勞敬業、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撐著勞動人民不斷攻克難關,推動著當地農業持續向前發展。
(二)和諧、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和”是中國人心中自然界和社會秩序和諧的理想狀態。方言詞所蘊含的和諧、友善的價值觀既體現在人與自然之間,也體現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一方面,陵城地區“因地制宜”和“知時順天”的農耕生產理念反映了勞動人民尊重自然、尊重客觀規律的傳統,體現了傳統農業生產中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關系,彰顯了中華民族對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念的追求。當地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質樸生活,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映射。另一方面,農耕勞動具有社會性,“人民從事農業是聯合在一定的社會組織中進行的,因而需要協調彼此的關系,使許多單個的力組成合力,由此形成人和的概念”。由于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后,在長期的農業實踐中,開田辟壤、種植收獲、抵御災害等需要鄉鄰守望相助、共克難關。團結互助的農耕生活鑄就了中華民族講信修睦、以和為貴的價值理念,促進了和諧社會關系的構建。雖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傳統農業正逐步向現代農業轉型,但是農耕文明所包含的和諧友善、團結互助的思想實質早已嵌入人們的深層意識,這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資源。
五、結語
方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陵城方言農業類詞匯為切入點,探究了方言背后的文化意義、文化內涵,揭示了方言的文化價值。農業類方言詞所蘊含的因地制宜、順天應時、精耕細作、用養結合的農耕哲學和勤勞敬業、艱苦奮斗、守望相助、和諧共生的精神理念是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傳承和弘揚這些優秀文化基因對于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陸亞慧,王潔,劉捷,趙陽.從方言詞中看合肥地區傳統農業文化[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9,(03):73-76.
[2]陵縣地方史志辦公室.陵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86.
[3]崔爾勝,王宗蘭.淮南方言與其農耕文化[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05):35-39.
[4]曹延杰.德州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
[5]趙敏.中國古代農學思想考論[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6]李根蟠.中國古代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作者簡介:
王銘鑫,北方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研究方向:漢語史。
馬輝芬,北方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