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倩
摘 要:我國普通高中多樣化政策的發展經歷了政策初現階段(1985-1999年)、政策發展階段(2000-2018年)和政策完善階段(2019年至今)三個階段。本文基于政策分析視角,結合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發現由于高中教育結構調整、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等原因,普通高中多樣化政策的演變邏輯主要表現為追求多樣化、需求多樣化和內容多樣化。普通高中多樣化政策已經體現在教育的各個方面,梳理我國普通高中多樣化的政策、分析其演變邏輯,對我國普通高中教育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普通高中;多樣化;政策;演變邏輯
高中教育在整個國家教育體系中起“樞紐”作用,往下鏈接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往上鏈接的是高等教育。因其在教育體系中的特殊地位,高中教育往往被認為是教育改革的重點。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普通高中的普及化水平開始穩步提升,普通高中的整體教學水平和辦學水平也顯著提升,我國普通高中教育已逐步進入提高質量、拓展內涵的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對國家教育事業給予了高度重視,黨中央國務院也陸續提出了新的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發展要求,無疑為推進新時代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急需培養一大批多樣化人才,包括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等。社會對優質教育的呼吁越來越高,但我國教育仍然存在著發展不平衡、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在此情形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引導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這也切實反映出不同時代變化下的教育改革的趨勢。當前,梳理我國普通高中多樣化政策及邏輯理路,對我國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具有極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我國普通高中多樣化政策的演變
我國普通高中多樣化政策經歷了長達39年的發展完善時期,其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政策初現階段(1985-1999年),國家首次在政策層面上體現高中多樣化,主要是高中辦學模式的多樣化;二是政策發展階段(2000-2018年),普通高中多樣化逐步成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熱點;三是政策完善階段(2019年至今),國家制定了較為完善的政策來鼓勵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如今,高質量教育體系對普通高中的內在質量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高校類型多樣化對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拉動效應也開始顯現,普通高中的多樣化發展是國家教育體系改革的必然趨勢。
(一)普通高中多樣化政策初現階段(1985-1999年)
1980年以前,我國經濟水平較為落后,社會經濟建設對初、中級的技術人才需求迫切,人才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高中教育改革也牢牢遵循國家教育改革的總原則。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該文件雖沒有明確提出高中多樣化發展,但首次在政策上體現了高中多樣化發展的趨勢。文件指出要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將一批普通高中改為職業高中或增設職業班。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首次在政策上提出普通高中多樣化,對普通高中的辦學體制和模式作出了明確指導。[1]
20世紀末,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經濟的飛速增長,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對進一步接受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大,國家和社會也需要更多的技術人員和專業人才,普通高中教育開始受到重視并發展。但此時的高中教育還沒有達到質與量上的真正統一。直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高中階段的教育提出切實有效的質與量統一的戰略實施路徑,將高中教育改革的重心從質和量的單一發展轉向質與量的統籌、協調發展。[2]
1999年8月,教育部為鼓勵公辦普通高中與其他學校和社會力量聯合舉辦民辦普通高中,發布《關于積極推進高中階段教育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若干意見》),進一步推動了普通高中辦學模式的多樣化進程。[3]此后,有關政策的相繼出臺翻開了普通高中教育的新篇章。
(二)普通高中多樣化政策發展階段(2000-2018年)
21世紀以前,普通高中教育是和基礎教育同步改革發展的,進入21世紀后,普通高中教育有了獨立的地位。2001年,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普通高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作了明確指示,在以分科課程為主的前提下,還要設置種類多樣的選修課程和技術類課程。[4]這樣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選擇性和層次性,對于整個教育體系來說則進一步強調了普通高中在課程方面的多樣化。此后,普通高中多樣化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目標。
2004年,教育部發布《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發展多形式的普通高中教育,并建立以統一考試為主、多元化考試和多樣化選拔錄取相結合的考試制度。[5]這是在普通高中辦學模式、體制及課程多樣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的普通高中評價考核的多樣化改革。2010年,教育部發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教育規劃綱要》),從多維度、多層次進行改革,以促進普通高中的多樣化。[6]《教育規劃綱要》的發布,使我國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進程邁上了新臺階。此后,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試驗在江蘇省、福建省、鄭州市等多個省市地區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黨的十八大以后,國家重視教育公平,促進貧困偏遠地區的高中教育發展成為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在201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將支持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的高中教育作為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重要舉措。[7]在此之前,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農村區域的基礎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國家出臺了大量政策支持貧困偏遠地區的教育發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進一步體現了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三)普通高中多樣化政策完善階段(2019年至今)
2019年是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節點,普通高中教育不僅面臨著多項改革和普及攻堅帶來的多重挑戰,還面臨著高中教育機制性的困境。為達到保證各項改革穩步、協同推進的目的,深化教育改革顯得尤為重要。為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鞏固義務教育成果,并為高等教育發展注入新的活力,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要求“鼓勵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同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了新時代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目標,即“基本形成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的格局”[8]。自此,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成為研究熱點。
此外,在保證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的基礎上,也不能忽略教育與鄉村振興的同頻發展,在高中階段要繼續保持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門發布《“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促進縣級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的目標。[9]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表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針對高中教育,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的戰略部署。[10]此后,我國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進程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二、我國普通高中多樣化政策的邏輯理路
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不斷進步,普通高中的“多樣化”已經體現在辦學模式、培養模式、評價機制等方面。結合社會發展現狀分析我國普通高中多樣化政策的演變邏輯,對切實推進我國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追求“多樣化”:高中教育結構不斷調整
1. 普通高中的普及化
1977年的恢復高考和1999年的高校擴招極大地推動了高中教育的普及,但由于高校擴招時,高校教學與社會實際匹配落后等原因,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就業困難問題。雖然國家不斷鼓勵學生就讀職業學校,但現實中的很多父母卻依然傾向自家孩子就讀普通高中。由于普通高中的大力發展,就讀普通高中的人數不斷增多,逐漸向大眾化轉變。《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加快普及高中教育”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重點,至此,我國高中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吨袊逃F代化2035》等文件表明了高中教育普及對增強國家人力資源、建設學習型強國等方面的重要意義,鼓勵對高中教育進行深化改革并作戰略性部署,明確提出要提升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程度,鼓勵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對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和高中教育結構的調整有著重要作用。
2. 新高考改革的現實需要
2014年,我國開始進行新高考改革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普通高中教育是義務教育的深化,也是高等教育的基礎。高中不僅是學生在年齡和心理上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也是學生扎實基礎的重要時期,更是學生自我認知和職業傾向塑造的黃金時期。[11]普通高中教育肩負著學生順利接受高等教育、適應社會以及發展未來職業的重大使命。而新高考改革引導學生在入學前就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包括選擇高考科目、目標院校、意向專業、職業發展等??梢哉f,新高考改革的出現來源于普通高中多樣化進程中的現實需求,新高考的實施推動了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而普通高中的多樣化發展也必然會催生新高考的進一步改革。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與新高考改革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3. 社會對教育公平的呼吁增高
“教育公平”一詞頻繁出現在我國各種宏觀教育政策中,已經成為國家教育改革工作的重點內容。在以往的教育改革實踐中,政府希望通過少數高中的帶頭引領作用,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因此資源大多傾向于各區域的重點高中、示范高中。然而大多數普通高中在對比中逐漸處于劣勢,教學資源、辦學經費等方面的不足,加重了區域間的教育不平衡。教育公平是我國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國家必須針對區域內普通高中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做出實際行動,要面向全體普通高中,在以往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公平道路,重點扶弱扶需,避免“縣中塌陷”現象。為此,國家加大對薄弱高中的指導和支持,并對普通高中整體教育結構進行布局調整和全面優化,引導各高中分類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格局,滿足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促進教育公平。
(二)需求“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不斷變革
1. 育人方式的改革需要
高考作為高中教育的核心導向,其影響力不言而喻。受其影響,我國高中教育依然以應試教育為主,忽視了素質教育,這樣的教育模式與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相距甚遠?!吨笇б庖姟窂娬{要完善培養體系,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為了改變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教育現象,國家制定了一系列舉措進行教育改革以增強素質教育。如在辦學模式上,構建普通高中和特色高中并行的格局;在教育模式上,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普通高中教育模式,而是積極融入藝術、職業教育等元素,實現教育體系的多元化;在育人方式上,通過多樣化的渠道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12]這些舉措都極大地推動了普通高中的多樣化發展,也是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進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2.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13]。由此可見,教育對于科技發展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創新”作為我國學生發展的六大核心素養之一,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所形成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更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高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預備階段,要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打牢基礎,要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做好充分的準備,從而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普通高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于育人模式、教學體系等方面的創新,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加快了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進程。可以說,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為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起到了指引作用。
3. 國家戰略人才的培養需要
隨著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與日俱增,傳統的教育體系逐漸落后于時代飛速發展的步伐,無法適應國家日益增長的建設需求。因此,國家越來越重視創新型、應用型等人才的培養。高中教育階段作為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轉站”,是教育強國建設和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的重點,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階段的教育不僅肩負著全面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大責任,還肩負著為國家發展進行多樣化人才“分流”的歷史使命。多樣化人才的培養是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的最終結果,在科教興國、建設人才強國過程中服務于國家發展的需求是普通高中多樣化的根本目的。
(三)內容“多樣化”:多樣化和特色化統籌發展
1993年以前,我國教育政策并沒有明確提到有關“多樣化”的表述,但是政策中針對高中的辦學機制問題大多蘊含著多樣化發展的導向。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到高中階段教育多樣化和特色發展的問題,“多樣化”才正式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隨后,國家針對普通高中的辦學模式提出了更加明確的多樣化要求,如拓寬辦學渠道、改變單一的升學預備教育模式等。此時國家政策的關注點在“量”的累積而非“質”的提升,國家試圖通過辦學模式的多樣化實現普通高中的多樣化。因此,這個時期普通高中的“多樣化”發展與“特色”發展之間還沒有明顯的聯系。[14]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進步,國家越來越重視高中教育“質”與“量”統籌發展的問題。國家在持續推行高中普及化的同時,也開始注重學生素養的培養,教育更加趨向“育人為本”,普通高中的“特色”發展逐漸成為高中教育改革的重點。1999年,《若干意見》首次提出“特色高中”,但此后幾年,特色高中一直沒能得到切實發展。直到2010年,《教育規劃綱要》強調學校應注重教育內涵的發展,重視學生的個性培養,鼓勵高中辦出特色和水平。普通高中的特色發展才被賦予獨特意義并得到重視,“特色化”被視為普通高中多樣化的一項有效舉措。
此后,越來越多的教育政策文件涉及高中特色發展,《指導意見》(2019年)、《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2021年)等文件均使用了“多樣化有特色發展”這一表述,普通高中的“多樣化”和“特色化”在一次次實踐中
結合得更加緊密。從政策演變趨勢來看,國家對普通高中的要求隨著高中普及水平的提升而增加,普通高中的多樣化逐步從外部多樣化轉向內外部多樣化相結合,多樣化的重點逐漸從“量”轉向“質”,再到質量的真正融合。普通高中多樣化的路徑越來越清晰,多樣化的同時又強調學生個性發展,“特色化”也在融入學校辦學、制度、教學、課程等各個方面。在此趨勢下,“多樣化”和“特色化”逐漸平行,相互促進,統籌協調發展。
三、結語
普通高中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一種“社會產物”,也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社會工具”。在構建教育強國和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進程中,普通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是培養各類人才、推動科技創新和實現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更是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在教育強國建設方面,普通高中應當通過多樣化發展進一步增強其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拓展資源、創新模式、促進教育公平等具體舉措,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為培養人才和推動社會進步貢獻力量。在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方面,普通高中應通過多樣化發展進行教育深化改革,不斷探索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
從推動課程改革、培育特色學校、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等方面作出努力,進而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和有效利用。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在建設教育強國和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過程中至關重要。
高中教育的普及化水平越高,就越需要關注不同學生的需求差異,也就越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培養。因此,學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當前新的歷史階段,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亟須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以及家長、學生等各方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只有各方齊心協力,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強國和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目標,讓每個學生都能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實現自身的價值和夢想,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社會。
參考文獻
[1]張寶歌,韓嵩,焦嵐.后普及時代普通高中多樣化制約機制及對策思考[J].教育研究,2021(1):83-95.
[2]姚琳,李夏.改革開放40年我國高中階段教育政策的價值變遷[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94-99.
[3]關于積極推進高中階段教育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00(6):15-16.
[4]教育部關于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J].教育部政報,2001(Z2):346-350.
[5]國務院批轉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04(14):23-34.
[6]孫綿濤,王剛.地方貫徹《教育規劃綱要》政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2(10):19-27.
[7]劉利民在201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2012-02-22.
[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J].人民教育,2019(Z2):10-13.
[9]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和《“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2(Z1):6-14.
[10][1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33.
[11]李文輝,王多燕,常鑫.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的實踐邏輯[J].教學與管理,2023(25):15-18.
[12]姚育青,蘇圣奎.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現實挑戰與突破路徑:以福建省廈門第六中學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23(6):96-102.
[14]武秀霞.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的意蘊與實踐[J].江蘇教育研究,2023(11):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