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曲平
建設瀘州共同富裕試驗區,既是瀘州市委賦予龍馬潭區的重大政治任務和時代使命,也是龍馬潭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迫切需要。龍馬潭區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充分發揮產業基礎扎實、交通區位獨特、城鄉差距較小優勢,堅持“四化同步推進、全域城鄉融合、產城園港共興”,聚焦“強產、優居、興村、富民”統籌謀劃、整體推進,努力在城鄉融合發展上走在前列、促進共同富裕上試驗示范,為瀘州實現共同富裕積累先行經驗、提供縣域樣本。
以“強產”為引擎筑牢共同富裕物質支撐
爭創全國工業百強區。強化科技創新引領,著力補鏈延鏈升鏈強鏈,加快打造“3+2+2”千億級制造業集群。推動特色優勢產業提質倍增發展,打造600億級白酒產業集群;高水平建設運營國創華西中心,打造200億級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引導優質企業深度開發紡織新材料、復合材料、特種玻璃等優質產品,打造200億級新材料產業集群。推動成長性支柱產業突破發展,提檔升級食品飲料工業園,建設瀘州食品精深加工集聚中心,打造200億級食品產業集群;加快發展醫藥健康產業,依托西南醫科大學和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川南醫學研究轉化院等資源,發展創新中藥、細胞產業、醫藥流通、健康總部,打造100億級醫藥健康產業集群。
建設全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總部經濟”,做強做大新經濟產業創新園、雙港數創園、時代云谷酒水產業帶直播基地,培育壯大數字文娛、人工智能、數字醫療、智慧城市、數字金融等業態,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加快建設一批物流基地項目,推動物流多式聯運、綠色轉型、數字升級。大力發展新型消費,培育發展一批新型消費場景,打造瀘州北部消費新中心。
推動產業共融互促。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上云用數賦智”,建設川南數智應用基地,支持企業在生產裝備、關鍵環節實施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改造,打造一批智能車間和黑燈工廠。促進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培育發展工業設計、服務型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聯動發展“制造+研發”“制造+物流”“制造+銷售”“制造+檢測”,推動制造業向服務端延伸、服務業向制造端拓展。促進農業“接二連三”發展,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5G應用、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運用,推動“白酒+農業”“食品+農業”“醫藥健康+農業”聯動發展。
以“優居”為依托提升共同富裕幸福質感
縮小基礎設施“硬差距”。深入實施城市有機更新行動,有序推進城中村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城市品質。完善市政道路網絡,加強過江通道建設,打通城市斷頭路,暢通城市交通微循環。統籌推進智慧城市、公園城市、美麗城市、韌性城市建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健全市政管網、防洪排澇、應急處置、環境保護等設施,多層次構建公園綠地、綠廊綠道,全面提升居住顏值、品質、價值。
填補公共服務“軟落差”。加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改善校園辦學條件,創建一批省市級示范性學校。提升城鄉衛生健康水平,深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專科聯盟機制,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帶動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健全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會救助擴圍增效,兜牢民生底線。深入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建成全民健身中心,適時布局一批小型健身體育設施。
增強基層治理“向心力”。持續優化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層治理體系,發揮好區、街道、社區、小區、樓棟五級協同治理作用,推動基層治理由“疏”到“密”、由“粗”到“精”轉變。分類探索新建小區、老舊小區、無物管小區治理機制,做優“紅立方”、小區“共享空間”等便民服務矩陣,精準延伸服務鏈條,全面拓展服務功能。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兩代表一委員”、鄉賢、“五老”等人員深度參與基層治理,推動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
以“興村”為抓手夯實共同富裕堅實基礎
建設經濟繁榮的鄉村。持續推進全域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宜機化水平。高水平建設瀨溪河生態農業示范帶、龍溪河農旅融合示范帶,連片發展糯紅高粱、特色水果、健康水產、優質水稻、現代養殖等五大特色產業,高水平建設水產、紅糧等4個現代農業園區,提升“龍馬優品”價值。探索“農文旅教體康”融合發展新模式,布局一批農業公園、體驗田園、民宿莊園等農旅新業態、新場景,持續擴大鄉村文化體育旅游等活動品牌影響力。
建設形態美麗的鄉村。統籌推進農村水、電、氣、路、視、訊同規同網,實施農村光亮工程,提高太陽能路燈覆蓋率。加快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域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強農業農村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持續美化村容村貌,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鞏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創建成果,提升農村公路等級,推動“組組通”硬化路、“快遞進村”全覆蓋。
建設活力充沛的鄉村。緊緊扭住“人、地、錢”三個關節點,引導城鄉要素順暢流通,激發鄉村活力。完善優秀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加強“村園共建”“村企共建”,讓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大展身手。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村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社會資本)+農戶”模式,組建村集體經濟聯合體。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向新領域拓展。加強金融支農服務,探索農村產權“抵押+擔保+保險”等混合增信模式,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
以“富民”為根本擦亮共同富裕鮮明底色
讓全民生活更富裕。堅持消底、提低、擴中,多元化拓展城鄉居民增收渠道,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健全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高質量創業就業,精準搭建求職用工平臺和靈活就業平臺,充分發揮創業孵化基地帶動作用,強化技能培訓,辦好招聘活動,釋放更多就業崗位。激發技能人才、科研人才、小微創業者、高素質農民等重點群體增收潛力。
讓全民精神更富足。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黨的創新理論宣講,推進公民思想道德建設,選樹“致富帶頭人”“鄉風引領人”等先進典型,營造崇德向善濃厚氛圍。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創建一批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推進城鄉結對共建,深化“新風有禮”等文明實踐活動,搭建價值引領、移風易俗服務平臺,培育鄉村文明新風貌。
讓全民文化更富有。加快建設集文化館、圖書館、非遺展覽館為一體的區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百千萬”工程示范樣板村鎮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強民間文藝人才培養,深挖本土特色文化,持續提升公共文化品牌質量。加強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布局一批“城市書房”“文化驛站”“非遺集市”。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應用轉型,打造“移動圖書館(文化館)”,推動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無縫互動、立體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