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麗
2021年7月,“雙減”政策明確要求教師要控制作業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2022年4月,《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設計類型多樣,注重主題考察、創意表達的作業,用少量高質的作業幫助學生達成印象深刻且富有意義的學習體驗。因此,筆者認為可以立足單元整體,依托單元目標,設計目標指向明確,內容高度聚焦、數量高度精簡、結構高度凝練、層級高度進階的作業。
一、“單元作業”要指向“一核二翼”
“單元作業”要立足單元整體,系統規劃作業安排。它必須指向“一核”,即語文核心素養,包含文化自信、語言運用、審美創造與思維能力。同時,它必須具備“二翼”,即凸顯單元主題與勾連語文要素。這也符合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雙線組元”的特征。
二、“單元作業”要呈現“三觀四性”
1.單元作業首先要呈現育人觀、整體觀與評價觀。語文核心素養的第一項為“文化自信”。單元作業首先要具備“育人觀”,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讓學生在作業思考與實踐中逐步形成正確思想、關鍵能力與必備品質。同時,單元作業設計還要立足單元主題,既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我們可以把作業評價的標準與要求列出來,讓它成為學生完成作業的“導航儀”。這樣學生不僅完成了作業,更鞏固了學習方法。
2.單元和業還要凸顯科學性、情境性、進階性與融合性。首先,作業設計在語言文字上不能出現歧義或者錯誤,能讓學生正確理解作業內容的意思。而且數量與難度需要有“設計”感,最好是量少但質高。另外,還要增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有效降低作業的難度,增強作業的趣味性與吸引力。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千差萬別、參差不齊。作業設計要凸顯層次性與進階性,滿足不同能力孩子的學習需求。同時,語文作業設計可以多和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勞動實踐、思想品德等多個學科進行融合,幫助學生解決真問題,提升真能力、真素養與真本領。
三、“單元作業”要隱含“六階五步”
1.六階。布盧姆曾對思維劃分為六階。分別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與創造。六階又分為低階思維與高階思維。低階思維分別是識記與理解。高階思維分別指應用、分析、評價與創造。語文核心素養中有一項就是“思維能力”。思維是一個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努力提升的重要方面。作為老師,我們不僅要知曉每一“階”的內涵、要義,更要準確運用到具體的作設計中,不能出現太多“識記”類作業,也不能一味地“創作”,既要鞏固基礎,又要提升素養。
2.五步。(1)立足“大概念”,確定三級作業目標。一是常規作業目標,偏重基礎類知識;二是核心作業目標,是指單元的獨特目標,側重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三是素養作業目標,指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與審美創造。(2)依據作業目標,規化作業安排。有了作業目標導航系統,接下來要細化“三級”作業安排。常規目標作業,可以細化為掌握本單元字詞句、古詩名言等等。核心目標作業,可以規劃為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體會人物形象,抒發心中情感。學習并區分場面描寫中的“點”、“面”以及好處,應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學寫片段。(3)創設作業情境,統攬單元內容。比如,在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可以這樣創設大情境:乘坐“復興號”歲月火車,穿梭時空,重溫一路走來的革命歲月。檢查學生的字詞時,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文字長廊】。感知、梳理、理解、分析課文主要內容與人物時,我們帶領學生【重溫革命歲月】。從書本過渡到生活,我們帶領學生【縱觀今朝生活】。(4)細化作業安排,整合單元資源。比如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詞句段運用】中有兩個知識點:一是體會“反復”的好處;二是寫“說”不用說。這是本單元在“語言運用”中的一個知識點,我們不一定等到學完整個單元再去學習這兩個知識點,而是在識記、理解類作業時加入,讓學生提前完成。(5)加強作業反饋,完善評價機制。在作業布置過程中,我們要加強作業情況反饋,把作業當成是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情況的一個窗口,而且要通過自評、家長評、學生評與教師評等多樣的評價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完善評價機制,調動學生作業完成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