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心欣 余明銘 歐春蘭 李嘉琦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文章通過對海洋非遺—蔡家船模制作技藝發展的研究,探討了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遺技藝。文章綜合運用多種調研方法,廣泛搜集公眾對該項非遺技藝的看法作為數據支撐,以實證研究為例,展示了搶救性紀錄片宣傳、文創產品設計等手段的有效性,為類似蔡家船模這樣即將面臨失傳的非遺技藝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通過創新融合、活態傳承,讓非遺技藝在當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
關鍵詞:蔡家船模;發展路徑;非遺技藝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39
本文研究了海洋非遺—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的發展路徑。通過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和半結構化深度訪談的調研方法,分析了這項非遺技藝的傳承現狀和面臨的重難點,并探究了大眾對其了解程度和態度意愿。研究結果表明,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價值,但面臨傳承后繼無人、知名度不夠高等問題。因此,本文提出了關于蔡家船模發展的三種路徑,并通過實證研究驗證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時還探討如何促進其創新發展。
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 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遺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進入新時代,非遺已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和《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從而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鮮活的生命力和深遠的影響力,優秀的傳統文化要向創造和創新的方向發展①。我國堅持在系統性保護的基礎上,深入挖掘非遺的當代價值,尋找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并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非遺保護本質上是一項凝心鑄魂工程,來源于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非遺已成為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關鍵內容。
1.2 賦予面臨失傳的非遺技藝新的生命
在木帆船瀕臨消亡的現狀下,船模制作以另一種方式賦予了傳統木船建造技藝新的生命,促使傳統技術產品向藝術作品轉型,使其歷史得以延續、傳統得以保存,同時還具有美學觀賞性和較高的收藏價值,為傳統技藝的傳承和保護找到了新的出路。雖然這項非遺技藝能將舊時傳統的造船技術延續,但是也正因傳承后繼無人、知名度不夠高等問題面臨著即將從大眾視野中消失的危機。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對陽江市的非遺和粵西地區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它有助于保持文化多樣性,促進經濟發展,支持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這項非遺技藝有助于保護、傳承和利用這一非遺技藝,促進陽江市乃至廣東省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方面取得進步。
2 研究方法
本文共采用了實地調研法、問卷調查法以及半結構化深度訪談法三種研究方法。實地調研法是一種能夠深入了解研究對象、獲取第一手資料的研究方法,具有針對性強、互動性好的特點。通過實地走訪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相關場所,研究人員能夠真實地了解這項非遺技藝的情況,為海洋非遺技藝的發展路徑提供實證基礎和具體建議。問卷調查法是一種常用的數據收集方法,在社會調查中廣泛使用。研究人員根據研究主題—公眾對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的了解程度設計問卷題目,然后將問卷發放給公眾并回收數據進行分析,利用SPSS軟件對問卷的內容進行卡方檢驗和效度檢驗,保證問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過問卷調查,研究人員可以獲取大量真實的數據,了解公眾對于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的了解程度和態度意愿。半結構深度訪談法通過與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傳承人、當地居民、外來游客進行自由發揮和互動式的交流,用歸納法對深度訪談的內容進行整合與分析,輔助研究人員深入了解公眾參與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保護與傳播的具體作用和路徑。
這些研究方法相輔相成。實地調研法注重深入了解研究對象,問卷調查法注重收集大量數據,而半結構深度訪談法強調深入探討特定問題的細節。它們結合在一起,為蔡家傳統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這項非遺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的視角和有力的支持。
3 研究成果與分析
3.1 不同因素對公眾喜愛船模了解程度的影響分析
研究人員利用SPSS軟件對問卷調查中的三個問題進行了卡方檢驗,包括“對船模的了解程度”(圖1)與“是否在網絡中關注船?!保▓D2)以及“是否愿意花更高的價格購買船?!保▓D3)。研究結果表明,這三個變量在統計上是顯著相關的,即船模的了解程度與購買意愿、網絡關注度存在顯著關聯。問卷數據顯示:82.24%的受訪者從未購買或擁有過船模;66.45%的受訪者的購買決策取決于船模的價格高低;41.15%的受訪者從不或很少在網絡中關注船模,而48.03%的受訪者只是偶爾在網絡中關注船模。由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看出,近90%的人都對船模知之甚少,對于蔡家木帆船模型的了解程度相對較低。可見,提高公眾對船模的關注度以及使更多人能夠擁有船模成為提升船模在公眾中的知名度的兩個至關重要的渠道。因此,如何推動這兩個渠道的發展,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公眾對船模的了解程度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3.2 蔡家船模技藝發展現狀的重難點分析
3.2.1 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知名度低
問卷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近90%的受訪者對船模了解甚少。這清晰地揭示了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的知名度相對較低的問題。結合對蔡家船藝館的實地調研,研究人員發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該技藝的傳承與傳播范圍相對狹窄,僅在特定地區或特定群體中受到關注。此外,缺乏充分的媒體曝光和宣傳活動也限制了其知名度的擴展,使公眾對于這一非遺了解甚少,難以引起公眾的興趣和關注。
3.2.2 市場受眾窄
調查數據顯示,69.08%的受訪者認為船模在現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同時,100%的受訪者認為船模在文化傳承和非遺保護方面扮演了積極正面的角色,98.68%的受訪者認為船模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具有實用價值,如美觀裝飾和藝術欣賞價值及特定功能。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蔡家木帆船模型仍然具有廣闊的潛在市場。然而,由于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的特殊性,目前市場受眾相對較窄。
當前,蔡家木帆船模型的主要受眾包括對木藝制作感興趣的藝術愛好者、收藏家,以及與海洋文化相關的機構和企業。在手工藝品難以大規模機器生產、大規模生產后價值受限或失去手工藝價值等惡性循環問題的背景下,蔡家木帆船模型工藝品市場需求相對有限,制作與銷售規模相對較小。此外,手工藝品的制作成本較高,價格上的限制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潛在消費者的擴展,導致市場受眾難以擴大。因此,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擴大蔡家船模的消費市場。只有當蔡家船模能夠在市場中廣泛流通時,才能獲得足夠的資源來支持其發展。
3.2.3 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傳承困難
根據對蔡家船藝館的實地調研和與蔡數先生的深度訪談,研究人員發現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正面臨傳承困境。首先,作為該技藝的重要傳承人,蔡數先生隨著年齡增長,傳承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其次,由于制作技藝的復雜性和專業性,傳承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但年輕一代對于傳統手工藝的興趣和參與度相對較低,導致傳承人才的培養面臨困難②。最后,政府在傳承工作中的支持和補貼起著重要作用。一方面,對于傳承人蔡數先生來說,耗材是傳承過程中必要的消耗和支出;另一方面,缺乏經費的支持也難以激發年輕一代參與傳承的動力。因此,缺乏經費的支持也成為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傳承的關鍵難點。綜合而言,解決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傳承困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4 蔡家船模發展路徑的實證研究
4.1 非遺技藝紀錄片制作有效提升知名度
拍攝記錄相關情景,可以擴大非遺傳承的時間寬度與空間廣度,減緩甚至防止傳統非遺文化的亡佚③。問卷調研結果顯示,有68.42%的公眾認為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進行宣傳能夠更好地推廣和傳承蔡家木帆船模制作技藝。因此,研究人員制作了關于蔡家木帆船模制作技藝的紀錄片,并撰寫了相關的新聞稿,廣泛傳播于多個新媒體平臺上。這些視頻和新聞稿在鳳凰網、南方日報、陽江日報等多個媒體平臺上的閱讀量和瀏覽量總計超過40萬次。評論區中可以看出公眾對這項非遺的反應都非常正面和積極。詞云分析顯示,許多人在評論區留言“在哪里可以購買到船模?”“好有趣的非遺”“能郵寄嗎?”。
高瀏覽量說明蔡家木帆船模制作技藝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和興趣,意味著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了這種技藝,從而有助于提高其知名度。制作紀錄片和撰寫新聞報道,不僅記錄了蔡家木帆船模制作技藝的過程和特色,更是一次文化傳播和非遺保護的新嘗試。展現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和工藝精髓,夠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認同,并激發公眾對非遺保護的興趣和參與意愿。
4.2 非遺創新文創產品設計提高受眾范圍
文化認同是非遺的內在脈理,消費者購買非遺產品是為了滿足文化身份的需求,從關注群體的自我知覺動機上看,消費者是為了尋求文化認同的獨特性,采取與其他文化群體相區別的行為,以獲得獨一無二的價值④。通過對參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游客進行簡單訪談,研究人員發現船模的價格是影響人們是否購買的最重要因素,且問卷顯示有67.11%和69.74%的受訪者認為推廣船模應該從推廣船模制品和鼓勵船模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入手。
因此,研究人員采取創意設計的方式,以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為基礎,結合現代藝術和設計理念,將這一非遺轉化為非遺文創產品,并創造出一系列獨具風格的文創產品。這些產品以蔡數師傅創作的傳統船模為靈感,創造出獨特的形狀和圖案,并融入當代設計元素,使其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圖4)。研究人員將這些文創產品贈送給了蔡數師傅和參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游客,并收集了他們的反饋。反饋顯示,這類文創產品的理念非常新穎,能夠將船模這種傳統的非遺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中,并且價格也更加親民。這成功解決了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藝因價格限制而受到發展局限的問題。
綜上所述,蔡家木帆船模制作技藝通過創意設計得到了新的展示和傳播途徑。這些非遺文創產品不僅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還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非遺保護。同時,這種創意設計也為蔡家木帆船模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使其以新的形式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4.3 非遺技藝文化分享宣講會提升互動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斷地保護實踐中,漸漸從某些專家收藏式的欣賞和博物館化的收藏視野中走向大眾展示和推廣,這是近年來非遺保護原則和理念變化帶來的可喜變化⑤。問卷調研數據顯示,有74.34%的受訪者認為組織船模展覽和文化交流活動能夠有效推廣和傳承船模制作技藝。因此,研究人員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這一收藏了蔡家船模的場所開展文化宣講活動,通過講解、互動體驗等形式向公眾傳播非遺文化的重要價值和保護意義。
文化宣講活動結合船模的精美樣品,使觀眾們能夠近距離欣賞到其精湛的工藝和細節,從而更好地了解蔡家木帆船模制作技藝的歷史淵源、工藝特點以及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此外,也可以使觀眾對于蔡家木帆船模制作技藝的魅力和難點有更深入的了解。研究人員還為觀眾提供參與體驗的機會,設置提問環節,有助于增加他們對傳統手工藝的興趣和熱愛。這種宣傳能夠增強社會對傳統手工藝的認知和認同,為其保護和發展贏得更多的支持和關注。這種宣傳和傳播工作的持續開展將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和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5 結論
只有發揮非遺的使用價值和流通價值,將其轉化成可再生的“資本”嵌入到日常生活中,才是真正有效的傳播與傳承⑥。正如蔡數師傅所做的,他使用古法制作船模,但又注入了自己的獨特理解和創新。他不僅重現了木帆船的特點,還加入了現代元素和技術,使船模更加逼真、精致。這啟示我們,在傳承中融入創新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對蔡家船模這項海洋非遺技藝的發展路徑進行深入剖析,可以喚起社會對非遺文化的重視和關注,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積極貢獻。通過宣傳、創新設計和互動宣講等活動,可以擴大非遺技藝的受眾范圍,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為非遺技藝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有力支持,同時也為其他非遺技藝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啟示。這些經驗和啟示對政府、企業和個人在保護、傳承與創新非遺文化方面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社會各界都有責任和義務繼續學習和探索,將所學所感應用于實際行動中,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應重新挖掘和追尋那些在時間長河中逐漸被遺忘和淡化的寶貴文化,將這些珍貴遺產從塵封的角落中重新揭示出來,讓這些寶貴的非遺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注釋
①陳通.試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論[J].文化遺產,2019(5):1-5.
②吳偉健,黃金淇.蔡數:與船模結下不解之緣[N].陽江日報,2012-07-12(A3).
③張雨欣.非遺文化珍貴影像數字保存方式漫談.[J].收藏與投資,2023(3):191-193.
④雷秋玉.文化認同與西部“非遺”的公法保護[J].民俗研究,2013(1):25-31.
⑤馬知遙,劉智英,劉垚瑤.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幾個關鍵性問題[J].民俗研究,2019(6):39-46,157-158.
⑥于涓.“脫域”的“再嵌入”:短視頻平臺賦權非遺傳播[J].電視研究,2022(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