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文獻分析為依據,以主題寫作和主題訪談的形式開啟實證調查研究,從664篇作文和個體訪談中洞見現實中存在的兒童不健全人格現象,如對學習缺乏深度認知、對家長缺乏感恩之心、與同學交往缺乏技巧等。提供的應對建議有:開設電影課程,喚醒深度認知,緩解學習煩惱;開設親子課程,改善溝通方式,緩解親子煩惱;開設讀寫課程,增長相處智慧,緩解交往煩惱。
關鍵詞:健全人格;學習認知;親子溝通;人際交往
健全人格是指一個人在思想、情感、行為等多個方面都具備良好的品質和能力,都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狀態,這種狀態使個體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以實現自我價值。[1]健全人格涵蓋學生的自我認知、情緒管理、人際關系、責任心、進取精神、自我完善、社會責任感等方面。[2]好的教育應該讓兒童擁有健全人格,并以此贏得未來的幸福,造福社會和國家。學校的德育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去了解學生的成長需求,通過家校攜手,引領學生積極成長。本文試通過實證調查,洞見現實中兒童存在的不健全人格現象,并積極尋求培養兒童健全人格的思路。
一、現實中存在的不健全人格現象:我們的調查與分析
本調查以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蘇州灣實驗小學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相關文獻為分析依據,以“成長的煩惱”為主題,以主題寫作和主題訪談的形式開啟實證調查研究。選擇“成長的煩惱”為主題,是因為學生在傾訴各種煩惱的時候,我們可以洞見其或積極或消極的心態和情緒,感知其看待問題、解決問題以及作出決策時的思維和心理。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人格的形成。主題寫作是一種深刻的思考和自我表達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力;主題訪談有助于深入探討和交流特定主題,不僅能傳遞信息,還能揭示事實真相,展現個人的思想觀點。這兩種方式有助于調查團隊更好地洞察和理解學生人格。
主題寫作的調查對象是學校二至六年級的700名學生。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我們要求學生完成《成長的煩惱》主題寫作,最終收取15個班級的664篇作文。主題訪談的對象包括每個年級的學生、科任教師和學校領導等198人。對學生的訪談主要圍繞遇到成長煩惱的內容、遇到煩惱時的想法以及解決方法等;對科任教師、學校領導的訪談內容主要關于學生平時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和思維狀態等。
根據調查結果我們發現,學生成長的煩惱與學習作業、生活習慣、人際交往、親子關系、家庭問題等密切相關,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學習作業、親子關系、人際交往,分別為43.3%、19.7%、13.4%。我們結合調查素材分析,對占比最高的這三項分別做分析,發現了學生成長過程中存在的不健全人格現象。
(一) 學習作業方面:對學習缺乏深度認知
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作業方面的煩惱最多,所占比接近一半,且這一項在每個年級所占的比例都是最高的。
通過讀學生作文和整理訪談素材我們還發現,學生在學習作業方面的具體煩惱也是不同的,如有的覺得作業太多,經常來不及做;有的表示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等。
與學習作業緊密相關的其他方面的煩惱,如有的害怕考試,怕考不好會被家長批評;有的抱怨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可成績就是上不去;有的學霸覺得壓力太大,不敢在學習上出一點點錯……以上種種之所以被學生視為煩惱,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理解學習的價值。
(二) 親子關系方面:對家長缺乏感恩之心
中年級學生產生自我意識,高年級學生進入青春早期,處在心理轉型期,開始思考與家長的親子關系。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半成熟半幼稚,處于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中,一方面開始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因此更需要自主空間;另一方面隨著學業壓力漸增,需要家長的幫助和指引,但心態和情緒不穩定。
尤其是整理高年級學生作文時,在“親子關系”一欄,學生寫得密密麻麻,如“我就想獨立,但爸媽什么事情都來干涉我”“我想看課外書,爸媽卻只允許我看名著,把我的其他書都藏起來了”“爸媽總偷看我的日記,我現在都不敢寫日記了”等。學生描述的這些“親子沖突”,既暴露了家庭教育的問題,也揭示了學生不懂感恩的不健全人格。很多中國式家庭,親子之間缺少有效溝通,尤其當“青春期遇上更年期”,親子沖突更為頻繁。
(三) 人際交往方面:與同學交往缺乏技巧
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引導學生遇到問題時要換位思考,要與同學和睦相處。而學生與人發生糾紛或矛盾時,更多的是看到自己有沒有受到傷害。
學生作文和訪談有很多提到了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惑,如“有同學喜歡給我取外號,怎么說也沒用”“同桌一直來問我問題,我覺得有點煩,不知道怎么辦”等。這些更多的是三、四年級學生的困惑,他們也知道需要去解決這些問題,但又不知道該怎樣去解決。事實上,在與學校領導、各年級教師、學生的交流中我們獲悉,此階段學生遇到的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遠比作文和交談中寫的、說的復雜得多。他們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技巧,不懂得如何與他人有效溝通和交往,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幫助和引領。
二、培養兒童健全人格:我們的思考與行動
我們希望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期盼他們在學習作業方面能真正理解學習的意義,更好地適應學習生活;在親子關系方面能懂得感恩,能為家庭承擔起一份責任;在人際交往方面能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寬容有愛。
(一) 開設電影課程,喚醒深度認知,緩解學習煩惱
我們開設了基于學習價值認知的主題電影課程,從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出發,利用觀影中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思考學習的意義,思考如何應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首先,挑選不同類型的電影。我們要求每個年級組充分調研討論,挑選有教育意義,符合各年齡段學生成長特點、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煩惱的經典電影。針對低年級學生,要盡量選擇有生動畫面和趣味情節的影片;中年級學生認知能力增強,要盡量選擇一些名著翻拍的經典電影,強化學生學習認知;高年級學生獨立意識增強,開始形成批判意識,可以選擇冒險電影或者能帶來思維沖擊的電影。由此,低年級教研組為學生挑選了《沒頭腦和不高興》《獅子王》《尋夢環游記》等電影,利用課后服務的時間,由社團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觀看;中年級教研組為學生挑選了《小兵張嘎》《夏洛的網》《小飛俠彼得·潘》等電影,組織學生利用午間休息時間觀看;高年級教研組為學生挑選了《荒島余生》《卡特教練》《阿甘正傳》等電影,利用活動課時間組織學生到報告廳觀影,營造在影院觀看的氛圍。
其次,組織多樣化的觀影反饋活動。觀影結束,各年級組會趁熱打鐵,組織學生及時交流反饋。低年級教研組會啟發學生以“畫電影”的方式反饋自己的觀影所得,繪制與電影相關的思維導圖。中年級教研組會鼓勵學生以“說電影”的方式暢談觀影感想。于是,看完《夏洛的網》,學生意識到,每個人隨時都要學習,并且要學著去做有意義的事,學習樂于助人,學習為他人著想;看完《小兵張嘎》,學生認為嘎子身上那種勇敢面對困難不退縮和敢于挑戰的精神,在學習中必不可少;看完《小飛俠彼得·潘》,學生的學習動力被激發,紛紛表示要為追逐自己的夢想而去學習,去拼搏。高年級教研組會提高觀影要求,引導學生“寫電影”,即寫觀后感。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很高,寫出了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觀后感。下面是某學生的觀后感片段:
我們在學習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攔路虎”。讀完《阿甘正傳》,我懂得了這樣的道理:在自身不足和缺點面前,要學會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要學會真誠待人;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能害怕退縮,要勇敢面對,用“阿甘精神”激勵自己,就能打敗“攔路虎”,獲得成長。
再次,開展“觀影小達人”表彰會。臨近學年末,學校會組織各班推選一批班級“觀影小達人”,給觀影過程中積極互動,并在反饋活動中表現優異的學生頒發“觀影小達人”的獎狀。在此基礎上,學校還會評選出一批校級優秀“觀影小達人”。在周一集體晨會上,學校會現場公布名單,并請“觀影小達人”代表發言,與全校同學分享自己的觀影收獲。另外,學校還會評選出一部分優秀電影觀后感作文,張貼于校園欄內,組織各班參觀閱讀。
隨著電影課程的逐步推進,學生對學習的認知慢慢發生了變化。他們有的會拿自己跟影片中的主人公做對比,發現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根本不算什么;有的開始思考自己的學習態度,認識到每個美麗的夢想都要通過持續不懈的拼搏和奮斗才能實現;有的提出要巧妙使用技巧學習,而不能刻板地學……將電影課程巧妙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有效喚醒了學生對學習的深度認知,幫助學生緩解了學習煩惱,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和積極心態。在此基礎上,我們在家庭和學校方面也做了努力,如建議教師適量布置作業、精選作業、設計分層作業等;建議家長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培養孩子的興趣,盡量少給孩子安排額外的作業等。
(二) 開設親子課程,改善溝通方式,緩解親子煩惱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促成整個家庭成員共同成長的必要基礎。[3]如何指導父母維系親子關系,改善家庭的親子溝通方式;如何引導孩子感恩孝敬父母,與父母和諧相處,是我們開設親子課程的初衷。為了讓每個家庭在親子課程中有參與、有所思、有所得,我們在課程前期、中期、后期全程跟進。
前期,與家長充分交流。我們想通過采訪家長,了解家庭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梳理出迫切需要解決的親子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實施課程。如針對高年級太多學生的煩惱源于與家長的相處,我們采取家訪、電話溝通、請家長到校交流等方式,與家長深入對話,從家長口中了解了主要家庭問題和親子關系問題。很多家長表示與孩子不能有效溝通,尤其男孩的父母情緒更為激動;有的二胎家長表示自己對兩個孩子沒有任何偏愛,可孩子卻不這么覺得;有的家長認為自己并不會過多關注孩子的成績,孩子卻感到壓力很大……這些問題為我們下一步設計和開展親子活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期,開展親子活動。我們組織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與各種活動,增進親子關系,增強家庭凝聚力,同時提升學生社交能力。根據前期訪談結果,我們鎖定了親子活動的“四會”目標——會運動、會學習、會交往、會表達。我們設計了與目標匹配的一系列活動,如“親子運動會”,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運動,提高身體素質,提升快樂指數,增進親子關系;如“親子閱讀”,發動家長和孩子或共讀一本書,或相互推薦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感受到家長“陪讀”的溫暖;如“農場采摘活動”,組織家庭采摘比賽,讓家長和孩子齊心協力采摘,看哪家采摘的多,加強親子溝通,培養良好家庭成員合作氛圍;如“真心話大冒險”,鼓勵家長和孩子勇敢地向對方說真心話,可以是希望對方作出向好改變的建議,可以是給予對方愛的表達等,增進親子情感交流,體會親子真心表達帶來的感動。
后期,深入溝通互動。學校及時跟進,組織家庭成員暢談活動感受,增進親子間的相互理解。每次活動結束,家庭與家庭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思維碰撞,加上教師的引領總結,各家庭都能習得一些有效的溝通方式。有一對特殊重組家庭,孩子一直不愿接受繼母,不愿與繼母多交流。在“真心話大冒險”活動中,父親和繼母對著孩子一番真誠告白,使得孩子終于愿意放下芥蒂,嘗試跟父母處理好關系,這正是我們想要看到的變化。
此外,在家庭會議中,我們會建議家長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跟孩子溝通:告別嘮叨,試著去傾聽孩子的心聲;放下身段,愿意與孩子商量;試著忽視孩子的不足,多肯定孩子的優點;等等。在平時的學校活動中,我們也會建議學生靜下心來,正確看待父母的批評。我們相信,親子雙方感恩有愛的言行,定能感化雙方,營造出融洽溫馨的家庭氛圍。
(三) 開設讀寫課程,增長相處智慧,緩解交往煩惱
我們開設同伴讀寫課程,了解學生內心真實的需求,幫助學生解決與他人交往的諸多難題,增長相處智慧,緩解交往煩惱。
首先,共讀經典,分享交際經驗。圍繞相處的話題,學校發動各年級組篩選經典交往類書籍,為每個年級推薦兩本必讀經典,每個年級每學期圍繞一本必讀經典開展同伴共讀活動。所選經典都與人際交往有關,富有教育意義,且內容豐富、趣味性強。低年級教研組為學生挑選了《一年級大個子二年級小個子》《小豬唏哩呼?!贰陡概c子》等經典,中年級教研組為學生挑選了《皮皮魯傳》《小王子》《長襪子皮皮》等經典,高年級教研組為學生挑選了《湯姆·索亞歷險記》《追風箏的人》《哈利·波特》等經典。這些書籍深受學生喜愛。在學校閱讀節活動中,我們啟動“同伴共讀”,鼓勵各班利用靜默晨讀、閱讀課等時間共讀,共同探討經典中涉及的交往問題。同時,以交往為話題聯系自身實踐,聯系朋友、同學,交流共讀的感受與體會。學生由此意識到了友誼的珍貴,也懂得了友誼是需要經營的,是需要彼此付出的。
其次,篩選案例,參與交際活動。針對前期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了解到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遇到的難題,我們會先篩選出現頻率較高、較為典型的交往案例,如被取綽號、被欺負、沒人跟我玩、交不到好朋友等,引導各班以這些典型案例為素材,利用晨會、隊會時間探討與人相處的方法。我們鼓勵各班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體驗活動,寫一寫自己在參與活動中發現的解決交際問題的“金點子”。如有班級開展“與綽號面對面”的活動,先是討論喜歡或不喜歡綽號的原因,接著教師引導共情。由此,愛給他人起綽號的學生寫道:“我原以為給同學起綽號只是好玩,但沒想到給同學造成了傷害,我以后盡量不給同學起綽號了”“同學起綽號不能傷人的自尊,要起也要起諸如‘智多星‘開心果這樣的正面綽號”。被他人起綽號的學生也寫道:“在這次活動中,我意識到有同學給我起綽號并無惡意。今后,如果我不喜歡同學給我起綽號,我會直接與他友好溝通”“同學給我起的綽號有一階段真的很讓我傷心,但在這次活動中,同學向我道了歉。以后,我不會再帶著難聽的綽號前行了,真的很開心”。此類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體驗活動中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貴,領會了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困難,用穩定的情緒處理問題。
再次,同寫同繪,提煉交際之法。在學生閱讀交際經典、參與交際類體驗活動的基礎上,學校又組織開展“同寫同繪”活動:低年級學生以繪本經典為主,開展同伴讀、寫、繪系列活動;中年級學生以兒童文學經典為主,開展同伴共演活動;高年級學生以名著為主,開展共寫讀后感活動?;顒又?,教師重在引導學生發現自己平時與人交往時存在的問題,探尋正確的交際之法。同寫同繪,讓學生腦洞大開,紛紛獻計獻策:平時遇到矛盾習慣用情緒處理交際問題的學生,認為遇事要先冷靜下來,弄清楚事情原委后再處理;說話做事容易傷人的學生認為,如果無意傷了他人,要及時道歉,及時化解矛盾,并時時關注自己的言行……
兒童健全人格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上述介紹只是我們粗淺的嘗試,真心希望它能成為培養兒童人格健全的美好起點,助力兒童形成受用一生的人格品質。
參考文獻:
[1]李偉強,鄭燕.健全人格教育與學生心理健康[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1):138.
[2]張萍,張偉.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與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路徑[J].知識文庫,2023(1):163.
[3]張祖花.關于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策略研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2(12):20.
(吳華芳,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蘇州灣實驗小學。蘇州市優秀德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