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趙
數學課堂時間有限,課后作業是促進學生知識鞏固的主要途徑。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優化作業設計,以實用性、趣味性、易操作性來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以多元化的作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作業能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內化,“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優化作業設計,在控制好數量的同時,還要讓作業內容與所學內容相貼近,能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要布置具有典型性、針對性的作業,能發揮作業的教育功效。如在學習蘇科版七上“正數與負數”內容時,教師可選擇經濟新聞內容設計作業,讓學生從經濟數據的增長與減少中感受正、負數的信息,能促進他們對正、負數相反意義的理解。作業設計與教學目標息息相關,能促進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的理解。
傳統的作業設計形式單一,以書面作業為主,缺少與生活的關聯。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注重知識與技能的運用,要立足課程內容,為學生設計多元的作業形式,以多種項目作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布置實踐作業,以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強化學生的數學素養。如在學習“有理數與無理數”內容后,教師布置分類歸納的習題,讓學生將數歸類到集合圈內,這樣能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幫助學生夯實數學基礎。教師也可以布置探究性作業,以培養學生的數學高階思維。探究作業具有自主性、開放性,為學生留有自主思考、積極探索的空間,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深層次理解。
學生由于基礎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呈現出不同的學習狀態。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并靈活調整作業內容,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對基礎差、概念理解困難的學生,可通過課后輔導,針對疑點進行詳細講解;對能力一般、思維反應不夠敏捷的學生,以基礎性作業幫助他們夯實基礎;對基礎扎實的學生,教師設計挑戰性、開放性作業,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升。教師要根據“雙減”政策要求,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綜合實力,以發揮作業的真正價值。
總而言之,教師要立足“雙減”背景,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水平,考慮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以多元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的發展,從而能發揮作業的教育功效,達到提質增效的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西湖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