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蓓蕾
習近平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化為指導實際工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出“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系統觀念也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方法,并被賦予了特有內涵。
習近平文化思想集中體現了習近平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一個處于不斷發展中的,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戰略性的科學思想體系。從系統的過程性、整體性和結構性等特征出發,不僅可以從認識維度全景式地概括和呈現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樣貌,而且以此為基本依據,按照實踐活動的要求將其核心內涵包含于自身,極大彰顯習近平文化思想所具備的實踐屬性。
系統是運動的,運動是系統的存在方式,同一系統由于運動所呈現出前后相繼的不同階段,體現為過程,過程即系統在時間鏈條上有方向的運動和演化。
2023年10月7日~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將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運用于中國具體實際的創新性表達,作為一個完整的科學思想體系,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篇。它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更不是歷史偶然,而是在豐富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包括習近平在地方工作時期關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方面的深入思考和經驗總結。如,在浙江工作時期,習近平就提出發展旅游經濟要堅持創新與繼承相統一,敢于“無中生有”、善于“移花接木”、注重“推陳出新”。
要追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發展歷程,動態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如何一步步萌芽、成長、成熟并被首次提出,如何從“歷史”經“現實”,繼而奔赴“未來”,隨著實踐的深入不斷豐富發展,保持著理論的活性。
系統是部分組成的整體,在不同參照體系中,整體和部分的區分又是相對的。系統的局部變化總是以整體聯系為前提,整體的變化又總是在局部變化的聯系中實現。要立足系統的整體性特征,從系統的環境、組成、層次、功能等辯證關系上來全面認識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體系。
一方面,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深刻呈現和持續演化,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歷史出臺既是應對全球范圍內各種文化思想互相激蕩等矛盾和問題的切實需要,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課題的主動選擇。習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價值歸旨、總體要求、鮮明特征、基本原則、實踐路徑、使命任務和貢獻意義等重大命題,“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構成了一個內容豐富、邏輯嚴密的科學體系。
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部分、子要素,其不僅為我們堅持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文化領域的豐富思考和內容,而且這些思考和內容也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身不斷地深化和推進我們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和把握。要將習近平文化思想置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中,既肯定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成果都要從文化中得以思想保證,汲取精神力量,又要認識到其他領域發展對文化思想和建設所產生的重要影響。如,大數據時代,生產力系統的變化改變了過去固有的生產要素,引起的文化傳播媒介、文化思想理念等的轉變。
系統是有結構的,結構是系統內部各要素間相互連接的一定方式,表現為要素間的比例關系、排列構型、時空秩序和作用方式等。習近平文化思想基于對系統結構性特征的把握,將要素間的相關性納入對整體局勢的考察中,抓住影響和制約系統功能的重點要素、主要矛盾,以結構上的科學布局,形成一種總體有利的戰略態勢。
新時代文化建設事業工程浩大,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容忽視。然而推進文化建設事業,必須突出重點,有所側重。本次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了“三個原則”和“七個著力”,可以說是實現了立體式布局文化建設與牽住文化發展“牛鼻子”的有機統一。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三個原則具有指導性的方法論意蘊,為落實“七個著力”重點部署提供指引,彰顯了新時代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立足基點和時空坐標。“七個著力”間也非平行和并列的關系,而是存在著結構上的交錯。其中,“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是政治保障和總體要求,“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致力于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是根本制度保障,“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理論追求和精神保障,“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是信息化時代,鞏固黨的群眾基礎和執政基礎的重事要事,“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是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具體路徑,“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彰顯了文化發展的全球視野和宏闊格局,是為文化繁榮構建有利外部環境。“七個著力”雖然在現實針對性上有所區別,但并不是相互離散的,只有通過相互作用和協作,達到一種把“七個著力”總體與每一個著力有機結合起來的實踐思維水平,才能實現超越每一個著力的整體合力。
(作者單位: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