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釩 付瑤 胡峻榕
中圖分類號:G807.3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4.000
基金項目:校級教改(JGC202013)。
備注:null
作者簡介:徐釩(1986—),男,碩士研究生,中級-講師; 研究方向為高校體育教育。
通信作者:徐釩(1986—),男,碩士研究生,中級-講師; 研究方向為高校體育教育,735037007@qq.com。
普通作者:null
基金項目: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自籌項目(JGC202013);口述史專項項目(US0015Y)
作者簡介:徐釩,男,(1986-),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通信作者:胡峻榕,男,(1974-),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口述歷史、體育人類學,郵箱huujunn@163.com。
摘要:本文從體育口述史以及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研究現狀入手,以高校體育教師的口述史內容和相關背景資料為研究基礎,分析當前高校公共體育的主要現實問題,提出四種發展對策。同時從一線教師實際教學內容出發,為當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發展規劃發展方向,提出發展建議,為推進新時代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策略以及有價值的發展借鑒。
關鍵詞:體育口述史研究;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發展現狀;發展對策分析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Oral History of College PE Teachers
Fan Xu1,Yao Fu2,Junrong Hu1
(Department of Sports,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Guilin, Guangxi, 541004;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research status of oral history of sports and public sports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content and releva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oral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it analyzes the main practical problems of public sports in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fou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t the same time, starting from the actual teaching content of frontline teachers, we pla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urrent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propos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nd provide reference strategies and valuable development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Research on sports oral history;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Development status;Development strategy analysis
1研究現狀
1.1體育口述史研究現狀
體育口述史研究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具有代表性的如美國的體育哲學家齊格勒(1970)所提出的“體育史研究要引入口述歷史方法”[[[] Earle P.Zeigler.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J].Human Kinetics Journals,1970(1):4.]],以及埃里森(1979)所提出的“在研究少數族群的體育運動時要重視口述歷史資料的運用”[[[] Maria T.Allison.One the Ethnicity of Ethnicl Minorities in Sport[J].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1979(1):89.]]等觀點。進入20世紀80年代,體育口述史作為資料收集與整理方法,在《體育史料》系列叢書的編撰過程中得到了廣泛運用[[[] 夏天.體育口述史的價值與推進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8,12(12):138.]]。21世紀開始,體育口述史研究逐漸成為體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學術成果。在乒乓球領域,徐寅生的《我與“國球”——徐寅生口述歷史》、施之皓的《基于口述史的中國乒乓球發展研究》;在武術領域,趙光圣的《隱去的聲音:武術家口述史研究》、戴國斌的《新中國武術發展的集體記憶:一項口述史研究》;在體育傳媒領域,薛文婷的《傳媒人物——新中國體育新聞傳播口述史》。隨著上述一批省部級、國家級課題提的問立項使得體育口述史逐漸被眾多體育學者所認識。[[[] 陳默.口述歷史門徑(實務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20.]]已經發表和出版的體育口述史成果多出自民族傳統體育學領域,而體育教學、競技體育等專業領域的口述史成果尚不多見。這表明,以武術為主干的民族傳統體育學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學校體育、競技體育領域的口述史學研究稀缺也表明口述史學在體育學領域的應用仍處于探索階段。[[[] 侯勝川,趙子建.口述史學在體育研究中的實踐與展望[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1):87.]]由此可見,我國體育口述史研究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且研究成果是較為豐富的,但是相較起音樂口述史、文學口述史等起步較早、收集資料較為豐富的研究來說,體育口述史的材料收集和研究工作數量較少。
1.2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研究現狀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研究起步時間雖并不算長,但是成果相對來說較為豐富公共體育教學在高校雖處于邊緣學科的地位,但其屬于公共基礎必修課程,全國各所高校均有開設這一課程,因此教學覆蓋面廣,教師隊伍龐大,相對應的研究隊伍也較為龐大。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研究熱點目前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的研究。目前的研究熱點方向是在公共體育教學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這是目前高校各學科教學改革的大趨勢,公共體育教學也不例外,研究主要集中于挖掘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對于公共體育教學中教學內容的豐富,在傳統的教學內容之外加入瑜伽等新興運動;當然也存在針對不同省份的體育特色所開展的體育課程,例如少數民族特色體育項目。二是教學模式的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將新媒體技術加入到當前課堂教學之中形成新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另外還有就是借鑒當下新興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這些教學模式對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例如將翻轉課堂,混合教學等教學模式應用于傳統課堂教學中,創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課堂教學模式。三是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當前高校各學科都在積極開展對于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包括學生評教和教師評學兩部分,高校公共體育也不例外,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結合高校學科特點,依據高校現階段所使用的教學理念開展教學評價體系研究。
2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主要現實問題
通過整理某高校體育老師的訪談內容同時結合現今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實際,筆者發現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現狀中存在四個主要問題: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由“專業化”向“大眾化”轉型的速度略顯緩慢;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更新相對緩慢;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仍處于邊緣學科地位;高校體育文化氛圍營造成果尚不顯著。
2.1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由“專業化”向“大眾化”轉型的速度略顯緩慢
體育與其他學科一樣存在專業與非專業的區別,國家近年來對于體育大眾化的轉型投入力度非常大,在社會生活中“大眾體育”已經變成一個新興詞匯,收到人們的追捧和關注,2008年夏奧會和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更是使得冬夏兩季的體育項目更廣泛地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這一現象在高校之中的體現似乎并不顯著,大多數高校有體育特招生的存在,這些學生是“專業化”的代表,在這些學生中體育運動是普遍存在他們的學習生活之中的;而作為高校學生主體的普通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受我國多年來“重文輕武”的傳統觀念影響,高校對于專業學生的培養依舊看重文化成績,即便是體育專業學生,對于本專業的學習仍然是以理論學習為主,而對于學生的運動能力以及體質健康水平發展并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體育[[[] 湯攀,許大慶.高校公共體育一體化模式設計與實施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9(6):70-75.]],很多學生除了體育課外其余時間甚至很少進行體育運動。因此高校體育真正在大學生中實現大眾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且大多數高校將更多的人力物力放在了培養專業體育人才方面,希望通過少數人取得體育成績,這樣的培養方式對于高校學生群體來說是不利的,對于大眾化體育來說也并不是有利的,這應是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接下來發展所應思考的問題。
2.2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更新相對緩慢
教學改革一直是高校各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現階段高校各科目均在進行教學改革,體育也不例外,但是相較其他學科而言體育學科的教學改革速度相對緩慢。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主要教學形式是課堂教學,且課堂教學更偏向于實踐教學,老師示范動作,學生觀摩后自行實踐,這種教學形式在我國高校體育課堂上已持續多年。而體育課程改革最多的內容是課堂教學內容,這些內容往往隨著對應體育運動規則的改變而發生對應的改革,體育教學內部出現的教學改革是相對較少的,這也從另一個層面影響了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發展速度。任何專業的發展沿革都離不開自身不斷的革新,經歷過變革的專業學科往往更適應時代需要,更符合培養學生的實際需求。現在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在某種層面上說不能夠很好的真正吸引學生,也有這一方面的重要原因。
2.3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仍處于邊緣學科地位
高校大學生在校期間要完成近百門課程的學習,在這樣的學業壓力之下學生往往會進行取舍,這時往往體育課就與其他公共課程一樣成為學生選擇舍棄的課程。學生選擇體育課也不再因為愛好某一項體育運動,而是教授這門課程的老師給分高不高,上課要求嚴不嚴,是不是在室內上課,這些要求都符合的課程往往就成為了學生爭相選擇的熱門課程。這一現象其實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體育在學生心中早已成為了邊緣學科,這門學科存在的主要意義就是拿到學分不掛科,不影響成績,甚至有些同學用這一門課的成績來提高自己的績點。由此可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在學生層面仍處于邊緣學科地位,這種想法也一定程度上使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成果不夠顯著,素質教育下培養出的人才并不是全面發展的,往往重“德智”而輕“體美勞”,這樣的人才也并不完全適合國家發展需要,有時甚至會培養出一些偏科人才。
2.4高校體育文化氛圍營造成果尚不顯著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發展至今,除了第一課堂的教學外,還注重營造高校的體育文化氛圍,但是從高校目前的校園文化氛圍情況并不十分理想。全國各高校在對于校園文化營造一直是非常重視的,不同高校也都逐步形成各自獨有的校園文化,但是在這其中體育文化氛圍所占比重并不高。高校校園文化中體育文化所占比例不高對于體育教學也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養成體育運動的習慣,那么體育教學的效果也就很難達到理想效果。全國各所高校每年均會舉辦各種不同地體育活動,這些體育活動在舉辦期間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確實相對濃郁,但是這種文化氛圍很難持續,對于學生日常生活的改變也并不明顯。在體育文化氛圍方面,社會層面的氛圍營造效果好于學校,大眾體育理念踐行效果明顯,高校也應借鑒有益經驗,結合學生實際,真正做出變革,形成行之有效且符合實際的體育文化氛圍。
3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發展對策探究
通過訪談并結合現今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現狀,針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發展提出以下對策:創新教學理念,提升學科地位;加大改革力度,完善課程體系;挖掘教學資源,深化教學價值;課內課外聯動,營造運動氛圍。
3.1創新教學理念,提升學科地位
正如此位高校體育老師所提到的一樣,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應為提出新的教學理念——在繼承以往教學理念的基礎之上,順應國家培養人才要求,明確培養人才方向,提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理念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漫長過程,需要改革魄力,同時更需要一線教學人員的改革行動。全新教學理念的施行,首先應有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國家十分重視體育教學,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們要堅持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目標,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體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繼續推進體育改革創新,加強體育科技研發,完善全民健身體系,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體育健身意識,增強我國競技體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加快建設體育強國步伐。”因此,高校更應重視體育教學的地位與作用,從政策和制度層面充分保障體育教學發展。其次,一線教師也應嘗試徹底改變固有的教學理念,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高校主抓體育教學的相關領導應采取多種手段,引導體育教師正確認識體育教學在高校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端正教學理念,重視課堂教學。教師自身對于體育教學理念的轉變對于體育課堂教學的影響是相當重大的,教師有意識地根據當前教學理念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體育課堂教學的內容才真正做到了改變,才能成為更具吸引力的學科。這樣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在提升學生體育運動水平的同時也真正做到與時俱進,也就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地位,不再被認為是可忽視的邊緣學科。
3.2加大改革力度,完善課程體系
在嘗試創新理念的同時,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單位應同時有意識地加大教學改革力度,以此不斷完善公共體育課程體系。當前我國體育教學改革在轟轟烈烈地進行過程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單位應跟上改革步伐,依據學校學生的生源特點以及教師教學特點對于體育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完善。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對于課程體系進行優化:第一,優化課程教學目標。作為高校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公共體育在高校的整體課程體系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學校體育教育實施的最高層次和階段,也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有效銜接,有助于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樹立[[[] 段青.新發展時期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轉型模式的思考[J].田徑,2023(11):4-7.]]。以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最重要目標,結合學生實際,優化現階段教學目標,同時不斷更新教學目標,通過這一方式使得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教學目標更貼近學生實際,更符合時代需要。第二,優化課堂教學內容。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是貫徹學校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的一門重要的公共課程,大學體育課程面向的對象是全體學生,核心是完成對學生“育體”的重任。[[[] 陳龍.對 21 世紀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發展中存在問題的探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5.]]競技體育運動規則是在不斷更新變化的,相對應的體育教學的內容應予以優化。同時對于民族特色體育運動項目以及新型體育運動項目,也可以加入到教學內容當中,以此豐富教學內容。以此使得教學內容更具吸引力,更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第三,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學目標的不斷變化,高校體育課堂教學模式也應進行一定的創新。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目前大多數所采取的為傳統的教學形式,理論講解到實踐練習,這種教學形式極易使得學生喪失興趣,因此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也迫在眉睫。應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基礎上嘗試制定符合學生個人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針對不同類型學生因材施教,同時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形成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得體育教學真正融入學生日常生活,使得體育鍛煉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正改變學生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定期開展體育活動,供學生在良好的體育環境中接觸、積累體育知識,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協同育人是高校公共體育教育生態系統運行的關鍵與橋梁[[[] 傅錦文.教育生態學視角下江西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育研究[D].景德鎮陶瓷大學,2023.]]。
3.3挖掘教學資源,深化教學價值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應在教學資源層面進行更為深刻的挖掘,當前體育課程的教學資源更新比較緩慢,教學資源也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因此,各高校可結合自身實際對于教學資源進行挖掘——首先,對于日常體育教學中的既有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歸類,形成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基礎資源庫,將資源庫內容進行分類教學,使得體育課程更富層次感;其次,對于本校校內的體育歷史資料進行挖掘提煉,形成本校特有的體育教學資源,并將此應用于實際教學當中,引導學生在體育課程中了解學校體育史,形成體育文化氛圍;再次,對于高校所處地域內的體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尤其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特色體育和具有教育意義的體育故事,通過走訪調查等形式對于這些地域體育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體育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們在學習民族體育內容的同時提升愛國熱情和民族榮譽感;最后,對于競技體育競賽規則,經典比賽過程以及在比賽中所呈現出的各種精神品質均應納入到本高校的體育教學資源庫中,對于這些內容進行教學的同時也是在對學生進行競技體育知識的普及,也是在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引導學生樹立熱愛運動、正確運動、終身運動的觀念。在整合資源進行教學的同時,體育課程在立德樹人方面的價值得以體現,更加深化了體育課程的教學價值,豐富高校體育課程內涵。
3.4課內課外聯動,營造運動氛圍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除做好第一課堂教學外,還應做好第二課堂相關活動的開展工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體育運動校園文化氛圍。當前各高校均在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制度,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應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制度,著力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同時應做到第一與第二課堂的聯動。第二課堂所開展的活動應保證與第一課堂教學內容相呼應,并將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延伸到第二課堂的活動之中,使得一二課堂真正形成聯動。高校體育課程課堂教學固然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將體育運動帶入到學生的生活中,讓運動成為學生的生活習慣,即“大眾化”。第一課堂或許無法達到真正達到這一目的,同時需要通過第二課堂中的相關體育活動來進行知識延伸和鞏固。首先,高校體育部門應提前完成活動策劃,各項活動策劃應與學生體育課程所學習內容相關聯,使得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對于課程內容進行鞏固;其次,高校體育部門應充分聯系學生,依據學生實際情況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以此提升學生對于運動的喜愛程度和活動的參與度,力求做到全覆蓋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在校園內形成運動氛圍;最后,高校體育部門應確保長期開展系列活動,同時對于活動內容進行定期更新和強化,養成習慣并改變高校學生的現實情況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通過持續努力去創造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新局面,營造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新格局。
4結語
高校公共體育作為高校公共基礎必修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學科教學研究中有重要地位。筆者對一位從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38年的老教師進行了無結構式訪談,從訪談內容中總結出他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看法和感悟,為探索教學理念、完善課程體系、深化教學價值、營造運動氛圍等提供思考方向,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Earle P.Zeigler.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J].Human Kinetics Journals,1970(1):4.
[2]?Maria T.Allison.One the Ethnicity of Ethnicl Minorities in Sport[J].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1979(1):89.
[3]?夏天.體育口述史的價值與推進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8,12(12):138.
[4]?陳默.口述歷史門徑(實務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20.
[5]?侯勝川,趙子建.口述史學在體育研究中的實踐與展望[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1):87.
[6]?湯攀,許大慶.高校公共體育一體化模式設計與實施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9(6):70-75.
[7]?段青.新發展時期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轉型模式的思考[J].田徑,2023(11):4-7.
[8]?陳龍.對 21 世紀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發展中存在問題的探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5.
[9]?傅錦文.教育生態學視角下江西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育研究[D].景德鎮陶瓷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