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藝術歌曲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歐洲盛行的抒情歌曲形式,我國藝術歌曲受西方的影響,興起于20世紀20年代。本文以侯涵瑩作詞、曹洪濤作曲、汪浩演唱,贊美著名景點西嶺雪山的藝術歌曲《一望千年》為主體,通過歌詞、結構、和聲、旋律特征、詞曲結合、鋼琴伴奏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并以文字形式總結了演唱經驗,以展現這首歌曲的魅力。
〔關鍵詞〕藝術歌曲;一望千年;創作特征
藝術歌曲《一望千年》將詩圣杜甫盛贊西嶺雪山的一首“絕句”不加變動地引入詞中,歌名著眼于一個“望”字,是登高望遠的“眺望”,是逃離喧囂的“遙望”,是林間漫步的“閑望”,更是與詩圣杜甫跨越時空的“對望”,讓聽眾與千年前的賢者對話。作曲家通過在旋律音調中加入了具有濃郁四川特色的川西音調 ,構建出屬于西嶺雪山的聲音圖景。
一、曲式結構
在諸多音樂要素中,“曲式結構”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影響到音樂材料的選擇與運用,更影響到音樂語言的陳述,良好的“曲式結構”會使音樂作品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藝術歌曲《一望千年》結構精巧,“調性”明亮,整首歌曲豪邁大氣,表達了詞作家與作曲家對西嶺雪山的熱愛,對祖國美好河山的贊美。
本作品為bE宮七聲清樂調式,單二部曲式,A、B 兩個樂段,共54個小節。前奏以三連音弱開頭,共五個小節;主歌A 樂段為倒裝性復樂段,方整性結構;副歌 B樂段同樣為方整性結構,與A樂段在音高材料、音樂情緒上形成對比;間奏 9個小節后進入 A樂段;副歌B樂段反復一次,最后擴展5個小節形成尾聲。
二、旋律寫作
(一)生動的節奏材料
這首作品的拍子為四四拍,全曲柔板進行,其目的不僅表現宏偉、大氣的音樂風格,還帶有溫暖、抒情和敘事的音樂特點。
節拍是一首歌曲的房梁結構,節奏則為這座房屋添磚加瓦,因此節奏決定了這首歌曲的旋律走向與情感強弱。《一望千年》運用了三連音、長音、切分音等,通過節奏的變化使旋律更流暢自然,表達出作者的真摯情感。
1.三連音
三連音給人一種不穩定的感覺。在這首作品中,作曲家多次使用這種節奏形式,旋律有趣不單調,充滿律動。(見譜例1)
2.弱拍起
弱拍起是從弱 拍到強拍,兼具訴說感和爆發感,作曲家在主歌、副歌中均有運用,其目的是結合歌詞的含義,對西嶺雪山進行對話與贊嘆。(見譜例2、譜例3)
3.切分音
主歌 A樂段第七小節運用了切分音。此時的強音點由八分音符轉換到了附點四分音符的長音上,改變了四四拍原有的強弱規律,其目的是更貼切歌詞舒展、悠長的意境。(見譜例4)
4.長音
長音,通常用于每一句歌詞的結尾處,產生句讀的效果,便于歌唱者的換氣和準備,作曲家在這首作品中的主歌和副歌均有使用。(見譜例5)
長音也可用于高潮處,利于音值的拉長,便于情感的爆發和宣泄。作曲家在副歌部分多次運用了三連音加長音的形式,由緊密轉換成疏松的組織關系,從而達到情感表達、情緒釋放的目的。(見譜例6)
(二)凝練的音高材料
旋律是一首歌曲最核心的組成部分,也是一首歌曲的靈魂。作曲家在旋律寫作中運用了級進、跳進等技術,旋律線條呈波浪狀,時而抒情優美,時而波瀾壯闊,呈現出一幅云霧繚繞、雄壯巍峨的西嶺畫卷。
1.級進
級進是音高材料橫向組織的一種形式。作曲家在這一作品的主歌副歌中均有使用,旋律線似山巒起伏。(見譜例7)
2.跳進
跳進是音高材料橫向組織的另一種形式。作曲家在副歌中,為配合歌詞的含義,多次運用了六度的跳進。(見譜例8)
其次作曲家在跳進前多次運用到了連續級進的準備,旋律線條由平緩轉換到起伏。跳進后反向進行,增強了旋律線的平衡感和穩定性。(見譜例9)
3.改變骨干音程
改變骨干音程是音樂材料的發展手法之一。在前奏中,作曲家以降e?、f?、g?,連續級進加小六度跳進為原型,改變為降e?、f?、g?連續級進加純五度跳進,好似一座高聳矗立的山峰呈現在眼前。(見譜例10)
4.保留節奏改變旋律線
保留節奏型改變旋律線是音樂材料重要發展手法之一。作曲家在作品的第十小節、第十一小節和第十二小節、第十三小節運用了相同的節奏,根據歌詞的含義更改了歌曲的旋律線。(見譜例11)
5.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是我國傳統音樂常用的創作手法之一。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作曲家在這首作品的A樂段中,運用了這種創作手法,鞏固了音樂主題的形象。(見譜例12)
6.魚咬尾
魚咬尾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一種創作手法。作曲家在作品第六小節、第七小節、第八小節、第九小節等,運用了這種手法,其目的是在本作品中深化民族音樂色彩。(見譜例13)
三、詞曲結合
(一)歌詞特征
詞作者通過詞來闡述歌曲的內涵和思想,從而表達自己的情感。這首作品的歌詞極具詩意,運用了華麗的辭藻,描繪出詞作者遠觀西嶺雪山的場景,詞作者將古詩新用,引用杜甫《絕句四首》(其三)中的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對仗工整,動靜結合,描寫了早春生機盎然的景象,構成了美好的意境;同時運用了許多顏色的詞語,顯得明亮與艷麗。除此之外,詞作者還借鑒、學習了杜甫《絕句四首》(其三)的形式來展現動靜結合,“寂靜時光中星河流轉”“清風低語時閑看云卷”和“銀裝素裹光影變幻”,向我們描繪了西嶺雪山的壯美,表達了作者對西嶺雪山的熱愛。
(二)歌詞與旋律結合
藝術歌曲的旋律創作需要關注到歌詞。旋律的音調要同歌詞的語調保持一致,做到字正,避免倒字。在這首作品中,作曲家將“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和“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順序調換,“船”字的音為降e?,而“天”字的音為降b?,“天”字的音高于“船”字,與我們生活常識的高低位置保持一致。(見譜例14)
“蓉城之巔,一望千年。”這兩句為直上的旋律線,其中“蓉城之巔”運用了兩個二度級進加一個小六度的跳進,“一望千年”運用了兩個二度級進加一個純五度的跳進,對比突出“巔”字,運用巧妙。(見譜例15)
歌詞為“寂靜時光中星河流轉”“清風低語時閑看云卷”和“銀裝素裹光影變幻”時旋律線恢復流動的波浪形,仿佛西嶺雪山的“星河流轉”“云舒云卷”和“光影變換”就在眼前。(見譜例16)
四、和聲布局
(一)常規化和聲進行
和聲能夠指示歌曲的結構,能夠或獨立或協同其他音樂要素參與音樂表現。通過終止式指示歌曲的各個部分,體現了作曲家作曲技藝的高超。
藝術歌曲《一望千年》以大調式和聲為主要設計基調,前奏以主調主和弦開頭,和聲走向為:T-DTⅢ-S-D-T,最終停在以屬音作為低音的主和弦上,削弱終止感,低音主屬交替,引出A樂段;A樂段經過S-SⅡ-D-D9-T,收攏、完全終止于主調主和弦,A樂段重復一次,開放終止于T6和弦;B樂段末尾經過TSⅥ-D9-D7-T進入間奏部分;在25小節末尾到26小節強拍運用了TSⅥ-D64-TSⅥ的輔助四六和弦,間奏終止式為S6-DD65-K64-D-T;重復A樂段與A樂段的和聲布局一樣;B樂段重復兩次,為復樂段,兩個樂段相互呼應;第一個重復B樂段c1樂句經過T-D開放終止在主調屬和弦上,給人以懸念,引出第二個重復B樂段;第二個重復B樂段c2樂句經過SⅡ6-D6-T完滿終止在主調和弦,然后采用了s-T-s-T的補充變格終止,用擴展樂句代替尾聲。
在歌曲中通過運用重屬和弦DD65、小下屬和弦s等和弦增加了歌曲和聲的趣味,更加體現了歌曲歡快明亮、氣勢磅礴的色彩。還使用了D9、D7等和弦,運用分解、柱式和弦的織體,使得整首歌曲和聲效果豐滿。
(二)民族化和聲語言
《一望千年》作為一首有著濃郁東方色彩美的藝術歌曲,調式調性為bE七聲清樂宮調式,因此作曲家多運用了民族和弦和聲語言。(見譜例17)
(三)清晰的低音線條
在伴奏中,作曲家運用了三音組“級進下行”的方式連續出現,形成“低音線條化”的特點,良好處理了“和聲”的進行。(見譜例18)
在間奏部分低音線條多次出現,形成和聲的鋪底,整個低音線條呈波浪狀,更是將綿延的山脈特征融入低音線條,為主歌的出現進行情感鋪墊。(見譜例19)
五、豐富巧妙的鋼琴織體
(一)渲染氛圍
鋼琴伴奏是藝術歌曲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與旋律一樣不可或缺。鋼琴伴奏通過渲染氛圍,讓聽眾和演唱者進入作曲家描繪的畫面和內心世界。一首成功的藝術歌曲離不開鋼琴伴奏,良好的鋼琴伴奏才能完美詮釋作品、升華作品。作曲家根據歌詞、旋律等音樂要素,運用了六連音的線條連接、和弦琶音、分解和弦等織體,營造了山脈連綿起伏,山巔高聳入云的景象。
(二)襯托旋律
要完整詮釋一首作品,就少不了聲樂演唱者和鋼琴伴奏的配合,聲樂的人聲擅長抒發情感,但不能描繪意境,好在鋼琴伴奏能補充、襯托聲樂和旋律,進一步塑造音樂形象。作曲家在寫作這首作品的鋼琴伴奏時,不僅注意渲染整體氛圍,而且在鋼琴的襯托、補充主旋律和聲樂的作用下,讓聽眾身臨其境。
1.張力設計
當歌曲旋律部分進入高潮準備時,作曲家運用下行級進的連接增強旋律的連續感和延續性。(見譜例20)
2.動靜結合
當歌曲旋律部分為長音時,作曲家多用六連音形式的和弦分解填補空白,使主旋律的靜與鋼琴伴奏的動相結合,整首歌曲緊湊有趣,增加歌曲的可聽性。(見譜例21)
3.雙層織體
作曲家在不同的樂段有不同的織體設計,在情感敘述鋪墊的部分,織體上運用了雙層設計。(如譜例22)
4.多層織體
在情感爆發以及情緒推動的部分,織體上運用了多層設計。高層采用了柱式和弦,中層以六連音的形式采用半分解和弦,底層運用了六連音的和弦分解,做到了和聲飽滿,具有層次感。(如譜例23)
(三)體現歌詞含義
鋼琴伴奏和歌詞的良好結合進一步發揮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塑造歌曲的個性與形象。
1.分解和弦
歌詞中引用了杜甫《絕句四首》(其三)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在第七小節、第九小節的長音處,作曲家填充的鋼琴伴奏的旋律好似黃鸝鳥的叫聲,縈繞在早春朝氣蓬勃的景象中。(如譜例24)
2.分解和弦跑動
鋼琴伴奏跟隨歌詞的內容而變換,歌詞抒情部分多用和弦分解,運用十六分音符跑動,呈現舒緩的特點,如同一陣清風,徐徐吹來。(如譜例25)
3.琶音
琶音呈現流動的特點,作曲家使用琶音增加歌曲的敘述感,營造出云在天上流動的景象。(如譜例26)
4.柱式和弦
當副歌部分的歌詞為“蓉城之巔,一望千年”時,鋼琴伴奏由分解和弦變成柱式和弦,讓聽眾領略到西嶺的蓬勃與壯麗。(如譜例27)
5.分解和弦逆行
當歌詞變成清風低語時閑看云卷時,鋼琴伴奏變成分解和弦逆行,讓人仿佛置身云端。(如譜例28)
6.級進上下行
在歌詞最后一句“大美西嶺就在眼前”后旋律的長音時,鋼琴伴奏運用三連音、五連音和四分音符的節奏,左手級進下行,右手級進上行仿佛鏡頭由大遠景變換為特寫近景,頗具畫面感,仿佛巍峨的西嶺雪山就在眼前。(如譜例29)
六、演唱處理
藝術歌曲《一望千年》是由汪浩首唱,其對作品有著精心、細膩的演唱處理,主要體現如下。
(一)氣息、氣口
演唱好一首作品,氣息以及氣口的運用十分重要。歌曲主歌通過描述西嶺雪山的絕美風景以及引用杜甫《絕句四首》(其三)的詩句,營造出靜謐氛圍,演唱者在處理主歌時,讓氣息流動起來,搭在音符上;長音的部分用氣息營造出綿延的感覺,這對氣息的要求非常高,每一聲都需要到位。在歌曲副歌部分,旋律達到高潮,演唱者需運用氣息的支撐,直抒胸臆。
演唱者處理整首作品的氣口是根據詩詞的誦讀規律來進行的,每一句基本為兩小節,在長音結束后進行換氣。除此以外演唱者注意了樂句的連貫性,營造出山脈連綿起伏的感覺。
(二)音色、音量
演唱者在處理這首作品時,需運用厚實的音色來演唱,從而表現出西嶺雪山的巍峨與雄壯。除此之外,還注意了抒情部分與贊美部分的音量、音色的對比。
主歌旋律線呈波浪式,演唱者的音量配合旋律的起伏,音低的時候穩住輕聲演唱,音高時將聲音放出來,同時做到了音色的統一。在處理副歌時,演唱者音量大于主歌的音量,與主歌形成對比,進一步進行情緒的抒發。
藝術歌曲《一望千年》兼具低音區、中音區以及高音區,演唱者在高音區時運用頭腔共鳴,中、低音區運用胸腔、鼻咽腔共鳴,隨著旋律高低起伏、強弱對比進行控制、變化,使得音色集中,擁有金屬的共鳴色彩。
(三)情緒、情感
情緒、情感是傳達一首歌曲最直接的方式。演唱者在處理藝術歌曲《一望千年》時,需注意不同段落間情緒的變化,既有氣勢磅礴、雄偉壯闊的刻畫,也有婉轉細膩、娓娓道來的訴說,通過聲情并茂的表達,讓聽眾既感受到西嶺雪山的星河流轉、云舒云卷,又感受到西嶺雪山的巍峨高大。
歌詞中運用了杜甫《絕句四首》(其三)的詩句,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藝術歌曲中,演唱者把對大好河山的贊頌、對祖國的熱愛、對中華文化的崇敬融入演唱中。
(四)咬字、吐字
演唱者在處理咬字上,做到了字正腔圓。中國藝術歌曲幾乎是一個字對多個音,在演唱過程中要把每一個字交代清楚,先咬住字頭,字頭指的是聲母發聲的部分,聲母的發聲十分短促,然后圓潤字腹,字頭快速清晰地咬住后,將聲音豎起來,使得字腹唱得圓潤,最后歸到字尾上,穩住字尾是吐字中非常關鍵的一步。
在處理這首歌曲的咬字、吐字時,演唱者既運用美聲唱法咬字,以“a、o、i、o、u”的元音字母為基礎,又融合了民族唱法的咬字,把咬字的著力點靠后,軟腭提起,利用民族唱腔的咬字方式。歌詞中多為“ang”“an”音的字作為結尾,演唱者運用帶“o”的音,使得咬字圓潤。在主歌部分咬字、吐字優美自然,副歌部分咬字、吐字磅礴大氣,更好突顯了西嶺雪山的壯美。
結語
新創藝術歌曲《一望千年》作為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成宣通〔2023〕85號文件公布的2023年度成都市重點文藝作品,具有研究價值和傳播價值。歌詞直接引用我國著名詩人杜甫的經典之作《絕句》,直抒胸臆,旋律通過帶有四川地域特點的音高材料和節奏材料來進行組織,讓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進程中以多元化的形態來傳揚華夏之聲。
參考文獻
①吳春福:《曲式結構原則與曲式結構的分類——對楊儒懷先生曲式理論的解讀與再認識》,《音樂研究》,2012年,第4期。
②周姝:《永恒的魅力 永恒的歌——論黃虎威藝術歌曲〈永恒的歌〉的創作特色與藝術魅力》,《音樂探索》,2015年,第3期。
③劉暢瑞:《歌曲〈千古流芳〉的音樂創作與二度演繹》,《音樂創作》,2022年,第3期。
本文系四川省社會重點研究基地·西南研究中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xnyy2023002)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石旭冬,四川師范大學學生。
責任編輯: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