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1871—1941)是清末民初的朝中重臣、文學名流,正白旗杭州駐防。在杭州駐防營中,作為八旗子弟的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大量學習漢族文化,從事漢文詩歌創作,著有《可園詩鈔》和《可園詩鈔外編》(包括《北行詩錄》《柳營謠》《綴玉集》《倦游集》),藝術成就很高。三多承襲三等輕車都尉,歷任浙江杭州知府、浙江武備學堂總辦、洋務局總辦、北京大學堂提調、民政部參議、歸化城副都統、庫倫辦事大臣。在仕宦生涯中,他有出使外國的經歷,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閱歷較廣,詩作題材廣泛。
生長于杭州的三多自然而然地受到杭州旗營特有的人文風情與自然美景的滋養。其創作的《柳營謠》是記錄杭州旗營內風土人情的歌謠,編纂的《柳營詩傳》則是旗營內文人閨秀的詩詞集,由此可見杭州文化對其的影響。三多曾寫詩回憶杭州旗營文化之盛:“聲明文物合推今,精絕詩書繪與琴。莫笑管弦聞比戶,武城自古有知音。”①俞樾為三多詩詞作序時寫道:“營中多風雅士,彈琴詠詩文酒游醮無虛日。”②杭州旗營文人眾多,文壇名流聚集,酬唱贈答、彈琴賦詩常有,三多受其熏陶不足為奇。在此種文化風氣的浸潤之下,三多趨慕風雅,游山玩水,以彈琴賦詩為樂,以作詞繪畫怡情,杭州花草美景在其筆下耀眼奪目,有清麗之感。
三多按律襲職不得參加科考,由于身處高位,生活優越,無須奔走稻粱之謀的他有更多的時間賦詩填詞,且多為吟詠性情之作。他自言:“余于乙酉歲始學詩,與二三知己更喝迭和殆無虛曰,然隨作隨棄,自以為詩也。”③不以文揚名的三多在創作詩歌時,以閑適風格為主,加之其師法俞樾,主張詩歌的唐宋調和,作品以吟詠性情為主,閑適清新。該種風格在意象、語言上顯得較為突出,顏色秾麗,詩學思想顯著。
一、意象清
三多流傳下來的詩較多,有近七百首,其中文人唱和雅集的詩和吟詠山川風物的詩居多。策馬游春、喝酒唱曲、吟詩作畫等雅興的活動都反映在他的詩中,極為閑適。在詩歌中,三多展現出他尋山訪景的生活蹤跡、對富貴功名的超然以及閑適的生活情趣。其《柳營謠》是以浪漫的想象和清新的筆觸,仿竹枝詞而創作的百首記錄杭州旗營內風物的歌謠,風格非常突出和典型,在當時頗受矚目。譚獻在《柳營謠》序中稱其“清超拔俗”“清逸閑雅”,王廷鼎稱其“詩筆清麗”,楊葆光認為“詞藻美”,徐福長贊嘆“詩境極清超”,宗舜年亦稱“清絕”,等等。三多的詩具有顯而易見的“清”的特色。
三多“生長湖山三十年”,自言“湖山景好供吟料”,其直接吟頌西湖或以西湖為故鄉標志而懷鄉的詩有數十首。靈秀的西湖成為其典型的意象。如《和曲園太夫子西湖詩六首即步元韻兼用掛貂體庚寅》:
湖山豈僅恣嬉娛,百詠成編十景圖。自乏維摩詩畫筆,
愛西湖又畏西湖。漫將勝跡訪南都,宮殿園林委路途。
鍋號銷金金早盡,畏西湖又笑西湖。名山陳跡半模糊,
峰尚雙青嶼自孤。慣作千秋祠墓地,笑西湖又哭西湖。
白蘇去后想遺模,留得雙隄蔓草蕪。晴好雨奇誰管領,
哭西湖又惜西湖。綠繞楊柳白迷蘆,春去秋來景略殊。
停徧錦驂搖徧櫓,惜西湖又厭西湖。曾經南北路征徂,
似此名湖得有無。三十一中推第一,厭西湖又戀西湖。
西湖直接成為三多吟詠的對象,宮殿園林、名山古跡、蘇堤白堤、楊柳蘆葦、晴天雨天等人文風物與自然景觀,隨手入詩,不飾雕琢,詩人的情感直白展現,簡單純粹,清新自然之趣撲面而來。
三多借詩歌以自娛,他的《柳營謠》是“幾重營壘會名柳”“鳥鳥幽棲滿城闕”。以“柳營”命名,用柳的意象讓整個營地頓時充滿詩情畫意。在他的詩集中,“柳”的意象出現多達五十多次,使其詩洋溢著“啴緩和柔”之感,如“百八聲鐘楊柳岸,兩三點雨杏花天”④“綠繞楊柳白迷蘆,春去秋來景略殊”⑤“綠春無縫雙堤柳,紅海難量二月花”①“梅花紅古填,楊柳綠春城”②等。
二、語言清
三多的詩歌有自然清新之感,與其獨特的詩歌用語密不可分。三多師學俞樾,而俞樾追摹白居易,自言“所為詩終不外香山劍南一派”。白居易詩歌淺俗直白的特點顯然影響到三多的創作,但三多并未承繼白詩創作的現實主義宗旨。三多自稱“平生行文稱墨戲” “須臾脫稿飛瓊觴”③,作詩主張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創作速度快,因此語言顯得平易直白、自然熨帖。
如《題畫呈嚴范孫修先生》:
生長吳山越水邊,梅花修竹各嬋娟。
全家何日得歸隱,琴鶴半船人半船。
全詩平鋪直敘,不起波瀾。語言不加修飾,順手拈來。淺顯直白的口語表達,脫口成詩,日常口語與文人詩詞相得益彰,平易雅切。
又如《奉調北行留別郡中士夫并書感》:
家住西湖三百年,守杭一百廿余天。
愧無政治追先哲,惟有交游勝昔賢。
道濟長城須善后,壺公縮地已空前。
最瞻依處風篁嶺,何日文章始表阡。
仿佛日常說話一般,詩人自述地點、時間、日常活動,并在詩歌中寄寓情志,語言近似白話,甚是清淺。
這種特色在《寒食》《欲游煙雨樓未果口占》《種樹》《支棚》《重至京師》等詩中具有典型性。
三多的詩歌風格,“清”字鮮明,除杭州環境的影響之外,與其身居高位有關。一則地位較高、生活休閑,不以文揚名,僅以詩歌作為展現自我、吟詠生活的工具和社會交友的必備技能;一則大抵似嚴迪昌所言:“深于文學的皇子、宗室群從們在嚴酷的宮廷權力斗爭和無情懲處的現實面前,不少成員竟轉化為一種奇特的‘朝中之野’的心態,借詩歌以自娛或宣泄苦悶。”④從三多在清末民初仕途起伏的一生來看,他的志向顯然是功名事業。在追名逐利又變數叢生的現實中,權斗和挫折在所難免,當難以抵達理想的高度時,三多就借詩歌來宣泄苦悶、休憩身心。因此,在個人審美的追求之下,“清”的詩風就不足為奇,流利自然。
三、色彩麗
三多的詩作在自然閑適的清新之外,帶有明顯“麗”的特點。“分毓湖山靈秀氣,一文端后一詩人”,其作詩“壯思橫無群”,詩歌辭藻秾麗,甚是華美,清麗之色熠熠生輝。譚獻在《可園詩鈔》的序中說讀其詩“如春山之秀色可餐,如秋月之朗人懷抱,如入柳陰曲徑聞流鶯之宛轉,如棲幽巖披松風之泠泠、聽流水之滅濺,抑亦啴緩和柔而無俗韻,又復曠邈若山林之士”。如此之美感,與其詩歌“麗”的特點不可分割,清詞麗句盡顯詩人的才華。三多的詩歌色彩瑰麗,明快動人。
他的詠物詩極見功力,如《紅白榴花各一首》:
為看丹華走馬來,迎風錦帳一齊開。
妓裙何必紛紛妬,猩色洛綾本別裁。
幾叢髣髴雪珠攢,涼趁蒲香節里看。
只恐熱場嫌太素,由來本色動人難。
詩人才思飛揚,詠物清麗拔俗。紅花是丹華與錦帳齊開,人花共嬌美。白花是雪簪與墨發相映,清素無比。詩人的配色,既艷到極致又素到極致,極具沖擊力。
他的詩如“羅綺嬌春,鹓鴻戲海”⑤,色彩艷麗,芳香四溢。他伴著“名花香擁繡鞍歸”⑥游玩。他以“香草美人”來盛贊師友:“蕙帶荷衣久遂初,莼羹菰飯近何如。”⑦“瀟湘蘅芷香成海,閑替靈均寫美人。香比芝蘭韻比花,玉林無可尚瓊華。”⑧“衣被芰荷纔把臂,集翻花萼早傾心。”⑨“先生冰雪容,蕙帶而荷裳。如服清涼散,如沐蓮花湯。”⑩他寫景狀物,妍麗工巧。他的筆下是“夕陽紅半肩,香草秀盈把”11,是“綠春無縫雙堤柳,紅海難量二月花”12。他郊游所見是“雪片桃花一徑迷,游韁小將酒樓西。東風會意憐香色,驀卷飛紅避馬蹄”①。他詩中善用修飾詞,善用紅、綠、白、翠、紫、黃等色彩,常常動用感官去描寫。他常用“香”“暖”來修飾事物,尤其是“香”使用了一百多次,為其詩增添了不少氣韻。其描景刻物,色彩鮮明,又因對仗工整,增強了秾麗的藝術風格,意象成對出現、清麗繁復的表達有錯彩鏤金之感。
三多的詠物詩是萬花擁簇。除了文人墨客常吟詠的梅花、竹子,他還熱衷于各種花卉題詩。海棠、牡丹、蘭花、榴花、芙蓉、桃花、水仙、菊花、鳳仙花等,都盛開在詩人的詩中,芳菲異常。如此種種,他的詩也就顯而易見地多了“麗”的特色。
四、詩學思想
三多詩歌具有清麗的特色。此種風格與三多的詩學思想密不可分。其詩學思想可以從兩個方面考察:一是從其詩歌中表現出來的,如“唐到韓潮宋到蘇,詩壇健將可言無”“除卻坡公與謫仙,低頭止拜杜樊川”“詩從杜甫集中補,詞學秦觀柱上填”。他追慕李白、杜甫、杜牧。他的詩歌明確提及杜牧有9次,具體詩句又有大量杜牧風格的痕跡。另外,他受到俞樾的影響,對白居易、杜牧也多有追摹。杜牧的詩歌“在憂郁中透出高朗爽健、意氣風發、俊逸明麗的氣格”②。很明顯,三多學習了晚唐詩歌色彩鮮艷、辭藻綺麗的特點。
二是從其師友身上推知。蔡玉瀛為三多的詩集題詞“交好俞莘老,才華杜牧之”。三多師從王廷鼎、俞樾習詩,又受到樊增祥、易順鼎的影響,形成了藻麗絕艷的詩風,被歸入“中晚唐詩派”③。這可以在他們相互的詩集中印證,彼此有大量唱和贈答、作序題跋的詩。三多曾多次寫詩給其師王廷鼎,與俞樾交往深厚,并自稱樊增祥為師。俞樾以學人為詩,但其詩歌創作如水流花放,自然清切,審美趨向迥異于當時學人之詩所標榜的旨趣,主張摒棄宗唐宗宋的門戶偏見,擇善而從,是“隨筆而書隨意造,不雕不琢全吾天”的詩學主張④。俞樾師法白居易、陸游,其影響波及弟子王廷鼎,而三多又受到兩人的影響。三多又與樊增祥、易順鼎交好,共同推尊中晚唐。錢基博將三多歸為中晚唐一派:“三多稱增祥詩弟子,工于隸事,得其師法。而歌行似增祥,尤似易順鼎;七律似順鼎,尤似增祥。……贈羅惇蟁詩有句云:‘人品如西晉,家居愛北平’,穩稱雅切,咸得增祥師法。”⑤他以“清麗、尤工隸事”概括了該派的特色。王德寬指出該派 “師法中晚唐詩人,主要推崇李商隱,以膩艷麗密見長。這一詩派的作品,大多詞藻華麗,對仗工巧,喜用典故,以才氣見稱”⑥。對該派的評論可看作是三多的詩歌風格,從中亦可窺見詩學思想。
參考文獻:
[1]三多.可園詩鈔[M].清光緒十六年石刻本.
[2]三多.可園詩鈔外編[M].清光緒十六年石刻本.
[3]趙相璧.歷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4]王德寬.中國文學問答總匯[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
[5]張大昌.杭州八旗駐防營志略[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
[6]章培恒,路玉明.中國文學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7]白特木爾巴根.古代蒙古作家漢文創作考[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
[8]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9]蹇長春.白居易論稿[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5.
[10]徐一士.一士類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1]嚴迪昌.清詩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12]米彥青.接受與書寫:唐詩與清代蒙古族漢語韻文創作[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13]汪利平.杭州旗人和他們的漢人鄰居:一個清代城市中民族關系的個案[J].中國社會科學,2007(6):188-200.
[14]黃偉,吳翔.俞樾詩學理論平議[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1-10.
[15]李桔松.清末民初三多詩詞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3.
作者單位:信陽學院
注釋:
①三多:《柳營謠》,清光緒年間刻本。
②俞樾:《柳營詩傳》序,清光緒年間刻本。
③三多:《北行詩錄》序言,清光緒年間刻本。
④出自《吳門舟次》一詩。
⑤出自《和曲園太夫子西湖詩六首即步元韻兼用掛貂體庚寅》一詩。
注釋:
①出自《泛湖感示陸沛然天澤趙伯英逢年兩茂才》一詩。
②出自《二月二十二日日本村山正隆招同云承游湖書贈辛丑》一詩。
③出自《可園甫成王夢薇廷鼎師重過為書額作記賦詩 奉謝》一詩。
④嚴迪昌:《清詩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第18頁。
⑤見李希圣的《可園詩鈔》評跋。
⑥出自《偕德隱鶴漙茂才游龍井折花數枝歸》一詩。
⑦出自《敬呈俞曲園太夫子庚寅》一詩。
⑧出自《讀俞筱甫廷瑛先生屑瓊瓊華兩集書后》一詩。
⑨出自《贈徐仲可珂孝廉》一詩。
⑩出自《酷暑訪散之先生并呈近作承贈詩即和答》一詩。
11出自《題姚佐田愛泉二尹黃山樵隱圖》一詩。
12出自《泛湖感示陸沛然天澤趙伯英逢年兩茂才》一詩。
注釋:
①出自《春游皐亭山戊予》一詩。
②章培恒、路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第239頁。
③李桔松:《清末民初三多詩詞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④黃偉、吳翔:《俞樾詩學理論平議》,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第1-10頁。
⑤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第202頁。
⑥王德寬:《中國文學問答總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第3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