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洺睿 王旭


摘 要:法庭科學提供的科學證據有助于司法機關更好地進行事實認定,進而保證司法公正。因此對于保障法庭科學有效性的大量標準,有必要進行系統研究與分析。當前我國法庭科學/司法鑒定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標準體系,涵蓋了法庭科學的不同分領域。然而現行體系存在諸多問題,如:標準之間缺乏邏輯聯系,重視技術標準而忽視基礎和管理標準,以及缺乏有效的頂層設計等,我國法庭科學標準體系建設仍需加強。針對于此,本文系統梳理當前國際法庭科學標準體系建設現狀,介紹法庭科學標準層級化理論,分析其理論合理性,討論我國現行法庭科學體系建設的內涵及不足之處,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旨在為中國法庭科學標準體系的未來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
關鍵詞:法庭科學,標準體系,比較研究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5698.2024.06.002
事實認定的本質是事實認定者基于證據做出的重現過去事實的經驗推理過程 ,這一本質決定了事實認定必須遵循證據裁判原則,在證據的基礎上進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證據逐漸成為事實認定的重要基礎,并促進法庭科學/司法鑒定行業蓬勃發展。為了保障法庭科學產品和服務能夠達到特定質量水平,增強用戶及公眾對科學證據的信心,大量法庭科學標準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且涵蓋了法庭科學的各個分領域。在我國,隨著2019年全國刑事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的法庭科學標準體系框架,為數眾多的法庭科學標準有了最新的體系框架,形成了以“類別+專業”為特色的獨特體系。本文針對現行法庭科學標準體系進行研究,介紹法庭科學標準層級理論原理,討論我國法庭科學標準體系建設的內涵及不足之處,并基于層級理論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
1 國際法庭科學標準體系建設現狀
體系建設基于對當前標準建設現狀的整體把握,對國際法庭科學標準體系的比較研究展示了標準層級化理論的誕生土壤,更有助于吸取國際各國法庭科學標準體系建設的先進經驗,以更好推進我國建設。
國際上法庭科學標準的技術開發離不開標準制定組織(SDO)的參與,許多國家已經建立或正式承認某些國家或國際標準機構,一般稱為正式的SDO,強調了一個開放的、可利用的標準制定系統的重要性。SDO通常是成員驅動的機構,匯集來自相互競爭的公司、政府、學術界和民間社會的標準化專家,根據公共或私人部門成員確定的優先事項制定標準。由于國際法庭科學標準體系很少采取樹狀圖進行整體展示,本文根據標準效力的不同,將法庭科學領域的SDO分為各個國家的、區域性的和國際性的3類,以不同效力等級的SDO為切入點對當前國際法庭科學標準體系架構進行綜述研究。
1.1 國家法庭科學標準制定組織
A S T M國際標準組織是美國主要的標準制定組織,至今已發布超過12,0 0 0個標準。ASTM擁有超過140個技術委員會,E30是它的法庭科學標準委員會。該委員會成立于1970年,每年召開一次委員會會議,目前下設5個分委員會及381名成員,已發布72個法庭科學標準。這些標準大都相對簡短,涵蓋法庭科學不同分領域的各種科學方法,包括刑事科學技術、數字和多媒體證據、火災碎片分析、藥物測試分析、實體和數字證據的收集和保存等方面 。除E30外,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管理的美國科學領域委員會(OSAC)也是重要的法庭科學標準制定組織,該組織的使命是促進技術上可靠的法庭科學標準的發展,并推動美國法庭科學界、認證和認可機構以及司法系統采納這些標準。這些標準旨在通過詳細闡述最低要求、最佳實踐和標準協議來促進標準化,進而確保科學證據的可靠性與有效性。OSAC創立了OSAC注冊表(Registr y)作為標準的存儲庫,其內涵標準可分為兩類,分別是已完成外部標準制定組織(SDO)的共識過程且已公布的標準,和由OSAC起草并提交給SDO進行進一步制定和發布的標準。該注冊表目前包含了178項法庭科學標準,包括124項已發布標準和54項OSAC起草標準,涵蓋法醫人類學、生物學/DNA、血跡模式分析、犯罪現場調查、數字證據、面部和虹膜識別、火災和爆炸調查、火災碎片和爆炸物、槍械和工具標記、鞋類和輪胎、文件檢查和跨學科法庭科學等不同領域 。
英國最大的標準制定組織是1 9 01年成立的世界上第一個標準制定組織——英國標準協會(BSI),其于2012年發布了一份針對法庭科學的公開規范(Publicly Available Specification ,PAS)377:2012,規定了法庭科學檢材的收集處理和保存;此外,英國法庭科學監管機構(T he ForensicScience Regulator)還發布了針對刑事司法系統中的法庭科學從業者的法定實踐準則,詳細說明了高質量法庭科學的特定要求。除了更新法定實踐準則外,監管機構還就法庭科學實踐的重要方面發布指導文件,例如:法律義務(法庭科學監管機構,2018a、2018b、2018c、2018d、2018e)、報告內容(法庭科學監管機構,2019a、2019b)以及特定學科的指導,例如:對混合DNA樣本的解讀(法醫科學監管機構2018c)。
1.2 區域法庭科學標準制定組織
歐洲因為其獨特的政治、歷史、社會等原因,其區域性標準制定組織最具影響力。3個官方標準制定組織分別是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EN)、歐洲電工標準化委員會(CENEL EC)以及歐洲電信標準化學會(ETSI),其中CEN是主要的法庭科學標準制定組織。CEN的法庭科學標準委員會是CEN/TC419項目委員會,該委員會主要致力于制定歐洲法庭科學服務標準。CEN至今已經頒布了11份法庭科學相關標準,其最新的標準成果為尚在起草階段的prEN ISO 21043系列標準。應當注意的是TC 419委員會已將所有關于定義法庭科學程序的標準制定工作于2017年轉移給ISO。
1.3 國際法庭科學標準制定組織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是由162個國家組成的最大國際標準機構,下設技術委員會和項目委員會負責具體標準的制定,其中技術委員會(TC)是永久委員會,負責標準的制定,而項目委員會(PC)則是為制定特定標準而成立的臨時委員會,標準完成后即解散。當前ISO主要負責法庭科學標準制定的委員會是TC 272,該委員會于2013年4月作為一個項目委員會成立,當時負責制定現已發布的ISO/IEC 18385:2016。2015年12月,為了進一步開發更為廣泛的法庭科學標準,項目委員會轉變為技術委員會。截至目前,TC 272有27個參與國成員和20個觀察國成員,已經發布了3份標準,目前正在起草5份標準。該委員會不僅可以與ISO下屬的其他委員會聯絡安排,互相參與標準的制定過程,還與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建立了聯絡機制。
TC 272的工作范圍被定義為“法庭科學領域的標準化和指導”,包括在廣泛的一般領域中制定與實驗室及法庭科學技術和方法有關的標準,如:物證的檢測和采集、隨后的分析和解釋以及最終的報告。此外,TC 272還制定了針對法庭科學設備和耗材制造商的標準,但并不涉及ISO/ TC 176負責的通用質量管理標準以及由ISO合格評定委員會(CASCO)制定的合格評定標準。TC 272制定的標準發布后,ISO成員國并非有義務使用該標準,而是可以選擇保留原始國家標準的同時學習新的ISO標準,利用其要求來更新原始國家標準,或者選擇采用最新的ISO標準替代原始國家標準。例如:上文提到CEN即選擇了第二種方式,根據CEN與ISO在2001年達成的維也納協議,ISO開發的標準將被CEN采用,所有CEN成員國將有義務撤回任何與之沖突的現有標準。
2 標準層級化理論原理
2.1 標準層級理論原理
面對大量的標準條文,新西蘭法庭科學家Sean Doyle首次提出了法庭科學標準層級化這一理論,試圖將當前全部標準放在同一個邏輯體系內進行研究,該理論在世界范圍受到廣泛應用與討論。根據標準層級理論,當前法庭科學領域的標準可以分為4個等級,以下分別介紹并對每一層級的國際標準進行梳理。
(1)通用級標準
作為最高層級的標準,這類標準是指進行特定活動的通用標準,我們將之稱為通用級標準。這意味著該類標準針對的活動是某一類特定活動,而其主體是不特定的,并不限定于某一特殊的行業或領域,可以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因此是通用的。在法庭科學領域最常見的通用級標準即為ISO/IEC 17025:2017《檢測及校準實驗室能力通用要求》。除了附件及參考文獻外,該標準包括了8個部分,分別為: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一般要求,結構要求,資源要求,過程要求,管理要求。從其結構可以看出,ISO/ IEC17025:2017規定的是在進行檢測及校準時,對實驗室能力、公正性和實驗一致性的通用要求,而非針對法庭科學或其他領域專門制定。
(2)指南級標準
第二層次的標準是指南級別的標準,或者叫解釋級別的標準。正是因為通用級別的標準針對某一類活動,因此需要指南級別的標準對其進行具體化,也就是將通用標準進行解釋,應用于某一具體領域。具體到法庭科學領域,解釋級標準提供關于活動級標準如何應用到法庭科學管理、實踐和結果的解釋及指導。以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指南19:2002“法庭科學實驗室指南”為例,該標準規定了法庭科學的范圍以及開展的主要活動,是對法庭科學活動過程的一個概述性指南。
(3)流程級標準
我們將第三層級標準稱為流程級別的標準,因為此類標準專注于法庭科學全生命周期流程的細節。澳大利亞標準5388就是此類標準,它完整覆蓋法庭科學一般過程的4部分,對法庭科學一般流程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規定,比如:該標準的第一部分就對犯罪現場調查過程規定了極為詳實的標準,包括現場檢查、材料記錄、證據收集、現場物品運輸以及現場人員安全等各個方面。
(4)技術性標準
最后一層的標準就是法庭科學實驗室具體使用的技術性標準/標準操作程序(SOP),我們常將其稱為作業指導書,這類標準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以上3級標準。在對法庭科學實驗室進行認可時,該類標準往往是實驗室運作的主要依據。
上述4層標準框架構成了一個典型的標準層級化理論下的標準體系,筆者舉例解釋標準層級理論的結構:如對樣品回收的污染要求來說,高級別的標準可能會進行宏觀規定,在回收樣品時應避免污染,而無需指定在特定情況下采用的避免污染的方法。而中間層級對此可能會詳細規定工作人員必須穿著阻隔服,并且服裝的質量要有保障,必須保證阻隔服無污染。最低層級標準則是標準操作程序,可能是關于如何穿上阻隔服的具體說明。上述層級化理論的例子及其運行框架如圖1所示。
2.2 通用級標準
第一層級的標準主要由I S O標準組成,其中ISO/IEC 17025:2017《檢測及校準實驗室能力通用要求》和ISO/IEC 17020:2012《合格評定——檢查機構能力認可準則》在法庭科學領域最為關鍵。但應當注意到,ISO/IEC 17025標準是針對實驗室認證,證明實驗室是否具有達到預期的檢測和校正能力;ISO/IEC 17020標準是針對檢查機構認證,證明檢查機構是否具有實施特定檢查工作的能力。本質上講兩者均是實驗室能力驗證標準,主要是在實驗室層面上提出具體管理和技術要求,對于犯罪現場勘查,二者均非最佳選擇。ISO/IEC 17025用在犯罪現場勘查方面,并且在部分地區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勘查標準,但考慮到犯罪現場勘查在法庭科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由犯罪現場勘查產生的后續風險,歐洲的法庭科學提供者認為需要尋找更合適的標準。在2006年,歐洲法庭科學研究機構聯盟(ENFSI)和歐洲認可合作組織(EA)聯合選擇了ISO/IEC 17020:1998作為最合適的標準。為了解釋和應用這一標準于犯罪現場勘查,EA于2008年發布了EA-5/03《在犯罪現場活動領域實施ISO/IEC 17020的指南》,在2014年,ILAC發布了指南19:08/2014《法庭科學過程中的模塊》。即便如此,在最新的研究中,包括一份由IFSA和6大區域法庭科學組織支持的研究報告都顯示,ISO/IEC 17020并不完全適用于犯罪現場勘查,無法覆蓋法庭科學活動的全流程。在最新的ISO/ IEC 170 43:2023《合格評定-關于能力驗證的一般要求》中所提出的法庭科學實施過程中的諸多步驟,如:檢材的發現、識別、提取、包裝以及取樣等法庭科學專門性活動,ISO/IEC 17025標準和ISO/IEC 17020標準均無法涵蓋 。
2.3 指南級標準
第二層級的標準即指南級標準,主要的目的是為組織和認可機構提供指導,以便其在法庭科學的管理、實踐和交付方面,應用一級標準并對一級標準進行解釋。最重要的指南是適用于I SO/ I EC17025和ISO/IEC 17020的指南。這些指南旨在供認可機構用于合格評定,以及供那些希望能夠按照認可要求進行管理運營的組織使用。與通用級標準不同,指南級標準可免費下載。當前最重要的指南級標準是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指南,ILAC指南構成了本層級標準的主體,其中重點指南是那些將ISO/IEC 17025和ISO/IEC 17020應用于法庭科學的相關指南,如:ILAC G19:08/2014。
2.4 流程級標準
經過指南級標準對通用標準解釋后,第三層的流程級標準將鋪開到法庭科學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了適用于一般法庭科學過程的標準,即現場檢查/樣本收集、實驗室檢驗/分析、解釋以及報告;與組織的能力、個人的能力以及分析測量驗證(VAM)相關的標準;與特定學科相關的標準,以及與法律程序相關的標準。與特定學科相關的標準占據了本層的大部分空間,其制定主體繁多,在歐洲刑警組織成員國由歐洲法庭科學研究機構(ENFSI)制定,在英格蘭和威爾士由法庭科學監管機構(Forensic Science Regulator)制定;在美國,由美國科學領域全體委員會(OSAC)制定;澳大利亞標準協會也制定和發布了一些專業學科標準,其中最恰當的例子是澳大利亞標準AS5388,對法庭科學過程進行詳細展開,且與最新的國際標準ISO/IEC21043相吻合。
3 我國法庭科學標準體系建設
3.1 標準
根據《標準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術語》,標準是指“通過標準化活動,按照規定的程序經協商一致制定,為各種活動或其結果提供規則、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文件”,這是我國官方的標準定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中,標準被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企業標準。這是我國法律對標準所作的分類,這一分類是依據標準的制定主體不同而進行的劃分。該分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分類原理和依據非常清晰,并且將標準分為不同的層級,顯示出層級的思想。當我們將視線跳出國門,放眼世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對標準也有自己的定義,它將標準的內容統稱為“規定”,具體包括“陳述”“指令”“建議”和“要求”4類,其中只有“要求”是強制性的標準,在法庭科學領域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標準ISO/IEC17020和ISO/IEC 17025的大部分內容均屬于強制性的“要求”,而“要求”則被進一步定義為“文件內容中的表達,傳達要滿足的客觀可驗證標準,并且如果聲明與文件一致,則不允許偏離”。
3.2 標準體系建設
根據SF/T 0061-2020,司法鑒定標準體系是指“司法鑒定行業范圍內具有內在聯系的標準組成的科學有機整體,由基礎標準、管理標準和專業標準構成”。因此,我國的標準體系概念更注重對于標準進行形式上的、概念上的分類,并由此搭建體系框架。但隨著基礎學科的發展以及新興學科的出現,在我國國家標準化戰略推進下,未來仍然會有大量法庭科學涌現,如果依舊將其填入此類標準體系中,將勢必造成體系的臃腫龐雜。為此有必要采用更為優化的標準體系思想來指導標準體系建設工作。
本文所謂法庭科學標準層級理論,實際上構成了一個法庭科學質量標準框架。此處我們援引ISO90 0 0對質量的定義: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這些固有特性包括了組織的能力、個人的能力、以及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的有效性。ISO將這些能力定義為“將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現預期結果的能力”,法庭科學中的預期結果是指,可能被執法和司法機構所依賴的科學信息,因此法庭科學質量本質上是指法庭科學的適用性程度,以及滿足其利益相關者,特別是執法和司法需求的程度。不同層級的標準共同規定了產生權力機構需要的科學證據的能力,以及如何證明這些能力,通過法庭科學標準層級理論各個層級之間的協同聯系使得標準規定的能力構成了法庭科學質量的固有特性,因此本質上該理論構建了一個質量標準體系,適用于標準日益繁多的今天。
3.3 我國法庭科學標準體系建設情況
我國法庭科學標準建設由政府主導,法庭科學領域的標準是由公安部下屬的全國刑事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 179,以下簡稱刑標委)主持修訂的。目前,刑標委下設10個分委員會,涵蓋毒物分析、刑事信息、指紋檢驗、法醫檢驗等法庭科學分領域,共發布法庭科學相關的國家標準79項,行業標準424項。在此基礎上,刑標委在1992年構建了第一版法庭科學標準體系,該版標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將法律法規和通用標準歸為一類;在2004年版的體系中,法律法規被明確區分出標準體系,標準體系得到擴充和豐富,包括毒物分析、指紋檢驗等八大專業領域,細分為3級分類;2014年,GA/T 1136-2014《公共安全行業標準體系表編制規則》發布,確立了專業、技術、管理三大類別的框架,刑標委基于該標準在2019年發布了第三版GA/Z 1600-2019《法庭科學標準體系結構》,涵蓋了13個一級專業類別,下分為22個業務門類。該標準體系反映了刑標委對法庭科學領域的全面認識和覆蓋,體系中包括已頒布、在編和擬編的標準共1199項 。
除法庭科學標準外,我國司法鑒定行業也存在獨立的標準體系。2 0 2 0年,司法部發布了SF/ T0061-2020《司法鑒定行業標準體系》,盡管該體系與刑標委的法庭科學標準體系在分級分類方法、邏輯和結構上有著顯著的相似性,但二者仍存在重要區別。首先,SF/T 0061-2020規定各專業只制定技術標準,不再自行制定基礎標準和管理標準,而刑標委體系則允許各專業根據實際情況編制不同類型的標準;其次,SF/T 0061-2020不僅是現有標準的集合,還是司法鑒定行業標準化工作的總體規劃,后續標準、專業標準分體系都需按照本標準的要求制定,而刑標委GA/Z 160 0-2019更多體現對已頒布、在編和擬編法庭科學標準的梳理;最后應當注意到,SF/T 0061-2020的明細表中包含了司法部的部門規章和部頒文件,形成了規范性文件集合,這與刑標委體系及當前國家對標準和標準體系的定義不完全一致。
不論是法庭科學標準體系還是司法鑒定行業標準體系,共同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3層架構之間并沒有邏輯上的聯系,只是對標準做了定義上的區分;法庭科學/司法鑒定標準需要實踐,標準體系的設計需要面向應用,我國當前的標準體系框架顯然并沒有做到這一點,很難通過學習該框架了解到標準如何相互作用,從而保證法庭科學/司法鑒定質量,進而保障科學證據的可靠性及有效性。除此之外,我國當前標準數量龐大,整個標準體系異常冗雜,且其中大部分標準都是技術標準,是對某一實驗方法的標準操作程序(SOP)的規定,缺乏基礎標準和構建質量管理體系的管理標準,缺乏對標準體系的頂層設計,難以撐起該體系的框架。
4 層級理論對我國法庭科學標準體系建設的啟示
4.1 標準層級理論的現實意義
標準層級理論由宏觀到微觀,由抽象到具體,將當前法庭科學領域的所有標準安排進一個系統內。這個系統不僅實現了邏輯的自洽,且適用于具體的司法實踐。尤其是在一個完整質量管理體系中,標準的適用不是割裂的,而應當是緊密相關的,通過對宏觀標準的解釋將其細化到具體的科學領域,這就要求標準間有銜接。
通過對標準的層級化梳理,也應當注意到在當前的法庭科學標準系統中,標準層級越低其具體化程度越高,但是相應的合格評定不通過的風險也會進一步增加——這正是過度文檔化的風險。如:ISO 90 01:2015 所說,質量管理的總體趨勢是降低復雜性并提高靈活性,而法庭科學領域的質量管理似乎正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不合格風險正在增加。
總之,該理論邏輯嚴密,覆蓋面廣,且注重實踐導向,在我國法庭科學標準日漸繁多的今天,這一理論涉及標準建設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方向。
4.2 標準層級理論的中國借鑒
首先,應當重視基礎標準和管理標準的制定。尤其是管理標準,對于質量管理體系至關重要,正如:20 0 9年《美國法庭科學加強之路》專題報告所述,實驗室應建立嚴格的日常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程序,保證工作的準確性。標準制定組織的關注焦點不應該僅僅局限與專業領域的標準操作程序,而是全過程的質量控制,是對鑒定方法本身可靠性和科學性有效性的評估,以及相關從業人員鑒定能力的保障。2016年PCAST發布的《刑事司法中的法庭科學:確保形態特征比對方法的科學有效性》專題報告中也強調通過質量管理體系來保障實驗室形態特征比較方法的科學有效性及可靠性。包括在最新的法庭科學領域的重要文件《悉尼宣言》中也提及,能否通過增強質量控制來保障獲得更為復雜且保證質量的法庭科學結果?質量控制及相應的管理標準對法庭科學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就我國現行體系而言,法庭科學專家可以梳理當前標準體系,分析每一類標準還缺少的基礎性內容。還應當設置標準準入最低門檻機制,提前設置標準內涵,定義特定種類標準應包括的內容,為司法實踐中的標準制定者提供行動指南,防止標準發展的失衡。
其次,應當對標準層級理論進行本土化,以增強我國法庭科學標準體系的協調性與適用性。盡管我國的法庭科學標準體系發布于2019年,但面對當前法庭科學標準發展的趨勢,并橫向參考有關先進的體系模型,我國確有必要對現行體系做以修正。筆者認為當前主要需要使我國的標準體系協調發展,注重實效。標準間的關系應當明確具體,要讓標準“活起來”,借鑒層級理論,使得不同層次的標準有所聯系,高層次的標準統攬全局,低層次標準規定專門領域。對此我國應當設置法庭科學質量管理專門委員會,負責統籌設計法庭科學體系,包括但不限于對國際通用標準的轉化,制定二層標準解釋通用標準,同時規定司法鑒定全流程覆蓋領域,并且協調各專門委員會制定標準操作流程。
最后,標準建設工作應加強頂層設計,注重體系性建設。針對我國標準建設多頭管理、重復設置的現狀,可以效仿域外設置全國法庭科學標準化委員會,統籌負責法庭科學標準制定工作。為了防止浪費司法資源,同時加強標準的統一管理,應當下設多個分委員會,負責具體法庭科學領域,明確其職能和范圍。同時為防止出現分委員會重復設置標準、工作職能重疊,各部門應當加強溝通聯系,充分整合類似部門;另外考慮到技術標準國際化的趨勢,國際交流日益緊密,法庭科學領域也應當加強借鑒學習成熟的國際標準、行業標準等,同時結合我國司法鑒定的實際情況予以吸收或采納,特別是在標準研制過程中,專業領域內的有關概念和術語體系、分類類目、編碼系統等應與國際接軌。對此我們應當通過完善的頂層設計,厘清標準邊界,梳理標準間的邏輯連接,排除多頭管理,同時與國際接軌,使得標準建設工作既滿足當前需求,又涵蓋了對未來的預見,具有前瞻性和一定的擴展空間,實現我國標準與國際標準的一致性和融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