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南海路7號,這里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園區。近日,記者走進園區,采訪了海洋研學平臺負責人趙博,從他的講述中,可以窺見海洋研學行業快速生長曲線。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向海圖強,發出建設海洋強國號召,您作為科研人員轉型代表,給社會各界留下了深刻的“海印象”,您有什么體會?又是如何看待眼前事業的?
趙博:海洋研學,我們開展了三年,起初以服務科學家的科研輔助工作為主,包括視頻制作、科研制圖、會議服務等,每天都會遇到新的挑戰,但是曾經科研的履歷可以幫助我們迅速且高質量地完成科學家的需求,也因此積累了一批高黏性的科學家深度用戶。從去年暑期開始,正式招聘了第一位全職的研學崗位,也是我們研學業務的負責人。自此,研學業務正式走上正軌,去年七月份接了第一個超百人規模五日研學團,來自鄭州的同學們大都頭回見到大海,激動又興奮,把他們送上回程火車那一刻,我和同事們都已累癱,蹲地上說不出話來。今年我們又陸續招聘了多位碩博士,專業隊伍不斷壯大。
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發出海洋強國和旅游強國號召,作為從業者倍受鼓舞,把海洋所高端科研資源、人才資源統籌起來,為研學客戶特別是中小學生服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也是文旅融合、產教研融合的重要方向,我們會繼續深耕努力實踐,在科研平臺和社會公眾之間搭建更多橋梁,打造國內知名的中高端海洋研學平臺。
記者:聽說你們的各類活動效果非常好,不少外地機構和學校慕名而來絡繹不絕,科普傳播矩陣建設也很有特色,可以介紹一下嗎?
趙博:我們的研學活動是極具特色的,依托高端海洋科研資源,開發了一系列針對不同年齡段的研學課程,全程博士帶隊,并且均衡了課程的互動性、趣味性和科學性,不僅局限于青島和山東省,還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河南、河北、新疆、內蒙古等地多所學校和機構共同參加我們的研學課程,收到了非常好的反饋。
我們在創業初期主要跑市場,做項目,關注線上矩陣和賬號渠道還是少了。目前,我們有“海洋科學研學”視頻號和微信公眾號,每到大活動與“中國科普博覽”等頭部專業平臺聯動,所里的新媒體一起上陣,嘗到了甜頭。第一次,記得是2021年,我們直播吃海參,還有鮑魚、蟶子等海鮮,兩個小時線上觀看過40萬,面對撲面而來的互聯網紅利,我們迅速添置了無線圖傳、推流機、切換臺等專業直播設備。去年做的海帶、紫菜藻類主題吃播,收獲近百萬觀看。今年5月,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活動,我們組織策劃海洋所的科學家講解招潮蟹以及以蝦蟹為主的海鮮吃播活動,接地氣的海鮮吃播內容讓觀眾一舉突破170萬。
科普插上新媒體翅膀,使得寓教于樂更加直觀生動,非常受青少年歡迎。
記者:現在是文旅融合新時代, 哈爾濱、淄博、菏澤等地火爆出圈案例說明,個性化、標簽化越來越重要。您認為海洋所科普的優勢是什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又該如何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趙博: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始建于1950年,是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發源地,建所70余年來,研究所一直非常重視科普工作,并且獲評為青島市、山東省和國家級的科普教育基地。此外,各級領導非常重視面向社會民眾的科學普及和面向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工作,公司成立之初就承擔著將海洋研究所的科研資源、科技人才優勢轉化為海洋科技教育優勢的使命,我感到使命光榮,擔子很重,一定要依托得天獨厚的軟硬件資源,把海洋研學做好做大,不斷探索科研資源科普化新路徑。
記者:海洋所在我們海洋科技事業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擁有亞洲最大的海洋生物標本館,擁有“科學號”等多艘國際先進科學考察船只,在科普和研學領域,還有哪些值得期待,未來規劃是什么樣?
趙博:海洋研究所確定把南海路園區重新賦予新的功能定位,為海洋研學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和舞臺,在青島市科技局立項支持下,建設“耕海探洋”科技科普示范基地。我們將充分發揮海洋研究所高端科技資源、學科及人才優勢,建設專業、權威、特色的科技科普示范基地。
今年,研究所計劃在南海路園區拿出3000多平方米的空間建設海洋科技展館以及海洋科學探索研究實踐中心。其中,海洋科學探索研究實踐中心包含有10個專業實驗室和5個通用實驗室,孩子們在這里可以沉浸式學習,像科學家一樣使用專業設備作實驗、寫報告。我們堅信,“耕海探洋”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將會成為國內一流、 行業頂尖科技科普基地,為社會公眾及青少年提供持續且優質的科普資源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