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北琴書是地方曲藝之一,它源遠流長、積累豐富、旋律優美,其曲腔對文學載力強。既能說唱傳奇大書,又能詠唱抒懷寄情的曲段。它是以說唱為主的曲藝形式,流行于豫東、皖北、魯西南一帶。據老藝人說:“在沒有揚琴伴奏的情況下,稱‘絲弦,盲人演唱此曲種,群眾稱‘瞎腔,一人拉墜胡,足蹬腳踏板,口唱曲調,稱‘三張嘴。”師傅傳授此藝術,徒弟必須先學“三張嘴”,才能學段子、學大部書。
安徽是淮北琴書的發源地,安徽牛莊鎮時家村(原屬廣饒縣)民間藝人時殿元是安徽琴書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安徽琴書由民間說唱演變而來,安徽琴書最早產生于魯西南一帶,后演變為南路、北路、東路3個流派。清光緒六年(1880年) ,安徽琴書傳入廣饒北部。當時,位于黃河入海口處的廣饒縣北部和利津縣東部尚無防洪大堤,任黃河漫流入海。每至汛期,黃水漫溢,窮苦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以逃荒要飯謀生。為多求施舍,許多災民行乞時演唱民間小曲,民間藝人因此逐漸增多。安徽琴書傳入后,民間藝人爭相學唱,以此作為謀生手段。
淮北琴書的音樂曲牌有《大八板》《小五板》《垛子板》《慢板》《快板》《喜調子》《哀調子》等。琴書在開場前,先合奏一段曲牌《大八板》,群眾稱之為“打鬧臺”,藝人稱之為“拉拉場”(把觀眾吸引過來聽書),優美、動聽、歡快的音樂把觀眾吸引過來以后,即開始演唱小段,然后“開正本”(唱大部書)。淮北琴書在演唱小段之前,還有一段和觀眾交流的語言和唱段,以表現藝人謙虛和藹的態度。
淮北琴書演出的流傳曲目多以人文戲為主,地方群眾稱其為“鞋筐子戲”。由于琴書歷史悠久,加上老藝人的不斷創新,在演唱中也逐步出現一些武戲。淮北琴書的曲牌《八大板》曲調鮮明、高低起伏、變化無窮,特別是墜胡伴奏,充分彰顯它的特點。
(來源:淮北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