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要:英語學習重在運用,這是英語學習者和教授者共同關注的問題,同時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與配合。隨著對語言運用能力的需求不斷升高,高校的英語專業設置也在發生變化,專業學習由以往的純理論模式轉變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語言實訓類與其他專業不同,它的重點在于實操,需要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充當引領和輔助者角色,實現講練結合。學生的操練主要是“功”在平常,如何將日常的語言基本功練習和集中實踐中的相關語言能力訓練有機結合,既能幫助學生鞏固日常的學習成果,又能讓他們在語言實踐中進一步提升,則是此的一大難點。本文以筆者所在學校的英語語言實訓為例,結合自身教授語言實訓的經驗,試圖探索針對此類實踐的較為有效的教學模式,以實現學生訓練效果最大化的目標。
關鍵詞:語言綜合運用;英語語言實訓;課堂設計
引言
常規的課堂訓練模式往往缺少趣味性,這會極大地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語言實訓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要考慮內容的實用性、學生的自主性,形式的多樣化,從而讓學生在相對輕松的課堂環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較為高效地完成各項訓練。同時教師又能通過課堂活動,檢查學生的日常訓練成果。筆者結合以往的實訓課堂中的常見問題,并參照每個學期的任務側重點,將任務型教學引入到課堂設計中,以模塊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訓練,旨在探索英語語言實訓的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在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中所能發揮的作用。
一、現行英語語言實訓介紹
筆者所在學校為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設的英語語言實訓,屬于基礎階段英語學習的輔助和強化。旨在訓練學生綜合英語技能,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聽、說、讀、寫各方面進行自主學習,完成規定的實訓任務,從而提高英語運用的水平。
共開設4個學期,第一學期的為英語綜合實訓,負責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實訓的總體規劃、具體要求以及學生進行自主訓練的方法。學生結合教師所講授的方法在整個學期的日常學習中完成相應的訓練任務,最后由負責教師檢查訓練成果。后續3個學期的集中性實踐,在每個學期的最后一個教學周開展課堂訓練。以學生操練為主,負責教師對學生的訓練方法進行指導,并通過一定方式對學生在整個學期的訓練成果進行檢查和評價。3個學期的訓練項目大體相同,但每個學期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主要涉及背誦、讀寫、詞匯和聽力4個方面。在不同學期的訓練中,需要結合具體要求和重點項目以及學生的實際訓練情況進行課堂設計。
訓練項目的相似性、訓練時間的集中性、訓練形式的單一性等因素,都會加大英語實訓的授課難度。課堂演練中常出現學生積極性不高、對任務完成質量監控的有效性降低、對學生訓練成果進行評價的不全面性等問題。以第三學期的英語實訓為例,重點探索任務型教學在語言集中實踐中的實現形式及其帶來的課堂成效。第三學期的英語語言實訓的重點項目為篇章背誦與以讀書筆記形式進行的讀寫訓練,非重點的輔助性訓練項目包括詞匯記憶、聽力訓練和音頻模仿。整個實訓周期內,教師既要指導全部學生有序進行各個項目的訓練,又要盡量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確保訓練成效。針對此需求,筆者根據各訓練項目的特點,對任務式教學進行細化,引入到課堂設計中[1]。
二、OBE教育理念下的任務型教學
OBE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由美國教育家威廉·斯彭斯(William Spady)提出,又稱成果導向教育、能力導向教育、目標導向教育或需求導向教育。該理念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注重學生在特定學科領域內或跨學科方面的綜合應用能力。相較于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路,更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思考,通過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有效學習。在這一原則的指引下,教師可以更好地進行反思:就特定而言,對學生的最終學習成果的設定是否合理;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能為學生達到最終的學習成果服務;教師的評價體系是否能有效檢測到學生是否達到或在何種程度上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整個課堂設計以學生的最終學習成果為中心形成閉環,幫助教師查找教學環節中的問題并據此做出調整。
任務型教學基于OBE理念,通過設置具體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會設計一系列任務,學生需要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來完成任務。該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創新思維。任務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通過明確的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評估。同時,教師在任務型教學中的角色更多地轉變為學生的指導者和輔助者,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并及時提供必要的支持與指導。OBE教育理念與任務型教學相互結合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實際能力的培養[2]。
三、OBE教育理念下任務型教學在語言實訓中的應用
OBE教育理念下,教學實施的主要步驟涉及:(1)確定學習成果;(2)構建體系;(3)確定教學策略;(4)建立評價體系;(5)階梯性學習目標制定。任務型教學主要體現在體系的構建和教學策略的采用環節,其基本要素包括:目標、內容、程序、輸入材料、教師和學習者的角色以及情景。筆者以第三學期的英語語言實訓為基礎,結合上述主要步驟以及任務型教學的基本要素,探索適用于英語語言實訓系列的課堂設計方案及配套評價體系。
1.確定學習成果:語言實訓的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學生在四個學期內,通過有效的訓練方式,可以在語言技能方面得到提升,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有所加強。第三學期以篇章背誦和讀寫訓練為主,這是學生的首要目標,也是他們經過訓練后需要達到的最終學習成果。輔助性訓練包括詞匯、聽力和模仿,這是本學期的第二個訓練目標,成為最終學習成果的另一重要參考指標。教師在進行授課之前,需要考慮學習成果的可完成性。
2.構建體系:從宏觀上看,整個語言實訓緊緊圍繞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提升建立。從第一學期的整體規劃、方法的介紹、日常訓練任務的布置與檢查,到后續三個學期以不同項目為側重點,同時輔以其他項目訓練的體系,以學期為周期,進行整體語言訓練的模式,具有階梯性,起到幫助學生在基礎學段夯實基本功并為高階專業知識學習服務的作用。從微觀上來看,第三學期的兩個重點項目訓練需要以第二學期的重點項目詞匯訓練為基礎。篇章背誦的訓練核心在于讓學生掌握比詞匯更大的語意單位,即意群,它的直接作用體現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篇章,從而幫助學生進行理解性記憶。它的間接作用在于幫助學生在進行聽力訓練時,改變語言輸入單位,從而更好地理解聽力材料。讀寫結合的訓練同樣需要以詞匯積累為前提,要求學生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觀點的歸納與評論,與英語專業四級的寫作考試模式相同,能起到輔助學生備考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英語語言實訓設定的階段性訓練目標之間的承接關系,以及特定訓練周期內各個項目之間有內在聯系,實現橫向和縱向的貫穿,形成一個完整的訓練體系。在這個完整的體系之中,負責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是,在特定訓練周期內,如何輔助學生達到最終學習成果[3]。
3.確定教學策略:有了完整的體系,并確定了每個訓練階段的特定學習成果之后,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根據訓練要求,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達到既定訓練目標。英語語言與其他專業有極大不同,它重在實練,需要在特定學習周期內呈現學習成效,這就要求課堂設計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實用性。任務型教學法,符合學生作為課堂主體進行語言實踐的課堂需求。但在具體實施時,要根據不同訓練項目的特點和目標做出調整。
(1)任務前準備:在發布實訓任務之前,教師需要明確本學期的訓練目標、訓練的重點項目、訓練方法以及預期的訓練效果。第三學期的語言實訓以模塊為單位,按照從重點模塊到非重點模塊的順序進行。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學生以小組形式完成相應任務。教師依照重點模塊和非重點模塊的劃分對整個學習周期進行整體的時間規劃。同時關注到教師講解示范與學生操練的時間分配問題。
(2)任務實施階段:在篇章背誦模塊,教師注重語言綜合能力提升和應試技巧的結合。選取英語專業四級的聽寫材料為范例,向學生示范意群的劃分對朗讀的停頓和篇章記憶產生的影響。首先由教師帶領學生集體操練,而后進行小組練習;在檢測訓練成果時,教師引入比賽機制,進行組內和組間比賽,訓練的方式由朗讀比賽逐漸過渡到背誦比賽,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語言輸入單位的改變帶來的記憶速度和記憶時間上的差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糾正以單詞為單位進行語言信息輸入的習慣。這一改變會讓學生在理解閱讀篇章和聽力語料時,更為準確、快速。針對此模塊的訓練也實現了作為語言輸入環節的讀與聽的雙向練習。
在讀書筆記模塊,教師首先以閱讀材料為范本,帶領學生繼續鞏固意群的概念,實現閱讀速度的提升,進而指導學生對所讀材料進行概述。學生對比概述的文字與原文,從而總結出摘要寫作的步驟與要點,之后由教師對學生的總結加以更正和補充。作為讀寫訓練的后續步驟,教師指導學生對所概述的內容進行觀點的提煉并發表自己的看法。寫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同時也是糾正學生思維跳躍、邏輯性不強等問題的過程。針對此項目的檢測,教師采取隨機抽簽的形式發布任務。小組同學根據抽到的圖片,搜索與圖片相關的熱點話題作為閱讀材料,并據此提煉核心觀點;最后以小組分工寫作的形式分別完成篇章概述和觀點表述兩項任務。教師在這一模塊的訓練中,同樣引入了競爭機制,以小組比賽的形式進行,最后由小組投票輔以教師講評的方式評定比賽結果。
聽說模仿部分的訓練,則由教師在線上學習平臺發布配音任務,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關任務來進行。最后由系統對學生的任務質量進行評分,供教師參考。這一訓練方式降低了教師評價的主觀性,保證了模塊訓練的時間分配。由于配音任務采用的材料為影片形式,動態畫面增加了任務的趣味性;任務有時間限制也有打榜評比,提高他們完成任務的積極性。
(3)任務后鞏固階段:語言實訓雖然以集中實踐的形式開展課堂訓練,但它更強調的是學生的日常練習,課堂訓練更多的是方法的引導和日常訓練成果的驗收。因此,課堂的實踐之后,對于訓練成果的鞏固一定要及時。對于重點模塊中的篇章背誦,課后鞏固的方式為學生對于自己的篇章背誦進行錄音,與原音頻進行對比,找出意群斷句出現的問題,從而進行改進,并將兩個版本的音頻發給實訓老師存檔點評。針對讀書筆記的課后鞏固訓練,學生選取自己在實訓手冊上完成的一篇讀寫作業,按照課堂上老師講解的方法進行改進,將修改前后的作業進行對比,總結原作業的問題所在。最后實訓教師存檔點評。
4.建立評價體系:在各個模塊訓練過程中,學生完成任務的質量的高低,以及教師如何在集中實踐階段對他們的日常訓練成果進行檢驗,需要教師通過客觀、合理的評價體系進行評價。學生語言實訓成績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來自日常訓練的相關負責教師定期對訓練作業的檢查與成績評定;另一部分來自實訓老師課堂上的抽查與成績評定。負責日常訓練的老師發布相關訓練作業,并根據完成情況進行評分,供實訓老師參照;在實訓課上,老師通過多種課堂形式對學生的訓練成果進行檢驗,對比學生的日常訓練作業與訓練成績,確定其客觀性,并給出最終的實訓成績。
學生各個學期的語言實訓成績的評定由負責日常訓練的教師與負責集中實踐的教師共同完成,確保了成績的客觀、真實性,能最大程度上反映學生在某一語言模塊的訓練成效。
5.階梯性學習目標制定:依據OBE教育理念,負責教師在不同學期分別制定了不同的階段性目標,對訓練目標的切分,會讓任務更為具體,學生訓練的目標感也更強。
結語
英語語言實訓的開設,旨在幫助學生在基礎學段更好地夯實語言基本功。由于語言實訓的學習成果是綜合語言能力的提升,對于語言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這一成果具有不顯著性,他們進行語言訓練的主動性會受到影響。加上缺乏有效的訓練方法,訓練成效會有所降低。部分學生會產生實訓的學習收獲感不強的錯覺,這背離了實訓設置的初衷。因此,完整的體系、有效的訓練方式、清晰的訓練目標,以及訓練內容的具體化、可執行性是保證學生達到最終學習成果的必要條件。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學習體驗的OBE教育理念對于該的整體設計提供了理論支持,同時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在做中學的任務型教學在集中訓練的環節為課堂設計注入了活力。語言訓練不再是學生完成既定任務,而是學生在訓練中有自己的思考與體會。
參考文獻:
[1]崔娟娟.基于OBE+BOPPPS高職英語智慧課堂構建研究——以超星學習通平臺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24,26(01):47-50.
[2]劉俊君,于海燕.OBE理論視域下高校英語教學的提升策略[J].黑河學院學報,2023,14(10):104-106+127.
[3]王貴林,徐章華,易根,等. OBE理念下的六步教學法研究與實踐[M].暨南大學出版社:, 202205.312.
(作者單位:武昌工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