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現彬
【摘要】作為一門綜合了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學科,高中地理要與時俱進。尤其是在網絡發達、人民物質條件不斷改善的今天,學生能夠通過網絡等渠道越來越多地接觸到最新消息。在地理課堂上沒有時事新聞是無法提升教學效果的,利用時事新聞能使同學們對地理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達到立體培養的目的。基于此,本文首先闡述時事新聞的概念,其次分析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入時事新聞的價值和問題,最后提出具體建議,以期為該領域的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 時事新聞? 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G633.5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6-0103-03
將當前的新聞和高中地理教學進行細致結合,可以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更加主動,在課堂上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將所學到的知識進行融合,同時還能對地理現象進行分析。在高中,因為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接受程度有所差異,在高中的地理教學中應用時事新聞,能夠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并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一、時事新聞的概念
第一,時事新聞的內涵和特征。我國法律條文規定,認為時事新聞指通過報紙、雜志、電臺、電視臺等傳播媒介發布的純粹的事實性信息[1]。時事新聞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社會建設等方面的重大新聞,它主要是對發生在某一方面的事情進行敘述,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時事新聞具有真實性。真相是新聞之源,因此,它所報道的東西一定要有真實性,確認是在生活中的確發生過的事情,要與事實相符,要遵循客觀的原則。不過,現在的新聞也不全是事實。伴隨著網絡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網絡媒體的蓬勃興起,一些人為了制造輿論,博人注意力,會制造虛假的信息,這就需要老師在運用時事新聞進行教學的時候“擦亮眼睛”,盡量挑選一些可信的、不會誤導學生的信息。其次,時事新聞具有時效性。從新聞的界定來看,它可能是最近的或已經發生的事情,但是它的活力在于它的時效性和及時性,也就是由于時事新聞具有及時性,包括了大量的新鮮的信息,它可以使地理的教育內容得到持續的更新和豐富,使教學永遠充滿活力。在使用時事新聞時,地理老師要努力選取近期的熱點新聞,若日期太久,就會離學生的日常生活遙遠,讓學生覺得缺乏新鮮感,從而無法體現出時事新聞的地理學科價值。最后,時事新聞具有廣泛性。目前,我國的經濟、文化和科技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大量的時事新聞,根據其內容的大小可以分為若干種類型。地理是一種全面的學科,在當前的新聞中,大量的知識可以給地理的教育帶來豐富的資源,同時也可以通過對新知識進行補充來彌補教科書的滯后性,使地理教學變得豐富多彩,有助于指導學生把所學的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體會到地理的實際含義。
第二,時事新聞的分類。(1)民生時事。民生時事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件,也就是與衣食住行、就業娛樂有關的事件。(2)經濟時事。經濟時事是關于城市發展、農業建設、產業布局、工業結構調整等與社會經濟發展有關的事件,注重經濟性。大量的經濟新聞與地理學科相關,在各種類型的高考中,經常會出現這一類型的材料,所以老師們需要格外注意。(3)政治時事。政治時事是指國內和國際上發生的各種政治事件,它是政黨、社會團體和社會力量在處理國內事務和國際事務中所采取的方針政策和行動的總稱。重大方針政策往往體現著黨的意愿,體現著我們今后的發展趨勢,比如“一帶一路”等。(4)文化時事。文化時事是指文化交流、文藝表演和展覽,以及具有重大意義的文化活動,如春晚。(5)社會時事。社會時事是指那些反映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事件、社會問題和社會面貌的新聞,尤其是那些有關社會道德的新聞。
第三,時事新聞的應用原則。一方面,要遵循適用優先順序的原則。在地理課堂上運用時事新聞,必須重視與之相適應的先后順序。在地理教育中,新聞報道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讓地理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不能本末倒置,喧賓奪主。在地理課堂上,時事新聞只是“點睛之筆”,而新聞運用太過煩瑣勢必會壓縮地理課堂的時間,導致重點講授顯得倉促。總的來說,在地理課堂上運用時事新聞時,不能只講時事,而要掌握其主要關鍵點,正確看待時事新聞,明白時事新聞只是地理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入時事新聞的價值
(一)激發學習積極性
傳統的高中地理課是一門很無聊的課程,內容多為理論知識,包含大量的地理名詞,導致了學生對地理知識學習無法產生濃厚的興趣。利用時事新聞,可以有效地改善這種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同學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能引起關注,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習水平的提升。一般情況下,使用時事新聞能引起同學們的好奇心,當他們看到那些時事新聞的時候,內在情緒就會顯露出來,從而激起學習興趣,大幅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加強知識的理解
由于教材的空間有限,只能夠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編寫最為關鍵的內容,無法進行相應的拓展,為學生提供的知識也只是一些基本或者必備的內容。而利用時事新聞就可以進一步豐富課程教學資源,除了教材之外,教師就有更多的教學資料,可以通過舉例來解釋課程要點。在這樣的教學之中,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力將會大幅提升,減少以往囫圇吞棗的學習情況,促進其地理素養的有效強化。
(三)提高學生實踐力
將時事新聞應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中,能讓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人文思想、軍事知識等,這對提升他們的整體素養很有幫助。此外,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還需要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時事新聞的應用能夠將一些枯燥的理論知識變成真實的體驗,它能夠確保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多地將其應用在具體實踐當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且能夠幫助他們養成獨立思考能力,對問題進行獨立分析。將時事新聞與地理相融合,能夠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分析和領悟能力、實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入時事新聞存在的問題
(一)關注意識淡薄
目前,高中地理教學對新聞資源的利用不夠充分。在對時事新聞的利用上,學校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老師在教育過程中運用時事新聞的頻率并不是很高,學校也沒有為老師提供足夠的機會去學習這方面的技巧,資源很少。盡管當前國家和學校等對課程資源的發展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但是一些學校還缺少應有的組織和體制,在人才、物質、技術等方面都缺少支撐,從而忽略了時事新聞這一課程資源的運用。除了學校和教師之外,學生對于時事新聞的運用也不是很關注。從學生的視角來看,盡管有一些學生說他們一直都在密切地關注著時事新聞,但是大部分的學生只是偶然地對這些消息感興趣,匆匆掃過幾眼即結束,而且無法將這些信息和地理學習結合起來。同時,高中教學時間緊、任務重,學校和父母等過于重視學生的成績,因此,就算學生對時事新聞感興趣,也只是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上,潛意識里并不認為能夠和基礎知識學習媲美,并且很難有時間對其進行進一步的了解。這就造成學生對一些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表現得冷漠,對于時事新聞的問題意識比較淡薄,容易把它和地理學習相分離。
(二)利用率不高
盡管目前大部分老師都會自覺開始關注時事新聞,但是在地理教育中運用它的次數卻很少。一是因為老師們很少認為時事新聞和地理教學之間有關聯,老師們并沒有完全意識到時事新聞對于地理教育的意義;二是面臨著高考的巨大壓力和繁重的課業負擔,在地理教學中,老師們更多地是將系統的理論知識以及做題解題的方式和技能傳授給學生,以提升他們的考試水平為主要目的。所以,老師們往往忽略了指導學生注意和運用時事新聞,及時在教學中運用時事新聞,整體效率也不高,效果也不好。
四、高中地理教學中時事新聞的融入
(一)時事新聞的巧導入
良好的課堂導入,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在課程開始之前,同學們都處在一種放松和注意力集中的過渡階段,一個好的教學導入會讓他們很快地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激發學生對新課程的濃厚興趣。高中學生整體的學習熱情很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若能把學生們感興趣和熟知的時事新聞進行深度發掘,就一定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課堂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例如,在學習有關天氣系統的內容時,就可以運用“多個臺風登陸我國”的時事新聞來引起學生的興趣。2023年登陸我國的31號臺風之中,以5號臺風“杜蘇芮”、6號臺風“卡努”、7號臺風“蘭恩”的影響力最大。因此,教師可以選擇其中的“杜蘇芮”為主題,提出相應的問題:你認識臺風嗎?你知道臺風是怎樣形成的嗎?臺風都有哪些危害?要如何在臺風天氣中保護自己?由此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其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來。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跟隨教師的思路逐步進行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地理思維的進一步拓展。
(二)時事新聞的巧設計
在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時,既要注重對學生基本知識的講授,又要努力解決重點和難點問題。高中學生對于時事新聞通常只是粗略瀏覽的狀態,只有一些模糊的認識,并不是很清楚。高中地理老師若能將精選的時事新聞與知識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設計,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學習問題。例如,在學習有關自然災害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2023年10月5日日本地震的時事新聞融入其中,將地震與自然災害的知識相結合,有效進行教學設計。新聞概況為:2023年10月5日上午10點,日本本州東南海域發生了6.2級地震,地震源于伊豆群島鳥島附近海域,同時引發了一定程度的海嘯,呼吁當地民眾遠離海岸和河口[2]。地震是常見的自然災害之一,根據級別的不同,給人類帶來的傷害也有所不同。通常情況下,5級以下的地震不會造成過多的傷亡,但超過5級之后,地震的傷害指數直線上升,財產和生命損失不計其數。為此,教師可以先將此次日本6.2級地震的時事新聞引入課堂之中,以此為主線對自然災害的內容進行講解,同時還可以與我國地震情況進行對比,分析誘發地震和其他災害的因素,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部分的知識。
(三)時事新聞的巧拓展
在地理課堂上,有些關鍵的內容課本上僅僅是三五個字就概括完成,而學生們卻很難理解。這個時候,老師就要對其進行擴展,將那些高深的理論以實際的例子加以說明,有效運用時事新聞來幫助學生進行學習。有的老師認為,除了課本上的知識外,還有一些考試中常見的生活常識也需要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增加他們的知識儲備。例如,在學習有關“一帶一路”的內容時,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將最近開展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時事新聞融入其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于2023年10月17日至10月18日在我國北京舉行,此次論壇中,闡述我國共采取了八項行動用于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包括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開展務實合作、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支持民間交往、建設廉潔之路和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利用該時事新聞能夠讓學生意識到,從2014年開始,我國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所付出的努力,從而對教材中的內容有更深刻的感悟。
(四)時事新聞的巧總結
在課堂之上,老師需要運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和梳理,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余地,讓他們繼續深入地學習下去。例如,在學習有關宇宙和地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前提問:為什么我們生活在地球?隨后進行教學,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學習。在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引入超級地球“KOI5715.01”的新聞事件,該星球距離地球3 000光年,被稱為超級地球,是因為其表面有大氣層和液態水,溫度約為27 ℃,滿足了生命存在的條件。引入這一時事新聞,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進行討論:為什么地球產生了人類文明?學生可以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認真傾聽,并在最后作出總結,即地球的溫度、水資源、氧氣等各方面的條件都滿足了人類生存需要,能夠接收陽光,但臭氧層的存在屏蔽了大部分的紫外線,使人類不受傷害。除此之外,地球上的其他物質也能夠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因此,人類便在地球上綿延不絕。
通過文章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知,在地理課堂上利用時事新聞能使同學們對地理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基于此,本文從時事新聞在地理課堂上的導入、設計、拓展和總結幾個階段進行分析,提出了時事新聞的具體運用建議,對于提升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明振.淺談時事熱點與高中地理教學的結合[J].天津教育,2021(19):107-108.
[2]高霞.時事新聞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新校園,2022(4):32-33.